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献皇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
鲁肃在与孙权第一次见面时,就建议干掉刘表,夺取荆襄,以成王业。所以当听到刘表病死的消息,马上就找孙权。在当时,刘表这类人物死亡,也算是“天下有变”,这都是机会点。
鲁肃话讲得还是很敞亮,拿下荆州,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这是战略目标,不可更改。
鲁肃接着孙权分析道:“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在这种条件下,本来是进攻的好机会,但内有刘备、外有曹操,这两个因素一加进去,局面稍有些复杂了。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们彼此同心协力,则可以与结盟好,如果他们鸡飞狗跳,咱们就应该想办法夺取这块地方,总之不能让曹操抢先。”
鲁肃这么说着就先出来了,但曹操的动作比他说得还快,到了夏口(今汉口),曹操已经向荆州地区进发,鲁肃赶到南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荆州),刘琮已经投降,刘备正携难民南逃。鲁肃于是径直迎上去,在当阳长坂坡与刘备会面。
长坂坡是厮杀之地,鲁肃居然赶到了前线,难道不怕被曹操一锅烩了吗?
反过来看,刘备到当阳后,其实撤退得相当从容,曹操的战略目标应该是直奔南下江陵,以江陵为大本营整顿军马,再向东进发。在此之前,曹操进江陵、抓刘备是在一条进军路线上,所以曹操放弃辎重快速南下,希望能搂草(取江陵)打兔子(擒刘备),刘备在当阳东拐,从汉津沿汉水到夏口。曹操没打算死追刘备,原来的追兵也一并向南了,再者曹操的马队是不带辎重追击刘备的,一击不中,也就只能作罢,要等补充粮草才能再采取行动。
至于从襄阳带出来的老百姓,刘备不可能予以安顿,照顾难民的责任自然落在曹操身上。曹操打冀州的时候就喜欢人口,人口就是实力,没来由他不会乱屠杀的。
鲁肃劝刘备“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刘备正处在走投无路的当口,去投苍梧吴巨云云不过是随口那么一说,现在一看瞌睡来了个枕头,马上答应,于是“备用肃计,进驻鄂县之樊口”。
当时刘表和孙权的管辖分界线,当在夏口与樊口之间,都在江夏郡,关羽、刘琦屯兵于夏口,刘备、诸葛亮驻扎在樊口,又等于是给孙权看护西门。
在当阳,鲁肃和诸葛亮也是第一次见面,鲁肃和诸葛亮套交情:“你哥诸葛瑾,那是咱哥们儿,铁的。”诸葛亮和鲁肃“即共定交”。
从《资治通鉴》的行文看,鲁肃是和刘备一行一直抵达樊口,闻听曹操自江陵顺流而下,诸葛亮请示刘备后,遂与鲁肃一起到柴桑去见孙权。
鲁肃给孙权设计的既定战略是夺取荆州,竟长江所极,但事发突然,刘表死,曹操南下,都在间不容发,鲁肃决定联刘抗曹。孙刘联盟的首席倡导者是鲁肃,诸葛亮是最积极的响应者,这个联盟构建于曹操大军南下的危急时刻,双方为了自保必须联合起来,团结起来,这一点孙权、刘备都高度认同,但是在赤壁大战之后,孙权、刘备都破坏过这个联盟,只有鲁肃、诸葛亮则不遗余力地保护这个联盟。总设计师看得远一点,总操盘手不免为眼前利益驱动。
鲁肃联刘抗曹,这个刘,当然是刘备,他是主心骨,另外,也包括了刘琦。刘琦是刘表长子,他接受了诸葛亮的点拨,离开襄阳是非之地,驻军江夏郡,大约一万多兵马。这是“联刘”能得到的最现实的好处。诸葛亮见到孙权说,刘备还有水军精甲万人,由关羽节制,这一万精甲,如果存在,大部分也应该是刘表拨给刘备守樊城的。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刘备从樊城退回襄阳,准备南撤,为什么要和关羽的这一万精甲分开,一起乘船经汉水南下不是既安全又方便吗?起码应该把家小委托给关羽,不至于让赵子龙那么辛苦。
合理的解释是:刘备第一认为曹操的追击没有那么快;第二,刘备陆路所率的部队不比水军弱,也就是说,关羽有百艘船一万精甲水军统计有水分。刘表号称带甲十万,按国人吹牛往高吹的习惯,刘表的军力不足十万,且分守荆襄八郡,平均一郡也就万人左右(刘琦有一万兵马或能证明)。襄阳樊城(两城隔汉水)虽然是防守重点,有三四万人足矣,刘表能让刘备统率一万精甲驻扎樊城?要知道,大家都知道“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刘备终究是客寓荆州,自己的嫡系部队不可能太多,刘琮投降后,刘备、诸葛亮在很多场合都称刘琦是荆州之主,也只有刘琦或能把流散的军民归拢起来。当时,刘备、刘琦的部队拢共加起来两万人,再多没有可能;再少,孙权联合他们也就没有实质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