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12700000015

第15章 后记

生活是一种经历,其越多、越丰富,某种程度上生命就越有意义、越值得。我由工业界至学校又到研究所的工作变化似乎也暗合了我对生命的理解,尽管事实上对包括我自己在内的绝大多数人而言,生活的道路无法预先安排,生命的内容有很大的偶然性。我于2001年由企业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工作,成为一名教师。当我走在从正门进校的主道上,第一次看到“学高为师,身正乃范”的标语牌时,内心肃然,我以前并不知晓“师范”蕴涵着如此崇高的意义。此前一年,我儿吟茫出生。我差不多同时承担了启蒙者和老师的责任,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在吟茫出生前,我对他妈妈说:“希望孩子以后能说:‘爸爸对我很真诚,他给了我许多引导和启发,但他从来没有强迫我做什么。’”事实上,看到他的某些不良习惯和态度,我心里很矛盾。我想强迫制止他,可由于内心的“原则”我实际上总是企图说服他,而效果往往有限,似乎就是康德所谓的“二律背反”。对于学生,我同样坚持不强迫的教育过程。但是,实践告诉我,教育是一件貌似平常、实质复杂的事情,尽管几千年来,从孔子到蔡元培,我们拥有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探索,但如何使受教育者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技能合格的社会建设者和文化创造者,是迄今为止每一个教师面临的问题。

再将视野拓展到整个社会。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和人们观念的日新月异,与物质文明相应的精神文明建设某种程度上日显滞后和脱节,“两手硬”总是愿望而非现实。物欲横流、道德沦丧,价值扭曲、情操扫地逐步成为不是罕见的现象进而成了普遍谈资,人们对社会风气甚至宣传的不满和抨击时有所闻。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现实是人造成的,尽管人受规章的约束,在体制下生活,但从法律条令到意识形态本质上都是人讨论、确定的,人的思想、动机、言行和作用无疑决定了社会精神状况和人们面貌。所有这些与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准密切相关,聚焦点又回到了教育,其中个人素质是核心所在,需要从根本上着眼教育中的基本素质问题。

众所周知,素质绝非新鲜玩意,在当今时代,企图提高普遍的素质可能是一种奢望,而要想通过素质的提高来改变现状大概就类似于缘木求鱼了。此言不枉。然而,除此以外,我们还有什么选择呢?难道就真的只能用无限的兴趣和激情追求利润和财富、甚至泡沫和废物,而不能努力营造和培育适合素质教育的氛围?当然不是,于是有了拙着的斗胆班门弄斧并企图抛砖引玉。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在社会中和制度下,人的思想与行为必然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与导引,具体规定与要求就成为了大家日常工作和学习的参照甚至“指挥棒”,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舆论及身在其中的各色人等将普遍的风气不良、机构以至学术腐败等现象出现的原因归于体制与政策导向。固然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就像在不少城市,空气质量于百姓健康颇为不利,但责任不单在环保部门。

另一方面,人是有主观能动性和是非判断能力的,其所作所为受自身原则和是非标准的影响与支配,自律始终是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的前提。生活当中酒后驾车者不在少数,这显然是违背要求的,但明确的法规没有让这些人“迎合”。由此可见,个人的素质状态是根本的。遗憾的是,由于已有的浑浊与混乱,不少本来有一定底线的知识分子也参与到那偏见与世俗的滚滚洪流中去了,对诸多不良行为和现象熟视无睹,甚至颠倒了本来的价值观。这是社会的无奈和尴尬,也是教育的失落和悲哀。

随着以一名教师的身份对学校环境、教师角色、学生现状的了解、体会和接触的加深,我逐步知晓了教学的特点和教育的问题,并作了断断续续的思考和尝试。我给连续四届的新生作“素质与社会需要”的讲座,甚至已建议将“素质与社会需要”放进了本科学生的选修课。尽管我的角色和职责与此无关,我不是学生辅导员,不是思想道德课老师,我只是一个计算机应用技术工作者,两者有点“风马牛不相及”。

只是所谓的素质教育并非完全依赖于学校、家长,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我在受正规教育的过程中似乎未知诸如乘电梯要靠右以便他人在需要时可从左边快速通过等常识。我是在其他地方了解这点的。

无论如何,学校是施教的主阵地。我儿吟茫上小学后,为了方便我们搬到了距其学校十几分钟步行路程的小区居住。该小区出口处住有一退休工作者,有时躺坐在其家门口或喝茶、听音乐,或与路人聊天,或干点家常事,给人的印象是颇为自在。在吟茫一年级时,有次我们俩经过那里,他似乎问我,又似乎自言自语道:我什么时候能那样“悠闲”?此言令我颇为惊讶而感慨良多,我立刻企图回想我自己童年时是否有类似的疑问,我想询问每天能见到的众多小朋友的愿望,也想到了社会给孩子们的启蒙教育。我从不强迫他学这、学那。难道刚入小学的学生就已感到学习的枯燥、压力和束缚?我们的素质教育理念远未落实,希望受教育者具备应有的素质是否是一种妄想?

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也尖锐地指出“两手硬”。科学技术是基础、根本,是源泉、动力,然其起作用、产效益,还需要构成基础的元素、导致源泉的清水。建“通天塔”需要砖块,登塔依赖“云梯”,而造梯就离不开木头之类,这些东西品质不好,其他的就是“空中楼阁”了。况且“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比树的培养自然难多了。

有什么高明的手段与策略呢?这需要有的放矢的分析、结合问题的实践,相信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在做不同方式的努力和探索。归根结底,需要我们的政府、社会和学校真正把教育过程和教育质量放在其应处的位置。如若不然,就像拙着中的历史回响一样,今天的社会现实就会是明天的史鉴。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司马光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三字经中有语:“读史者,考实录。”丰富的史实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迪和指导。这里只是面对教育中的问题,结合历史人物的思想、经历,谈点不完整的看法和思考。更为宽泛的诸多话题,比如踏实、坚毅、勇气、礼貌、谦逊等,未予谈及或蕴涵于已谈主题当中。记得我在浙大读博士学位那会间,看到报纸上有一篇短文谈及康有为的《广艺双舟楫》,望文生义地将“楫”解为划船的桨。我给报社去了一信,作者也回了信,是个新闻系的学生。现在,我很少读报,也几乎不看电视、浏览网页,不知那种不踏实、想当然的情形是多了还是少了?

即使所及的有限几点,从外在的要求,到内心的约束,以至潜移默化的行为,难以靠说教完成。有时候随意的浅唱低吟比登堂高歌愈加耐听、抒情,平常的书信、便条比专门的书法创作更为深入、生动,它们都源于本真的内涵或长期的修养。在道路上,当无人视及的时候仍然能够遵守交通规则才是真正良好素质的体现。但愿此前这些文字不仅是一位科技工作者关于历史的片言只语和面向现实的自言自语,而能够让人多想到一点未来,多关心一下社会,因为每个受教育者都是社会的一分子,是未来的建设者。有更多非教育界的国人积极关心教育,有更多教育界的教师内心热爱教育,有更多一线的老师切实投入教育,素质教育才不至于落空。

一般认为,江浙人不能、不爱吃辣,苏、锡地区的百姓爱甜味。现在看来,湘菜等受到这些地方的市民的普遍欢迎,并不是因为生存环境或生理特点有了变化,更大程度上是因为以前没有体现或发现,是习惯的适应。由此可知,有不少个人素养、道德品质是可以发掘出来的。

一眨眼,我近九年的专业教师的职业生涯过去了。正是这段经历,以及其中难以历数的同学和诸多同事,使我“思教育”,并最终形成这本粗漏的小册子,感激之情恕我难以一言以蔽之。特别致谢浙江大学出版社傅强社长、曾建林主任和吴伟伟编辑。这么多教育研究者没解决的学生素质问题,一个门外汉又能有何办法?见笑乎?陆游云“位卑未敢忘忧国”、“读书本意在元元”,我心系之。

董军于上海豪园千里草堂

2010.1.22

同类推荐
  • 乘着歌声的翅膀:中小学艺术教育漫谈

    乘着歌声的翅膀:中小学艺术教育漫谈

    在艺术领域,由于多种新艺术的观念和样式此起彼伏,“交流”艺术正渐渐失去了主导作用的地位,由此对艺术本质的质疑和混乱意识进一步形成。由此,建立一个包容一切艺术的定义变得不太可能与没有意义。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流动复合体的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只能是短暂的、一时的,任何哪怕自认为是无懈可击的关于艺术的定义都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概括而非最终答案。今天,对艺术不可避免的谈论恰恰证明艺术正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其实,人类喜欢刨根问底的天性是对千变万化的艺术现象背后本质的追问,也得益于人们不断了解和接近艺术。
  • 年轻人必知的600个社会常识

    年轻人必知的600个社会常识

    本书从立身、礼仪、防骗、商务、法律、理财、休闲、汽车,房产、网络、安全等多个领域深入剖析社会的方方面面,让年轻人在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过程中都多一些顺畅,少几分坎坷,享受惬意快乐的人生,成就一番功名和大业。人生是所大学,社会是个课堂。对于初入社会的青年学生、职场新人而言,他们有着健康的身体,乐观的心境和用不完的热情,阻碍他们成功的不是理念的缺乏,而是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核心知识和技巧。
  • 郁闷的中国人

    郁闷的中国人

    从《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到《郁闷的中国人》,著名作家梁晓声捅破了中国最后一层窗户纸!1949年之前,中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郁闷自不必说;1949年后,人们迎来了新的时代。然而,好景不长,“文革”那个险象环生、危机四伏的10年让人们着实郁闷;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没少折腾,社会转型时期的阵痛折磨着中国人坚强的神经。现如今人们不愁吃喝了,但不知何时起,苏丹红、牛肉膏、瘦肉精、染色馒头、硫磺姜出现了;学校不包分配了,找工作也要权钱交易;入学托关系,住院托关系;豆腐渣工程频繁出现了,矿难接二连三,瞒报也接二连三;物价飞涨了,买房买不起,租房也只能蜗居了……解决了温饱的中国人,又开始郁闷了。
  • 用心爱: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用心爱: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社会主义社会里,教师已成为社会的主人。教师的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他们在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发展做出贡献的过程中,自己也相应得到发展。这样的一致性使教师的劳动热情得到极大的激发,他们主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自觉履行师德的规范要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而竭心尽力。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师依法执教,享有社会赋予的各种权利,同时履行相应的义务,这种权利与义务、道德与利益的统一,也是社会主义师德平等性的重要表现。
  • 班主任对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班主任对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没有活动便没有集体。一个班集体如果除了上课便是考试是不会让学生产生感情的。一次又一次花样翻新、妙趣横生的活动,使班级内始终充满生机并对学生保持着一种魅力。学生会油然而生自豪:“我们班真有趣!真有意思!我们的班有别班所没有的东西!”而且更重要的是,从教育艺术的角度看,在集体活动中培养集体观念,是通过淡化教育痕迹的方法来获得并非淡化的教育效果。这是教育的辩证之所在,也是教育者的明智之所在。
热门推荐
  • 会说话好办事

    会说话好办事

    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成功,与其说话水平和办事能力是有很大的关系,而一个人的说话办事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获得,能说会道是一种本事!说话能力是一个现代人的素质之一,好口才会给你带来好运气和财气!
  • 一本书读透做人的哲学

    一本书读透做人的哲学

    本书以独到的人生视角、辨证的思维方式,深刻地阐述了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社会现象,从而为人们更好地做人做事、成就事业提供了有益的哲学启示和思想指导。
  • 纠结之爱

    纠结之爱

    我们总是宁愿相信,两个曾经深爱过的人,分开之后仍然有一条绳子联系着的。 寂寞或失意的时候,我们会拉紧那条绳子,想念绳子另一端的人:他现在过得怎么样,他爱着谁,他会想我吗……我们总是希望旧情人没法忘记自己,然后自己一辈子受尽思念的折磨。
  • 中国历代文学名家成才故事

    中国历代文学名家成才故事

    本书分为六编,精选了中国历代文学名家成才故事近八十篇,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他们从小立志立德、刻苦学习的过程和坚持正义、报销祖国的事迹。
  • 傲娇丫头不好惹

    傲娇丫头不好惹

    傲娇?腹黑?两者是否能并存?你可曾想过,你家会有这样的姐妹花出现?NONONO~一切,皆有可能。。。。。
  • 记者札记

    记者札记

    《记者札记》是作者对1978年到1987年任《光明日报》记者期间新闻业务的自我剖析。本来记者你我,大同小异,并无可记之处。但这里有两点特殊。一是,这九年正是新中国历史由低谷到复兴的一个转折期,所记的人物、事件、思想都有特殊的时代印痕,可资参考;二是,这九年作者以大报记者身份处于最基层的记者站,又是初出茅庐,深挖细采,绞尽脑汁,有一些特殊的收获。几篇作品得奖也在这一时期。这一本书原名《没有新闻的角落》,本意是一个记者在不大出新闻的地方,如何抓到新闻。该书1990年出版后,曾先后再版、重印13次,影响较大。归纳出的一些法则、警句也广为流传,如“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三点一线采访法”等。
  • 极品死神在都市

    极品死神在都市

    陈淼加入了一个叫做诡秘事务局的单位,单位里人才辈出,什么道士啊,僵尸啊,不算罕见,最奇怪的是,为什么连名声在外不容亵渎的死神也到处都是!他们是神好不好!
  • 方仙记

    方仙记

    八百年前圣人传法,长生之道始现。八百年后,恩怨情仇,权谋黑幕,此世争锋。这个时代,妖魔现迹,仙人入世;这个时代,神通勃发,刀兵兴起;这个时代,一个白发少年发下誓愿,矢志不悔!
  • 悲观态度,乐观生活

    悲观态度,乐观生活

    本书选摘了亚瑟·叔本华著作里最具有哲理性、最发人深思的语段,《悲观态度乐观生活(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帮助我们认识和了解自己,让我们知道面对人生挫折时如何坚定世界观的思维选择,给人带来正能量的心理暗示,从容地面对生活。
  • 天渊琳琅珠

    天渊琳琅珠

    六个来自平行空间的灵魂在一个时辰内流离现世20载,她们是最好的朋友,如今灵魂回归本体记忆归来,爱恨离愁皆限于深渊,她们是最恨的仇敌,传说中的琳琅珠,天渊里的龙陵,那独霸天下的力量,这场血路争夺,她们,又将何去何从?最搞笑,最暖,最感动,最深情,最纠结,最得不到的爱,皆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