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康有为是著名的维新派领袖人物之一,生于1858年,比黄遵宪小十岁,死于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光绪进士,官工部主事。光绪十四年,首次上清帝书,建议变法图强。甲午之战后,又发动 “公车上书”,并建立强学会。戊戌时,参加百日维新。政变后,长期流亡国外,1913年回国。1917年参与张勋复辟。失败后,始退出政治舞台。刊有《南海先生诗集》、《文集》等。
康有为五岁读唐诗,六岁读《大学》、《中庸》、《论语》及朱注《孝经》。十一岁随祖父于连州官舍,学习文史典籍,阅读邸报,渐知朝廷政事。十七岁始见《瀛环志略》及地球图等,开始了解世界。广州是最早的通商口岸,较早较多地受到海外近代文明的影响。这使康有为有较好的了解世界的外部环境。十九岁就学于著名学者朱次琦,研读宋儒书及经说、小学、史学、掌故词章。二十二岁,专攻道教佛教经典,初游香港,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开始购读西学之书。二十三岁研读经籍及公羊学。二十六岁,研治近代东西方政治制度,并学习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二十七岁 “合经史之奥言,探儒佛之微旨,参中西之新理,穷天人之颐变 ”开始形成改良思想体系。康有为在思想上持 “公羊三世 ”的历史进化观和人权民主观,在政治上主张 “君主立宪”,且谓 “吾学三十岁已成,此后不复有进,亦不必前进。”所以,当资产阶级革命的条件成熟以后,康有为也仍然死抱着 “君主立宪 ”的主张,沦为保皇党领袖。辛亥革命以后,虽然拒绝与袁世凯合作,但却参与张勋复辟之役。然而康有为又始终如一地反对外来侵略,反对投降主义,反对军阀割据、国家分裂,是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在文学上,康有为深受杜甫影响。“能诵全杜集,一字不遗,故其诗虽非刻意有所学,然一见殆与杜集乱楮叶。”(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另外,康有为还受到龚自珍的影响。而且,尽管他与黄遵宪、梁启超等一样,要求表现新事物,但他的诗学观念,基本上还没有跳出传统的窠臼。他重视诗歌的社会政教功用。强调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而且也强调诗歌的抒情性(参见《日本杂事诗序》、《人境庐诗草序》、《梁启超写南海先生诗集序》)。但所有这些都并不是康有为的创见。写于1909年的《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孺博、曼宣》三首,比较集中地展示了他的创作宗旨。其一云:
一代人才孰绣丝?万千作者亿千诗。
吟风弄月各自得,覆酱烧薪空尔悲。
正始如闻本风雅,丽葩无奈祖骚词。
汉唐格律周人意,悱恻雄奇亦可思。
这里强调了三点:一是要继承《诗》、《骚》的精神,要有深厚的寄托;二是继承汉唐以来的艺术形式;三是要有文采,并推重情感深沉、浓郁,境界雄阔、奇伟的风格。在这里康有为尚未要求在艺术上摆脱传统的束缚。但是,时代变了,通向世界的大门已经被殖民主义者的炮火轰开,因此,诗人不愿局限于原有的题材范围,而希望进一步把目光投向世界,这样诗人又在该题其二,要求作家 “更搜欧亚造新声”,这是诗界革命派的核心主张。将一、二首诗意结合起来,也就是梁启超用 “旧风格写新意境 ”的精神。这种取之于欧亚的新境界,自然是李杜诗篇所没有的,因此诗人不由得豪兴勃发,仰天而歌:
意境几于无李杜,目中何处著元明。飞腾作势风云起,奇变见犹鬼神惊。扫除近代新诗话,惝恍诸天闻乐声。
这就是康有为的创新主张。然而其着眼点是题材内容的拓展,并非是诗歌艺术的革命。康有为虽然在题材世界作了广泛的环球飞越,但所乘之 “槎”仍然是传统的旧槎。正因此,康有为对新题材的表现也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只有在传统艺术形式的表现力能达到的范围内,才能使对象得到比较充分的展示。
康有为的创作实践与他的诗学主张基本一致。
康诗也常用典,以经史为主,兼采佛家,但并不喜僻好奇,而且用典也往往只是正面大约的比附,随才情所至,少作精细周密的选择。如《除夕答从兄沛然秀才时将入京上书》有句云:“新诗付与子由定,资斧能怜范叔寒。”前句以轼,辙相比,固是文人积习,而后句用《史记》须贾赠袍范睢之典未免不类。《东事战败》末句:“椎秦不成奈若何”,用“椎秦 ”之典来说明朝野正直之士反对孙毓汶等人投降卖国,也实在勉强。《闻意索三门湾以兵轮三艘迫浙江有感》句云:“凄凉白马市中箫,梦入西湖数六桥。”以伍子胥吴市吹箫,影附自己流亡日本,也并不贴切。可见康有为用典尚欠三思,有脱口随意之嫌。然而,诗意虽不够精密,而无论是 “椎秦”,还是 “白马吹箫”,都有着强烈的情感色彩,而且字面形象也比较鲜明,这是康有为用典的特长。
另一方面,尽管康有为当年在澹如楼读书时曾发愿:“忏除绮语从居易,悔作雕虫似子云。”但只是空口许愿,他既没有从此戒诗,也没有刊删华美的辞藻,他的诗歌依然是那样文采斐然。其诗如:
瀑流千尺射,岩壑幽深隐绿茸。日踏披云台上路,满山开遍杜鹃红。(《读书西樵山白云洞》)黄莺接叶啼难歇,紫蝶寻春故自飞。感旧京华成梦梦,送人流水更依依。(《送春》)城堞逶迤万柳红,西山岧霁明虹。云垂大野鹰盘势,地展平原骏走风。(《过昌平城望居庸关》)贴地氍毺万玉声,回环哀艳日斜明。舞衣乍解依人坐,垂柳枝枝总有情。 ……香梦如丝欲化烟,桃花楼阁不成眠。芳心已作沾泥絮,犹触前尘一惘然。(《饮酒城南》)康有为是工于装饰诗表的,而他的造句也比较自然流畅。句中语法成分配合和谐,较少拗折倒置。在这方面,康有为继承了唐诗的传统。
另外,康有为描写海外风物人情的诗篇,往往运用当地的地名、人名、物名、建筑名称以及一些近代文明的产物如电灯、汽车之类,这些都增添了诗作新鲜的时代和异域色彩。
而他在海外创作的许多长篇巨制,或五言、或七言,叙事周详,议论新颖,情感沉郁,吸取了杜甫《北征》的神髓,又兼采韩愈的叙写手段,形成了长江大河般的气势。这些诗篇大多是正面叙述自己的所经所历,所见所闻。诗歌的章句在凝炼中见流荡,整饬中见变化。诗意一气贯注,如文章然。诗句之间承转紧密,往往鱼贯相啣。其诗如:
岂知佛生中印度,千里无僧无一寺。但见恒河东流水滔滔,摩诃末寺插天高。婆罗梵志苦身躯,裸体仰天卧泥淙。供祀妖像羊与猪,马身象首涂粉末。人持香花与灯俱,白牛入庙膜拜咨。猕猴千亿杂人居,施以豆麦走群狙。形容愚诡可骇吁,如入地狱变相图。(《自阿喇霸邑佛教僧寺…》)筑者所罗门,于今三千年。城下聚男妇,号哭声咽阗。日午百数人,曲巷肩骈连。凭壁立而啼,涕泪涌如泉。惨气上九霄,悲声下九渊。(《耶路萨冷观犹太人哭所罗门城壁》)在章法结构上往往是夹叙夹议,由所见而有所叙,有所叙而有所感,有所感而有所议,直至发尽胸臆为止。康有为创作的最长一首诗是《开岁忽六十篇》共二百三十五韵,也是较难得的长篇,充分展示了康有为的诗才。
然而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都具有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诗人很少不动声色地去冷静观照它的创作对象。所谓 “正始如闻本风雅”,诗人重视有寄托之作,他不仅要在客观对象中寄托自己的改良之志,爱国之忱,故国之思,而且还时时直接以主观情意作为表现对象。当然这种主观情意的抒发,并不是直接的主观独白,而往往通过主观的想象,借助意象的系列得到表现。其诗如:
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龙最可哀!十七史从何说起,三千劫几历轮回。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秋登越王台》)沧海惊波百怪横,唐衢痛哭万人惊。高峰突出诸山妒,上帝无言百鬼狞。(《出都留别诸公》)忽洒龙漦翳太阴,紫微移座帝星沈。孤臣辜负传衣带,碧海波涛夜夜心。(《八月九日在上海为英人救出……》)
这些诗篇都并不以描写眼前景物,或者叙述客观时事为目标,但同时又非抽象概念组成的系列,诗中意象澜翻,但并不构成一幅浑成统一的画面。如果仅就字面产生的形象而论,相互之间至少在表面没有什么相关的联系。它们服从于内在的情感,由内在的情意交织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仅就字面产生的形象而论,它们具有一定的象征色彩。然而由于象和意之间的关系大多服从于某些典故,象、意之间只有一座桥梁,因此,这些形象虽然在欣赏时能丰富再造想象,但实际上只是一种借代体,并不是真正的象征体,而那些不以典故作为纽带的形象,也由于受到主观明显的评判、操纵、驾驭,而具有明显的情感倾向,它们可以在整体上补充、强化内在之立意,但也并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象征体。上述这种表现方法,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常有的。康有为比较偏爱这种方法。由于主观情意是通过形象系列被表现出来,具有间接性,能产生含蓄沉郁,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而就诗中意象的质地来看,主要具有二个特点,一是具有神异色彩。其诗如:
转大地于寸窍,噫万籁于碎琼。沧海飞波黑山横,帝坐炯炯接长庚。鼻孔喷火灭日星,娥辔走为之停。囚蹙百怪踏万灵,天龙血战鬼神惊。神鼠蹴倒双玉瓶,金轮忽放大光明。万千世界莲花生。(《戊子秋夜坐晋阳寺惊闻祈年殿灾,今五百年矣,始议明年归政》)海水夜啸黑风猎,杜鹃啼血秋山裂。虎豹狰狞守九关,帝阍沉沉叫不得。(《己丑上书不达出都》)一曲苍茫奏水仙,灵飞鬼啸一千年。木公虚拥扶桑日,金母高居紫焰天。云雨不兴龙似睡,波涛暗涌鳄流涎。只今东海灵鼍吼,哀怨如闻廿五弦。(《出都留别诸公》)虹霓蔽白日,太微乱天经。北斗催枢衡,金镜荡其名。王母宴瑶池,恻怆白玉京。天龙多修罗,狰狞窥太清。仙官三万籍,敛手空屏营。香案有下吏,学道受血诚。绿章夜上奏,欲整三垣星。华盖接下陈,耿耿露光精。徐徐见贬谪,仍许游赤城。虽插尘寰脚,气象震百灵。多谢紫皇恩,犹作钧天听。(《屠梅君侍御谢官归,索诗为别,敬赋六章》)遮云金翅鸟,啄食小龙飞。海水看翻立,旻天怨式微。(《戊戌八月国变记事》)在这方面,康诗受到了龚自珍、李贺以及屈骚的影响。在一个神异的世界里,诗人能放胆去歌吟国家民族的哀痛,诅咒现实的黑暗,把矛头直指慈禧。其二是雄奇阔大,除上述例子外,再如:
吸将四大海水尽,洗涤天河无寸埃。(《题黄仲弢编修龙女行云图》)离立金轮顶,飞行银汉滨。午时伏龙虎,永夜现星辰。
(《送门人梁启超任甫入京》)鞭石千峰上云汉,连天万里压幽并。东穷碧海群山立,西带黄河落日明。(《登万里长城》)老龙嘘气破沧溟,两戒长风万里程。巨浪掀天不知远,但看海月夜中生。(《己亥二月由日本乘和泉丸渡太平洋》)深碧地中海,渴揽同一勺。汤汤太平洋,横海谁拏攫。我手携地球,问天天惊愕。(《登巴黎铁塔顶》)俯视万丈乃至云,蓊蓊厚铺如海雪。蔽云合市数万家,截成半岛若环玦。势若巨浪扑岩崖,侵袭冈陵顶欲灭。分师略地两道出,白袍白马白旗揭。汹涌腾奔无可御,山腰忽已被横截。渐渐上侵迫峰顶,有若洪水涨汗潏。怀山襄陵无不到,似泛巨舰听飘撇。(《槟榔屿顶夜看云》)
诗胆包天,运用夸张手法,纵情挥洒,能传李、岑及杜韩之雄豪精神,同时也折射出了诗人的个性精神。康有为评黄遵宪诗 “博以寰球之游历,浩渺肆恣,感激豪宕”(《人境庐诗草序》),庶可自状其诗。相比之下,康诗比黄诗气势更豪放,诗境更鲜明辽阔,情感更激宕浓郁,然用典之精切,叙事之严密,运思之深入又皆逊黄诗一筹。
康诗的境界虽然浩渺肆恣,但深曲奇妙非其所有。即使是那些描写海外风物人情和文明产物的诗篇,也未必特别奇异,尽管康有为善用夸张手法,但他缺乏崭新的修辞意识,因此不可能在构思方面有全新的突破,最多只能穷尽心力,凭藉固有的文化素养去夸饰眼前的新事物,即使如名篇《登巴黎塔顶》:
浩浩凌天风,高标卓碧落。邈邈虚空中,华严现楼阁。神仙蕊珠殿,人间误贬托。高高跨苍穹,仍插尘中脚。霓裳羽衣舞,夜夜月里乐。玉女紫霞杯,一饮成大药。
读后只能唤起人们熟悉的联想,与唐代五诗人之咏慈恩寺塔,在艺术手法上也并无特异之处。所不同的只不过是康有为除了描写塔高以外,还渲染了纵酒歌舞的场面,这一点算是与慈恩寺塔下的情景有所区别。另外康有为在全诗中还简单介绍了巴黎的情况。这方面除了给人以世界知识以外,并不能产生艺术感染力。再如他对法国歌剧的描写:
铙歌过去作天舞,瑶台万电耀玉宇。玉面霓裳八百女,羽衣八彩翩跹举。四人作队次第前,八人合队散复连。队队霞衣异样妍,国国奇装合色鲜。百队盘旋缭云烟,大小垂手骈摩肩。执拂执铎相蝉联,明眸皓齿粲嫣然。玉腕轻攘文履便,香气氤氲步生莲。飞红僛僛散连钱,惊鸿游龙妙难传。(《巴黎观剧易数曲各极歌舞之妙》)
如此大规模的歌舞,的确为国内罕见。而且如上例句二之 “灯光布景 ”也非中国歌舞所有,还有如 “万人丛里涌身来,相吻惊魂若重现 ”之类也非我国之习俗,诗人毕竟是在写法国歌舞。然而诗中如 “铙歌”、“瑶台”、“玉面霓裳”、“羽衣八彩”、“明眸皓齿”、“惊鸿游龙 ”之类形象也太使人熟悉了。这些都只能激起人们固有的联想,从而极大地减弱了歌舞的异国情调。再如:
阿房三百里,仿佛见秦皇。迹是瑶台后,花繁上苑旁。舞鸾犹镜殿,画像遍椒房。拂拭金人泪,英雄事可伤。
(《游微赊喇路易十四故宫》)海山岩下紫藤斜,仙女飞飞舞碧霞。弄罢风涛眠石上,满身衣袖压飞花。(《伦敦观剧有作海山仙女幽逸如〈离骚〉、〈九歌〉者,昔士卑亚曲多有之,令人超超作出世想》)这两首诗就更难以使人产生新的感受了,他如《大吉岭十六夜步月》、《夕游意大利旃那祐》、《罗马访四霸遗迹》、《三月五日在瑞士吕顺游阿尔频山》等诗篇,除了一些地名人名,物名比较新鲜外,大多并无多少异域色彩。康有为毕竟深受祖国传统文化的薰陶,他的想象力已为传统文化所限止,无法在更广阔的世界里翱翔。他只能在传统文化指引下,用旧的创作意识去传达心中的感悟。而且在当时,即使康有为能将想象的翅膀飞翔在世界文化的天地里,国内的极大多数读者也是难以产生共鸣的,因为在当时,普通的中国人尚缺乏世界文化的修养。其时严复翻译西方社科著作,吴汝纶读后既赞叹不绝又指出其不足,云:“自中土译西书以来,无此鸿制,匪直天演之学,在中国为初凿鸿濛;亦缘自来译手,无似此高文雄笔也!顾蒙意尚有不能尽无私疑者,以谓执事若自为一书,则可纵意驰骋,若以译赫氏之书为名,则篇中所引古书古事,皆宜以原书所称西方者为当,似不必改用中国人语,以中事中人,固非赫氏所及知。”(《与严几道》)以严复之能通西学西语,尚在译著中以中国古代之典事相附会,而况康有为之创作诗歌乎!中国文人积习之深,非一朝所能更新。然而,真正的新诗不仅需要艺术形式上的变革,而且还需要意象的极大丰富和增新,以及创作意识的重大更新,传统文化中产生的意象和旧的创作意识将不能满足新诗创作的需要。而在本世纪最初几年,对于世界文化的输入仍然处在初级的介绍阶段,全面的消化吸收还要晚一些。许多作家和读者还不能用新的,至少是改良的创作意识和审美意识去看待诗歌。诗界革命派中的成员如康有为,自称在三十岁以前就形成了他的思想观点,以后很少有所变化。他们迈出了第一步,只是把笔触伸向了世界,但并没有迈出第二步,以至第三步,在艺术形式、诗歌意象和创作意识方面更多地吸收海外文化的营养。新名词、新事物虽然已经冲击了旧传统,但尚不足以改变古典诗歌的性质,尚不足以将中国诗歌从已经充实的古典躯壳里解放出来。这就是他们的历史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