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切林在热那亚会议上呼吁各国在平等互惠的前提下与苏俄建立经济贸易关系,受到各国代表的普遍欢迎。但是,英、美等国提出要以1个月前伦敦会议确定的“专家备忘录”作为与苏俄会谈的基础。“专家备忘录”的内容严重损害了苏俄的主权。
在这种困难条件下,契切林与德国代表进行了秘密接触。4月16日,苏德两国举行会议。正如列宁所预料的那样德国也急于同苏俄建立友好关系,以借苏俄来要挟协约国。会议进行得十分顺利,很快签订了《拉巴洛条约》。这个条约正式确认了两国的外交关系以及军事上的相互合作关系。
同德国签订《拉巴洛条约》是苏俄外交上的一次重大胜利,它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在帝国主义对苏的包围圈上打开一个重要缺口,为苏俄争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这个条约体现了远交近攻的原则,它把德国看作“远敌”,把英、美等国当成“近敌”,在这个前提下分别对待,避免树敌太多,为苏俄创造了比以前宽松的国际环境。
“连横攻弱”,这是与“合纵抗强”相对的一种外交战略。春秋战国时期的谋略家张仪针对公孙衍和苏秦推行的合纵谋略,极力倡导连横,拆散六国合纵。凭借秦国强大的武力不断扩张,迫使六国相继屈服。
连横以攻众弱的谋略思想,实际上就是水道循湿而流的另一种应用,在当时为推动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种谋略的成功,很重要的因素在于,秦国为始终推行这一疆土相对窄小,战场纵深有限,容易一举击破。
两千多年后,在太平洋另一边的北美大陆上,一代产业枭雄洛克菲勒又成功地运用中国这一古老的战略,导演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石油大战。
洛克菲勒创建美孚石油公司时,炼油工业区一克利夫兰的其他石油公司多如牛毛,为了垄断当地的炼油生产,牟取暴利,他与控制石油运输的铁路公司秘密结盟,通过运费折扣、贿赂银行等手段,先后吞并了20多家中小企业。继而又将矛头指向昔日的铁路盟友,一举取得了美国东岸地区的石油运输控制权。然后再进军产油区,用重利作饵,诱骗产油业主上钩,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1879年后,洛克菲勒又运用拉拢、欺骗、利诱等手段,掌握了美国石油工业垄断组织的大权,遂成为一代霸主。
可以说,在现代商战中运用“连横攻弱”这一谋略最为成功者,非洛克菲勒莫属。
循湿而流——西山军智胜强敌
1771年,越南平定省发生阮文岳兄弟领导的农民起义。当时越南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是阮氏王朝,北方是郑氏政权。经过一年多的战斗,西山军消灭了阮军的大部分主力。这时,北方郑氏统治者郑森想趁机捞一把,派黄五福带兵南下,攻占了阮朝首都富顺(今顺化)。阮氏朝廷逃跑后,西山军和郑军直接发生接触。两军开始交战,互有胜负。后来黄五福打了一次胜仗,西山军遭到很大损失,退回归仁。
北方郑军乘胜南下,这时阮军力量有所恢复,再次派兵北上,西山军腹背受敌、形势极为不利。起义军要想摆脱这种困难的处境,最好是利用郑阮之间的矛盾。因此,阮文岳决定和郑军讲和,专门对付已经削弱的阮军。黄五福占领富春后,郑军中瘟疫流行,失去了战斗力,不能再打下去。为了让西山军和阮氏作战,使他们互相消耗力量,也愿意讲和。起义军领袖表面上接受了郑森的封号,阮文岳作了郑氏的“壮节将军”,阮文惠也接受了“前锋将军”的头衔,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投降和交出自己军队的领导权。西山军和郑军讲和以后,得到了休整恢复的机会,着手巩固归仁根据地,一边积蓄粮草,一边修筑城池。由于北方暂时停战,消除了后顾之忧,起义军的主力调向南方,专门去打击阮氏的残余力量。
1776年和1778年,西山军两次南讨阮军,都取得了很大胜利。阮文岳自称西山王,表示完全独立,取消郑氏所加的各种封号;后阮文岳又自称为皇帝。1786年,西山军北上,消灭了郑氏政权。
面对郑氏和阮氏两个敌人,西山军视郑氏为“远敌”,暂时结盟,视阮氏为“近敌”,兴兵征讨,在消灭阮氏之后接着又灭亡了郑氏。试想,如果西山军不采取水道循湿而流的谋略,而是向郑氏、阮氏同时用兵,那么历史也许不会垂青西山军了。
通用汽车公司与日本汽车公司在争夺美国市场中,通用公司总裁史密斯运用的就是“远交近攻”之计。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本汽车进口,史密斯明白,日本汽车的优势主要在于价廉物美,日本的劳动力成本远远低于美国,而按目前国情考虑,通用根本无法在短期内降低劳动力成本。因此,他决定“远交”,直接从日本人手中购买汽车,同时又与丰田公司联营,既获得丰田汽车生产技术,又能得到廉价汽车。另一方面史密斯又密锣紧鼓进行汽车新技术研究开发,为了尽快取得日本人无法与之相比的技术优势,通用购买了休斯公司;在田纳西州置地,建造规模庞大的汽车生产基地,决心建造出能与日本汽车一比高低的汽车。这是他的近攻。
史密斯这招远交近攻之策,在短短3年内已立竿见影,使通用公司走出了亏损的低谷,取得了50亿美元的赢利。这是水道循湿而流的另一则成功的运用。
远交近攻的好处在于文武相济,刚柔并施,双管齐下,使对手顾此失彼,难于应付。
循湿而流——穆罕默德以夷制夷
1941年9月17日,在英国和苏联的军事压力下,伊朗老国王礼萨·巴列维将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穆罕默德·巴列维。英国和苏联以反法西斯为借口,让伊朗暂时“献出”其独立自主的权力。年轻的国王穆罕默德的处境十分艰难。
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穆罕默德决定借外来大国来抑制英、苏在伊朗的影响。当时的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正日益增大,所以穆罕默德认为只有依靠美国,才能使伊朗摆脱英、苏的控制。
于是,穆罕默德向远在几千英里以外的美国求援。罗斯福总统出于美国未来发展战略的考虑,决定参加在伊朗的角逐。1942年9月,美国军队进驻伊朗。美国插手伊朗事务使英、苏十分不满,但由于美国和英、苏一样是反法西斯同盟国成员,英、苏只好让出一部分地盘给美国。
为将以夷制夷的方针引向深入,穆罕默德于1943年9月9日正式宣布伊朗对德国宣战,借此取得美国的好感。1943年11月28日,英、苏、美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首脑会谈,并发表了《德黑兰宣言》。这个宣言肯定了伊朗在战争中所作的贡献,并提出要维护伊朗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表示愿意从伊朗撤军,但苏联迟迟不作撤军的表示。不仅如此,苏联还支持伊朗北部库尔德人的民族自治和独立的要求,这使穆罕默德十分恼火。
穆罕默德审时度势,利用两大意识形态之间的激烈对抗,继续采取以夷制夷的方针。不过,这一次他是借美、英的力量,迫使苏联从伊朗撤军。美国出于自己的利益,也敦促苏联撤军。
1946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给斯大林的一封信中写道:倘若苏军在6个星期内还不能从伊朗撤军,美国海军将源源不断地开进波斯湾。经过一场外交争斗,苏联终于同意从伊朗撤军。
伊朗国王穆罕默德以夷制夷的方针实际上就是远交近攻之计。他先用美国压制英、苏,进而又用美、英压制苏联。国际环境不同,穆罕默德所确定的远交、近攻的对象也就不同。远交近攻之计的成功实施,保住了伊朗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失为一种应急之策。
由此可见,水的循湿而流之道在国家外交上有相当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循湿而流,远交近攻,善用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