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戴(799~869),字虞臣,唐定州曲阳(今江苏省东海县)人。会昌四年(844)中进士,官终太学博士。太工诗属文,其诗文辞凝练自然,诗风蕴藉深婉,极富韵致。尤工五律,多应答之作,常抒写羁旅之思与失意之情。《全唐诗》录存其诗两卷。
灞上①秋居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②。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③久,何年致此身。
【注释】
①灞上:在今西安市东灞水南岸的白鹿原上,所以首句又称“灞原”。②雁行频:大雁频频飞过。频,指次数多。③郊扉:郊外的茅草屋。
【名家点评】
语出贾岛。(许学夷)
意兴孤僻,纯是贾想。(李怀民)
【精品导读】
这首写景五律是马戴的名篇之一,语言朴实无华,但感情真挚动人。他以几近白描的手法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秋日灞上独居图,表现出了深深的寥落之感和不平之气。
开篇就带给我们一股秋日萧瑟之气:傍晚时分,秋风秋雨才渐渐停歇,一群群大雁接连不断地自北向南飞过。在古代,“雁回”和“明月”一样,最惹人乡思。颔联继续写景,不过视野从迷蒙的天际转到了地面,由晚行雁,转到了“独夜人”。“寒”与“独”相辉映,衬托出了诗人的孤独和凄凉。颈联仍是写景,视角从地面又转向了空园:露珠一滴接一滴地落在枯叶上的响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孑然一身的诗人只有一个闲云野鹤般的僧人作为邻居。这两句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前一句以动衬静,连露水滴下这样细微的声音都可听见,可见诗人四周寂寥;后一句以有衬无,诗人似乎有一个邻居,但是这邻居竟然是一个绝尘弃世、云游至此的僧人,诗人的孤独无依之感就更加突出了。
尾联则直接道出了诗人空有才华、不遇明主的愤懑:诗人在长安郊外的荒庙中以寄居多时,却仍没能谋取到一官半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厕身朝堂的希望。
本诗题材在唐诗中较为常见,写景真实,诗中所传达的情感都是诗人的切身体会,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楚江怀古
露气寒光集,微阳①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②。
广泽③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释】
①微阳:微弱的阳光。②木兰舟:用乔木制成的舟船。木兰:小乔木。③广泽:广阔的水面。
【名家点评】
此诗以清微婉约出之,如仙人乘莲叶轻舟,凌波而下也。首二句言楚丘凝望,正残阳欲下之吋,露点未浓,露气已集,写出薄暮嫩凉天气。三四句绝无雕琢,纯出自然,风致独绝,而伤秋怀远之思,自在言外。读者当于虚处会其微意也。五六言因水阔故明月早生,因山多故乱流夹泻,乃楚江所见之景。收句说明怀古意,借云中君以托想,谓其恋阙怀人,亦尤不可也。(俞陛云)
【精品导读】
马戴约于文宗大中年间贬朗州龙阳尉,地近洞庭,此诗应作于此时。原本担任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的马戴因为直言上谏被贬为龙阳尉。这对于一向以天下为己任的马戴来说是个极大的打击。诗人终日徘徊于洞庭湖畔和湘江一侧,感怀自己的身世而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情感真挚内敛、细腻婉转;语言上质朴含蓄,用词清丽淡雅。诗人以极强的自制力克制笔触,原本波涛汹涌的情感奔流在诗人的笔下化作潺潺溪流,波澜不惊。虽题为“怀古”,却泛咏洞庭景致,由景生情,感怀知音难觅,欲求明君赏识却怀才不遇的悲伤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