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成年为人疏旷不拘。四十五岁在京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五十八岁回到长安,第二年登进士第。天祐四年(907)唐亡。前蜀皇帝王建用他为宰相,老卒于蜀。有《浣花集》、《浣花词》。
章台①夜思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②,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释】
①章台:楚灵王行宫章华台,故址在今陕西长安。②楚角:楚地曲调的角声。
【名家点评】
悲艳动人。(钟惺)
音韵忽超,但“芳草”一联太沿日暮、碧云耳。(邢昉)
【精品导读】
本诗为作者月夜怀人思乡之作。
首联写诗人于夜间独坐听如风雨大作般的琴音,不由得心潮澎湃,倍感苦楚。《汉书》中曾记载“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可知“瑟”自古便是悲伤的意象,诗人听瑟便悲从中来。颔联作者伴着孤灯听远方的号角声,看见章台下萧瑟的月色。“孤”“残”二字加深了凄清冷寂的气氛,用来修饰“灯”和“月”这些本来发光略有暖意的物体更显现出冷清。颈联写芳草已将近枯萎,而故人仍然没有来与我相见,诗人枯坐室中,无法等到故人,看似写故人未来,其实也是写作者心中的思念之绵长,恨不得马上就能相见。尾联写无法寄信给远方思念的人,大雁又开始南归,诗人却不知往何处寄送音信。诗人的绝望之情倾注笔端,正是因为相思的浓郁才会对现实的悲凉倍感失望,这两句写出诗人的孤独与落寞,照应上文中的“孤”“残”二字。
全诗将作者的思人之苦和怀人之痛通过一系列悲凉的意象发挥得淋漓尽致。
台城①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②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
①台城:南朝六国的皇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②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名家点评】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托人的伤痛,而在历史感慨之中即寓伤今之意。思想情绪虽不免有些消极,但这种虚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仍可以借鉴。(刘学锴)
无论是写离情,或写怀古,都流露出浓厚的凄婉感伤的末世情调。这是晚唐诗中普遍的情调。后一诗中,雨丝风片,满堤烟柳的景色和“六朝如梦”的怅惘心情交融在一起,更把这种情调表现得格外凄艳。(游国恩)
【精品导读】
这是一篇吊古之作,诗人的起笔却在古迹之外。“江雨霏霏江草齐”,江水东流,浩浩荡荡,细雨蒙蒙,飘洒而下,春草茸茸,平展如茵,铺落在江的两岸。雨雾笼锁江面与两岸,迷蒙的景象,如梦如幻,令人心生伤感。
“六朝如梦鸟空啼”,先后有六个朝代在台城坐拥国土,各有鼎盛时期的繁荣,又都更替衰败亡国,其间多少叱咤风云的人物,多少昏庸无能之君,多少宫廷欢宴美人妙舞,多少刀光剑影烈马骄兵,如今尽已被眼前的断墙颓垣掩埋。以往的王侯威仪尽皆悠悠逝去,进入梦幻冥间,诗人的心魂也渐入冥思。此时,鸟鸣使之从幻象中回醒,眼前凄凉依旧,梦本是空,鸟啼也是空。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十里长堤,雨落烟笼,台城的柳树在雨雾中摇曳,是一番梦幻般的景象。台城的柳是有情的,迎春而发,年年为颓垣危墙蒙上一些生机;台城的柳又是无情的,故国萧条,人去楼空,柳树却不为之伤情,仍旧悠然自得年年如是,因而诗人说柳“无情最是”,它哪管来此凭吊的人面对着野草丛生、死气沉沉的城垣在伤心落泪。诗中以柳的“无情”与“依旧”,反衬人的有情与伤感,形成更具感染力的情境。此诗采取侧面烘托的手法,造成一种虚幻的情境,散发出淡淡的哀愁,味淡而情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