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在深秋”的“眺望”,是一种悲悯的“眺望”,是一种唤醒的“眺望”,更是一种亢奋向上的“眺望”。这样的诗怎能让人不沉醉,如何叫人不远目?即使看不见,我也能感知:这个悲凉的秋天孕育着燃烧的希望!
遥远的注视
——赏析王怀凌的《在深秋》《眺望》二诗
《在深秋》和《眺望》是王怀凌近期创作的两首新诗。初读《眺望》并没在意什么,后来又看到《在深秋》,把两首诗联系起来,给人一种厚重的感觉。
王怀凌的诗我已读过很多,《大地清唱》和《风吹西海固》两部诗集几乎囊括了诗人的全部创作。年初写的一篇诗评《我眼中的〈风吹西海固〉》(刊登在5月份《宁夏日报》文艺副刊上),以“在现实与未来之间呐喊”的现实主义精神,评述怀凌以往的创作风格和诗之成就。今天,读罢诗人的近作《在深秋》和《眺望》,感到他的诗歌比以前更加凝练厚重了。
《在深秋》这首诗,正如诗人所言,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坐下来慢慢品味。从一开始诗人就把我们吸引到“这一片片不甘寂寞的生命”之中,让我们停下来,看一片片由绿变红的枫叶。“把所有的叶子都吹拂成蝴蝶”,这一优美的意境一下子揪住了我们的心,让我们在深秋中寻找自己生命的走失,悲情中含着一种亢奋。接下来,铺天的霜降,让我们倍感一簇簇菊花绽放的珍贵,“大雁把最简单的象形文字,用哲学的笔锋书写在天空”。这时,诗人第二次停下来,“与已逝的或即将发生的事物保持遥远的注视”,“六盘山背后,一朵雪花正随风起舞。在一个月光清冽的夜晚,风如美酒”,最悲壮的“仰望”,“都将会是一次苍凉的祭奠”!一下子把所有的情感升华了,那是诗人对“从银川平原到西海固高地”的祭奠!是诗人对家乡、对故土、对人生的忧思和期盼,悲情中满含希望,寂寞中饱含热情,令人深思,催人奋进!
而在《眺望》这首诗中,诗人没有停留在视觉与感觉的层面,而是更深一层,进入秋色的深处。“尽管我看不到,但丝毫不影响秋天的来临/不影响闯入黎明的牛铃声和撕裂黑夜的鸡鸣/开城梁以南,有我的老家,十指连心的疼痛/那里已经有了早到的霜降”,这些让人“疼痛”的诗句,揭示出“黎明的牛铃”“始终行走在宿命的枯荣里,有着身不由己的悲哀”。即便如此,诗人心中仍然充满希望,此刻,就算那些浓密的树叶“挡住了早晨的一缕温暖,也挡住了我向另一个方向眺望的目光”,但诗人始终坚信:“这只是短暂的!”
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相近,在格调上的一致,使我没有理由把它们分开。或许,这就是诗人“在深秋”的“眺望”,是一种悲悯的“眺望”,是一种唤醒的“眺望”,更是一种亢奋向上的“眺望”。这样的诗怎能让人不沉醉,如何叫人不远目?即使看
不见,我也能感知:这个悲凉的秋天孕育着燃烧的希望!
2010年11月10日
附:《在深秋》和《眺望》二诗
在深秋
我有足够的理由停下来。在深秋
当糜谷回到仓廪,土豆储存在地窖里
草虫的喧闹已渐渐阒寂
我停下。看一片片枫叶由绿变红
燃烧回光反射的魅惑
——说好了,把所有的叶子都吹拂成蝴蝶
这一片片不甘寂寞的生命
在寻找自己的途中走失
现在,只好停泊于一池半明半暗的秋水
一簇簇野菊,繁华着金黄的盛年
它只为在秋风中绽放。过路的人视而不见
白露为霜啊!铺天的霜降笼盖四野
秋风已为大雁清扫出一条干净的道路
从银川平原到西海固高地
那天空的确是一张纸,云拭擦过
巨大的空白。让大雁把最简单的象形文字
用哲学的笔锋书写在上面
我停下。与已逝的或即将发生的事物保持遥远的注视
而六盘山背后,一朵雪花正随风起舞
或许在一个月光清冽的夜晚,风如美酒
但我的每一次仰望
都将会是一次苍凉的祭奠
眺望
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眺望的了。我只是
在窗前静静地站一会儿。看一看
东岳山低矮的庙宇在晨雾中若隐若现的神秘
看黄峁山时而有汽车往返的蜿蜒
更远的地方,被开城梁挡住了
尽管我看不到,但丝毫不影响秋天的来临
不影响闯入黎明的牛铃声和撕裂黑夜的鸡鸣
开城梁以南,有我的老家,十指连心的疼痛
那里已经有了早到的霜降
如果没有人来造访,我还可以把目光拉近
看窗前的榆树,树叶上流动的河流
三五片叶子开始枯黄,步入它细微的黄昏
如果风再大一些,我担心他们会掉下来
这些叶子的命运,和人一样
始终行走在宿命的枯荣里,有着身不由己的悲哀
此刻,他们多么安静。他们的同类
以旺盛的浓密挡住了早晨的一缕温暖
也挡住了我向另一个方向眺望的目光
尽管这只是短暂的?
简析红旗的《我发明了一个上帝》
《我发明了一个上帝》是红旗近期创作的一首新诗,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一是题目本身就很吸引人,诗人把“发明”和“上帝”两个本不相关的词创造性地联系在一起,出人意料,引人追思,让人有一种审美和探寻的冲动。
二是多个意象的运用和切换,构成了本诗优美的意境,让人即可捉摸到阳光,又可触摸到“上帝”,自然出新。
三是口语化的叙写,使这首诗的创作达到了极致。亲切顺口的语言文字,毫无雕琢的意象切换,自然流畅的诗韵体现,以及鲜亮的主题构想——我发明了一个上帝,赋予了诗歌最真切的灵魂,诗人用“上帝”之手创造出了一首难得一见的精品之作。
附:《我发明了一个上帝》原诗
我发明了一个上帝
阳光辐射大地
阳光是明媚无私的,有时
也是混沌的
阳光,不是无缘无故的
一定有神秘
主宰
阳光是慈悲的、偏颇的
时不时会被一些树木撕碎
被云雾笼罩
走在阴雨连绵的道路上
不能不说是接受和承受
清晨,阳光很虚弱
人也脆弱
需要相互体恤、亲热,都很清爽
正午,阳光很热烈
人们开始吃饭、午休
不久又开始干活
阳光会一躲一闪,接着会
乌云滚滚,雷电交加,接着
草木收缩,万籁喑哑
彩虹出没
阳光灿烂
自然,出新
孩子一天天健康成长
夫妻在阳光下恩恩爱爱
恪守孝道
也离异、决裂、反目成仇
阳光通常照在花上、地上、树上、楼上
照在玻璃镜上
温室里的蔬菜长势良好
阳光用纸包住,冷却一会儿
打开来
依旧阳光
阳光就这样,可以被一块纱布
一堵墙,一副墨镜
遮挡
冬天的阳光微微倾斜
春天悄悄地矫正
阳光出来了,也就照在
郊外的坟丘上了
阳光在路上被汽车碾碎
阳光依然铺满了道路
阳光总是那么慈悲、柔和
像一个老人
像一对恋人,相互亲吻
相互取暖
阳光困了,人也就困了
天,就黑了
上帝啊,阳光是你送给人类的礼物吗?
呆呆地照着
也不停下来歇歇,想想心事
阳光——我说的阳光,不是
我个人的
我说的上帝,不是穿着道袍的
不是用来推卸责任的
不是具象的
神化的
我说的上帝
不是供人乞求幸福、忏悔、诅咒的
我说的阳光
和每一处阳光一样
我说的上帝
是我个人发明的
——我说的上帝有时在天上有时在地面,他(她或它)
是消瘦的,是能够感动人的,是犯了错误
富有同情心,能帮你纠正;你苦了,可以诉说,可以帮你分担;
你快乐,能与你分享;你欣慰,是你的天然伴侣。
两只美丽的“狐狸”在文字中相遇
——读海烟的《狐》和玉上烟的《狐狸传》
刚刚还在何燕子的《梦回西域》里流泪,不经意间,却又与两只美丽的狐狸在诗歌中相遇。11月25日读到海烟的《狐》,12月12日又读到玉上烟的《狐狸传》,虽然写的都是狐狸,但我觉得却是完全不同的两只美丽的狐狸,在文字的顾盼中凸显出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值得推荐。
请大家先品读一下这两首都出自“烟”的《狐》诗。
狐
海烟
走不进你的前世,也不能永久占领你的心
她辗转在时光的旷野
像一只狐
惊惶而孤绝地哀鸣
如果不是在天亮前准时离开
就只能在晨光中魂飞魄散
你听,公子,此时三更已过
别再说起,有关幸福的话
她生于此,又止于此
她来自爱,又脱离了爱
在还没有越过千山万水以前
一阵小小的风
瞬间就吹灭了她的奔跑?
狐狸传
玉上烟
狐狸有很多故事——
狐狸和书生的故事
狐狸和乌鸦的故事
狐狸和兔子的故事
哎,就连葡萄和狐狸也有故事
那么多人乐于编造和讲述
她理都不理
或独坐悬崖,或在林间一闪而过
越来越美
比我们漂亮多了
有人咬牙切齿地骂:这妖精
引发了多少次战争,好男人都死在她手里了
她顾盼生姿
不惭愧不羞耻更不惊惶
谁也伤害不了她,这样的骄傲
多么饱满
自古以来
国家就允许她施展勾引术
当谁谁的知音,那叫爱国
有纷争,就承担罪名
多妩媚,多妖娆,多风骚,多让人魂不守舍的狐狸啊
呵,说不尽的好处。女人们边骂
边去照镜子
男人们暗地里迷恋她,都欢喜这种美学
他们喜欢在床上对她们说醉话:
该死的,再骚一点......
品读完这两首原创诗作,大家不难发现,共性的是两个“烟”都在写狐狸传,都想在表达有关狐的情爱故事中,试图找到一种突破传统的情感特质。不同的是,海烟在《狐》中写得惊惶、孤绝、哀鸣;而玉上烟却写得直接、风骚、顾盼生姿。虽然是一个人们熟知的古老传说,读来却让人耳目一新。
两个“烟”从不同视觉和感知出发,用最精练的语言和梦幻般的艺术手法,写出了直达人们心底的情感“伤疤”。在“走不进你的前世,也不能/永久占领你的心”的情况下,“她辗转在时光的旷野/像一只狐/惊惶而孤绝的哀鸣”;进而转入“别再说起,有关幸福的话/她生于此,又止于此/她来自爱,又脱离了爱”,“在还没有越过千山万水以前/一阵小小的风/瞬间就吹灭了她的奔跑……”情感的意象在顷刻间就被“一阵小小的风”吹灭,多么惊艳而凄婉。这是海烟给我们用诗歌传唤出的一只孤绝哀鸣的奔跑的“狐狸”,这只“狐狸”此时已经超越了诗意的本身……
再看看玉上烟是怎样直白地描绘出又一只顾盼生姿的“艳狐”:“那么多人乐于编造和讲述/她理都不理/或独坐悬崖,或在林间一闪而过/越来越美/比我们漂亮多了”,她的美和漂亮,是缘于人们咬牙切齿的骂。面对这些,“这妖精”却更加“顾盼生姿/不惭愧不羞耻更不惊惶”,正好与海烟写的“惊惶”形成鲜明的对比。“多妩媚,多妖娆,多风骚,多让人魂不守舍的狐狸啊”,“女人们边骂/边去照镜子/男人们暗地里迷恋她,都欢喜这种美学/他们喜欢在床上对她们说醉话/该死的,再骚一点……”结尾直击人们的内心情感和灵魂深处,以不同于海烟的孤绝哀鸣而更加显示出“狐”的大胆美艳,不能不令人叫绝!
正如玉上烟所说:“在发这首诗歌的时候,某好友劝我别发,免得让人误会。呵呵,我想,如此,诗歌就不是诗歌了。”也是,在发这篇评论之前,朋友也劝我别发,以免引起人们的联想……哈哈!我也想:诗歌就是诗歌,评论就是评论。如此,文学就不是文学了,评论也就不是评论了。
2010年12月14日夜
“像侠士一样地去写诗”
——赏析施施然的《贺兰山没有迟暮》
初读《贺兰山没有迟暮》,我就被诗歌本身深深地吸引住了。如果不是知道施施然是个女诗人,单从这首诗来判断,我怎么也不相信这首诗会出自一位女诗人之手,而且是一位身“在今天的北方,心在民国的江南”的柔弱女子——施施然所为。“这回我要郑重地写到马,如同/写到疾风和闪电/以及冷兵器——穿梭在历史的沿途……”诗人一开句就把我们引入“历史的沿途”,而且是“郑重地写到马”,表现了诗人对英雄的崇敬和怀想。“我的姿势一直向上……西风/在两肋间冲撞。请允许我/以酒取暖,在这枣红色的马背上。”“我的姿势一直向上”,反映了生活在英雄辈出的燕赵大地上,一个柔弱的女诗人的“英雄豪气”;诗人在这里第一次写到“请允许我”,更深入地表达了诗人对英雄的怀念和向往。正如施施然自己所说的那样:“作为和平年代奔波于自我之路上的后人,我们无法像先人那样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可这并不影响我们的超越之心,我们生命里承袭的侠义质朴之血从来就没有止息过……”
好一个“侠义质朴之血”,再一次深切地让我们感受到英雄的可贵。“有一支腊梅开了,而落雪的日子/还迟迟未来”,在优美的意境中让人感受到一种侠骨柔情和充盈在文字中的悸动与不安。诗人以灵敏的感觉潜入历史,“倾听八百年前的嘶杀”,“在英雄凭栏处,用一根绣花针,刺开/头顶的乌云。一滴黑血/落进当局者的眼睛……”诗的意象跨越历史的时空和感性的距离,把我们关注的情感与时代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那“一滴黑血”,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恒久的爱国情感……
从这些看似温婉,却壮美无比的诗句中,我们仿佛看到“怒发冲冠凭栏处”的岳飞跃马横枪,“踏破贺兰山缺”的英雄气概。“在奔涌的马匹/消隐之前,膜拜之火燃烧在白桦林之前/请允许我,以一次低低的呐喊/唤起远处正在惊醒的啸鸣……”这正是诗人施施然“像侠士一样去写诗”的真实写照。诗人在这里第二次写到“请允许我”,“以一次低低的呐喊/唤起远处正在惊醒的啸鸣”,那声音虽然是“低低”的,但却足以划破长空,让所有的灵魂在英雄的呼唤中惊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