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0600000024

第24章 谈话(11)

我想,科恩·米勒告诉我们的已经是一种极限的东西,它说明博尔赫斯当时的状况确实是很不好……简直糟糕透了!这当中,庇隆即使负不了全责,起码要负一半的责任。事实上,庇隆让博尔赫斯受的屈辱远比我们知道的多,甚至比我们想的还要多。这一点,我们从庇隆下台后,新政府一下给他两个公职上也可以看出来。

应该说,幸亏庇隆执政命数不长,否则博尔赫斯会怎么打发余生,这是现在的我们,包括当时的博尔赫斯,都是难以“猜测”的。

西方有一种理论,说一个人身上的善和恶是平衡的,一个人一生受到的光荣和屈辱也是相等的。且不说这理论正确与否,起码博尔赫斯为庇隆所受的屈辱,除了他自己铭刻在心外,新政府也没有忘记。1955年,庇隆政权垮台,新政府一下补偿性地给博尔赫斯两份美差。两个差使都是博尔赫斯喜欢又擅长的:一个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文学教师,另一个是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前者容他授业和释放,使胸中丘壑有所出,后者供他汲取和烘焙,使学识令名有所养,似乎考虑周全,异常完美。它们纷至沓来,弄得他一时有种“多得接受不了、盛不下”的感觉。尤其是后者,不论是恰到好处的工作内容,还是强烈的荣誉形式,都具有极大的补偿意义。以荣誉而言,这也是博尔赫斯一生在他自己的国度里得到的最大荣誉。博尔赫斯在回忆那一天——1955年10月的一天,赴玫瑰宫站在阿根廷代理总统面前接受任命时这样说道:真有意思,玫瑰宫里见不到独裁者了,我平生第一次和共和国总统握手,像是一场梦……遗憾的是,当时博尔赫斯的双目已经基本失明,为此他在自传里这样写道:上帝赐给我80万册书籍,同时也使我失去光明,这真是妙不可言的嘲弄。

博尔赫斯一再申明,到国立图书馆当馆长不是他的爱好,更不是他谋求的结果。我们可以完全相信他说的是真话,但是当不当这个馆长对博尔赫斯是截然不一样的,我们甚至可以说博尔赫斯后来的一切——走出布宜诺斯艾利斯,走出阿根廷,走向世界,享誉全球,名震四海等等,所有的幸运和光荣,都是跟他当这个馆长分不开的。说来仿佛难以置信,虽然博尔赫斯大部分作品,包括那些至今被世界文学顶礼膜拜的佳篇美作,都是在当馆长之前创作并发表的,但是就影响而言,主要集中在“内部”,在他平时交往的狭小的圈内,几乎连阿根廷的本土评论家也很少关注他,“表示敬意”的更是寥寥无几。一个平时并不引人瞩目的人,猛然成为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这本身就是一则新闻,加上部分政治因素,博尔赫斯几乎在一夜间成了社会名流,成了焦点人物。就像旮旯里酿了多年的好酒,突然在名流云集的派对上被人拍掉泥封,瞬间酒香四溢,征服全场。从那以后,他的名字和形象频频出现在新闻媒体上,这时候他自己想默默无名都困难了,谁要想忽视他同样也不容易。就这样,博尔赫斯从沙龙中走了出来,走向了社会大众,走上了观礼台。

一个空洞的人站在舞台上会显得更加空洞。博尔赫斯显然不是这种人,他是个神秘的人,喜欢沙漏、地图、迷宫、18世纪版式的书籍、玫瑰色的街墙;他是个怪诞的人,他用休谟、贝克莱、叔本华、赫拉克利特等哲学家的头脑思考问题,并做诗,写小说——利用哲学问题来进行文学创作的,他不是第一个,但却是最好的一个;他是个多情的人,但他的感情很少甚至可以说是从未得到过回报,他用读书和写作来驱散因此而来的痛苦,他觉得很幸福;他是个盲人,但他读的书比谁都多,而且到死都还在不停地买书、读书、写书;他不是个国家主义者,他不以阿根廷为光荣,但阿根廷为他感到光荣……总而言之,博尔赫斯就像一件稀罕的古董,一旦捧到手上,没有人不会发出惊叹声的。这样一个人,一旦被“曝光”,站在舞台上,聚光灯下,他就会变得很高大,走得很遥远。

如果说以前博尔赫斯是个耕耘的人,苦闷的人,那么1955年庇隆下台后,他的命运发生了转机,他开始变成一个收获的人,幸福的人。促使他命运发生转变的因素里面,有一个暗藏的机关,就是新政府为补偿他以前在庇隆手上付出的屈辱而授予的这顶国立图书馆馆长的“礼帽”。这顶帽子会神奇地演化出那么多“魔法”,这即使连睿智的博尔赫斯自己也是万万没有想到的,庇隆和美人爱娃就更不可能想到了。要说想到的是我们的老祖宗,早已有言在先:祸兮,福之所伏。

请不要过早为博尔赫斯击掌鸣好,所谓“祸兮,福之所伏”只是半句话,还有半句话:福兮,祸之所倚,对博尔赫斯一样是灵验的。我们来看看,博尔赫斯在大喜之时又面临着何等的祸水?

祸水还是源自他由于“庇隆情结”而蓄就、纠结的个人化的政治热情。出了名的博尔赫斯有机会四处走一走,而且走到哪里说到哪里。也许是失明的缘故,或者是见得多了,此时的博尔赫斯不再对讲台胆怯,甚至连口吃的毛病也好了。总之,他现在口才变得很好,众所公认的好,到哪里演讲台下都是满当当的,说什么都令人叫好。问题是谁也不敢保证,他台下坐的都是纯粹的文人、学者,有时候因为个别人别有用心的操度,“容易上当受骗”的博尔赫斯常常会在不知不觉间把一堂精妙绝伦的“文学课”演变成了一场捉襟见肘的“政治课”——

我一向信奉民主,但现在不了。

我认为阿根廷在今后50年或者也许是100年应该进行选举。不过现在我们对那种事情还有准备。当共产主义已经潜入我们所有的邻国时,我真的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我现在不是,也从来不是有人以前所谓的道德说教者或者寓言作家,或者如今所谓的“任务作家”……我是个保守党成员,那本身就是怀疑主义的一种形式,从来没有谁把我指认为共产党人、民族主义者、反犹分子、小魔王比利或者独裁者罗萨斯的追随者。我相信,有朝一日我们应该没有政府……

我相信革命,并且一直耐心地在等它到来。革命不会有政治领袖,不会有宣传口号和旗号……人们谈起新的什么革命时,我总是问道:“你们打不打旗号?”如果回答是肯定的,我就知道那不是我拥护的革命……

说真的,谈谈文学博尔赫斯是一把好手,但要说政治他简直叫人担心。尽管莱昂诺尔(他母亲),包括博尔赫斯自己都想远离政治,但总是一不小心老毛病又犯了。无法摆脱政治,这几乎成了他晚年的一个顽疾,一个无法驱赶的恶病。博尔赫斯这么智慧又洒脱的人,一个以想象为生的文人,为什么独独在“这个问题”上老是纠缠不清,简直不可救药?

根源还是在庇隆头上!

庇隆的下台并不意味着他死亡,更不意味着他众多追随者已经烟消云散。从某种意义上说,庇隆和博尔赫斯一样,不是个认输的人,也和博尔赫斯一样拥有大批追随他的人。他在流亡国外期间——漫长的18年,他和他的追随者们从没有放弃“东山再起”的雄心,而且随时都可能东山再起。这一点博尔赫斯是看明白了的,同时博尔赫斯还明白一点就是:只要是支持庇隆再起的,他就反对,反之他就拥护。这种鲜明的政治立场难免显得简单化,也难免容易被人利用和责难。为此,他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

作为一个作家,最高的奖赏无疑是拿回诺贝尔文学奖,从文学意义上说,博尔赫斯获此殊荣是众望所归。1970年10月,意大利的《晚邮报》为当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问题作了一项全球性的调查,结果表明博尔赫斯的得票数“雄居榜首”。以往《晚邮报》的预测总是“十猜九中”。换句话也可以说,《晚邮报》的调查结果表明,博尔赫斯离这个世界最高文学奖只差一步之遥了。正当人们信心满满地准备喝博尔赫斯的欢庆酒时,瑞典文学院公布了获奖人名:亚历山大·索尔尼琴!

为什么不是博尔赫斯?一时间大报小报反应强烈,并做出了种种猜测,最终都集中到一点上:瑞典文学院无法接受拉奴塞政权——这是一个比庇隆更拙劣的独裁者,更不能接受博尔赫斯“一头扎进与极端反动政权合作的”立场。

如果博尔赫斯以此为戒,从此把他那张并不叫人心悦诚服的“政治嘴脸”收藏起来,那么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对他来说还是机会多多的。但任性的博尔赫斯会吗?

不会。

庇隆也不会。

1973年9月,庇隆以60%的得票再次当选总统,博尔赫斯不会无动于衷。就在庇隆再度入驻玫瑰宫后的没几天,博尔赫斯便“爽快地”接受了《新闻周刊》采访,并侃侃谈起来:庇隆是个二流角色,他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他死去的话就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他对国家没有影响……谈起玛丽亚·庇隆(著名的爱娃去世后,庇隆娶她为妻),博尔赫斯尤其刻薄,连同爱娃的亡灵一块嘲讽道:跟他前妻一样,也是个卖笑的,而且还低一个档次——可怜的东西!第一个死了,当然应该找个替代的——找个卖笑的替代太容易了……

记者问他是否感觉到新政府的威胁时,他的回答强硬中又藏有机智——

没有。丝毫没有。首先我和这个我不信任的政府没有接触,其次,他们知道如果伤害我会引起国际反应的,他们不会这么蠢,给自己找麻烦;再说,我帮了他们忙,我使世界更关注阿根廷。我自己辞去图书馆的职务也是帮了他们忙,免得他们为了撤我职而犯难——我认为辞职的做法很体面……

也许是上次教训的结果,这次博尔赫斯在庇隆上台之前,就主动辞去了馆长职务。这倒是个聪明的做法,起码庇隆不可能再对他搞什么“鸡兔事件”了。但是威胁是少不了的,有一次他98岁的母亲接到一个电话,说要马上过来“宰了她”。老人家把详细的地址告诉对方,并且叫他赶紧过来,她等着呢。对一个快一百岁的老人说,死显然是没有威慑力的。不过,还有一次倒是很有威慑力,有人在他们家门口放了一枚足以炸死全家人的炸弹,幸亏没有引爆就给排除掉了。

只要博尔赫斯不闭嘴,类似的事情绝不会少。好在庇隆福泽有限,不到两年就归了天,而伊莎贝尔·庇隆又不争气,转眼间被人夺了政权。这下博尔赫斯很是庆幸,庆幸的方式是对新政府表示“热烈又公开的欢迎”。当新政府领袖魏地拉将军对他发出共进午餐的邀请后,博尔赫斯丝毫没想到应该拒绝,而且事后还要错上加错地对外宣布魏地拉的军政府有“绅士风度”。其实,当时稍有点头脑的人看得很清楚,魏地拉是个比庇隆还要祸国殃民的货色,博尔赫斯公开支持他完全是一种弱智的表现,无异于是等人来诋毁他自己。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是一句政治上颠扑不破的至理名言,显然博尔赫斯不慎信奉了这句话。

这还不够,更弱智的事情还在后面。这一年岁末之时,博尔赫斯居然荒唐透顶地赶去智利会见皮诺切特将军,并接受了贝尔纳多·奥希金斯十字大勋章。如果说以前博尔赫斯犯的“政治毛病”都可以原谅,那么这一次是绝对不可原谅的,事后确实也没人原谅他。在马德里,《拉丁美洲札记》杂志几乎当即做出反应,取消原已编辑好的一期“博尔赫斯专集”。有的地方甚至当众烧毁博尔赫斯书籍,至于明的暗的批评谩骂就无法说清了。关键是斯德哥尔摩,几乎就是从此“下定决心”不再把诺贝尔的荣誉授给“这个愚蠢透顶的政治小丑”。事实也是如此,博尔赫斯至死也没有机会站在瑞典文学院的领奖台上。为此,博尔赫斯曾这样说道——

获奖总的说只可用来满足虚荣心;既然是为了满足虚荣心,那么获不获又有什么区别呢?

不,这是辩解,是安慰,是想掩饰自己过错的辩解,是自欺欺人的安慰。在这件事情上,博尔赫斯太不尊重全世界那么多敬仰他的人了。就我个人而言,我一直对博尔赫斯没有得到诺贝尔奖耿耿于怀。不用说,这是20世纪文学最巨大的遗憾,是用什么都无法辩解、无法安慰的遗憾。我认为,之所以造成这个遗憾,博尔赫斯要负主要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他过分厌倦庇隆政权而犯下了众多明显的政治问题,以致瑞典文学院跟着也犯下了历史性的错误:一顶最高大的文学礼帽未能戴在一个最伟大的作家头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博尔赫斯和庇隆的斗争,博尔赫斯从来就没有赢过,即使庇隆死了,政权跨了,他还是输家——一个连同瑞典文学院和整个20世纪文学都输掉的输家。

2001年2月28日

补记:

本文写作中,引用或参考以下著作:《博尔赫斯·书镜中人》,詹姆斯·伍德尔著,王纯译;博尔赫斯小说诗文选《巴比伦彩票》,王永年译;《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王央乐译;《博尔赫斯八十忆旧》,西川译。等等。特此致谢。

同类推荐
  • 女人与风景

    女人与风景

    不安的早晨,十八岁少女敏感的目光,二十岁男子黑风箱般的胸膛,长凳两个不安的形象,谁影响谁呢,莫非要怪花皮书陡然多出一章。
  • 晚风集(卷三)

    晚风集(卷三)

    殷谦散文作品精品合集。其中不乏犀利的批评,怡人的观点,明智的思想。这五部作品从人生的各方面都有所涉及,或者通过故事,或者通过评论,形式各种,但可见作者独特的心境,让我们受益匪浅。
  • 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世象新语

    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世象新语

    收录了多位名家的散文佳作。通过他们的笔触,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万花筒般的世界,凡间琐事,无不包含其中:民之生存不可缺少的“面包和盐”;你我终生寻找的“吻颈之交”;世人永不厌倦的话题“男人眼中的女人”……一如将油盐酱醋,苦辣酸甜搅在一起,五味杂陈,细品之后才发现,原来这就是生活的滋味。
  • 林徽因全集

    林徽因全集

    《林徽因全集》收录林徽因的诗歌、散文、小说、书信、剧本、译文以及建筑方面作品,共分四册,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林徽因全集》。这些文章,或写亲友交往、家庭琐事,或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或是发表真实的议论,思想内涵极为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诗文玲珑剔透、感情细腻、风格婉丽,颇富美感;建筑相关作品深入浅出、审美独特,古典韵味十足。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可读性和收藏价值。
  • 随园诗话(第八卷)

    随园诗话(第八卷)

    《随园诗话》,清代袁枚的一部有为之作,有其很强的针对性。本书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本书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热门推荐
  • 恋上美少女的吻

    恋上美少女的吻

    她是个貌美如花的女子,却遇到了流氓少爷,她不小心在老虎头上拔了毛,从此被他禁锢在身边,与他出生入死,一颗心渐渐沉沦,终于有一天,他愤怒了:‘女人,坏了我的孩子,还想跑,你有问过我的意见吗?’
  • 寒庐秉穗:郭宇一散文随笔自选集

    寒庐秉穗:郭宇一散文随笔自选集

    本丛书是太原市老作家协会组织多位老作家编撰的合集或个人选集。该书稿作者均为太原市文艺创作园地的优秀作家,此合集选自他们近年的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太原市文艺创作繁荣的新局面。本书作者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并发表过多部作品,本书有气势,旗帜鲜明,充满激情,有揭示生活真理的“机智”。语言有文采,却不做作。
  • 傲绝武神

    傲绝武神

    乱天荒古地,万古至尊神。想成为神,就必须要有一颗强者之心,勇往无前,无畏无惧!
  • 霸王在都市

    霸王在都市

    项禹是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人家的孩子,与美丽的姐姐相依为命,一路坎坷走下,他竟然发现自己已经踏上了不归之路,想逃避?都市的旋涡,校园的灵异,社会的陷阱……可他有办法吗?不归之路,十死无生,人不可逆天,且看他是怎么逆天,怎么走完这条不归路,笑看风云变换是非对错。仁义杀人不见血,亡我中华民族魂,男儿本色是杀人,是非对错何必问;倚天持剑观沧海,我要杀人便杀人!生死中项禹如何用自己的亲手换来江山,如何用真心兑来美人?项羽还是项禹?姓氏的巧合能否让顮..……
  • 极品皇后之恶女当道

    极品皇后之恶女当道

    她是黑帮闻风丧胆的黑道女王,她是连阎王爷瞧见了都觉得晦气的抽风女子,她叫顾厌之。她是高高在上的后宫之主,却任凭小三爬到自己头上。当懦弱皇后变成黑道女王,一时间四国风云再起,恶女当道,她风流天下动荡世人,她是——顾厌之!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娇妻在怀:你好,大总裁

    娇妻在怀:你好,大总裁

    “你好大总裁,我们又见面了。”再次见面,难道你还觉得她是曾经的软柿子么?不!难道你认为她还像曾经那么爱你么?不!难道你还觉得她还是以前的傻瓜么?不!“素素,求嫁……”某大灰狼可怜兮兮的说。“不我拒绝!”大灰狼一咬牙,横躺地上:“素素,你走一只可怜的老公需要捡回家……”卧槽!总裁大人你的节操呢?!苏素雨强势回归,只为报复,却不料自己刚出虎穴又进狼窝……
  •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这个世界和我想的不一样

    这个世界和我想的不一样

    一个16岁的男孩,满怀着期望和理想,踏上远离祖国的异国他乡-加拿大。然而,这个网上所说的自由包容开放资本主义国家,却使他。。。这是作者我在加拿大生活多年的所见所想。人设为虚构,但故事均为我或他人的真实的经历。
  • 匹夫之怒

    匹夫之怒

    匹夫之怒,血溅五步!杨振东面对那些来自他们的冷眼与嘲笑,讽刺与骄傲,杨振东淡淡地说:“我不知道什么叫年少轻狂,我只知道什么叫胜者为王!”
  • 杀手的那些回忆

    杀手的那些回忆

    你挨过骂、受过辱、被暴打,四周遍是冷眼嘲讽吗?想过自杀,甚至杀人,或是觉得自己会被别人杀了。那晚,在回家的路上,突地想写个关于杀手的故事。那刻只感觉脑海里真有个杀手。不能否认的是,我心里本就充满了杀气。说白了,那是一股怨念,一股不甘被现实玩弄的意念。或许这本就是一本带点悲观主义的故事,我希望它能化去我的一身厉气。最后一句——我愿持短刀迎这三千敌客,你可愿陪我看这场血雨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