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忠贞笃诚,义烈千秋
次日瑜请诸葛瑾,谓曰:“令弟孔明有王佐之才,如何屈身事刘备?今幸至江东,欲烦先生不惜齿牙馀论,使令弟弃刘备而事东吴,而主公既得良辅,而先生兄弟又得相见,岂不美哉?先生幸即一行!”瑾曰:“瑾自至江东愧无寸功,今都督有命,敢不效力!”即时上马,径投驿亭来见孔明。孔明接入,哭拜,各诉阔情。瑾泣曰:“弟知伯夷、叔齐乎?”孔明暗思:“此必周郎教来说我也。”遂答曰:“夷、齐古之圣贤也。”瑾曰:“夷、齐虽至饿死首阳山下,兄弟二人亦在一处。我今与你同胞共乳,乃各事其主,不能旦暮相聚。视夷、齐之为人,能无愧乎?”孔明曰:“兄所言者,情也;弟所守者,义也。弟与兄皆汉人。今刘皇叔乃汉室之胄,兄若能去东吴,而与弟同事刘皇叔,则上不愧为汉臣,而骨肉又得相聚,此情义两全之策也。不识兄意以为何如?”瑾思曰:“我不说他,反被他说我也!”遂无言回答,起身辞去。
这是《三国演义》四十四回里的一个片断。孔明出使东吴之时,可以说他是在危机四伏中渡过的,周瑜妒忌孔明过人的才智,加害于他的毒计一个连着一个,虽然有孙、刘联合抗曹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但周瑜毫不顾忌地将孔明置于死地。上面引文所述即是周公瑾所用之计,这里虽然没有加害孔明之意,所看重者是因他“有王佐之才”,但他的别有用心却是显而易见的,即欲拆刘备的台。以孔明性格而言,他原本为“复兴汉室”而出山,应该说孔明所以辅佐刘备,是因其理想抱负的一致而使之结为“鱼水”关系的,仅凭同胞相亲相聚之情,是很难改变他为义而出山的原本初衷的。在孔明看来,于情于义两全者,则是其兄应该做出重要选择。诸葛瑾非但没能说服其弟,反被其弟有理有据的言辞搞得“无言以答”了。这里令人所见的孔明不仅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而且在认准政治理想面前,他是忠贞笃诚和矢志不渝的,因而后来他在布满荆棘之路上,风雨兼程的表现在此也就略见一斑了。他的这种人格魅力在后来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长河里被许多士子们所效仿,即使是在今天,他的这种忠贞之心对现代领导者来讲是其在为政上,忠于国、忠于民的职责所在,也是其为政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