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窗禅
在我看来,窗,是一种途径;临窗,则是一种心态。
喜欢房间里诺大的飘窗,三面凸起,有飘逸感。依窗而望,视线开阔,采光也丰裕。虽是数九寒冬,正午的阳光灿烂。一米之内,日光蓬松堆叠。玻璃隔着窗外的寒,我把自己埋进温暖的阳光里,手卷一书,应了李白的那句诗:“鸟吟檐间树,花落窗下书。”
凭窗伫立,赏月观景,聆雪听雨,迎风纳凉,依偎阳光……四季更迭,窗的优势一成不变。
节假日,喜欢宅在家中。清晨,一屡阳光从窗帘的缝隙中穿刺过来,不用看钟,就可以判断时间。黄昏时,最后一抹夕阳从窗棱边滑落,便在窗前等归人。远远地看侧影,就可以认出他。数着脚步,赶在他摁门铃的刹那,开门迎客,给他一个惊喜。临窗,多了一重默契。
节气变更,温度陡升陡降。室内外的温差大,临窗是最直白的手段。探头,打量早起的路人,或者将手臂伸出窗外,添衣、减裳,心里就有数了。
常有好雨随风潜入,夜阑人静,浅睡时分,透过窗棂的“叮叮咚咚”声,雨势大小已有几分把握。最喜人的莫不过是冬季,拉开窗帘,漫天银色惊现,冰雕玉砌的雪国,是梦的印证。
“淡月笼花花映窗”,月色常常有,花是少不了的情趣。喜欢养花,阳台两边的架子上都摆满了。陆蠡因为爱绿,故而囚禁绿色藤萝,但绿藤却逐渐细瘦娇弱,怀绿之人,终究因爱释放了绿。我不惮于犯他的错。那些向阳花,为了让它们有充足的日照,将它摆放在防盗窗的栏杆上。临窗,抬眼就是绿,心情也是绿色的。
有朋友来我家,惊叹异花四季当窗。再次来访,她竟然径直登门。我说她的记心好,方向感强。她笑着说:“是你窗上的花,为我做了向导!”
下班时,刻意抬头仰望,墙壁上唯一的生机,是窗前的几盆花草。临窗花,成为家的标志。
渐次,像春风吹过,邻家的窗前也绽放了绿意。卧室的飘窗外,摆放着一丛幸运草。中午做饭时,我都会将淘米水浇灌在花草上,让它保持生机。有一天,推开窗户,正巧邻居正将一盆吊兰放在窗前。我与她相视,会心一笑。韦庄说“绿窗人似花”,我不曾奢望自己如窗前花,也能装点别人的梦境。
陆续,前后几栋楼上,开花的窗户越来越多。
进餐厅茶社,也喜欢临窗而坐,看窗外行人神色匆匆,夜幕下灯火阑珊,一窗之隔,我独享这份安闲。一壶玫瑰花茶,斟了一杯又一杯,续添的茶水,冲淡了花的浓香,好在朋友们谈兴正浓,忽略了茶味。
从行为心理学分析,从餐厅选择座位的习惯,可以判定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想起卞之琳的那首《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想到这里,不禁有些惶恐:此刻,与我同坐的,除却我的躯体,还有我刻意隐藏的内心,在众人眼里,都一览无余了。
闭窗独坐,娴静思想,一窗一世界;推开窗,我与世界没有距离。
三重境
“懂你”
一日,曾经的学生前来探访。虽然她们已是大学生,但对我这位初中老师仍能挂念,让身边的人都唏嘘不已。四年后的谋面,我们彼此丝毫没有陌生感,亲密如昨。
她们依旧是懂我的,带来的礼物,也是灵犀之作:一盆雏菊,一盆水竹。她们居然知道我喜欢侍弄花草。上学时,她俩都是我的得意门生,得意之处,不仅是几次大赛辅导获奖。更是在课堂上。与另一位老师谈教学时,共同的感受是“常有遗憾,感觉曲高和寡”。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且不爱读书,让老师在课堂上有悬空的孤独感。
不过,当初课堂上有她们,就是另一种情形了。我谈高山,她们能以流水应和。我想引用的诗文,说了上句,她们立马能补出下句。她们甚至能与我共同切磋红楼,谈书中人,议世上事。
伯牙有幸,有子期做知音。人们常注重生活中的知己,忽略了另一种“懂你”。在工作中,有这样一些“懂你”的人,也是件快乐的事情。
伊丽莎白女王,出现在公众场合时,左臂弯中总挎着一只手提包。人们都会好奇,包里装着些什么呢?其实,这只包还藏着暗语。女王和客人用餐时,如果她将手提包放在桌上,就意味着她希望5分钟之后结束用餐,离开现场;与客人散步聊天时,如果她将手提包挂到一侧肩上,就意味着她想结束聊天。当然了,女王将手提包挎在左臂弯,表明她感觉谈话很轻松。她细微的举指,都能被人读懂。
多年前,满文军的《懂你》风靡一时。歌唱地很深情,但真正“懂你”之人,其实寥寥。
我觉得,人活到境界处,当是有人懂你的。“懂你”,是一重境界。
“不悔”
偶然,看见一标题--《临终前后悔的25件事》,出于好奇,浏览一番。原来临终前后悔的,也不过是些寻常事宜。诸如,没有实现梦想,做了对不起良心的事,过于相信自己,没有妥善安置财产,等等。
前些日子,发现网上竟然有人兜售“后悔药”,从一毛钱到十几元,价格不等。本以为又是年轻人的恶作剧,谁料,点开网页,发现购买者竟也芸芸。询问知晓事理的人,他们说,所谓“后悔药”,不过是一些文件,包含一些笑话和人生哲理。其中有句话,让我也从中受益匪浅:永远不能让同一件事情伤害自己两次!
其实,人所皆知,这世界上哪里会有真的后悔药呢?不过,那句话,倒是值得深思。很多时候,我们在犯下过失后,又在不断地悔恨中,让自己一伤再伤。
孩提时,看过鲁迅的《祝福》,情节其实是在后来温习的,但剧中祥林嫂在失去阿毛后,逢人必说的那段话,当时就烙印在我的心中: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狼……
祥林嫂似的后悔,其实是于事无补的,阿毛终究不会复生。我们都厌烦她一遍又一遍重述着她的追悔。
倘使打番了牛奶瓶,你会怎么办?没有打翻之前,就可以做好防范,消除一切打翻牛奶瓶的隐患,这是上智之人,思维敏捷,办事周全。但我们不能事事清醒,即便自己谨慎有加,还有很多外因非我们所能控制。人生在世,过错难免。不悔,是一种境界。
遇到打翻牛奶瓶之类事情,能够迅速冷静地清理地毯上的污垢,将损失降低到最小损失,应该是最明智之举。事前需要深思熟虑,事中勇于担当,事后有“不悔”的豪气。这是睿智人生。
我喜欢“不悔”的境界。
“不二”
上课时,为了让学生看清幻灯片上的文字,我临时将字体从五号调整到小三号,结果,台下学生议论纷纷。听她们窃窃私语,原来是对“小三”这个词太敏感。索性换成三号字,免得他们有了困惑之资。
想起一句俏皮话:“婚姻是爱情是坟墓,但小三偏偏还来盗墓”。小三成了公害,大家喜欢把责任推卸给小三,而忽视了当事人的罪责。倘使当事人能有“不二”心,谁还能成就小三呢?
九华山一座寺庙的后院里,有一侧门,门楣上写着“不二门”,狭窄的山门因此醒目。门是紧闭着的,站在高处,墙外幽谷翠竹依稀可见。“无限风景在远峰”,我想,不二门外,定然是大好风景。不过,行程匆匆,我也无暇,遂于“不二门”擦肩而过。
“不二”,其实是佛学术语,本来,“不二法门”是指对事物认知的最高境界。当然了,“不二”,还有一层含义,就是“不变心,专一”,这是我崇尚“不二”的真正内涵,我喜欢“唯一”的感觉。
不二,不独是感情事,其实,人生在世,凡事可以有“不二”心,专心而为,必定是无往而不前的。
“不二”,我觉得更是一重境界。
清欢
窗外,满城月光,小城不夜,有谁在相思?洞箫清吹最关情,一曲《枉凝眉》幽幽咽咽,道不尽的人间“好了事”,清泉从指间潺潺流淌,我的心湿了、重了,如饱蘸露珠的草尖。
凤箫喑哑,余音袅袅。吹箫的人做起了织布的活,从竹管里扯出一缕缕的丝,丝线见了空气,瞬间凝成锦缎,时急时缓地抛过来,把我整个儿包裹起来。我的心在那如泣如诉的箫声里,揉碎了,又被那些细得看不见的丝缠络着,捆绑着,想分心都难。箫泉又酿成酒,不把人灌醉不罢休?失去了思考的能力,除了呼吸,我什么都没有做,就在箫声里枯坐,坐化成一片空白。
轻轻开启尘封了三个月的广口瓶塞,里面是明月亲手酿制的葡萄酒。见她用勺子舀起漂浮的酒糟,放在一只浅碟中。再小心地端起瓶子,轻缓地滗析着,酒浆流入白胎瓷盏中,仿佛一袭滑溜轻薄的丝巾,从肩头滑落。
茶有茶道,酒也有酒道。极品的葡萄酒饮用时,要提前一两个小时打开瓶盖,让酒液有充分的时间释放出它浓郁的酒香,这个过程叫“醒酒”。酒也是有生命的,需要用时间去唤醒它休眠的意识。我喜欢侍弄红酒的过程,仿佛是童话里的王子,唤醒沉睡的白雪公主,这是饮品红酒浪漫的开始。
清亮的玫瑰红,纯而不媚,淡却不寡,我疑心这酒色也叫女儿红,低头可见它少女般的羞涩。红殷殷地盛在雪白的茶盏中,清酒,白瓷,由不得人不想起那句挂在嘴边的话“红玫瑰,白饭粒”。大俗往往大雅相依相托,不分伯仲。
紫褐色酒糟搁在白瓷浅碟中,也是一道稀罕的菜。饮了美酒,却不知道这酒糟是什么味道,可谓“不知其源”。夹一片咀嚼,味道甚好,比酒味更浓,质地柔软绵长。能吐出甜美的琼浆,必是得益于它宽厚温润的心,如同女子生了孩子,有一颗慈母新,方能分泌出乳汁。
极品葡萄美酒乃是珠玉之实,用的是上等葡萄--赤霞珠,赤霞珠具有藏酿之质,可陈年15年或者更久。美的东西要经得住精雕细琢,也能承受得起时间的考验。一杯美酒,要承受得起时间的封存、岁月的抛光,在寂寞中等待,在酒窖里发酵,最后才得沉香。成熟的葡萄美酒周身散发着隐逸之气。
愿得酝酿之心,做架上一枚葡萄,经历时光的淘洗,在日与夜中辗转酝酿。末了,成了一杯美酒,或许也只是一碟酸醋。现在还不敢妄言,时间是最后的见证。不过,思想是发酵的酶,心存悲悯,自然能流淌出清醇的酒。
一段酝酿,一场修炼。先是碎了身骨,发酵,过滤,再加糖,压榨,勾兑,……,酝酿的过程有融合,也有吸纳,是静静守候等待的过程。人生如茶也似酒,或烹,或酿,才能达到纯美的境地。
听说葡萄酒的酿制很有讲究,不单单从酿制的过程开始,还要追溯到葡萄的种植。葡萄酒的香味与种植葡萄的土壤和气候、以及周围的植被都有关系。法国左岸波雅克的葡萄酒具有薄荷的香气,而气候类似的梅多克却没有;赤霞珠葡萄酒里面的桉树香,主要是来自于周边有桉树种植的地区。这倒是应了荀子的话: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忘却形骸品其滋味,人间有味是清欢。约几位志趣相投的朋友,寻个静谧雅致的去处,清茶薄酒,煮字为药,吹箫酿酒,医贪念,治妄心。纵使置身熙来攘往的繁华都市,也是娴静一身。
学会与自己分享
上中学时,我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快乐的事,沉重的事,我都会提笔向纸张倾诉。在这个静静书写的过程中,感觉自己逐渐轻松愉快了。快乐的事情,众人面前,不能大肆宣扬,担心别人说我嚣张。但在日记中,我可以畅所欲言,没有异样的眼神,没有嘲弄的目光,没事偷着乐。忧愁也可以说来自己听,与自己交流的过程中,说服自己,“大事需变小,小事需化了”。
写日记的习惯一直保持到工作后,直到由博客和QQ空间取代了纸上的交谈。QQ空间里有“心情”一栏,我常常用简洁的语言,来记录下我的快乐、忧愁,还有对自己的激励和劝鉴。“无处安放的忧伤!”“我闻见春天的味道!”“害怕过年!”……这些流水帐一样的语录文字,编制交汇成我的心结。并以此告诉自己,“其实我很重要”。
早晨,朋友打来电话,告诉我的征文获得了二等奖。于是,开电脑的头一件事,就将这个好消息写下来,与自己分享:“征文获得二等奖,非常快乐!”感觉自己就像回到小时候,得了一张奖状,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告诉父母这个好消息。
儿子在浏览我的日志时,发现我将得奖的事情,也写进心情日志里。不解地问:“不会吧,老妈,你连这个事情也写出来?是不是有骄傲的嫌疑啊!”我笑着对儿子说:“我是为自己感到骄傲啊!写下好心情,与自己分享快乐,不好吗?”儿子听了我的话,再没有说什么,他认可了我的观点。
一部电影中,主人公一直被一段难以启齿的往事压抑着。后来,他在大树下挖一个坑,把郁积在心头的忏悔和痛苦,一起倾倒在洞穴里,然后又将泥土填埋好,宛如埋葬了一个逝者。做完这些,他如释重负地离开了。未来的生活还很漫长,此刻,他可以毫无挂碍地迎接新生活了。在书写心情日志时,感觉自己就和电影里的主人公一样,把快乐和不快乐都留在原地了,今后的生活,依旧单纯着。人生,很多东西,是需要留在原来的地方的。成就留在原地,因为它只代表过去;痛苦就地丢下,因为你还有路要走。
每个人,需要一个默默的倾听者,一个真诚的祝福者。需要一个人“快乐着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他不会鄙视你的得意,也不会漠视你的忧伤。这个最能包容你的人,就是你自己。
快乐的事情,告诉你自己,让你和自己一起分享,幸福会延长、增多。毕竟,快乐是需要不断提醒和发现的。不快乐的事情,向自己诉说,让另一个坚强的你帮你扛着。卸掉心头的石头,漫漫人生路,轻装上阵,你会走得更轻快!
学会分享自己的快乐,你会变得更加快乐!学会分担你的忧愁,你会因此更坦然!
低处的幸福
情人节那天,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手拿着一支玻璃纸包装好的玫瑰花,走进公交车。在拥挤的车内,因为那支玫瑰,老人成了目光的焦点:上上下下的乘客从他身边经过,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老人和他手里的玫瑰。我也揣度着玫瑰花的用途:花是老人买来的,还是拿来卖的呢?
显然,售票员也很好奇,他回过头来询问坐在身后的老人:“老师傅,您这玫瑰多少钱啊?”老人小心地把花往胸前靠了靠,大概是怕别人挤坏了玫瑰,略带兴奋地说:“本来是10块一朵的,不过,人家8块钱就卖给我了。”老人似乎早就按捺不住内心快乐,急于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周围人。售票员又问:“送老伴儿的吧。”老人毫不掩饰地点点头,应了声:“嗯!”我觉得这老人真够浪漫的,他见我笑了,赶忙补充了一句:“她给我做好吃的呢!”
楼下的草地上,一位年轻的爸爸带领着一群5、6岁的孩子做着游戏。他用自制的吹泡泡水,向空中吹出一个又一个五彩的泡泡。小孩子们追着泡泡,用手中的玩具拍打着。年轻爸爸配合得很默契,一批泡泡还未破尽,他又恰当时地吹出另一批。孩子们欢呼着,神情专注地拍打着这些五彩的泡泡,俨然在完成一项庄严的使命。春日的下午,这片草地是热闹的,他与孩子,都是快乐的!
用电脑软件通过综合数据测试年龄,显示我的年龄是31岁,比实际年龄小很多。或许是调皮的个性使然,我喜欢活在物外之趣里,所以少有烦忧。这些务虚的数据让我快乐了很久,犹如真的回到青葱少年时。
遇见一位尊长,结识他十多年来,都没见他变模样。向他讨教养颜秘诀。他嘿嘿一笑:“别人都说我是‘小农思想’,喝稀饭也高兴,吃干饭也高兴,有小酒喝也高兴……”我顿悟他的秘方,所谓养身,其实是养心。
清明节前一天,看到文友珊珊去世的消息,异常震惊。因为距离甚远,时隔4个月,才知噩耗。珊珊非常热情、勤奋,是文友论坛上的活跃分子,她经常为大家播报喜讯,跟贴的热情度极高。不想,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悄然逝去,QQ中只留下她灰色的头像。大家在论坛上为她祈福,愿她一路走好。
有人说,天堂没有疾病。我想,珊珊在那里会少了躯体的病苦。不过,珊珊活着的时候,始终都是积极向上的。我欣赏她活着的态度。
她只在一篇文章中提及她生病住院,但她旨在向大家倾诉走出医院的轻松和愉悦,字列行间没有半点哀怨。理一理生命的线,珊珊是快乐的。她用文字充实一生,让自己活得精彩。她去世四个月后,居然还有以前的投稿在报纸上刊登,她用别样方式延长了生命的长度。她是幸福的。
活着,这个话题太大,看似沉重。可以活在当下之趣中,能戴着放大镜去看低处细微的幸福,才是最幸福。
幸福的加减法则
学习一篇关于幸福的课文,在做拓展思维的练习时,我们以一个互动活动的形式展开的。我要求学生们都闭上眼睛(这样他们的观点不互相干扰),然后要求感觉生活地很幸福的同学举手,经过一分钟左右的思考,陆陆续续有学生举起手来,但加起来的数目,还不足全班的1/3。睁开眼睛的同学,大概是看到我期待的目光,犹豫再三,才将手举起来,或许是赏我的面子吧,毕竟,这一节课我们都在探讨幸福的理念。
我找了几个比较活泼开朗的学生,要求他们陈述不幸福的原由。一个学生说:“我妈妈外出打工了,所以我不幸福!”由于当地的经济条件制约,很多家长为了生计,不得不远赴他乡打工谋生。或许,对于一个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正是需要关爱的时候,母亲不在身边,的确可以成为不幸福的理由。
另一个学生说:“我没有爸爸,所以感觉不幸福!”小学毕业那一年,癌症夺走他父亲的生命,同时,也掠走了他们所有的财富。为了给他父亲治病,他母亲不惜债台高筑,如今他们的生活也的确非常艰苦。这么稚嫩的肩膀上,就要担起失去亲人的疼痛,这也是难以言对的痛苦。我一直很小心地呵护着他,总担心暴雨会摧折含苞的心灵。
接下来的几个同学陈述的理由也相当充分,我果真被他们说服了,也认可了他们的“不幸福”。
回到办公室,一个人静下心来仔细思量一番,觉得他们的思想还是存在反驳的空间。譬如说妈妈外出打工的学生,他生活条件相对其他同学来说,是最富裕的,他是一个生长在幸福家庭的孩子。并且,他的父亲也十分称职,经常过来询问孩子的学习状况。从他的眼神与话语中,我可以感受到,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疼爱与厚望。
那个失去父亲的那位学生,他有一位坚强的母亲,生活的窘迫,并没有改变他母亲的乐观与执著。几次家访,我可以感受到这位母亲的伟大与可贵。拥有这样一位母亲,是其他同学望尘莫及的。除此之外,他还受到社会的广泛救助,他应该是一个幸运的孩子。
其实,幸福只是一种感受。假如我们左手托着的是“失去”,右手拿着的是“拥有”,一般而言,幸福的尺度,是右手上那一部分重量超越左手中的那一部分就可以了。但未必所有的人都会这么想。很多感觉不幸福的人,都是在反复地掂量着左手中失去的那一部分,而忽视了右手中拥有的那一部分。
生活中,大多数人的生存空间、工作条件、家庭背景、生活状况,都相去不远。但人与人之间的幸福尺度却相差甚远。究其根本,感觉不幸福的人,一般都是把目光集中在自己失去的左手上,而忽略了自己丰厚于他人的另一部分。
幸福其实很简单,也就是我们不要单纯的只去看“失去”,幸福的获得需要通过“加加减减”的运算。
转身俯拾即幸福
夕阳迟暮,颓然退隐;暮蔼静殇,仿佛明星谢幕。穹隆玉宇,帷幕悄然落下,靛蓝的夜空越发的深邃幽远。夜色随着晚风,逐渐沉淀下来,酝酿成浓醇的墨河,酽酽如凝脂,却始终不能乘风飞举。城市变得厚重而深刻,仿佛是夜行人的心事,越走脚步越沉重。
华灯次第明亮起来,明星掩映下,道旁的霓虹灯,将大厦修饰得绚烂夺目,光与影汇集成流动的河,空气中弥漫着繁华与时尚。远处霓虹彩灯,飞花流翠;近处灯影幢幢,点缀着不夜之天。白天的喧嚣与纷扰,终于回归为缕缕浪漫的祥和。少了一分焦灼,多了一分温情。
喜欢透过夜色,临窗远眺。城市因为这些华灯,不再寂寞聊赖。小区里林立的楼宇,在灯火阑珊中若隐似现。我总是设想着,每一盏明亮的灯影下,都有温馨的人家,在这寒冷的冬夜里,围着一盏橘红色夜灯,分享着一天的收获与快乐。我留恋窗外的风景,更艳羡青灯里幸福的人家。
对面楼房的一家厨房里,散发着橘黄色的灯光。灯下,一对系着围裙的男女,穿来往去的忙碌着,他们默契地配合着,共同经营着一顿丰裕的晚餐。隔着夜河,扑鼻的油香,撞击着我的嗅觉细胞。这对饮食男女把他们的爱情与幸福落实衣食住行上,让爱回归到最原始的平淡、最质朴的真实中。他们肯定不会想到,有人隔着夜幕,分享着他们的温馨和喜悦。
恰在此时,一双温暖的手,搭在我肩上,身后是可以信赖与依靠的肩膀。回身对他宛然一笑,他也正微笑地注视着我。
就在回身的刹那,我发现身后也是一片温暖而祥和的灯光,原来我也一直被幸福的灯光笼罩着。熟悉的地方不是没有风景,而是近处的风景太容易被人忽视。我们只知道去欣赏别人的风景,却没有意识到自己也装点了别人的梦。
幸福的概念,看似遥远飘渺,其实简单切近。它可以是豪奢的从天而降的500万,也可以是一个简约的生活细节:幸福是你落泪时,有人及时地递给你一张面巾纸;幸福是手中的一颗糖果,随时可以品尝它香甜的味道;幸福是清晨睁开眼睛,阳光依然明媚灿烂;幸福是一句真诚的问候,是一则祝福的短信;幸福是你回家时,无论多晚,都有一盏灯为你守侯;幸福是你欣赏外面的夜景时,有人悄悄地站在你身后,陪你一起静默。
幸福不是你失去的痛苦,而是你拥有的财富。学会珍惜,幸福会不断增值;主动降低幸福的门槛,就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幸福接踵而至。
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时,幸福原来就站在我们的身后,只需回头,俯拾即是。
倾听“大象”的歌声
才搬进新楼房的新鲜与喜悦很快就消褪,取而代之的是不适应,甚至是厌倦。
清晨晾晒的被子,傍晚下班回来,发现不仅没晒干,反而晒潮了,楼上的人又把没有甩干的衣服直接晾了出来,根本不顾及楼下已经晾晒的被子。总不能天天找上去兴师问罪。遭遇这样的邻居,只能自认倒霉。
对门的邻居老太太总是那么勤劳,每天凌晨就在卫生间里捶洗拖把,整栋楼都撼动起来,我们的美梦就在这沉重的棒槌声中告一段落。
楼梯道的自动门,总是被猛地一下拉开,经过长长的嘶叫,才“嘭”地一声合上。我常常在午夜被这巨大的声响惊醒。然后捂着被吓得砰砰乱跳的心,久久不能睡去。楼梯道的门,就象是悬在心头的石头,时时担心坠落。长期的失眠困扰着我,惊恐、烦躁接踵而来,我开始神经衰弱,只要一听见有人踏上楼梯道,就神经质般地坐起来,等候接下去的三重奏--“吱-昂-嘭”。仿佛每一个晚归的人都是从我的心坎踏过的,在我的心头留下一串重重的脚印,原本脆弱的心愈加惊厥了。
很多个深夜,独自拥着被子,静静地坐在黑暗之中,竟有说不出的惆怅:作为邻居,我们总是将众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而有的人总是旁若无人地生活着,根本不考虑他人的利益。我开始怀念以前的平房生活,那里的人际关系和谐,大家相互关照,日子过得安闲自在。而现在,邻里之间都是对面不相识,彼此的眼里没有对方,更别说心里了。不知道以后的日子该怎么度过,那扇门让我望而生畏。
一天早上,与儿子一起下楼,我轻轻拉开楼梯道门,儿子突然像发现了什么似的说:“妈妈,你听--”他把我轻轻合上的门又拉开了,在拉的过程中,发出长长的嘶鸣,儿子问:“妈妈,这像不像大象在叫?”儿子再次拉开门的时候,仔细倾听,果真是一声大象的低吟--“昂…”
后来,只要有人开楼梯道的门,儿子就会侧耳倾听,倾听着大象仰头长鸣。久而久之,被儿子感染了,我也与他一起倾听。儿子把那扇门看做是我们家豢养的大象,把门发出的噪音,看成是大象在唱歌。他每天都快乐于这扇门的噪音中。寒冷的冬夜,出入的人很少,久不听见“大象”的歌声,天真的儿子会问:“妈妈,我们家的大象会不会被冻坏了?”
有的时候,我竟也产生这样的错觉:那不是一扇只会发出噪音的门,而是一头真正会唱歌的大象。用心倾听大象唱歌,辨析着它的音调,想象大象快乐的模样。竟将最后那一声刺耳的“嘭”的那声噪音忽略了,耳际只有回旋的“昂……”乐音,我的心情逐渐平和,不再烦躁,紧绷的心弦逐渐舒缓。曾经悬在心头的那块石头,不知道什么时候已悄悄放下了。
很感谢儿子,他教会我另一种方式生活:假使痛苦不能避免,就应该坦然地面对;假使痛苦不能克服,就应该快乐地接纳,并把它转化为财富。不要因为别人的过错连累了自己的快乐!
脱身琐碎
周末,还未起床,就盘算好一天的工作计划。计划安排周详,算得上统筹学中最优化方案。
但计划终归是计划,很容易被“变化”打破格局。刚开始就卡了壳,本来预定半个小时在网上淘一件衣服。结果,左看,右看,横向比较,纵向询问,一个上午的时间就打了水漂。答应编辑今天整理好的稿件还没有着落,这本来是安排在上午处理的。午饭的时间快到了,我已经闻到楼下飘来的菜香。儿子一个劲催促,不得不放下手里的活,从书房转战到厨房。
做饭时暗自寻思,如果买衣服不那么挑三拣四,或许就能完成既定目标,都怪自己太多琐碎。
多年前,快毕业的学生们忙里偷闲地写着毕业留言册,很多学生早早向我预定,拍毕业集体照时一定要与我合影留念。如果请摄影师照相,费用必定不薄。为了帮助学生节省开支,我主动提出将家里的照相机带来给他们使用。
谁知道意外发生了,学生在抢着拍摄时,不小心将相机跌落在操场的水泥地上。就在相机掉下来的刹那,本来喧闹的人群,顿时鸦雀无声,好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蒙住了嘴巴。那个摔坏相机的学生,吓得脸色惨白。一部三千多元的照相机,当时抵我三个月的工资。学生们也知道它的价值。
在场的学生都吓傻了,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地上的相机,包括我。还是我最先反应过来,拾起相机,相机上面的边框已经开了裂,我使劲把它往下压一压,不见效果。再试着拍摄,画面模糊。那个做错事的学生主动走到我跟前,怯生生地说:“老师,我赔!”好几个学生也围拢过来,“老师,我们集体赔!”眼前这些农村中学的孩子,他们哪里有钱来赔偿呢?我定了定神说,我先去修修看吧。
相机修理过的效果依旧不佳,清晰度差远了。学生们再来询问需要赔偿多少钱时,我故做轻松地说:不用了,修好了。也许是工作繁忙,这件事不久就淡忘。相机是个冷淡物件,派上用场的机会毕竟不多。只是偶然使用时,才想起它的功效远不如昨。那个能让人心疼很久的损失,并没有让我辗转怨悱,更没有成为我与学生心存芥蒂的障碍。
前段时间,朋友们聚会。酒店门前,已经泊了很多车辆,我担心车子被刮,想停在最里面。一不小心,只听“砰”的一声,我的脑袋“嗡”的一下,知道坏事了。下车检查,是车头碰到电线杆,掉了一大块漆。说真的,我宁愿自己的额头被碰破,也不愿意车子挂彩,开车的人都心疼车。按照常规,我应该打电话给保险公司,等他们派人来处理,接下去是繁琐的等待。到那时,不仅是我,在座的朋友兴致都泡汤了。想一想,掉块漆也无大碍。安顿一下情绪,轻松地上了楼。
大多数时间,车是停在楼前的树下,时常蒙上一层灰尘。远远望去那块伤痕也不显眼。我庆幸自己没有小题大作。
其实,不经意中陷入生活琐碎的大有人在。将自己从这些琐碎中解脱出来,不像祥林嫂那样反复咀嚼苦果,不愤世嫉俗,少怨天尤人,不仅可以赢得更多的时间,使身体获得自由;更能让心灵获取解脱,让形体充溢淡定坦然的静气。
芳邻
假日,没有上班的压力,不用早起,更不用像打仗一样与家务拼杀。可以偷偷懒,晚睡迟起。但生物钟还是按时在晨曦中敲响,醒来却闲散地躺着,也是一种享受。
“咕咕--咕--”,室外空调机柜上突然传来几声鸟叫,是斑鸠!这对斑鸠,对于我们,已不陌生。可是儿子还是忍不住,蹑手蹑脚地跑到窗前,撩开窗帘一角,想要近距离见证这对芳邻的可人之处。
透过窗帘的缝隙,我们看见那只斑鸠正动情地歌唱着爱情,每唱一声,头也会随着歌声有节奏地点一次,我们都沉醉于它的舞蹈与歌声了。但最终还是克制了好奇心,悄然退回,担心又惊扰了它,中断了它忘我的抒情。
暑假的一天下午,这对斑鸠就曾落脚在窗外摆放空调的平台上,爱人第一个发现它们,斑鸠的嘴里还衔着草,在平台上走来走去,仿佛在考察这里的落户可行性。我的心都提到嗓门了,赶紧拉着爱人走开,担心它们发现窗户里这么多好奇的眼睛,会改变初衷。真的好希望它们能在平台上垒窝筑巢,无庸质疑,这对恩爱夫妻是最好的邻居。它们会成为我们生活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可惜的是,它们最终还是没有选择那个平台安家落户。或许是儿子太急于求成,为了博取斑鸠的好感,竟将米撒向它们,结果却让它们失去了安全感。看着鸟儿飞走了,我的心好不失落。
小时候,屋前的那株高大的老榆树上,也有一个喜鹊窝。清晨,常常看见喜鹊们跳跃在高高低低的树叉间,纵情地放声高歌着--“喳喳喳……”,似乎是一场音乐盛会,又仿佛是在议论一件开心的事情。这时候,母亲最高兴,总是笑眯眯地说:“喜鹊喳喳叫,必有喜事到!”这些报喜鸟成了我们最好的邻居,它们的歌声带给我们许多快乐与畅想。究竟有多少喜讯可以成真,似乎并不重要,有好的预言,快乐与幸福就为时不远了。喜鹊丰盈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也成为它们的庇护神。偶有顽皮的男孩子,想爬上几丈高的老槐树抓鸟窝,总会被喝止。无论他们窥伺多久,终因不能突破我们的防线,最终不得不放弃了妄想。
无论何时何地,人鸟和谐共居的环境,无疑是最佳的生存空间。我很怀念故乡那棵老榆树,也时常想念老榆树上的喜鹊。
今天,这对斑鸠又飞过窗前,在近旁尽情地歌唱,原来它们不曾飞远。只是寻找了一个更高,更寂静的地方,作为它们的家园。它们成了我们永久性的邻居。
清晨上班时,偶尔也会看见它们在花园中间的草地上觅食,或是互相倾诉着它们的衷肠。看见它们旁若无人的神态,我竟有些感动,感动于它们对人类逐渐信任,并认可了这里的家园。一些不熟悉它们的人,有时会很好奇地凑上去,想分辨它们与鸽子的差别。这时候,我会伫足凝望,看到大家都十分友好地对待这对可爱的鸟儿,才敢放心地离去。
斑鸠不仅会在清晨歌唱,黄昏时分,也可以听见它们在树梢楼宇间,高一声,低一声婉转地唱和着。抬头仰望,虽然找不到它们的踪迹,寻着斑鸠的声韵,祥和与诚信却依稀可见。
小区并不幽深,斑鸠的歌声在绿树的掩映下,格外悦耳动听。闭上眼,谛听这自然的节拍,我竟以为是身处自然的山水之间了。
简单最好
重阳节前夕,一位同事找到我,要我帮他写一封感谢信。原来嘱托人是他的邻居,一位70多岁的孤寡老人。当地一家大型超市,为了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节日来临之前,给社区的一些孤寡老人送去了米、油等生活用品。老人非常感动,送礼品的人走后,老人才想起来:连一句“谢谢”都没有说。这个遗憾纠结着老人,觉得不写一封感谢信,实在让他难以释怀。我也觉得这样的好人好事,也值得弘扬。为了能够满足老人的心愿,我找了一位媒体的记者,凭着记者敏锐的嗅觉,他似乎觉得这是一场炒作。事情最终不了了之。老人的心愿没有实现,我的心中从此多了个心结。
在我看来,很多简单的事情,一旦社会化就变得复杂起来了。
教育系统要选拔一批青少年道德标兵。我带的班级,有位女生十分优秀,因为弟弟生病,需要常年做康复治疗,家境因此困顿。无论从情感上,还是从女孩本身的素质上,我觉得她都配做道德标兵。事情进展也如我所愿,她顺利地通过了县级筛选并报送市级参评,为了检验事例的真实性,她的事迹需要在校公示一周。从程序上说,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忽略了一些情感上的细节。
一天放学后,我接到雅雅的短信,她请求我把公示撤下来,她宁愿放弃参评道德标兵。原来隔壁班级几个调皮的男生得知雅雅的家里有个脑瘫的弟弟,总是拿这个作为笑料。这伤害了她的自尊,让她无法正常生活和学习,她说她不需要别人的同情。这是我事先没有考虑到的,但这的确伤害了她。窘迫的家境,患脑瘫的弟弟,或许都是她不愿意提及的隐私。
想起以前报纸上刊登的爱心人士捐助贫困学子时,为了大力宣传,宣传部门要求这个学子摆拍爱心捐助的过程,没有人留意那僵直笑容背后的尴尬。我们常在送人玫瑰时,花梗上的刺不小心也戳伤了对方。
想到这里,我尊重雅雅的想法,没有劝阻她打算放弃评选标兵的决定,还向主管部门提出撤下公示。我不知道,在这一周里,雅雅承受了多少思想压力。也许在别人看来,我的做法太过幼稚。但我认为,凡事简单就好,只要雅雅可以轻松生活,为什么一定有要给她幼小的心灵套上那么多繁文缛节的枷锁呢?
放学时,看门的老人摘了一包新鲜的大白菜送给我,还一再强调:“没有打过农药,纯天然的。”我欣然接受。以前也有学生送给我白菜,她的理由更简单:“我爷爷说,家里白菜吃不掉,送点给老师吃。”同事们都笑了,我笑纳了她的白菜。他们送的理由都很简单,我更不需要引申遐想,去揣度善良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企图。
星云大师说过:心境简单了,就有心思经营生活;生活简单了,就有时间享受人生。最近,电视节目中,记者常常逢人便问:“你幸福吗?你觉得什么才是幸福?”倘使我来回答,我觉得简单就是幸福。衣着简单,让人轻松自由;思想简单,使人单纯快乐,没有什么比简单更好的了。
蹭生活
第一次去西餐厅,大家都动手了,我却不敢,因为我不知道哪只手拿刀,哪只手拿叉,满桌的餐具,唯有勺子是我熟悉的。好在,坐在我身边的朋友,看出了我的尴尬,为我解围:“‘秀才做田,锹不如手’,不行就用手拿!都是中国人,想怎么拿就怎么拿!”还特意放下叉子,陪我用勺子。
好不容易对付完西餐,朋友低声提醒我:“以后出席陌生场合,不熟悉的,且不忙动手,看别人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仿佛得了真经,醍醐灌顶。
从不避讳我的孤陋寡闻,进餐厅,我不敢点菜,因为我不清楚,那些诗意的菜谱背后,隐藏的是怎样的一道菜。一则笑话中,说一个识字不多的莽汉,进餐厅点菜,看见“**羹”,虽不认识这个“羹”,但发现下面有个“美”字,断定这道菜味道肯定可口。于是,点了十多样羹汤,当服务员把一盆盆汤水端上来时,客人们都傻了眼。我害怕闹这样的笑话,朋友聚会点份餐,我就“照葫芦画瓢”,别人点什么,我就点什么。
其实,我这样“蹭生活”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爱人读研究生班时,为了复习参加研究生考试,暑期,我也去他们学院。恰逢大学里为中学外语教师培训,我每天都去“蹭课”。两个班,一个教口语外教,为了接触最地道的英语,我成了他的“跟屁虫”。我总是提前去占第一排座位,这样听得效果更好。或许是我专注的神态打动了外教,每次提问,他总喜欢问我,但我毕竟不是科班出身,面对他期待的眼神,我只好红着脸,站起来说:“Iamsorry!”虽然问题答不上来,毕竟受过真传,外语听力也小有长进。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不是你“蹭生活”,就是被“生活蹭”。一天晚上,我正在写文章,QQ表情中有个头像不断闪烁。通常,写文字的人无事是不互相打扰的。点开一看,是位熟悉的文友。她说:“很苦恼,写不出来!”“写不出来就不写了,休息一下!”于是陪着她,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她问:“你们巢湖和大海有什么区别?”我说:“大海是蔚蓝的,巢湖是白色的!”“还有呢?”“大海是深沉的,湖泊是浅薄的;大海不轻易发怒,但咆哮起来,惊涛骇浪;湖泊总在絮叨,却又不能排山倒海……大海有男性的阳刚,湖泊有女性的阴柔……”在一问一答中,我挖空心思,把自己对大海、湖泊的不同表述出来。几天后,看见她发表了一篇关于大海的散文,看了看,里面有三分之一是我的思想。没想到,还有“蹭文字”的。
去银行取钱,看见大厅的椅子上坐满了人,心里“拔凉”,不知道要等多久,拿到号,发现前面没几个人,原来大热天,这些人是来“蹭凉”的。不禁释然,生活中,蹭与被蹭,一种是态度,一种是资源,都是借东风!
听雨
整个上午,我都依窗而坐,读董桥的散文。窗外,小雨淅淅沥沥,俄尔有雨打窗棂“叮咚”清脆的乐音。本来打算和儿子一起去郊外的龟山看油菜花的,可惜了这场春雨,若再等到下周,纵使天晴,恐怕也是“花事了、万事休”了,我们只有眼巴巴地张望着薄薄的雨幕。
春雨锁门,踏青的计划暂且搁浅了,好在清明在乡下老家已经看过油菜花了,所以心中并无多大遗憾--花开花落是年年都有的事。寻个闲暇,一个人静静地坐着,读读闲书,倒也清净自在。
窗外雨潺潺,天色阴沉,雨意尚浓。偷眼看看露台上那几盆花草,是昨天整理阳台时才搬出去的,经过一个冬季的收藏,花草的生机丝毫未减。春来了,该遣送它们回归自然了。只是昨天忘记了浇灌,这春雨恰到好处,润物无声,省去了我的劳动。雨水是有灵气的,嫩叶甘霖一相逢,也胜却人间无数。这花草经由雨水的点缀,更加玲珑剔透。细雨将叶片上的灰尘冲洗干净,使它们愈加生动可爱。细小的水珠,水晶一样,修饰着嫩绿的叶片,叶子温情得如低头含羞的新娘。
中午,陪儿子学吹笛子。老师授课的地方是间平房,儿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着吹奏“打音”。伴着笛声,我继续看董桥的散文,一室之内皆春气。屋外雨声淙淙,从低处听雨,似乎比高楼上,更接近雨声,听得真切,还可以看见雨滴落下的情形。
高楼上汇集的雨水,打落在铁皮遮阳板上,豆子似的散落着,鸣金一般,嘈杂得很。这雨声并不诗意,难以听出情味来。近处墙角下,雨点滴在一汪春水中,“吧嗒”一声就暂且没了有下文,我索性合起书,专心等候下一滴雨水,“吧嗒”又一声,水里溅起一个“小酒窝”,恰似心底荡开的甜甜笑靥。
春色弥丽,雨水洗涤过的绿树,翠色欲滴,树影婆娑,隐约听见树叶在风中说话。窗外的雨好象越下越大了,下水管里已经水流如注。这时,一个小女孩大声地叫喊着:“爸爸,爸爸,快拿一只水桶来啊!”应声而出的,是小女孩的爸爸,“拿水桶干什么啊?”“快把这些水接起来啊,白白流了多可惜,云南那边多需要水啊!”我想,这是雨中最悦耳的声音。
突然想起前几天经过的那片荒地,一泓浅水中孕育着密密麻麻的小蝌蚪,接连的响晴,太阳蒸腾使水域逐渐缩小,小蝌蚪困顿在有限的生存空间里。自从那天看见它们,摇着尾巴,在拥挤的小坑里已经不能畅游的时候,我就开始担心,它们能否坚持到下一场春雨。这场及时的春雨拯救了这群小生灵,有那么满满一凼的雨水,足够它们从蝌蚪到青蛙的羽化了。
雨声稀疏,如篁如磬。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有时戛然而止,仿佛断弦之音,感觉这雨声最有听头,雨声断处的空白,宛如国画中的留白,能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
雨还在下,间或,窗棂又起“叮咚”之声。静静地聆听着雨,仿佛倾听着自己的心跳!
善待微笑
上班的时候,在公交车上遇到一个人,远远地看着我。我的眼睛近视,不能完全看清她的面部表情,但发现她一直注视着我,担心又是熟人,怕别人说我见到熟识的人也不打招呼,所以赶紧微笑着点了点头,算是问了好。车厢里陆续挤进来很多人,等她靠近时,我才发现,原来认错人了。正当我为自己的冒失感觉不好意思的时候,她走近我,神态自然地与我打了个招呼:“你好啊!”好象我们并不陌生,而是经年已久的旧友一般,这让我的尴尬释怀。感觉很庆幸,我的微笑没有被辜负,因为她并没有硬邦邦地回答我:“你认错人了!”
想起在宏村旅游时,与我们同行的,还有一位外国人。背着一个硕大的行囊,落腮胡须,透过茶色眼镜片,他深邃的眸子里,闪烁着西方人特有的气质。担心失了礼节,我没有像孩子们一样,好奇地上上下下打量着他。一路上,他都默默地跟随着我们,导游讲解的时候,他一会看看导游,一会看看江南特有的建筑,没有谁留意他听懂没有。在进一家书院参观的时候,我与他,恰好同时走到高高的门槛边,他很绅士地微笑着做了个“女士优先”的动作,他那温醇的笑容,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也礼上往来地挥着手与他打了个招呼:“hello!”他见我用英语和他说话,他一下子来了精神,其实,我的口语水平,是一眼看的到底的,这次可以鼓起勇气用英语与他交流,或许是怕辜负了他那善意的微笑。
在半月形的池塘前留影的时候,我礼貌地用英语邀请他一起合影,他欣然答应,并且脱去帽子,以示郑重。可以看出来,他也很愿意与我们交流的。我用生涩的英语与他攀谈,我问他:“你可以说汉语吗?”他用手指比画着,用汉语回答我:“一点点!”我们都笑了。
记得在湖南农大时,刚好一位外教给外语教师做口语培训,我常常混水摸鱼,偷偷钻进课堂,为了避免后面人说话干扰,听得更真切些,我一般都是坐在最前排,结果屡屡被外教请出来回答问题。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张不了口说英语,只好红着脸说:“sorry(对不起)!”外教很无奈地耸耸肩膀,让我坐下。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一次,我竟然敢于用这二百五的水平,与这位来自澳大利亚的朋友对话了。或许是他的微笑,让大家彼此心灵相通,微笑无国界,没有人会在微笑面前无动于衷的。
微笑是发自内心的一句最直白、最简洁的世界通用语。无论走到哪里,微笑,就是一张交流的通行证,是一架沟通心灵的桥梁。微笑可以打破僵局,微笑可以化解危机,微笑可以温暖人心,微笑可以树立信心。
浅浅一个微笑,却有着如此的力量。善待微笑,不止是珍视别人的微笑,别忘了在自己的脸上,也多一些微笑!
删除好友
手机出现故障,恢复设置后,原有的通讯录信息丢失很多。恰好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屏幕没有显示姓名,以为是陌生人。劈头就问:“哪位?”对方停顿片刻,言语中似有不快:“我的号码你没有储存?”原来是旧友,难怪号码如此熟悉。解释了半天,不知道她信了没有?
我是喜欢怀旧的人,对草木皆怀见面之情,更何况是老朋友,怎么会轻易删除好友?
因为工作特殊,上班就是讲话,课堂讲,课下讲,还有别的琐碎工作,都需要用言语表达,嗓子受不了。下班回家,多一句话都懒得说,宁肯多走几步路,或者用个手势表述。最惬意的,就是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可以看看别人的文章,写写自己的心情,唯一不想做的,就是说话。偏生QQ里有一两个特别喜欢说话的人,不咸不淡地拉着你唠嗑。我这边开了头的文字乱了思绪,忍不住要发牢骚。儿子见我嘟哝着对方“话多”,建议我“删掉”,主意是好,就是太过薄情,下不了手。
不过,有的人就不像我这样优柔寡断。以前加入一个写作群,但群主样子太多,每次有讲座必须去听,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架势。她哪里知道我们是有时差的,她那边的晚上10点钟,大约也就是太阳刚落山不久,我们这里就已经是小半夜了。尤其是天寒地冻,谁能忍受得了这个戒规,更何况写作本来就是消遣的事情,何必搞得比上班考勤还要严厉呢?索性就不去了,开始她也就是抱怨几句,我说几句软话,她便原谅了我。不过,最终还是被她踢了出来。一直以为我不会有这样的结局,因为与她私交甚密,又算得上为她立过汗马功劳,不至于兔死狗烹吧?
从群里被踢出来后,她还不依不饶把我从她的个人号码里也黑掉了。坦白地说,我一点不生气,觉得没必要,删除就删除吧,往后再无瓜葛。
在我记忆中,我被对方删除,这是仅有的一次。后来,偶尔遇见另一位文友,问及群主近况,她不屑地说,我早就出来了……
假如说当初被她删除,心里没半点怨诟,那不是事实。但现在,我心底一片敞亮,被对方莫名删除,非我过失。人若薄情寡义,交往下去,也无裨益。
很多人,或许很多年来,一直只在你的QQ里沉寂着,连头像都没有亮过,也没有与你有任何交流。就让它静静地搁置在那里吧,或许有一天,那个人闲暇时,走进你的空间,你才记起--哦,原来是朋友!电话薄里,那些尘封的号码,会被新保存的号码压到箱底。偶尔想起来老朋友,翻箱倒柜,找出号码,发条问候的短信也未尝不可。
见过有人炫耀他的通讯录,这是某名人,那是某领导,只是淡淡一笑,他已经偏离了生活本来的方向。想比之下,我更喜欢那些写满亲属,朋友,同学,同事,还有故友的通讯录,平淡是平淡了点,却散发着浓浓的生活味。
无论是电话薄,还是QQ,太过功利,生命的意义就所剩无几了。
不如跳舞
小区附近的洗耳池休闲公园,环境清馨宜人,四周绿树环合,亭台轩榭错落有致,垂柳翠色与湖水相映。走在曲折回转的栈桥上,沐浴着清凉的晚风,常有误入西湖畔的感觉。黄昏时分,来这里散步消闲的游人穿梭如织。秀丽的风景加上极高的人气,让这里成为一道都市风景线,而风景线上的最亮点,当属公园中心的露天广场了。
夜色微澜,一群人的轻歌曼舞使这广场生气倍增。不分年龄大小,也没有尊卑显赫,在这里,每个人的身份都是统一的--快乐的舞者。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投身其中,跳上一曲。你也不必担心技艺不佳,大家都是来锻炼的,图的是快乐,只要随着音乐动起来,你就是一个舞者。音乐的流波,清泉一样滋润着心绪,跟随着曼妙的舞曲翩跹起舞,感觉自己就像飘浮水面的一瓣馨香。
喜欢这份闲适、自在,兴犹未尽的我向爱人提议:“我们每晚都来跳舞?”他的回答让人失望:“现在哪有那么多闲暇?等退休后天天陪你来!”我盼望着退休的那一天,但退休的时候,我们可能不再像这样手挽手来散步,或许羸弱到一个搀扶着另一个,或是坐在轮椅上被颤颤巍巍地推过来。记得一家饭店面前有这样一副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中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斟两壶酒来。”尽情跳一曲,也应形同于这一壶茶、几两酒,是忙里偷闲的惬意。
前几年,一曲《不如跳舞》风靡歌坛,它深得青年朋友喜爱的原因,是源于它向大众传递了一种新的生活的理念:“不如跳舞,让自己觉得舒服,这是每个人的天赋。”不如跳舞,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跳舞是件幸福的事情,跳舞的人,在快乐的环境中释放着身体里的能量,耳畔回旋着曼妙的乐曲,搁置心头纷纷扰扰的芜杂,让一日的心情就此初始化,明天又会是崭新的一天。
不如跳舞,还是一种人生态度。从蒸汽机发明开始,车速也越开越快,人人如同赛车手,尽力将自己的马达发动到最高速,沉湎于目标的穷追猛索,忽视生活的本源,这无异于舍本逐末,把自己从生活舞台的主角身份驱逐为周遭的看客。快节奏生活的附属产物相继产生,精神的高度紧张,情绪的持续低靡,社会问题、心理问题接踵而至。与其抑郁着,不如跳舞。央视节目中播放的一位跳街舞的老人,几年前因为身体不太好,老伴也弃她而去,人生两彷徨之际,她选择振作,学会了跳舞,不仅重获健康的体魄,还因此享受了快乐的人生。
在我看来,不如跳舞,更是生活的一种智慧。
会撒谎的镜子
这是两家比邻着的服装专卖店,几乎同时开业,卖的都是时尚的职业女装。从橱窗的模特可以看出,店里销售的服装都是引领新潮的,引得靓女贵妇纷踏而至。
两家专卖店的顾客川流不息的,营业员们笑脸相迎,生怕遗漏了任何一个商机。外人的眼里,这两家的生意都异常火暴。经营一段时间后,左边的一家,赢利明显不如右边那家。老板娘十分纳闷,两家的地理位置都是一样的,销售的服装档次也是一样,服装的质量都是一流的,价格也比较适中,相差无几,为什么自己的赢利不能赶超对方呢?
经过多次暗地里仔细的观察,老板娘终于发现一个细节,多数顾客在她的专卖店挑选合适的衣服,但试穿之后,并没有立即购买的意图,到手的商机就此戛然而止。另一家却恰恰相反,很多生意就是在服装试穿的过程中就拍板成交了。老板娘不明白对方用什么诀窍,轻而易举地打动顾客的芳心。她开始埋怨起店员的不努力,没有尽力去游说顾客,致使顾客中途买意尽消。
其实,对方胜出一筹的商业秘密就隐藏在那块并不起眼的试衣镜中。
顾客多数是因为看中橱窗中模特穿着的效果,进来按图索骥的。这时候,营业员不仅要给顾客挑选合适的服装,还要鼓动起顾客的购买欲望。不过,最能说服顾客的,不是营业员,而是服装的穿着效果。对方店面里,摆放着一面玲珑的镜子,黄色的底座,微微倾斜着的长长的椭圆形镜面,无处不散发着高贵与典雅。
顾客试穿后,通过镜子的“处理”,俨然一副模特的效果--纤细、修长。这是一个以瘦为美的社会,“瘦”引领着时代的潮流。女性形体不能展示出的妖娆,就寄希望于服装上了。希望服饰可以遮盖腰间的赘肉,或者掩饰肥硕的大腿。服装不能尽善尽美的时候,“魔镜”起到了更正视觉效果的作用了。
细长的镜子,将体形拉长,视觉上的误差,让女性找到了满足,肥胖的横纹变得纤细。女性的魅力是从照镜子开始的。镜子里的修长的自己,让人有惊艳的感觉。镜子的魔幻作用被误以为是服装的效果。售货员不失时机地夸赞一番,女人的虚荣心得到满足,心甘情愿地掏钱购物,就成为必然了。
效益不太好的这家店面里,一面宽大而厚重的试衣镜,端正地安装在试衣间的门上,它向顾客诚实地倾诉着真实的效果,但这一点,却不大容易为女性接受。既然服装不能起到美化的作用,服装的诱惑也就大打折扣了。
商机无限,一面小小的镜子中,都隐藏着如此巨大的商业秘密。正是因为镜子的作用,致使一家生意红火,而另一家只是表面的繁荣。商家小小伎俩,就让这么多人心甘情愿地掏出腰包,生活中镜子无处不在,人们常常以镜子来检点自己的言行容貌。未必所有的镜子,都很诚实,有时候镜子也会撒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