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限制因素
3.3.1自身限制对前意向阶段的影响
个体内在心理状态或态度,也就是个体主观衡量是否适合参加活动,即自身限制(intrapersonal constraint),是个体的休闲体育行为由前意向阶段向意向阶段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计划行为理论认为,对于行为的态度会影响行为意向的形成。态度是指个体对事情的反应方式,这种积极或消极的反应是可以进行评价的,它通常体现在个体的认知、感觉、行为倾向中(Olson&;Zanna,1993)。
在个体改变休闲态度的过程中,认知起着关键的作用。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因此,态度的认知成分具有倾向性和组织性的。这种倾向性和组织性会成为一种“头脑中的既定模式”或刻板印象,使人倾向于按照刻板印象的轨道,来认识态度对象,并对其进行思考。有研究认为,人们从事锻炼身体的活动的最大障碍并不在于缺乏时间、金钱或资源,而在于“个人心理状态和特性”,在于“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评价自己,认为自己在自由的时间里做什么样事情才比较得体”。人们往往把不参加体育活动归结为没有时间,但事实不是没有时间,而是人们认为在同一时间里有比参加体育活动更好的事情可做。有些人喜欢在家安静地看书读报,或者在电视机前度过闲暇时间,在电脑游戏中享受节假日,但不愿意参与到一些休闲体育活动中去。
个体对休闲体育行为的感觉也决定其对休闲体育行为的态度。也就是说,当个人对该行为结果的知觉和评价是有利的或可行的,就会采取积极的态度;反之,就会采取消极的态度。例如,“参与有氧操练习可以使我的身材苗条,从而使我更显女性魅力”,那么个体就会形成参与有氧操练习的意向;而个体的知觉和评价如果是“参加有氧操练习会展露我肥胖的身材,使我很没面子”,她就会采取消极的态度,从而限制个体行为意向的形成而处于前意向阶段。
3.3.2人际限制对意向阶段的影响
在休闲体育行为意向阶段,人们意识到休闲体育行为的益处,打算改变休闲行为。但在这个阶段,人们也会意识到改变休闲行为的代价,家庭成员的不支持行为、领导同事的不同偏好、缺乏友伴等,即人际限制(interpersonal con‐straint)。如果解决了这些问题,个体就会进入准备阶段,如购买体育服装及设备,计划在这个周末约上朋友一起去打高尔夫;反之,就会停留在意向阶段。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主观规范会影响个体的行为意向,从而预测个体的行为,包括标准信念和服从动机。
标准信念是指重要参照人或参照群体认为应否去采取某种行动的信念,可能涉及家庭成员、朋友、同事或领导等。例如,“我的家人不希望我去参加某项休闲体育活动”。服从动机是指个体服从该参照物的期望的动机,例如,“多数情况下,我总是按照家人的意见办”。因此,家庭成员、朋友、同事或领导等人际关系也会影响个体休闲体育的准备或参与。无论个体归属于哪个集体,都会期望在这个群体中获得认可,维持与他人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在必要的时候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保持和大多数的人一致。因此,个体会按照参照人或参照群体的期望,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Samdahl和Jekubovich(1997)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指出两人以上的活动会产生制约与休闲参与的交互影响。例如自我身份不适宜、无人邀约、与其他参与者偏好不同、没有同伴,以及双方时间无法配合等,均为休闲参与的制约因素(Gilbert and Hudson,2000)。至于因个人特殊情况而产生的因素,主要有家庭责任和缺乏同伴两种,其中家庭责任方面主要有家庭角色定位、职责及配偶无法配合等因素。在对身心存在障碍人士的休闲参与进行研究时,研究者发现他们对他人依赖度相当高。特别是残疾人,不论单独活动或团体活动他们都乐于参与,但是更需要朋友或家人陪同。
3.3.3结构限制对准备阶段的影响
在休闲体育行为准备阶段,结构限制(structural constraint)是影响个体休闲体育行为发生的因素。Crawford(1991)认为,结构性制约包括家庭生命周期、家庭财务状况、气候、休闲资源、休闲设备、金钱及休闲机会、参考群体态度等。Jackson和Henderson(1995)指出,结构制约因素包括:花费、社会及地理区位限制、交通、缺乏相应技术和环境设施等。Gilbert和Hudson(2000)在对观光滑雪活动制约研究时发现,结构性制约因素主要有器材价格太高、缺乏合适完备的休闲行程、金钱、人潮拥挤、行程太紧凑、时间、与其他人约定活动等。
克服了这些结构限制,个体的休闲体育行为就会向前发展进入到行动阶段,也就是真正参与到一项休闲体育活动中去。
3.3.4体验限制对行动阶段、保持阶段的影响
戈比在《你生命中的休闲》一书中研究了20世纪80-90年代美国休闲体育的变化。他发现,那些仅仅是为了有一个更好的身体而参加健身俱乐部的人,通常会在6个月之内失去兴趣。还发现,在人们退出休闲活动时,被放弃的活动中,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居多。因此,休闲体育能够持续,在于体育活动是出于自愿的快乐的活动,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身心愉悦的体验。
Lipacombe(1999)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同时收集相关的个人资料等方法,对滑翔运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参与过程中的“尖锋体验”是持续参与滑翔运动的因素之一。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S.Z.Iso‐Ahola在中止(disengage‐ment)、积极(activity)和持续(continuity)三个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一生的休闲参与模式。他认为,休闲是人们自由选择的、实现自我、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获得“畅”(flow)或“心醉神迷”(ecstasy)的心灵体验。而在行动阶段和保持阶段所产生的心灵体验都会直接影响到个体是否会继续或保持该休闲体育行为。也就是说,休闲体验是影响休闲体育行为持续的因素。
体验是主体通过亲历而获得相应的情感和认识。首先,体验往往带有情感性和主观性,是感性和理性的综合。其次,体验不只是心理的感受,还是主体把握世界的一种互动认识方式,是人在“实践”中,在“身体力行”中产生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综合感受。在行动阶段-保持阶段发展的过程中,体验限制是影响个体保持休闲体育行为的因素。在休闲体育行为中,体验限制是指影响个体对某一休闲体育行为获得情感和认识的所有因素,如休闲内容、休闲环境、休闲服务等。
奇克森特米哈伊及其他心理学家认为,在获得畅的体验时,挑战的难度与个体自身的技能水平是一致的。如果难度远远超出了个体的能力范围,个体就会产生焦虑;而当难度远远低于个体的技能水平时,个体又会产生厌倦,从而影响个体休闲体育行为的保持。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生活空间或环境对人的行为、情感和生理均有影响,如气候、光线、色彩、噪音、音乐等,都会对身心产生不同的效应。因此,休闲体育的环境也会对个体的体验产生影响。另外,休闲服务是一种“软环境”,在体验经济时代,服务是舞台,商品是道具,休闲体育服务的质量会影响个体在休闲体育行为过程中的体验,从而影响个体是否持续该行为。
3.4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动机和限制之间的变通策略
如果行为仅仅取决于外部的奖赏和惩罚,人们的举止就会像一个风向标,通过不时地改变方向来遵从每时刻施加给自己的影响。事实上,人具有自我定向的能力,能够通过自己安排结果来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施加某些控制。
社会认知论认为,个体具备自我调节机制,这使个体有可能作出自我导向的改变,并且有能力影响自己的行为。因此,尽管当个体遭遇限制因素,使得其参与享受休闲的程度与原先有所不同,但个体还是会找到途径去参与休闲,享受休闲。心理机能的发挥是通过自我影响和外部影响的相互作用来调节的。
3.4.1自我调节的过程
自我调节是指人们给自己制定行为标准,用自己能够控制的奖赏或惩罚来加强、维护或改变自己行为的过程。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系统存在的原因有四点:一是社会的影响。人们若不坚持自我的标准并为之努力,可能会受到他人的“负面浸染”。二是对现实情景的预测。人们估计到,如果自己不努力达到目标,会得到什么境遇。三是个人的得益。一个人可能从自我对不良行为的改变中得到实际的好处。四是示范者的影响。看到他人的成功,会直接影响个人自律的动机和方法。自我调节包括三个基本亚过程,即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