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019500000022

第22章 诚明:自诚明,自明诚

【原典】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释】

自真诚达到明白道理,这是出于本性。由明白道理而变得真诚,这是接受了教育、感化。真诚就会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就会真诚啊。

1诚是儒学的奠基性观念

《中庸》是先秦儒家哲学的纲领,它既是对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的一个系统总结,又通过对道德形而上学的阐发,将先秦儒家思想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子思在《中庸》中对诚的哲学意义作了充分的扩展与提升,特别是下篇,不仅确立了诚的“天之道”的至高地位,而且盛赞诚之效验的神奇与伟大。在子思之后,“诚”便成为一个特殊的哲学概念出现在一些儒者的论说中。

“诚”是《中庸》的一个核心范畴,在第二十章末提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被赋予了伦理与哲学的双重意蕴,是贯通天人、连接物我的一个重要哲学范畴。“诚”既有本体论的意义,也有认识论的意义;既是沟通天道与人道的桥梁,也是道德修养的途径。

“诚”最早见于周代的古籍《尚书》、《诗经》、《周易》等书中,多为此种用法。《尚书·太甲》:“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周易》中“诚”即信的观念,多作“孚”。《易·杂卦传》说:“中孚,信也。”“孚”就是诚信的意思,一个人只要有这种“孚”,就“勿问,元吉”(《周易·益卦九五》),不用问都大为吉利。而且,“有孚维心,享,行有尚”(《周易·坎卦》),即做到内心有诚,就能得到与神通,凡事顺利,行事都能取得很高成就。“孚”,《周易》凡四十二见,而以诚信义为最多。

后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充分挖掘“诚”的内涵,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

《论语》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就是对诚意蕴的阐发。继孔子之后,孟子对诚作了更进一步的阐述,他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荀子则从外在自然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上讲诚,“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他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荀子·不苟篇》)这里诚已经具备了化万物、参天地的思想。

荀子、孟子关于诚的这些论述对《中庸》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就思想的深刻性及理论体系的严密性、系统性而言,《中庸》则大大超过了孟子、荀子。《中庸》在孟子、荀子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在诚的属性上进一步作了论述,其二则把诚看做是宇宙和伦理的本体,这就为前期儒家伦理道德体系提供了一个形而上学的依据。如果说前者是对诚的“用”的完善,那么后者就是对诚的“体”的提升。

2诚和明是互相联系的

本章是子思承上一章孔子关于天道、人道的思想立论的,自此以下十二章,都是子思的言论,用来反复阐明本章的意思。

在《中庸》里,诚和明是互相联系的。本章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就是说,一个人若是明白了日常生活中普通而平常的活动的一切意义,诸如饮食人伦的意义,他就已经是圣人。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也是圣人。如果做不到,也就不可能完全明白其意义。如果不完全明白其意义,也就不可能完全做到。

“自诚明,谓之性”显然是《中庸》第一章中的“率性之谓道”,因为下面接着说“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即是“道”,与“率性之谓道”是一致的。

在作者看来,人虽然具有内在的“诚”,但并非每个人都能直接表现出来,还需要经过后天的培养和教化,这即是“修道”与“自明诚”作为“教”的意义所在。因此,第二十一章的这段话,可以看做是对第一章“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说明,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而由二十一章我们可以知道,“不可须臾离也”的“道”也可以说是对“诚”而言。如果说这个根据还不够充分的话,那么,我们不妨再看第二十章下半段的论述: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诚者,天之道”这里可以理解为,圣人天生真诚,他们的“诚”不借后天的努力和思考而自然表现出来,也即“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它是先天自然的,故说“天之道”;而“诚之者,人之道”是说,普通人不是天生真诚,但可以经过对“善”的学习和掌握而发出内在的“诚”,它是后天人为的,需要一个学习实践的过程。所以上面一段后又接着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因此,“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与“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二者思想是一致的,都可以看做是对第一章“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解释和阐发。

3“自诚明”与“自明诚”

儒家的理想是“穷理”与“尽性”的统一。

所谓“诚”是指由尽性之学所得到的道德,所谓“明”是指由穷理之学所得到的知识,“自诚明”是说,首先从道德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知识;“自明诚”是说,首先从知识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道德。就最后的结果来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此二者殊途同归。

但是,求仁与求知是不统一的,这样,儒家历史上就出现了明显对立的两个派别:一派主张“自诚明”,即把求仁的途径放在第一位,主张以主观的内省体验为依据来扩充道德,然后再达到求知;一派主张“自明诚”,即把求知的途径放在第一位,主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来即物而穷理,然后再通向道德。这两派都曾以激烈的言辞相互攻击,再加上后来受到争夺道统正传的意识形态干扰,从而增加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

其实,在子思看来,无论是“自诚明”还是“自明诚”,只要做到了真诚,二者也就合一了。革命不分先后,明道向善不问先天后天。从另一个角度看,这里也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个人如果天生真诚,从而由真诚达到明白道理,做事情时就会“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由于天性的真诚而自然而然地了解了社会人生的常道,这就是“性”。这种人就是“自诚明”的人,他们可以说是天生具有“诚”的慧根的人。因而为人处世时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这样的禀性使他们看待事物时不会偏颇,总能看到事情的本质。

大多数人要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学习、体会的过程,来知道“真诚”二字是自然界的法则。认识到真诚的自然天性,从而明白人情事理,领悟到人生需要真诚,万事需要诚意,然后再反过来看一看自己的处世态度与行为方式,最终才能做到笃行“诚”这一法则。这就是自然教化的结果,也就是“教”。

无论是我们生而知之,还是学而知之;无论我们是自然而然地顿悟,还是后天努力后得到的渐悟,诚都是与大道无法分离的。真诚既是天道运行的法则,又是人道运行的法则。只有为人真诚,才可以说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人,也才能够得到人生的智慧,从而拥有成功的人生。真诚、诚实、诚信是最根本的道德原则,是达到中庸的境界的基础,而中庸之道又是人生成功的途径。在工作中不可以弄虚作假、偷奸耍滑、阳奉阴违。凡是以真诚相待,也许暂时会让人误会,然而最终还是会得到理解。

古人经过实践认识到了“诚”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诚信是一个人做人成才、谋事成功的根本。

《管子》说:“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家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说的就是如果不诚信,从经商到务农什么事也做不成。只有以“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才可能事业有成。所以说诚是百得之源、成事之本。

北宋的哲学家程颐说:“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意思是修学、为人、谋事、待人都必须“诚”,否则就会为人不善、修学不精、为事不成、自弃其忠、增人之怨。

对待亲人也要以“诚”。唐代的魏征说:“夫妇恩矣,不诚则离。”所以夫妻、父子、兄弟之间也要以诚相待、真诚守信,才能和睦相处,以达到家和万事兴。正如《圣经》所言,正直的人纯正,必引导自己;奸诈人的乖僻,必毁灭自己。

“诚”是上天赋予我们的自然法则,所以真诚、诚信的人,他的心灵、情感与理性、行为是合一的,是一种和谐的统一。曾国藩认为做人必须以“诚”字为本,才有用武之地。他说:“诚者,不欺者也。不欺者,心无私蓍也。”意思是真诚的人是不欺的,因为他心中没有“私”字。

同类推荐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译林人文精选)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译林人文精选)

    《论人类不平的起源和基础》采用1876年典藏版法文原著,在此版本上进行翻译。译文尊重卢梭当年应第戎学院征文而执笔的写作原意和部分词汇的专业用法,更加精准流畅。开篇导读,帮助读者对卢梭以及对这部著作进行一个提纲概括式的了解,减轻名著入门难的障碍。本版《论人类不平的起源和基础》新增卢梭当时于论文写成后又添加的19个补充注释,使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卢梭在写作过程中的哲学思辨,延伸的知识也令本著作更加立体。还收录当年日内瓦著名博物学家博纳(Bonnet)以菲洛普利(Philopolis)的笔名写信反对《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后,卢梭亲自雄辩答复博纳质疑的回信,是值得收藏的经典版本。
  • 中国古典政治哲学论略

    中国古典政治哲学论略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为指导,以历史主义为原则,对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主要理论范畴一天命观、经学政治指导思想、大一统政治格局、德治治国方略、纲常伦理规范、民本固国执政方策、政治变革对策等概略性地试作哲理梳理,以时间范畴为经、历史时序为纬,论析儒学乃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中心支柱,以民为本执政哲学期许维护大一统政治格局、伦理纲常政治秩序,在时易治变中推行以德治国方略,建构持续发展的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精神。
  • 找回丢失的世界:与孔子对话录

    找回丢失的世界:与孔子对话录

    一波波是谁?波波的童年、化身白衫老者(孔子)的问题、波波的国外留学生活、一次突发事件引起波波的思考、波波对“悟、空”两个字的解读、与白衫老者(孔子)的初对面、二白衫老者引导波波所看到的“智慧”的世界、“什么都不是!”是什么?“东西”是什么?什么是“智、慧”呢?“智”字的含义、由“智”字所看到的“有形世界”!由“智”字所看到的有形世界的特点、“智”字告诉我们的道理!《论语》为政篇“君子不器”的正确解释!什么样的人是君子?如何成为君子?
  • 平民之道

    平民之道

    本书讲解了《道德经》的前26章,每一章包括原文、释文两部分,讲述了做人的道理。
  • 论语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同时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道德观念、政治主张、伦理思想以及教育原则等。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本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主要从原文、注释、译文、解说四大方面进行精练的解读。同时适当穿插孔子门人故事,以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孔子及孔子所处的时代。"
热门推荐
  • 先知(纪伯伦全集)

    先知(纪伯伦全集)

    《先知》一直被视为纪伯伦一生的巅峰之作,自出版以来赞美始终不绝,被人誉为“小圣经”“东方赠送给西方最好的礼物”等。纪伯伦因此书声名大振,被世界认识、关注。此书收录了《先知》、《先知花园》、《先行者》等多部散文诗集,讨论了爱、婚姻、施予、悲欢、自由、时光、善恶、美、死亡等多个世界之源问题,承载了纪伯伦最厚重也是最成熟的思想,而散文诗中的语言优美绝伦,因此《芝加哥晚邮报》称:“真理在此,用黎巴嫩式的美、音乐和理想主义表现出来的真理。”
  • 曜日

    曜日

    公元3120年,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成为星界旅行的中间驿站,欧阳天罡原本要在水星拜访与他同名的中国最神奇预言书《推背图》的作者,计划与大唐帝国的第一哲人掀起浩渺宇宙的时空帷幕…但由于妹妹欧阳天音一个参数设置的更改,见到的宝物磁珠和紫嫣鲑鱼带他到了公元5430年的世外桃源。欧阳天音和王煜在火星浮山意外回到了唐朝,与正当其时的月亮道阁留守者令狐月,在三个不同时代与黑暗权势展开较量,一幅幅的16维思考画卷,打开了原本被时间和空间拘禁的宇宙之门。
  • 异界神偷之浪迹天涯

    异界神偷之浪迹天涯

    林随意,前世顶级神偷,现世流浪废柴。穿越就穿越了吧,既来之则安之。神兽炉鼎?统统抢来。萌物美男?纳入麾下。所以,顺手牵羊是她的强项,黑夜是她专属的斗篷。待看,腹黑神偷如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逐渐登上这异界巅峰!
  • 阳光夏冰

    阳光夏冰

    他从一个愤世嫉俗,内心充满阴暗色彩的忧郁男孩,变成为一个阳光少年后,命运仍然不放过他,仍然给予他诸多的不幸和苦难,一次次的挫败他那颗脆弱的心灵,但是他没有回到过去的阴影时代,而是不断搏击,脆弱的心灵逐渐强大,他开始得到命运天使的垂青,幸福的生活随之而来,但好景不长…………
  • A Face Illumined

    A Face Illumine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极限异能进化

    极限异能进化

    李天健,吴振子等人也都跪在了地上。阐教痛失了一个犯了错误的教主,但是却迎来了一个新的主宰整个魔界的教主。从此阐教踏上了顺利的征服三界的旅途。
  • 杭城合租记

    杭城合租记

    柳飘飘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勇敢地站在人前,自信而自立。王弟最大的愿望就是摆脱架在背上的枷锁,真正地为自己而活。但生活的压力,让她们只能把愿望当做奢望。但在方沁出现后,一层不变的生活开始发生微妙而不可阻止的变化。对于这个新来的租友,柳飘飘渐渐崇拜起她,开始向她靠拢,但王弟至始至终只有一个评论:脑子有病。--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仙门之中兴圣祖

    仙门之中兴圣祖

    这里讲的一个没落的万年剑宗,在正确的人的带领下,重新走向辉煌的故事。门派经营、种田流、废柴、逆天、长生。重现辉煌,更胜往昔,是为中兴。
  • 中国医学文化博览(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中国医学文化博览(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本书介绍了中医文化之源流,包括对中医发展影响深远的名著、名医,中医诊疗方法,百草药性,养生妙法等内容。
  • 狭路相逢勇者胜

    狭路相逢勇者胜

    王子豪,一个在6岁时与父母在火灾中走散,从此变成孤儿。再一次机遇中,获得一本书。改变了他的一生。他慢慢走向黑道,最终统一AH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