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97700000006

第6章 学校德育的管理(6)

其次,日常管理取代论忽视了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在学校的德育管理中,制定行为规范的最终目的并不在于管理学生的行为,而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学校德育管理中的许多规范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也有相当数量的行为规范的出发点只是为了“管住”学生。在行为规范的执行中,学校也往往以是否符合特定的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最终的评价。因此,学校对学生的行为训练和规制的目的是让学生的行为符合某些特定的规章制度,并没有认真地考虑这些规章制度与学生道德发展之间的关系,这就背离了学校德育和德育管理的初衷。

无疑,科学的学校规章制度,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但我们认为,德育内容除了日常的行为规范以外,还包括伦理道德、理想信仰、价值追求等更高层次的内容。把德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混为一谈,从逻辑上是不周延的,从德育内容的构成看,也失之偏颇。德育的目的是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形成牢固的道德信念、正确的价值判断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一目的的实现仅仅靠行为规范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在学校德育管理中必须进行一系列变革。

从观念上彻底摈弃道德灌输,真正体现德育过程的主体性。道德灌输有悖于德育过程的本质,容易导致学生对学校德育的拒斥与逆反心理。德育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只有调动学生对德育活动过程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才能使学校的德育过程成为外在价值引领与学生自我价值建构相统一的过程,实现德育过程从他律到自律的实质性转变。

在德育的实施途径上倡导体验教育,创建道德体验空间。“教学如果不调动学生的兴趣就是在打冷铁”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一原理同样也适用于学校德育。德育只有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使学生实现道德移情,进而改变道德行为。学校要努力为学生营造道德情感体验的心理空间和物质空间。

重视隐性课程,实现德育内容生活化。隐性课程是与学校显性德育课程相对应的德育课程资源。学校要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的道德细节入手,营造优秀的学校文化,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作用。

团队活动替代论

以团队活动替代学校德育在学校德育管理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为团队活动本身具有活化德育内容、增强德育效果、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和兴趣的优势,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团队活动是以反对课堂中封闭的、枯燥的、灌输式的德育的面目而出现的,所以,相当多的人都对这种做法持肯定的态度,甚至把这种方式作为一种成功的经验模式加以推广。然而,如果我们抛开团队活动表面的活动效果和活动特征,深入分析将其作为一种替代性的德育管理手段和途径的合理性,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缺陷和负面作用。

一方面,以团队活动取代德育过程无益于系统的德育课程学习。团队活动替代论误区的实质是混淆了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界限。在德育过程中,系统的道德知识的学习通常需要通过学科课程的学习来实现。活动课程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其学习过程的零散性与随意性。所以,在学校德育管理的实践中,用团队活动取代系统的德育过程尽管会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阶段取得较好的德育实效,但从长远的、整体的角度去考察,团队活动替代论将破坏德育过程的计划性、系统性和整体性。

另一方面,团队活动替代论也容易导致德育管理中的形式主义。调查显示,在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德育途径所起作用的评价中,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被教师排在了末位,而学生则把团队会排在了末位,思想政治课也只排在第六位。在关于学生对德育活动形式喜欢程度的调查中,公益劳动成为学生最不喜欢的活动形式,喜欢的人数仅占调查总数的0.87%。

由此可见,转变团队活动在学生心目中的消极印象,提高学校团队活动的实效性已成为学校德育管理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增强团队活动的计划性。必须树立团队活动是学校德育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注重活动设计,避免活动的随意性。活动要有周密的年度计划、学期计划和具体执行方案。教师要做好团队活动的准备工作,加强学生对活动背景性知识的了解。

加强活动的整体性管理。团委和大队委与政治课教师、班主任教师工作的内容要实现整合,把团队活动纳入到整个学校德育课程管理体系中,加强德育校长对学校团队活动的宏观管理,加强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与班主任之间的沟通与配合。

注重对活动的总结与提升。避免以团队活动取代学校正常的德育管理工作必须要做好活动的总结工作,活动后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增强学生对活动意义的理解。同时,教师在总结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善于抓住机会,帮助学生深化内心体验,提升活动课的境界与价值。

8.德育管理的实施

学科渗透德育管理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因而也是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各科教学的内容,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都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因素。这些教育因素对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教材里蕴含的德育因素,需要教师去挖掘、提炼,并通过教学对学生加以启发引导,才能达到学科渗透的效果。

原北京马厢胡同小学特级教师关碎曾介绍这样一个教育案例:自然课的现场教学,组织孩子到动物园参观。孩子们参观猴山时,发现老猴子抢小猴子的东西吃。于是,孩子们问老师:老猴子抢小猴子的东西吃,您说对吗?关老师当时准备回答,但仔细一想,觉得这里有很深的哲理,需要进一步研究。回校后,她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发言很踊跃,但是多数人认为老猴子不对。最后关老师作了总结,她说:动物之间抢东西吃,这是动物的生存竞争,属于动物的本能,无所谓好坏。而人,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要讲尊老爱幼,提倡社会主义公德。听了老师的讲解,孩子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几十年过去了,老师的教导仍然铭记在学生心中。

这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教师在自然课教学中巧妙地、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这样的渗透教学做到了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学科渗透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教师必须付出创造性的辛勤劳动,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学校领导者应当从管理的角度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1)强化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做好学科的渗透工作不仅需要各科教师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领导部门的正确引导,作为学校领导要认真做好宣传教育,努力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教书育人”切实装到教师的心里,使教师自觉地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学科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做人。

(2)提高各科教学的教育效果。提高各科教学的教育效果,首先要设立管理“教书育人”的专门机构,明确有关人员的职责和权利,“使一定的人对所管的一定的工作完全负责”。这个机构的成员可由主管德育的副校长和教导主任,主管教学的教导主任以及各科教研组长组成。其职责是:开展经常性的研究活动,商量实施计划,制订具体方案,使教书育人工作落到实处。比如:组织各科教研组长和教学骨干,在认真学习德育纲要和各科大纲的基础上,对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发掘和提炼蕴含在其中的德育因素,归纳出各学科、各章节或单元的“渗透”,并发给有关教师,要求他们在制定教学计划,备课,上课等环节中参照执行。其次,学校可从教学角度出发明确提出渗透德育的要求、渗透教学是难度很大的课堂教学,某门课程的教学能手未必就是渗透德育教学的能手。提高教师的渗透能力,取决于领导者的组织与引导。领导者在指导教师教学时,不仅要阐明道理,而且要教给教师渗透的方法。必要时,还可对教师作专门的培训。第三,要重视政治课教学的管理。由于中小学政治课具有其他学科教学不可替代的德育功能,因此,学校特别重视政治教研组的建设,不仅要选派好教研组长,而且要重视对全体政治教师的指导和培养,以保证政治课的高质量和有效性。

(3)建立评估和激励机制。为了鼓励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提高他们渗透德育的创造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相应的评估和激励机制。对评价范围、条件、内容和要求、程序、规格与待遇等,要作出明确的规定。在教学管理中,要认真做好考核评定工作,将教师渗透德育的水平和效果作为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考核结果载入业务档案,并把评估结果与职称晋升挂起钩来,使得教师的育人成绩得到社会和学校的认可和奖励,从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使渗透教学向更深的领域发展。

德育活动的管理

学校德育活动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思想品德获得充分、全面发展的必须。活动能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好机会,能为他们开辟一个进行思想对话、感情交流、建立友谊的好场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接受教育。一般认为,学校德育活动管理主要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第一是做好德育活动的规划工作。荀子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蚊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观点,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人们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依据这一规律,学校德育活动的设计应体现有序性原则。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范围、紧密联系政治课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学校领导者需对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对学主的最近发展作出准确的判断,将活动的水平定位在学生正在形成,刚刚在成熟,刚刚在发展的区域内,这样才能具有教育的价值。每次活动内容之间最好有连续性,可把每个学期作为一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活动有铺垫、有高潮、有发展。在活动的安排上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并且还可以适当吸收学生共同参与德育活动的规划。

第二是给以人力、物力的保证。学校德育活动有多种多样,就我国学校为例,主要有政治教育活动、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活动、学生活动以及经常性的校会、班会、各种纪念会、庆祝会等。这些德育活动的开展,均由学校管理者对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进行科学的组织,使德育活动的开展目标一致、行动协调,并取得预期效果。

第三是对德育活动加以指导。强调活动的自主性并不意味着否定老师的指导,学生的活动必须是自由、自主的活动,旨在表明学生的道德发展,道德学习是一个主动摄取,积极为之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任由外部塑造,被动接受的过程,在于表明教师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不应起支配控制的作用,而应起指导作用。适当的指导易使活动产生成效,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反之,易放任自流,降低学生的成就感。因此,学校德育活动应由专人负责,学校领导者应亲自参加活动,根据各种活动的不同特点加以指导和管理。

学校与家庭的合作

唯物辩证法认为,研究任何一种现象必须考虑与之有联系的各种因素,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是如此。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的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虽然,学校教育在三者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家庭、社会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学校不能完全控制和掌握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全过程,必须取得家庭和社会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具有打基础和定向的作用。这是因为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在儿童早期的社会化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一般大于其他人的影响,这是由血缘关系、物质生活依附关系,以及朝夕相处、潜移默化等特殊关系所决定的。因此,学校和家庭应成为理想伙伴,学校可通过多种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如:组织家长学校,设立家长联谊会,进行家庭访问,建立家庭联系手册等,通过这些方式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统一步骤、协调行动、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以便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

9.德育管理的评估

德育评估的指标体系

德育评估是学校德育管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它是在目标实施的基础上,对其成果作出客观评估的管理活动。德育评估包括对学校整体德育工作的评估和学生个体思想品德的评估。因为只有既考评了学校的德育工作,又考评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才能全面总结德育管理的经验教训,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和学生品德的成长。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情殇之妖颜倾城

    情殇之妖颜倾城

    生生世世,永不相离。千年之后他们再度相遇,是重演千年的悲剧,还是摆脱命运的玩弄。千年的爱恋,千年的坚持,最后得到的不知是幸福,还是情殇。
  • 最后一个贝勒

    最后一个贝勒

    长篇抗战小说《最后一个贝勒》讲述了抗日战争中,来自中、日、韩三国的三个贵族青年在战争中的际遇和情感冲突,题材独特,史料翔实,振聋发聩,是作者于川根据自己的父母在抗战中的真实经历所创作的一部半纪传体长篇小说!
  • 霸业千秋

    霸业千秋

    我笑,我人在苍林野岭,我狂,我冷对骤雨疾风,我疯,我想要千秋万代,山河一统!........................................且看一个穿越的小子,炼魂,聚众,拓地,战天下,窥神道,成霸业,直面沧桑,猪头背上游苍穹!
  • 营销文案写作范本

    营销文案写作范本

    本书分15章,共100多种文体,详细阐述了市场调查文案、市场营销计划文案、新产品开发与推广文案、价格文案、营销渠道管理文案、促销与推广文案、推销文案、广告策划文案、公关文案、营销人员管理文案、客户管理文案、零售店营销文案、国际营销文案、谈判文案、合同文案、等内容。这些文案集中体现了企业营销观点、经营理念和策略方法。
  • 幻天神界

    幻天神界

    一直努力仅为现在,我不再多说,我渴望消失,但却不可能,因为那是毫无意义的解脱罢了。怀念起当时的梦想,只能轻叹一声真是美好的呢。怀念当时的努力,怀念当时的大家,怀念怀念...
  • 蒙新甘宁考察记

    蒙新甘宁考察记

    本书记载了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的人口、教育、风俗、宗教、部落情况;以及蒙、新、宁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情况等内容。
  • TFboys夏末未至

    TFboys夏末未至

    TFboys夏末未至是由紫苑,浅夏和花花一起写的。此书为唯美风格。如果有什么建议,请在书评区发表意见。此书纯属虚构
  • 我的猫妖女友

    我的猫妖女友

    大山走出的田毛带着自己的异世女友一起在城市中生活。
  • 这不是我想要的修仙

    这不是我想要的修仙

    一个青楼的小龟公,机缘巧合被发现是极品体质,又阴差阳错的进入了一个全是女修的没落宗门。豪放的掌门,奇葩的师父,形形色色的师姐,每一个都让他一个脑袋两个大。无论男人、女人,甚至是阴阳人,都对他的体质垂涎若滴,相信很多人其实是都挺羡慕他的吧,嘿嘿……没错,此人就是我——龟公王二!
  • 高校教学管理与教学方法研究

    高校教学管理与教学方法研究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如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目前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成绩,伴随而来的是政府、社会、学生、家长和高校自身对教育质量的高度关注。现代高等教育的两个核心问题是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家长都希望孩子进入一所管理规范,教学质量优秀的高校,并不希望高校出现一方面强一方面弱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