孝献皇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
袁术称帝于寿春,自称仲家,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置公卿百官,郊祀天地。
随便称帝,要担极大的干系。
一般我们说“成王败寇”,但是称帝这事,成则皇上败则死,搞不好死无葬身之地。凡是称过帝的,说我不干了、后悔了,想回头去做贼,门也没有,只有死路一条。
新莽之后,江湖上称帝的哥哥很多,王莽的法统没有延续价值,所以大家要抢位,早称帝还有一定的好处。但在后汉之末,想称帝的人不少,敢称帝的人不多,第一,汉祚四百年,大汉江山,刘姓子孙自己不争气不爱惜可以,但外人要站出来把这座摇摇欲坠的大厦推倒,那是会招人记恨的,任何没落的王朝都有自己矢志不移的拥护者,篡夺者都要为此承受巨大的压力;第二,当时的情况是这样,光天化日之下,一群强盗看着一个小孩子手捧黄金,大家心里都痒,但是又都得忍着绷着,假装看不见,谁第一个动手,谁就很可能遭到群起攻之,孩子固然无力反抗,但是旁边的兄弟们都不是吃素的,这也是一种恐怖平衡。曹操后来自夸,要不是我曹阿瞒在此码着,不知几人称王称帝。其实,当时的大老们都有这种威慑作用,曹操威慑着别人,别人何尝不也威慑着他。
只有傻瓜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只有疯子才无视身边的威胁。
袁术称帝,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看来,都是一种不计后果的穷凶极恶,用市井小流氓的话讲叫“找打”。形势很明显,一定要做这事,得像周文王那样,天下三分有其二,才能动这个心思,否则,这样做,正好为别人揍你提供理由。
袁术称帝的积极意义只有一个,就是让曹操、袁绍,包括孙策、孙权以及刘备等老一辈野心家们更明白一个道理:图虚名则招实祸。
为什么大无畏的是袁术?难道他疯了吗?
袁术的称帝行为不合时世,有违常情,除了他有病,实在找不出别的原因。
术有病,天知否?锐圆试着诊断一下:
袁术哥哥是衔着金钥匙出生的,生下来就是小凤凰,这个我们可以通过《红楼梦》里的贾宝玉理解这个人,也可以通过贾宝玉和贾环的关系理解袁术和袁绍的关系——要不毛主席他老人家说《红楼梦》是认识封建社会的生动教材呢?
袁绍、袁术兄弟四世三公已经很牛了,袁术在心理上比袁绍更牛,更有优越感。因为他是嫡出,袁绍是庶出,袁绍的母亲可能是赵姨娘,也可能是比姨娘身份更低的通房丫头,所以,袁术说起袁绍,以“家奴”称之,这叫子以母贱。
袁术年轻的时候,“举孝廉”,“历职内外”,不知底细的人如果光看袁术的档案履历,就会以为袁术同志来路正,阅历丰富,从基层一步一步干起来,根本看不出有大老特意栽培有意提拔的痕迹,从年龄资历各方面都符合梯队建设的要求,是一个优秀的青年干部。
袁术和孔融一样,都是自信满满的人,似乎这个时代就是为他们这样的人设计的。面向大海,春暖花开;面向未来,阳光灿烂。
袁术不仅比一般官宦子弟有优越感,就是对哥哥袁绍亦然。董卓进京,袁氏兄弟包括曹操都离开了洛阳,袁家哥儿俩一个奔冀州(东北),一个奔南阳(西南),这时候,兄弟们已经是分裂状态了。兄弟分开还都能各自拉起队伍来,说明袁氏的品牌号召力确实强。
袁术在京城达官贵族的圈子里待久了,皇宫里朝廷里的事知道得太多了,所以,他可能会认为做皇帝也不过尔尔,不是什么高难度的工作。距离可以产生美,更可以产生神圣感。
有两件事激励了袁术,让他为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不顾一切或无视一切。
一件是流传了很久的一句谶语“代汉者当涂高”。袁术字公路,路即涂,所以这个方程式把自己套进去就有解了:代汉者我袁公路也。袁术于是龙颜大喜。根据史书上权威解释,当涂高者,魏也。这些东西在今天看来绝对是无聊的玩意儿,但在当时对人们有强大的心理影响作用,对袁术这样的心理患者效果尤其卓著。
还有一件事就是传国玉玺。袁术拉杆子靠祖宗的名望,打仗靠孙坚,尤其在讨伐董卓的时候。孙坚收复洛阳,得到了传国玉玺(这颗传国玉玺本身就是传奇,有兴趣可以上网搜索),袁术从孙坚手里夺过来,史书上讲是袁术“拘坚妻而夺之”;《三国演义》演义为孙策向袁术质押了这颗玉玺,借到了三千步兵五百匹马,自己创业去了。
从此,袁术每天二十四小时把玩摩挲这颗玉玺,而且口里还念念有词,人就怕聚精会神,一旦全神贯注于一件事,就会自我催眠。初级阶段是掩耳盗铃,中高级阶段就是旁若无人,盗铃的时候,连耳朵都不掩。
如果今天不小心碰到了袁公路,我们不需要多少医学知识也能判定,这哥哥有病,而且病得不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