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强工业生产工艺改造和环保配套设施建设
针对本区工业生产工艺落后,设备简陋尤其是乡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饱、冒、滴、漏”和原料综合利用指数低的情况,通过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改进生产工艺和环保配套设施建设,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排放量和生产中排放物的达标。
(三)不断提高环保检测技术手段,强化工业污染监控管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生产开发将日益加强,环境污染有可能加剧的趋势,必须增加环保技术投入,强化对经济开发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进行防御、治理的必要技术手段,搞好污染的监测和环境质量的监测,完善基础数据登记、管理,通过科技引导、技术检测和管理监督,搞好区域环境保护。
加强环境保护组织建设,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机构,完善环境管理体制,提高环境决策的科学水平与宏观调控能力,促进区域环境检测、监督和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三、切实保护好生态资源,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切实保护好生态资源,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自然与资源永远造福于人类的基础。因此,在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时,要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坚持“开放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把保护生物资源的对策措施落到实处。
(一)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
要花大力气抓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工作,不断扩大林地面积。要切实地把林业工作的重点从以源木生产为中心,转移到营林为基础的轨道上来,大力发展区域林业资源,提高区域森林覆盖程度。
(二)保护水产资源
要克服重捕轻养的思想,通过人工养殖,调整近内海捕捞,合理利用近海渔业资源,同时采取人工放养和禁捕等措施,恢复和发展渔业资源。
(三)要切实做好珍稀和古老物种的保护工作
要从生态平衡的高度认识保护珍稀物种的重要性。本区现存有苏铁、银杏、水松、长尾龟、鸳鸯、猕猴等数十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和珍稀植物,要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为它们提供栖息繁衍的外部条件,以及应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加以保护。
第四节 增加投入,实现资源优化利用
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发展社会经济和满足人们生活需求,是人类活动和繁衍的必经之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需要更多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资金和智力,来实现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开发利用。
一、要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环境资源开发效益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要通过加快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坚持以智取胜,把国土综合治理和资源开发利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实现宏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一)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不断提高区域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在区域资源开发和生产发展过程中,要认真贯彻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和支持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和引导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强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观念,牢固树立“以智取胜、科技兴业”的战略思想,大力提高科技因素在经济增长的比重,促进经济发展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要密切注视、跟踪国内外高科技发展动向,适时捕捉机遇,积极引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生产技术、开发区域资源,建立和发展高科技产业,在大力抓好自主研究开发的同时,要把技术引进、吸收、消化和推广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不断移植新技术、新成果,促进区域资源的优化开发。
(二)增加科技力量投入,强化资源开发能力
要紧紧围绕区域资源开发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发动、动员科技力量投入到国民经济发展主战场。首先,技术的引进和投入要注意放在资源开发的薄弱环节和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兴领域;其次,科技投入要与区域重大资源开发和重点行业、企业发展结合;第三,技术引进工作必须与国产化工作结合起来,实现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通过引进技术设备,促进传统资源出口产品的技术进步,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第四,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发展创新相同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及其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区域资源开发能力和科技水平,逐步实现区域环境、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速度型向效型,物质投入主导型向科技进步主导型的方向推进、转换。
(三)完善科技管理办法,加速把资源开发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要克服生产、科研、教育相脱节的现象,在改革开放中逐步改进、完善科技人才、资料、专利权、技术移植、转让等各项管理办法,促进教育、科研、生产单位之间的相互联系、合作。在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重大研究课题的攻关以及人才培养等领域进行广泛的横向经济技术联合,使先进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为促进区域资源的优化开发,为经济集约发展服务。
二、多方筹措建设资金,推进资源优化开发
(一)要用好用活各项优惠措施,筹集开发建设资金
本区既享受中央赋予福建的特殊优惠政策和灵活措施,又具有中央赋予老区贫困地区的优惠政策,国家批准宁德市作为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将被赋予多方面更加优惠的政策。政策优势十分明显,发展机遇好。今后本区要更多地利用各方面的优惠政策,改革开放和对台等有利机遇,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发展“三来一补”,兴办“三资”企业和扩大出口创汇等,扩展闽台经济合作、港澳经贸往来和对外经贸交流,引进外资、侨资、台资,投入到区域环境、资源开发利用上。
(二)扩大横向经济联合,汇集资金、力量进行联合开发
要充分利用本区山海兼备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通过拓展区域经济横向联合,使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同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优势相结合,走山海协作、平等互惠、优势互补的经济合作的路子。
不仅要搞好区内各县市之间的经济到横向联合,继续推进闽东北五地市经济横向联合,而且要不断扩大联合领域和区域,进一步拓展省内外的横向联合。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管理、信息等加快本区水力资源、海洋资源、山地资源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等优势资源的集营和传统的食品加工、轻纺、机电等行业的开发利用程度和水平。
(三)采取多种灵活办法措施,扩大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
要充分利用福建省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窗口和区域优势的地理条件,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国土开发资金。要认真做好资金开发项目前期工作,以项目引资金,以资金促开发,加快国土资源开发。要积极争取世界银行、亚洲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优惠贷款、国家资助和贷款,并以平等互利为原则更多吸引外地和个人资金,以及通过发行股票、债券与采取允许以独资、合资、补偿、租凭、承包等多种形式筹集开发资金。
(四)建立开发基金,增强环境资源开发能力,引导优化开发
建立开发基金会是提供稳定建设资金来源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国土资源优化开发的有效手段。要采取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参与的多渠道筹资办法,建立各种开发基金、增加开发资金的来源。并通过横向联合,逐步提高资金的调度能力。一是要逐步建立以交通建设、能源建设、通讯建设和城市建设基金为主的基础设施基金会,统一征收、管理和使用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基金,包括电力建设基金、公路建设基金、电话增容费、城市建设附加费等,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步伐,改善投资环境。二是工业生产建设方面,建立包括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高新技术工艺推广应用以及一些行业发展基金等,提高工业生产开发能力。三是在农村立乡(镇)村农业生产合作基金会,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农技、农机、植保、良种、资金、气象和水利等多种服务,促进粮食生产和农业综合开发。
在建立各种基金会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有步骤、有计划地逐步打破各种基金会“条件分割”,进行“上下左右”的联合,形成网络,提高资金调度能力和使用效益,使之不断周转、增值,更有效地促进区域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
要通过开发基金的使用管理,引导区域资源的开发,即根据国土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根据国土开发轻重缓急和特殊要求,综合衡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开发基金鼓励支持或限制发展、奖励和惩罚区域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化、合理与否,搞好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转移的宏观背景下,针对环三都澳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有效实现环三都澳地区开发方向和构想,促使港口资源利用、临海工业布局、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城镇体系建构、中心城市做大做强、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旅游业发展达到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目标,提出了加强区域开发规划,搞好国土综合整治;完善管理法规制度,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坚持开发治理结合,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增加投入,推进资源优化开发的四项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