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英瓜分巴尔干和希腊内战
一、德意侵略希腊
1939年5月,德意签订“钢铁盟约”,但此后意大利并未立即追随德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乘法国行将溃败之际,向后者宣战,正式参加二战。但获胜后与法国单独签订的停战协定仅获两国交界线上约几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使墨索里尼大为恼火。
梅塔克萨斯自1936年在希腊建立法西斯专政后,对纳粹德国一向顶礼膜拜,但对意大利却常嗤之以鼻,自然使一向自以为是的墨索里尼深感不快。
于是墨索里尼决定拿希腊开刀,一来可以惩治一下这个巴尔干小国,二来也可以打场漂亮仗给希特勒看看,声称:“希特勒经常叫我面对既成事实,而这一次我也要叫他尝到同样的滋味。他将只有通过报纸才会知道我已经占领了希腊。”可谓一举两得。
1940年10月28日,意大利共出动两个军约8.7万人,163辆坦克、686门火炮、380架战机、54艘大型水面舰艇,向希腊发动突然攻击。希军投入约12万人进行防御,11月1日已开始还击,11月14日展开大规模反攻。
11月21日,意军被迫向阿尔巴尼亚境内实施总退却。
为此,希特勒对墨索里尼的轻举妄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曾多次加以严厉斥责,甚至认为轴心国最终失败的原因概源于此。意大利也试图挽回败局,于1941年1月中旬和3月初两次向希腊进行大规模的反扑,但均告失败。
1941年4月6日,德国及其盟国共出动80多个师(其中德国32个师,意大利40个师,余为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的侵略军)在2000余架飞机和2000余辆坦克的掩护下,大举入侵希腊和南斯拉夫。希腊军队虽猝不及防,但仍进行了英勇的抵抗。由于南军迅速溃败,致使希军侧翼过早暴露在德军打击下,才迫使希军朝后转移。
此时有3个师和1个旅的英军约5.8万人赶到希腊协同作战,但也无济于事。4月16日,希腊首相科里济斯自杀身亡。
4月23日,希腊宣告投降。
4月27日,德军进入雅典,英军退至克里特岛。5月20日,德国出动伞兵进攻克里特岛;6月2日攻占全岛,希腊全境遂告沦陷。
尽管希腊战败,但对希腊军民的英勇作战,连希特勒也不得不刮目相看,下令在希腊投降的问题上,不必照顾意大利的面子,因为意军在阿尔巴尼亚境内长期踏步不前,并未取得重大战果。而希腊也宣布只向德军投降,而不愿向意大利认输,为此仅准备在对德投降书上签字。墨索里尼为此颜面尽失,暴跳如雷,要求重签一份投降书。德军总指挥李斯特元帅坚持不与意军方再签一份投降书,最后由德军最高统帅部的约德尔代表德军签字,才总算平息了这场风波。
希腊位于东地中海,扼欧亚通道之要冲,一向属英国之势力范围。1941年4月希腊告急时,英国立即伸出救援之手,将国王乔治二世及首相楚泽罗斯领导的希腊政府迅速迁至伦敦,1943年5月又将它安置在开罗。
还在流亡政府成立后不到一个月,乔治二世便颁布一道宪政法令,宣布法西斯政权已经结束,恢复希腊人民的宪法权利。1941年11月25日,英国外交大臣艾登立即向希腊首相楚泽罗斯送交一份备忘录,表示:“英国政府愿意同希腊合作,并希望战争结束后国王被欢迎回国。”差不多在同一个时候,楚泽罗斯告诉英国外交部常务次官贾德干:“希腊政府正在考虑重新提出以前英国国王和希腊首相梅塔克萨斯讨论的一项建议,把希腊的一些海空基地租让给英国。”而艾登则回答,英希两国当务之急是如何共同使用希腊的武装部队的问题。
1942年3月,英希两国签订“希腊王国政府和联合王国政府关于希腊部队的组织和使用的协定”,规定希腊武装部队由英军最高司令加以统一组织和使用。
二、希腊人民的抗争
德意侵略军占领希腊后,对希腊人民实施残暴的统治,下令如一个德国人遭杀立即处死50个希腊人质,同时烧毁游击区的村居住宅,占领期间全国共有四分之一的建筑物受损。
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乔治二世和他的政府都逃之夭夭,但英勇的希腊人民却不甘屈辱,奋起反抗。全国涌现出许多抵抗组织,主要有:
希腊全国民主联盟。成立于1941年秋,领导成员大都是教授和大商人。
1942年夏,在希腊西部组织游击队。至1943年夏,约有5000余人,1944年10月增长到万余人,主要活动区域是埃皮鲁斯和希腊西北部的偏僻山区。
希腊民族民主军。成立于1942年6月,以旧政权时期的军官为领导核心,同年11月曾参与炸毁戈尔戈波塔莫斯大桥的战斗。1943年开始组织游击队,约千余人,主要活动在萨洛尼卡地区。1943年秋,与全国人民解放军频频发生冲突,均被粉碎。1944年2月,在英国调停下,与全国人民解放军签订停火协定,后编入政府军。
民族社会解放组织。成立于1943年初,人数不多,从开罗接受大量援助。
1944年4月并入全国人民解放军。
希腊共产党由于在梅塔克萨斯法西斯专政时及早转入地下,因而保存了战斗力,所以在轴心国军队入侵后能及时投入战斗,在所有抵抗组织中力量最强。
1941年9月27日,希腊共产党联合了农民党、统一社会党、共和党、人民民主联盟和社会党等左翼政党,以及自由党的个别成员,建立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即民族解放阵线,并在其中扮演领导者的角色。
民族解放阵线的力量迅速壮大,在全国各地开展活动,成立游击队。
1942年4月10日,民族解放阵线在联合各地游击队的基础上,成立了全国人民解放军。
1942年11月25日夜间,全国人民解放军成功炸毁了拉米亚南部山区峡谷中的戈尔戈波塔莫斯大桥,切断了占领军通过希腊到北非的唯一交通线,从而使北非德军供应中断,只得撤至利比亚,并使北非英军转危为安。
1943年夏,西西里战役前夕,全国人民解放军展开强大攻势,迫使德军抽调2-4个师至希腊,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西西里的登陆。
1943年初,民族解放阵线已控制了全国五分之四的地区。1943年5月20日,全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了总司令部。1943年夏,全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到约2万人。同年9月意大利投降后,全国人民解放军缴获大批武器装备,实力更趋壮大。
1944年3月在国内解放区成立了民族解放政治委员会,宣布它的目的是“为建立一个民族团结政府打下牢固的基础”。该委员会的领导权掌握在希腊共产党的手中。
差不多在同一个时候,希腊流亡政府派驻在中东地区的部队发生兵变,要求政府承认民族解放政治委员会,从政府中清除法西斯分子,并明确宣布国王未经公民投票赞同,不得回国。英国政府出动大量兵力大肆镇压,才得以平息事态。此后流亡政府进行改组,由社会民主党领袖乔治·帕潘德里欧出任首相。
此时发生的第三件大事是苏联乌克兰第二方面军进入罗马尼亚,这就使丘吉尔朝思暮想的巴尔干方案彻底破灭,同时也预示着巴尔干的形势行将发生无法逆转的变化。
所有上述情况均使英国处于不利的境地。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英国方面采取了种种措施使希腊,乃至巴尔干的局势朝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
首先是控制住希腊国内的各派游击队的力量:
1943年7月,英国促成希腊的各派游击队签订《国民游击队协定》,规定由各游击队派代表组成联合总司令部,以协同它们的行动,减少它们之间的不和与摩擦。
1944年2月,英国又出面调停全国人民解放军和全国民主联盟之间的冲突,并成立一个“联合军事委员会”,专事监督各派游击队之间的停火问题。
在军事问题上获得进展后,英国又开始把希腊国内的政治问题提上日程。
1944年5月17-21日,在英国的幕后操纵下,希腊解放区各组织和流亡政府派出代表在黎巴嫩的贝鲁特附近举行会议。经过多次磋商,于5月20日制订《黎巴嫩宪章》,规定:“自由希腊的所有游击部队遵照唯一的希腊政府的命令进行统编和训练。”非常明显,这都是针对全国人民解放军的。
5月24日,根据“黎巴嫩宪章”的精神,成立了以帕潘德里欧为首的民族团结政府,在内部20个大臣职位中为民族解放阵线保留了5个职位。
三、苏英瓜分巴尔干
丘吉尔对巴尔干,尤其是希腊事务很早就表现出某种急躁和不安的情绪。还在1944年5月4日,他便询问艾登:“我们是否同意巴尔干诸国共产主义化?”而且还主动表示:“英国人同意当战争还在罗马尼亚进行的时候不在那儿插手了,而俄国人也愿让英国人在希腊自由行动。”
尽管英国在希腊内部事务中颇有进展,但丘吉尔很清楚,在巴尔干事务中如果没有美苏两大家的协作和配合,那么就会一事无成。
英国首先就巴尔干问题向美国方面进行试探,美国的回答是,对战争期间就划分势力范围不感兴趣。
于是英国便和苏联就此进行接触。1944年5月5日,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和苏联驻英大使古谢夫就在巴尔干划定行动地区的问题进行认真磋商,达成一致意见,即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将是俄国的行动范围,希腊和南斯拉夫则是英国的行动范围。
当罗斯福表示准备下年大选,无法前往苏联时。丘吉尔便亲自出马,于1944年10月9日在艾登陪同下飞抵莫斯科。当晚,丘吉尔便急不可待地和斯大林进行了会谈。在他所着的“回忆录”中详细记下了此次会谈的情况。丘吉尔说:“……让我们来解决巴尔干问题吧……就英国和俄国来说,如果让你们在罗马尼亚有百分之九十的决定权,而我们在希腊有百分之九十的决定权,在南斯拉夫各占一半,你觉得怎样?”接着,趁译员翻译的机会,丘吉尔把他讲的话写在半张纸上,然后把它推到斯大林的面前。斯大林拿起“蓝铅笔在纸上划上一个大钩,随后把纸片递给我。一切都决定了,所费的时间并不比写这张纸的时间更多”。
事后,他在给战时内阁所写的一封信中明确指出:“经谅解,大不列颠应在军事意义上起领导作用,并努力帮助希腊政府在尽可能广泛和团结的基础上,在雅典建立起来。”
斯大林和丘吉尔会谈后,艾登又和莫洛托夫进行了会晤,进一步明确了两国在巴尔干的势力范围,双方都对此表示满意。
丘吉尔对和斯大林的谈话能取得如此的结果确实喜出望外,这是因为他觉得已经充分利用了一种很难对付的局面,对俄国在巴尔干的扩张规定了一个双方同意的限度,并为英国在希腊和南斯拉夫取得了立足点。由于英国可能把军队布置在希腊,从而保障了英帝国的地中海生命线。
苏联也不掩饰对此次苏英两国首脑会谈的满意。1944年11月6日,斯大林在庆祝十月革命纪念日的一篇讲话中指出:“最近同英国政府首脑丘吉尔先生和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先生在莫斯科的会谈应该看作是联合国阵线十分巩固的一种更为显着的标志。这些会谈是在友好的气氛和全然一致的精神中举行的。”
二战后,苏联和英国在巴尔干划分势力范围的做法受到各种质疑,左派人士对此的抨击尤为激烈,苏联为此常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
1955年赫鲁晓夫率党政代表团访问贝尔格莱德时,就此当面受到南斯拉夫领导人的指责。当时苏联代表团的成员布尔加宁元帅为此进行辩解说:“英国人想让整个南斯拉夫处于他们的影响之下,斯大林不想同意,不想让一个斯拉夫民族有这样的遭遇,因此商定对半开。苏联的意图不是要掠夺南斯拉夫,而是想帮助革命运动。作为交换,英国人要求缩小我们在希腊的影响。我的理解是,我们这个协议是符合南斯拉夫的利益的,因为英国人通过让军队登陆,有可能实现自己的帝国主义目标……”
当发现自己的解释有些牵强,无法自圆其说时,布尔加宁不得不掉转话锋,说几句打圆场的话:“提法本身的确是有侮辱性的,因为两个国家进行了对半开的划分,而且是在幕后进行的。抽象地来看,这是侮辱性的。”
然而,令人感到惊讶的是,作为一个顽固的右派、一个死硬的反共分子,丘吉尔却从来没有就划分巴尔干势力范围一事责怪过斯大林。相反,在斯大林去世后,他一直赞赏斯大林是个说一不二的人,具体说,在巴尔干问题上,斯大林一直恪守其诺言,从未反悔过。
四、英军血洗雅典
希腊共产党就是否参加民族团结政府长期举棋不定,犹豫了好几个月。
1944年7月25日,以波波夫为首的苏联驻南斯拉夫军事代表团抵达希腊解放区,并于次日造访了希腊全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部。差不多在同一个时候,苏联驻埃及大使馆的第一参赞也对驻开罗的民族解放阵线代表作了明确的指示。
不久,民族解放阵线和全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便都表示愿意参加民族团结政府。9月2日,他们的代表便宣誓就职,在政府中占有5个席位,而民族解放政治委员会则自行解散。
而英国政府当时正急着要把军队派到希腊去,此事自然绝非偶然。
还在9月12日,艾登便自魁北克电告丘吉尔,苏军已进入保加利亚,即使苏军不到希腊,那么它深入巴尔干也会产生强大的政治影响。假如英军不及早出现在巴尔干,那么它的影响会受到很大打击。为此,英军应尽快进入希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