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求佛法。”慧海回答。
马祖却略带训斥地说:“我这里什么也没有,求什么佛法?自家宝藏丢下不管,到处乱跑个什么?”
慧海虽然心中有些不爽,但还是耐住性子问:“哪个是我慧海的自家宝藏?”
“现在问我的,就是你的宝藏。一切都具备了,只管使用,还用什么外求?”马祖回答说。
慧海一听:是啊,自己走南走北,却是带着一身的“宝藏”在“乞讨”。想到这里,他不禁会心地笑了。
禅释生活
找到自己的宝藏了吗?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犯“骑驴找驴”的错误。
有个人去探访一位有钱有地位的富翁亲戚。富翁同情他,故热诚款待了他,结果这个人却酒醉不醒。恰好这时官方通知富翁有要事需要他处理,富翁想推醒他,向他告别,但是他就是不醒,富翁只好悄悄地把一些珠宝塞进他的破衣服之中。这个人醒后,浑然不知,依然如同往常一样过着贫困的生活。过了一些时日,两人偶遇,富翁告诉他衣服中藏宝的事,他方才如梦初醒。原来这么多日子以来,自己身上有“宝藏”也不知道!
如同那位身怀宝藏却仍四处流浪的人一样,我们要仔细地搜查一下自己的“衣物”,看看自己的佛心佛性在哪里。慧海的疑问,就好比在身上找到了珠宝一样,这正是他自性的体现。
无声胜有声
风雪禅师有个叫净音的小徒弟。
这位小徒弟看到他的师兄们每天早晚都到大师的房中请求参禅开示,于是他也请求师父指点自己。“等等吧!”风雪说,“你的年纪太小了。”但净音坚持要参禅,大师没有办法也就同意了。
到晚上参禅的时候,净音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然后在师父的一旁坐下。“你可以听到两只手掌的声音”,风雪微微含笑地说道:“现在,你给我听一下单只手的声音。”净音鞠了一躬,返回寝室后,专心致志地思量这个问题。
一阵轻妙的乐声从窗口飘入。“啊,有了,”他叫道,“我会了!”
第二天早晨,当他的老师要他演示只手之声时,他便演奏了艺妓演奏的那种音乐。“不是,不是,”风雪说道。“那并不是只手之声,你根本没有领悟到。”
净音心想,那种音乐也许会扰乱自己的思考,因此,他就把他的住处搬到了一个僻静的地方。
这里万籁俱寂,什么也听不见。“什么是只手之声呢?”思量之间,他忽然听到了滴水的声音。“我终于明白什么是只手之声了。”净音在心里说道。
于是他再度来到老师面前,摹拟了滴水之声。“那是滴水之声,不是只手之声,”风雪说道:“再参!”净音继续打坐,谛听只手之声,毫无所得。他听到了风的呼呼声,但也被否定了,他又听到了猫头鹰的叫声,但也被驳回了。
净音到风雪那里一连跑了十多次,每次各以一种不同的声音提出应对,但都未获认可。到底什么是只手之声呢?他几乎想了近一年。最后,净音终于进入了真正的禅定而超越了一切声音的状态。
净音这才终于“听”到了只手之声。
禅释生活
什么是无声之声?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写过一首题为《春夜喜雨》的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试想,对于一片干旱的麦田来说,暴风骤雨和山洪暴发尽管来势凶猛、声势浩大。但大部分雨水都随后流走了,不仅浇不透、浸不透麦田,还容易产生破坏,甚至造成灾害。若是一场悄然飘落的大雪,结果就截然不同了,它轻柔地覆盖在麦田上,一点一点地溶化、一层一层地深入,拥抱着禾苗的叶片、滋润着禾苗的根系,这才是真正的“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对禅而言,无声更胜有声。用心灵体悟,无声之声亦有声。超越有与无的对立,透过声色的外表,直接观照事物内在的本质,是禅的思维方式之一。
真理处处显
傍晚时分,南泉和弟子从谂一起出来散步。阳光已经淡下去了,大地显出了青色,天空中飘着白云。四周明镜般的水田和弯弯曲曲的田埂静静地躺在大地上,还有几头水牛悠闲地在田间啃着嫩绿的水草。
南泉对从谂说:“我小时候养过一头水牛。到东溪去放吧,不免要吃东溪田里的水草。到西溪去放吧,也不免要吃西溪田里的水草。我干脆就不管这一套,它爱吃谁家的水草就吃谁家的水草好了。”
从谂心想:老师一定又在考我了。便说:“是不是牛吃水草也要挑嫩绿一点的才好?”
南泉说:“怎么,嫌我这的水草不够嫩绿?”
从谂说:“非也,什么样的水草都可以养牛呀!”
南泉笑了笑说:“滑头。”
禅释生活
什么是“东溪”“西溪”的“水草”?
“东溪”“西溪”喻遍布世界的道,“水草”则是道体的现象。意指学道不要拘于一时一地,而要在每一处都要发现道的妙处。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首诗是宋代一位未曾留下名号的比丘尼的开悟偈。它形象而传神地告诉我们:禅也好,道亦罢,并非是什么玄虚神秘、深藏不露的东西,它就在我们身边。真理处处显现,伟大蕴藏于平凡之中,神奇来源于平淡之中;一花一草,一沙一石,都是宇宙真理的显现,也都能揭示大宇宙的真谛与规律。
道究竟在何处呢?
宋代,五祖寺的法演禅师与“三佛”——三个得意门生——佛眼清远、佛鉴慧勤、佛果克勤在山亭中聊天。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师徒四人提着一盏灯笼踏上了归程。
忽然,一阵风吹来,将走在前面的佛眼提的灯笼吹熄了。
山路艰险,四周一片昏暗。法演禅师不失时机地对三位弟子说:“快将你们此刻领悟到的禅境说来听听。”
“彩凤舞丹霄。”佛鉴说。——黑暗与光明并无分别,此时此刻在禅者的心中,像是五彩斑斓的凤凰翩跹起舞于霞光明丽的天空。
“铁蛇横古路。”佛眼说。——只要心地空净,灵明不昧,没有什么艰险可以阻挡求法者的脚步。
“看脚下。”佛果说。——在黑暗中走路和体悟禅机一样,都要看脚下,向自己所凝视的地方实实在在迈出每一步。
法演对佛果这句最为平淡的话大加赞赏。因为它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从脚下做起的务实态度——因为,道不远人,真理就在我们脚下。
没路的地方才有路
慧心刚到寺里的时候,寺周围还是一片草地,草地上并没有路,慧心觉得这里简直太荒凉了。
师父对此却不以为然,他常带着慧心在草丛中穿行。时间一长,草地上就踩出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有一天,师父忽然问慧心:“你经常跟我出来散步,有什么发现和心得吗?”
慧心迷惘地摇摇头。
师父便又开导说:“你看看我们的脚下和身后。”
慧心低头看了看,又回头看了看。惊喜地说:“我们踩出了一条路!”
师父意味深长地说:“你想想看,若不是我们天天穿行,怎么会有自己踩出的路?”
慧心望着脚下的路,觉得这里才是自己真正要来的地方。
禅释生活
路在哪里呢?
人在有路的地方行走,往往只能循规蹈矩,失去自我;人只有在没路的地方行走,才会随心所欲地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进而走出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
没路的地方才是路,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路。
禅者不把自己置于“无知”“无欲”“无路可走”的境界,不受先入为主的观念束缚,故而使自己的思想意识能够自由驰骋,圆融通达,只有这种人才能充满智慧,不受迷惑,走出适合他自己的人生路。
面对别人的议论,你又该如何走自己的路?
在一个炎热的日子里,父子俩牵着一头驴走过满是灰尘的街道。父亲骑着驴,儿子牵着它走。“可怜的孩子,”一位路人说道,“这个人怎能心安理得地骑在驴背上?”父亲把这人说的话记在了心上,于是他从驴背上下来让他儿子骑了上去。
没走多远,一位路人的声音又在父子耳边响起:“多么不孝啊!这小家伙像国王一样骑在上面,而他可怜的老父亲却在一边跟着跑。”这句话明显地伤到了小孩,于是他要父亲坐在他后面。
“你们谁见过这样的事,”一位戴着面纱的女人说道,“他们居然这么残酷地对待动物。这可怜的驴子快被压垮下了。这个老家伙和儿子却悠闲自在地坐在上面,多么可怜的动物啊!”不用说,被批评的父子两只好从驴背上下来。
但是,当他们走了几步后,一个陌生人对他们开玩笑似地说:“谢天谢地,我才不会那么蠢,为什么你们俩宁愿赶着驴走,也不让你们当中的一位骑着走呢?”父亲把手放在儿子的肩上说道:“不管我们怎么做,总有人不称心,我想我们自己应该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
因为太在意别人的评价,所以不敢走自己的路,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失去自己的本性。
受苦是小,心安是大
宋大观初年,宋徽宗知道道楷禅师人品俊逸,德行超俗,禅法神奇,于是就赐给道楷紫衣,并亲封法号“定照禅师”。皇帝的赠衣赐号,是多大的荣耀啊!然而,当内臣持皇帝的敕令来到寺院时,道楷禅师谢恩之后却拒不接受皇帝的恩赐。
他说:“我当初出家时曾经发过重誓,不为名利,专心致志学佛修禅。假如改变誓言,情愿一死。也正是因为如此父母才让我出家的。现在如果我不遵守誓言,私自领受恩宠荣光,一则背离佛法,二则违背与父母的盟誓。”
内臣从未经历过皇帝旨意被拒绝的尴尬,很是为难。道楷大笔一挥,上表说明了自己拒封的理由。宋徽宗听说自己的恩赐被拒受,面子上很是过不去。又令开封府尹李孝寿亲往谕旨,坚决要让道楷接受赏赐。道楷恪守自己的誓言。李孝寿无奈,只好如实上奏。天大地大,不如皇帝的脾气大。宋徽宗感到皇家的尊严被损,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不由得雷霆震怒。他一道旨意,命令大理寺收押道楷,严厉查办。
道楷禅师宁可进监牢,也不为名利所动。经办此案的官吏心里明白,道楷禅师并无罪过,又十分钦佩他的脱俗风骨,想方设法为他开脱,以种种借口减轻他的罪名。最终,皇帝免除了他的杀身之祸,决定从轻发落,将道楷流放到缁州。大理寺的官吏私下商量,准备以道楷身体有病,不堪承受千里跋涉为由禀告皇上,从而免除他的徒刑。
但是当官员来调查时,道楷却不顾人家的再三暗示,坚持说自己没有疾病。官员指着他身上治疗疾病时留下的瘢痕说:“你说你没害病,为什么身上有这么多灸瘢呢?”
道楷说:“我以前是患过病,但现在已经好了。”
官员无可奈何,只好说:“禅师,你这又是何必呢?请你好好想想,过后我再来。”
道楷说:“我知道你们的好意。你想,我之所以惹上这场风波,就是因为我不愿意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接受皇上的恩赐。同样,我也不会用说谎来免去流放。流放,仅仅是身体受苦;而说假话,心里不安啊!”
道楷遂安然受刑,发配淄州,许多信徒一路跟随……
禅释生活
若非真正看破名利,如何能放得下?
道楷禅师拒受皇帝的恩赐,并非故意笑傲帝王,而是开悟的禅师真正看破了名利,是其情操、气节使然。
出家人本因厌弃尘劳,了生脱死,才休心息念,断绝世俗攀缘,怎能为追求名利而埋没本心呢?赵州至死不肯告人、隐山至死也不肯见人、大梅以荷叶做衣、纸衣道者只披纸遮身、去泰上座只穿麻布、石双坐卧枯木、祖师们都以身作了榜样,就是要人们死了贪欲之心。
出家人面对声色、名利的诱惑,要视同石上栽花,似眼中见沙子,不轻易被污染。所以古德祖师教人要了尽今世今时,这一生不贪嗔不痴迷,就能够心无挂碍地活下去,一切人情世故都浮云过眼去,自然冷淡无求了。
说实话真的是很“傻”吗?
心怀坦荡的人,在世人看来,也许有些“傻”。固守真诚的人不怕丢掉权力和利益,他们把欺骗看成一种背信弃义,宁可当刚直不阿的“傻子”,也不愿作虚假的“聪明人”;他们不会因为别人是什么样的人,而忘记自己应该做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