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亚人不要忧伤,不要为屡受欺辱而忧伤,塞尔维亚人要站起来,站起来作英勇的反抗,只有勇敢战斗才能争取自由,只有反抗才能换来和平长久……”这首充满着豪情的歌曲伴随着塞尔维亚人民度过了艰难的战争年代。
最初仅有400万人口的塞尔维亚英勇反抗庞大的奥匈帝国,在短短的4个月内使28万奥匈官兵丧失了战斗力。但是随着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的参战,孤军作战的塞尔维亚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被迫在长达1000公里的战线上抗击80万敌军的进攻。经过一年多的苦战,塞尔维亚军民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只得又进行了战略大转移。
1915年的严冬,40多万塞尔维亚军人和20多万难民强忍悲痛,离开自己的家园,撤向遥远的亚得里亚海。这是一次历史上罕见的民族大迁移:
士兵们肩扛枪支,背着弹药,拖着大炮,高举着象征民族之魂的塞尔维亚王国第一个国王斯特凡·普罗沃文昌尼的遗物;后面则跟着车辆、牲口和其他家产的平民,他们不愿生活在异族的铁蹄下,宁愿背井离乡,出生入死,冒着巨大的风险,到远方去寻找自由的土地。
大雪纷飞,狂风怒号,饥寒交迫的塞尔维亚军民长期挣扎在漫漫的征途上。不少人在中途倒下,悲壮地死去。到达科索沃时,塞军官兵尚存30多万人,而在12月越过阿尔巴尼亚和黑山时只剩下22万人。在穿越阿尔巴尼亚的高山峻岭过程中,约有1.5万青少年被茫茫的雪海所吞没。最后在渡过爱奥尼亚海时,由于恶劣的天气和缺乏足够的交通工具,又有不少人葬身大海。塞尔维亚青年诗人博伊奇为此曾写下一首题为《蓝色坟墓》的诗歌来哀悼自己的同胞,称这是“一曲上天从未听过的挽歌”。
历经千辛万苦,约有15万名塞尔维亚官兵在科孚岛登陆,他们抹掉痛失亲人的热泪,擦去身上的血迹,在1916年初,这些幸存的塞尔维亚官兵又组成了6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开始转战巴尔干各地,直到最终取得对同盟国的胜利。
历史上的第二个“6月28日”迫使塞尔维亚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动员了70多万人,几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伤亡则达37万人。然而也正是这一血和火的代价换来了南部斯拉夫人的第一个联合国家——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亦称第一南斯拉夫,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巴尔干半岛风云又起。1941年4月,德意法西斯联手侵占了南斯拉夫。此后在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经过近4年的浴血苦战,终于赢来了全国的解放。1945年底,君主制被废除,成立了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亦称第二南斯拉夫,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
新生的南斯拉夫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马其顿和黑山6个共和国组成,其中塞尔维亚还内含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在铁托的领导下,实现了南部斯拉夫人前所未有的大团结。
然而正当南斯拉夫各族人民振奋精神,修复家园,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的时候,又一阵狂风暴雨骤然向他们袭来——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尤其是斯大林对南斯拉夫共产党在内政和外交方面所奉行的独立自主方针深为不满,从1948年初开始,便对南斯拉夫施加种种压力,从撤走专家到经济封锁。这一切未生效后,于1948年6月28日指使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将南斯拉夫共产党开除。
又一个“6月28日”,当时有不少人预言,用不了多久,南斯拉夫就会垮台。
然而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走自治社会主义的道路,同时还排除了来自西方的干扰,极大地提高了自身在国际上的地位。
三个“6月28日”,是一种历史的巧合,它们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但都集中体现了塞尔维亚人民顽强不屈的精神。
1992年4月,在东欧剧变和西方大国压力的影响下,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宣告解体,存在已近74年的一个统一的南斯拉夫终于消失。
但是塞尔维亚人民依然高举团结的旗帜,和黑山人民共同建立起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亦称第三南斯拉夫)。
今天,南联盟遭受了北约的狂轰滥炸,大批建筑物及各种设施化为灰烬,无数生灵涂炭,然而具有光荣反侵略传统的塞尔维亚人民发扬大无畏的精神,他们保卫的不仅是自身的独立和自由,也是全世界人民的独立和自由,全世界应该向他们致敬。
三个“6月28日”的精神鼓舞了塞尔维亚人民,他们已经取得最终的胜利,正像着名诗人乔比奇在二战的烽火中所预言的那样:
庆功的日子将会到来,胜利将是我们的,野兽将销声匿迹,那时,牺牲的无产者,将与自由的队伍一起前进。
原载《探索与争鸣》1999年第6期
评米洛舍维奇的历史命运
2006年3月11日,米洛舍维奇终于结束了近5年痛苦的囚徒生活,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死在欧洲,尤其是在巴尔干立即引起巨大反响,非议者固有之,然而更多的却是哀悼和怀念。我们不妨在这里对米洛舍维奇的一生作一番再审视。
政治风浪中的“不死鸟”
米洛舍维奇生于1941年,他的父亲是一位东正教牧师,母亲则是一名小学教师,一位忠诚的共产党人。他的妻子马尔科维奇是其中学和大学里的同学,而马尔科维奇的双亲则是颇有声望的共产党人,同是铁托的战友,都曾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过贡献。马尔科维奇和她的家庭对米洛舍维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还在学校读书的时候,米洛舍维奇便被人称为“小布尔什维克”,并加入南共联盟,成为一名党的积极分子。
南斯拉夫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此后迅速发展和壮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共产党在铁托的领导下团结全国人民,英勇奋战,先后粉碎德军7次围剿,牵制德意军队58万人,并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放全部国土,为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战结束后,南斯拉夫共产党人又满怀热情开始社会主义建设。1948年,苏南分裂后,他们坚决反对照搬斯大林模式,顶住苏联霸权主义的压力,重温马克思和列宁的有关教导,举起了自治社会主义的旗帜。1952年,南斯拉夫共产党易名为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因为马克思最初是这样称呼第一国际的,从而显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无限忠诚。
南共联盟倡导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实现马克思所说的“自由平等的生产者联合的制度”,从而实行“直接社会自治”。南斯拉夫政府首先在工厂、矿山、交通、贸易、运输部门建立工人委员会,实行工人自治;同时又在全国建立起512个公社,以体现巴黎公社的原则。南斯拉夫共产党人的所作所为都是根据马克思和列宁的教导,正如铁托所言:“我们只不过是坚定地贯彻马克思和列宁的理论,反对修正主义罢了。”
在当时的国际共运中,南斯拉夫共产党人首先走上了一条大胆的创新之路,这有助于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的模式进行认真的再思考。
这本不应受到攻击、谩骂,以及经济封锁,甚至军事威胁的极不公正的待遇。
尽管压力重重,形势险恶,但南斯拉夫共产党人没有屈服。他们顽强地进行斗争,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独立。而在国际舞台上,南斯拉夫则推行不结盟政策,坚决抵制形形色色的霸权主义,从而赢得了广泛的尊敬。
米洛舍维奇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入南共的,他一开始便对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他坚定的信念和突出的工作能力也很快获得了上级的信任和提拔。
1980年铁托去世后,南斯拉夫政局开始剧烈动荡。但米洛舍维奇却处变不惊,同时又显示出某种改革的倾向。因而当不少往日的高官纷纷落马时,他却在仕途上节节高升,成为南斯拉夫政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
1983年米洛舍维奇出任南共联盟主席团中央委员,翌年他又担任贝尔格莱德南共联盟负责人,在党的最高领导层中站稳了脚跟。在东欧剧变的过程中,塞尔维亚共盟在1990年改名为塞尔维亚社会党,而米洛舍维奇又成为该党的主席,并在当年当选为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1992年再度当选。
1997年,米洛舍维奇当选为南联盟总统,这时他似乎已达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的高峰。
米洛舍维奇之所以能够一帆风顺,一定程度上是依靠南斯拉夫共产党人和南斯拉夫国家长期享有的威望。然而好景不长,90年代末,巴尔干的局势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不仅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即使是阿尔巴尼亚也都政权易手,往日掌握大权的共产党人纷纷下台。因此,仍举着社会主义旗帜的塞尔维亚此时便成为西方大国的眼中钉,形势岌岌可危。
巴尔干风暴中的雄鹰巴尔干的国家都不大,但每个国家却都做着自己的大国梦,希望成为那里的地区霸主。小国大民族主义一直困扰着巴尔干,成为这个半岛局势动荡的根源。
大保加利亚主义首先抬头,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使保加利亚在俄国的帮助下扩展了自己的领土,成为一个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大保加利亚”。但这只是昙花一现,因为在战后的柏林会议上,俄罗斯在英、法等国的压力下被迫在保加利亚问题上作出让步,得不到“老大哥”庇护的保加利亚只得忍痛放弃不少土地。在1912-1913年的两次巴尔干战争中,保加利亚都试图旧梦重圆,但都因为野心太大、树敌过多而告吹。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次为保加利亚提供了圆梦的机会,但幸运之神却始终不在保加利亚一边,保加利亚两次落入战败国的行列,于是它的大国梦终于也走到了尽头。
克罗地亚一向自诩为已接受西欧文明的一个巴尔干国家,在一战后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国中不甘心屈居于塞尔维亚之下,屡屡挑起民族冲突,直至1934年暗杀塞族出身的国王亚历山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克罗地亚认为称霸巴尔干的时机已到,遂投靠德国和意大利,在它们的庇护下,成立了一个独立国,大肆屠杀塞尔维亚人。最后在德意垮台后,克罗地亚的这场大国梦才告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