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04200000005

第5章 文献综述(1)

当前产业集群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从美国的硅谷、128公路地区、意大利北部“第三意大利”、德国巴登-符腾堡到我国的中关村、东莞、温州以及绍兴等地,大量的事实表明产业集群和其中的企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对集群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行研究和分析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自马歇尔(1964)以来,众多的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从劳动力获取、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知识溢出、集体学习等多个视角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观点。然而,或许是受到经济地理学科范式的影响,以往的集群研究往往是就集群而论集群,而忽视了作为集群中的主体——企业!这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无法解释集群内部企业之间日益增加的异质性(Rabellotti &; Schmitz,1999)。因此,唯有对集群内部企业的竞争优势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才有可能更好地解释集群的成功。当前产业环境的特点是消费者需求和产业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发生变化,知识、学习和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资源和能力,虽然以往集群研究认识到了集群知识传播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但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很不成熟,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认知视角,从集群企业的知识基础出发,对集群知识传播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索。具体来说,集群企业知识传播与竞争优势这一研究问题又包括几个子问题:集群中的知识传播遵循什么样的一种机制?它和一般企业间的知识传播相比有什么特点?集群知识传播如何影响集群企业的竞争优势?等等。

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必须首先对相关的理论,如组织知识传播、集群知识传播以及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理论有一个针对性的梳理。

集群企业的知识传播本质上是组织知识传播的一种特殊形态,虽然集群企业具有地理邻近性、产业关联性和本地根植性等特点,但作为企业的共性使得它们仍然遵循许多一般组织知识学习和知识获取的规律。组织知识传播研究按照研究情景的不同可分为组织内知识传播研究和组织间知识传播研究。前者主要关注如何实现知识在组织内部各部门和成员间有效传播尽量避免传播黏性(sticky)的出现,而后者主要关注组织在联合R &; D项目、战略联盟中的主动(intended)知识传播和非主观意愿的知识溢出与竞争者模仿等问题。组织知识传播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型企业,如跨国公司(MNCs),而针对集群企业的研究则不多见。事实上,集群企业知识传播是组织知识传播的特例,借鉴和吸收组织知识传播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章将首先对组织知识传播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当然,对集群知识传播与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必须吸收和借鉴以往对这一主题的理论成果,唯有如此构建的理论才可能具有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分别对集群知识传播研究和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研究进行了综述。

具体来说,在对集群知识传播文献的梳理中,笔者根据以往研究所选择分析层次上的不同,将集群企业知识传播的研究划分为以集群为分析单位的中观研究和以企业为分析单位的微观研究两大类,并根据所考察的解释变量的不同,分别探讨了中观研究中的地理邻近类研究与非地理邻近类研究和微观研究中的关系视角类研究与认知视角类研究。相似地,对于集群企业竞争优势文献的梳理中,笔者根据以往研究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归因,分别探讨了外部经济视角类研究和学习与创新视角类研究,并针对当前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研究中整合战略管理领域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和能力理论的最新进展作了介绍。

第一节组织知识传播研究综述

组织领域中的知识传播研究主要围绕着组织内知识传播和组织间知识传播两大主题,探讨如何通过知识传播促进知识创造以提高组织绩效。

组织知识传播与集群企业知识传播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集群知识传播就其性质来说是组织知识传播的特殊形态,因此组织知识传播的研究对于分析集群企业知识传播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在当前微观企业视角的集群知识传播研究中尤为明显。因此,本节对当前组织传播研究中知识传播的定义、知识传播与知识创造的关系以及组织内与组织间知识传播的主要研究成果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知识传播内涵

根据达文波特和普鲁萨(1998)的观点,知识传播是两个过程的组合:发送和吸收。这两个过程缺一不可:如果发送者没有发送知识则知识传播毫无意义;如果接收者并不能吸收知识,这里只存在发送行为,那么知识传播就无从谈起。因此,单纯的发送知识或接收知识并不等于知识传播。

Albino、Garavelli和Schiuma(1999)则提出,知识传播过程是两个系统的组合:信息系统与解释系统。他们认为知识传播是一个包含信息处理活动的通讯过程。通过某些通讯媒介,一个主体(个人或组织)的知识能以信息流的方式传播到另一个主体。通讯方式和其效率与效果由所选择的通讯媒介决定。另一方面,被主体所接收的信息并不等于知识,它必须要通过主体自身解释系统的处理才能变为知识,这一过程依赖于接收者已有的知识和相关的能力。

随着知识基础理论的兴起(Grant,1996;Spender,1996),学者们逐渐认识到知识传播即是知识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知识创造的重要形式之一。Nonaka和Takeuchi(1995)指出,知识创造的关键是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在组织中的相互转换与传播。Nonaka和Konno(1998)还指出对于外部知识的整合与吸收对于企业的知识创造有关键的意义,通过以企业间关系为媒介,知识传播对于新知识的创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而Grant(1996)则将企业视为整合内部和外部知识的机构,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有效的知识传播与整合。

Boari和Lipparini(1999)更是提出了一个组织内与组织间知识传播与创造的理论模型,将知识传播与知识创造在两个层次上进行了统一。

他们借鉴Nonaka和Takeuchi(1995)的SECI模型,指出知识创造即可通过个体企业内部的R &; D、日常运营中的干中学等方式来实现,也可以是企业网络成员之间的共同开发与互动学习的结果。由此,他们提出了知识传播与知识创造相互转化的两条路径:路径1和路径2。在路径1中:知识创造首先在个体企业内部发生,通过组织内知识传播实现了从个体到团队,再到整个组织的知识共享(Ⅰ);在这之后,通过企业之间的关系网络和企业联盟等方式,这些组织内创造的知识通过组合与外化,被传播到网络中的其他组织中去(从Ⅰ到Ⅱ);在这一传播过程中,情境式的学习转变为基于社会互动式的学习,实现了组织之间的知识创造(Ⅲ);各企业根据自身的能力与知识基础对获得的知识进行重组整合形成新知识的创造(从Ⅲ到Ⅰ)。在路径2中:知识创造首先在企业内部发生和传播(Ⅰ);其后,企业通过组建联盟或合作开发等方式,进行集体知识创造(Ⅳ);当组织间知识创造实现之后,这类知识通过默化(socialization)和外化(externalization)被传播到其他网络成员中(Ⅲ);各网络成员通过内化所传播的知识实现了企业内部的知识创造(从Ⅲ到Ⅰ)。

由Boari和Lipparini(1999)的模型,可以发现知识传播是知识创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组织领域中的知识传播研究

1.组织内知识传播

组织内知识传播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知识在组织内部有效传播,尽量避免传播黏性(sticky)的出现。这类研究认为影响组织内传播效率的典型因素有知识发送者和接收者的能力与特征、知识传播发生的情境以及网络联系与网络位置等(Goh(Goh,2002;Hansen,1999;Kogut &; Zander,1996;Szulanski,1996,2000;Tsai,2001;Zander &; Kogut,1992,1995)。下面的两个模型比较全面地分析了组织内知识传播的过程以及传播黏性的影响因素。

(1)Szulanski(1996,2000)的知识传播流程。

Szulanski(1996,2000)在对组织内部最佳实践传播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个组织内知识传播的四阶段模型。

发起阶段(initiation)。当组织内部发现知识差距,也就是存在传播的需要或者说是机会时,传播种子便形成了。知识传播启动阶段的重点就在于找到传播的机会以及决定什么时候需要传播。而在知识传播之前,组织需要将最佳实践编码化,确认哪些知识需要传播,并选择恰当的时间,评估传播所需的时间成本,规定传播当事人彼此间的义务等。

实施阶段(implemeantation)。在这个阶段需要建立知识提供者和知识接收者间的知识传播关系,从而进行它们之间的知识交换。这时需要努力促进、维持并强化知识提供者和接收者间的知识交换行为,极力避免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设法在知识提供者和接收者间架设一座合适的桥梁以填补他们之间的差距,消解可能会产生的语言、编码模式、文化传统等问题。此时,知识提供者和接收者间的关系对知识的传播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跃迁阶段(ramp‐up)。在这个阶段,知识接收者开始使用新的设备,启动新的程序或采用新的系统,因此在跃迁阶段,知识接收者将运用接收的新知识来确认并解决非预期的问题,以期获得超过以往的绩效。而知识接收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取决于利用新知识的能力以及本身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存量。

整合阶段(integration)。一旦知识接收者运用新知识获得了满意的结果,新知识便会逐渐成为工作惯例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遭到困难,那么新知识会与原来的那一套管理并行不悖,也符合原有目标。

但如果遇到困难,那么新知识有可能被拒绝,从而惯例又会恢复到原先的状态。因此,整合阶段的重点就在于消除新知识与原有惯例的不相容以及一些障碍和冲突,使得新旧知识可以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Szulanski(1996)指出,知识传递最大的障碍就是传递的两头都有忽略。在一些公司里,既没有接收者知道谁拥有他们所需的知识,也没有拥有者知道谁需要他们所拥有的知识;而另外的障碍则是接收者的吸收能力以及接收者与拥有者缺乏有效的互动关系。

(2)Goh(2002)的知识传播影响因素模型。

Goh对影响组织内部知识传播效果的各种因素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领导(leadership)。由于组织的领导者对于组织文化和知识共享支持条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Goh认为企业的领导者应当表现出知识共享的意愿,并将这一观点传递到组织的每一处,促进组织成员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

问题解决行为(problem‐solving behavior)。即组织中应当具有积极的问题解决方式,所有的企业成员应当具有改进与学习的态度。如果企业中能够形成积极的问题解决方式,将极大地促进成员之间的合作,从而提升组织的知识分享倾向。

支持结构(support structure)。支持结构包括四个方面:技术,培训与技能开发,奖励以及组织设计。信息技术的使用将有助于创造一个开放的文化,以及便捷的途径来获取解决问题相关的知识与信息。这对于员工在信息技术使用和沟通方式技巧的培训,对于提升他们的知识分享倾向和知识传播效果也有重要的作用。同样,对员工知识分享行为的奖励,以及适当的组织结构设计同样能够有效地促进员工的知识分享倾向和知识传播效果。

吸收和保留能力(absorptive and retentive capacity)。当组织在鼓励知识传播时,必须能够保证知识传播的双方拥有必要的知识基础来相互理解与学习对方所发送的信息。

知识类型(type of knowledge)。知识的类型应当与相应的传播方式相匹配,如编码化的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较好地传播,而隐性的知识则不太可能。

同类推荐
  • 中国经济:宏观经济分析与监管改革研究

    中国经济:宏观经济分析与监管改革研究

    本书是《中国经济》系列丛书第三辑,全书入选了六篇报告,包括《不同发展阶段需求结构的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主要宏观经济变量核算指标与运行指标的关系研究》、《我国经济周期波动转折点的分析与预测》、《管制价格条件下阶梯电价的理论与实践》等。
  • 集群企业持续竞争力提升的自主创新模式研究

    集群企业持续竞争力提升的自主创新模式研究

    本书诠释了集群企业持续竞争力与处方创新之间的内在关联,提出了自主创新机制主要包括资源整合机制、动态联盟机制和绿色供应链机制。
  • 谁来买单:走进经济学聊天室

    谁来买单:走进经济学聊天室

    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与过去相比简直是飞跃一般的进步,但是人们却“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政府机构年年精简,但是却不断地变得更加臃肿;很多个人的小公司渐渐地发展成了巨人,而有些巨人般的大企业却在不知不觉间轰然倒地……这都是为什么呢?用轻松幽默的笔调,为你解答了本书生活工作中这些令人困惑的问题。本书没有刻意追求经济学严谨的逻辑性,而是通过寻常百姓的饮食起居、开销用度、求职谋生、投资办店等活生生的生活故事和真实案例,将以往“高深”的经济学的原理变为浅显的生活常识。
  • 地根经济:一个研究范式及其对土地宏观调控的初步应用

    地根经济:一个研究范式及其对土地宏观调控的初步应用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和居民收入仍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从109655亿元增长到183085亿元,增长了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860元增加到10493元,增加了5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366元增加到3255元,增加了37.6%。此外,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也十分明显,2005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2001年的15.2%下降到12.6%,农村人口的比例从2001年的62.3%下降到57%。
  • 网上购物小常识

    网上购物小常识

    本书针对农民朋友初次使用互联网购物可能遇到的典型问题,按照网上购物的基本流程编写,以通俗易懂、简洁实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讲解。
热门推荐
  • 幻梦二次元

    幻梦二次元

    二次元是ACG领域所在的平面世界,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游戏(Game)等一系列平面的视界产物,而与之相对的三次元则是指现实世界。当一个三次元的宅男拥有了穿梭于二次元的力量之后,当再次回到三次元之后,这是否会只是一场梦境,一个只属于个宅男的梦,幻觉!?梦境!?.....还是现实!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梦境,幻觉与现实的不断交错,他发出了宣言:我所在处,皆为现实!
  • 萌师难训:扑倒绝色帝君

    萌师难训:扑倒绝色帝君

    【新书正在连载中哦~《盛世倾城:独宠小刁妃》】某月看到帝君第一眼时,就脑补着扑倒帝君的红粉画面。眼放金光,嘴角留着哈喇子“上仙这么可口,不如从了我。”绝色帝君嘴角一勾,目光如狼似虎,将某人咚在墙角“美人如此相邀,岂有拒绝之礼。”片段二“臭丫头,你敢不敢不拿你哥做挡箭牌?”君无上目露凶光,死死盯住躲在傅宁身后的某月。某月贼贼一笑“妖孽,你敢喜欢女人,我就敢不躲在阿宁身后”傅宁眸子轻抬,似笑非笑,君无上立刻败下阵来,弱弱道“不敢。”
  • 代号熊猫山行动

    代号熊猫山行动

    抗战应该是这样的,还原我心中的真相。七个小故事,
  • 你一直温暖相伴

    你一直温暖相伴

    爱情几经跌宕,最后归宿在何方?一个爱她的,一个她爱的,何去何从?
  • 地心修仙

    地心修仙

    玄影,他是一个普通的高中生,一次意外,他坠入了万丈深渊,来到了离地心最近的地方,地心之谷。在这里,他遇到了两个人,一个是苍擎宇,一个是香雪舞,三人情投意合,义结金兰,从此在地心之谷里开始了修炼。
  • 不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思路

    不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思路

    假使“不可能”已成为一个人或一家企业的口头禅,习惯说“这不可能,那不可能”,这注定其在竞争的大潮中难有辉煌,并最终被那些不说“不可能”只专注找方法的人或企业所淘汰。本书作者结合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成功实践,从个人成长、自我管理、人际沟通和团队建设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39种成功者素质训练和职业生涯管理的方案,倡导把“不可能”这个极其消极的字眼从我们的“私人词典”或“企业词典”中永远删除,将注意的焦点永远集中在找方法上,而不是找借口上。
  • 听管理学家讲故事

    听管理学家讲故事

    为什么所有外部条件都万事俱备,有人却无法放手去做?为什么有人身无分文,却可以将自己的奇思妙想付诸实践?为什么本以为按部就班就可以高枕无忧,却逐渐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为什么有的事似乎不可能,但管理者一番运筹帷幄竟然马到成功?……该书选用了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阐述了真实世界中关于管理的主要原则,以助你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 网络文学分析

    网络文学分析

    本书意在分析《莽荒纪》实体书第一卷赤明九天。有兴趣的通知可以在留言区留言。作者QQ:2399527731。
  • 微风轻轻拂过你的脸颊

    微风轻轻拂过你的脸颊

    女主角苏冉希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而转学到重庆八中,恰好与内地当红组合TFBOYS中的王俊凯成为同桌就透露这么多了哈,剩下的自己看。注:本书纯属虚构!
  • 酒神隐纹

    酒神隐纹

    这个世界有穿着道袍的道士开着飞船,有背着长剑的剑客提着智能电脑。你可以看到白衣胜雪的女侠在台上热唱小苹果,也可以看到某人用一招降龙十八掌打飞了一架飞船,顺手还用吸星大法抽干了一个外星人。科技与仙侠结合,这很矛盾,也不矛盾。可是,谁都不知道,如此强大的人类会被神秘外星种族打的处处败退,甚至连母星地球都难以保卫。在那一切发生之前,班级吊车尾被未来酒神夺魄,美酒唤醒身上纹身,纹身带来无尽力量。在这个科技与仙侠的世界里,且看花无间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事了拂衣去,只闻酒留香。附录1:别点进来,真的,别点进来看。谁进来看我跟谁急!附录2:附录一是骗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