胳膊 连累 柴火 补丁 灯笼 力气 戒指 行当 疙瘩 别扭 称呼
巴掌 秧歌 媳妇 钥匙 衣服 壮实 状元 庄稼 扎实 芝麻 稀罕
3.儿化
很多词语中间或末尾往往带上“儿”字,表示小、喜爱的意义,这时这个“儿”字不再单独成为一个音节,而是使“儿”字前面的字带有卷舌色彩,人们称之为儿化。
如小孩儿、毛豆儿、鞋带儿等。在发音的时候,当“儿”字前面的字音发音快结束时,舌头卷起,可帮助发出儿化音。
儿化词语练习:
A.刀把儿 号码儿 打杂儿
B.耳膜儿 粉末儿 火锅儿
C.模特儿 唱歌儿 礼盒儿
D.耳垂儿 肚脐儿 捎信儿
E.泪珠儿 小步儿 离谱儿
F.谱曲儿 黄桔儿
G.栅栏儿 饭馆儿 人缘儿
H.酒盅儿 胡同儿 酒盅儿
I .果汁儿 记事儿 锯齿儿
J .没词儿棋子儿 铁丝儿
儿化句子练习:
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
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儿的花衣。
二、朗读的要求及训练
朗读就是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朗读是一种再创造活动,是对朗读者的语言功底的一种综合反映。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导致歧义;处理恰当,可以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意思。例如对句子的处理:她非常喜欢听周杰伦的歌。对这个句子的不同处理,会产生不同的语义。
她非常喜欢听周杰伦的歌。该句中重音落在“她”上,意思是说谁非常喜欢听周杰伦的歌。“她”非常喜欢,而不是别人。
她非常喜欢听周杰伦的歌。该句中重音落在“非常”上,意思是强调“喜欢”的程度,不是一般的喜欢,而是非常喜欢。
她非常喜欢听周杰伦的歌。该句中重音落在“喜欢”上,意思表明喜好,而非不感兴趣。
她非常喜欢听周杰伦的歌。该句中重音落在“听”上,意思强调“听”这种行为,而不是“唱”等其他的行为。
她非常喜欢听周杰伦的歌。该句中重音落在“周杰伦”上,意思强调听“谁”的歌,不是别人的歌,而是“周杰伦”的歌。
她非常喜欢听周杰伦的歌。该句中重音落在“歌”上,表明喜欢周杰伦的什么方面,强调的是“歌曲”,而非周杰伦的话语或言论等。
由此可见,对句子的不同处理,会产生不同的侧重语义,对句子的句义分析,是朗读的一大基本功。同样是这句话,如果语气出现变化,也会产生不同的意思,不妨尝试将该句的句型改动,使之带有疑问语气:“她非常喜欢听周杰伦的歌?”其句义将更丰富、复杂。由此,更说明人们在朗读中对句子重音、语气等方面的恰当把握,对朗读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朗读的要求有以下两个。
(一)标准的普通话
朗读和说话不同,朗读一般都很正式,因而朗读必须使用规范、标准的普通话,一方面可以清晰、完整地表达朗读者的意思,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听者更清楚地了解朗读者的意思。同时,标准、易懂的普通话,可以使听众心旷神怡,反过来也对朗读者的语言面貌和整体素质都有一定的促进和提升作用。试想,如果一个人使用方言进行朗读,听众由于听不懂其中的某些方言,只能靠猜测揣摩其意思,这样,听众的感受和所作出的反映可能有所不同。
朗读除了要求应试者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回读外,还要求朗读者在朗读时对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要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朗读时要注意:处理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差异,并能恰当将方言转换成普通话;注意对多音字的把握,多音字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就不再是多音字,其读音具有特定的唯一性了;注意异读字的读音,要掌握异读字的统读音,对统读音的正确使用要靠平时的积累。
(二)真实的情感
首先要熟悉作品,从理性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只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有深切的感受,才能准确地掌握作品的情调与节奏,正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在正确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的前提下,运用朗读的技巧,在语调、语速(节奏)、停顿(停连)、重读等方面进行恰当的处理,对文章的朗读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朗诵能力及技巧的训练
(一)朗读的基本要求
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把握真实的思想感情,是朗读好一篇文章的前提条件。除此之外,朗读者还应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1.呼吸
朗读中呼吸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在朗读时觉得力不从心,表现出呼吸急促,上气不接下气,从而影响朗读效果。那么,如何处理好朗读过程中的呼吸呢?有人建议,比较科学的呼吸方法是采用胸腹式呼吸法,即运用胸腔、腹腔互相配合,在胸腔、腹腔肌肉收缩或扩张的同时还要注意横膈膜的运动。这样,当胸腔、腹腔同时作用时,人们朗读才能发出宽厚、铿锵有力的声音,音质优美,发音响亮,乐音效果强。
2.发音
朗读的效果往往和发音的技巧有关系。优美的音质可能是一些人与生俱来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拥有一口好嗓音固然能为个人的发音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发音过程中人为的技巧的运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朗读过程中,根据文章的感情需要,朗读者应学会嗓音的“善变”。如朗读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更多时候运用的是声带、胸腔、腹腔的作用,使声音浑厚、洪亮、有气势。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朗读时更多运用的是口腔和声带,使声音响亮、清脆。不管什么体裁的文章,朗读时切忌大喊大叫、声嘶力竭,这样不仅会破坏嗓子,同时产生的音效会使人生厌,起到负面作用。
3.吐字
字是篇章的“细胞”。要朗读好文章,首先要从字入手。而要读好字,就要处理好音节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声母、韵母要按照其标准的读音发音。声调在篇章中则会收到语流音变的影响,可能会发生调值的变化,特别是上声的变调等,同时还有轻声词语的处理等。不管是否涉及变调,吐字发音都要遵循的原则是,清晰不含糊,绝不可滑音、吃字。
4.停顿
朗读过程中,较短的句子,我们就按照句中的标点符号进行停顿即可。当然,不是所有篇章使用的都是短句。很多时候为了表达的需要,作者经常使用长句。
这时,如果仅仅按照标点符号进行停顿,则会使朗读者感觉非常吃力,一口气读完长句,就会人为地将句子进行压缩,使句中的字音被仓促发出,结果就会含糊不清,读完后,朗读者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听众也不知所云,自然表达效果会受影响。为了避免以上情形,增强朗读效果,我们在朗读时,必须对长句加以处理,在保证不读破句子的前提下在句中作短暂的停顿。常见的停顿有以下两种类型。
(1)语法停顿
朗读作品中,出现标点符号的地方一般需要停顿,这种符号(除引号、书名号外)具有断句的功能,朗读时要进行适当的停顿。其停顿时间的长短有所区别,一般规律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时间稍短;逗号、顿号的停顿的时间相对短些。当然,这种时间的长短也是相对而言的,朗读者可根据具体的篇章和体裁进行时间上的操控。
(2)强调停顿
语法停顿是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的停顿,这种停顿往往是为了强调句子中的某个部分的意思而进行的人为停顿,虽然进行了断句,但是句子中的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依然保持完整,从而避免把句子读破。
5.重音
在朗读的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效果,文章的有些部分需要加强语气以特别强调句子内部的主次关系,凸现某种意思,这时就需要处理声音的强弱,同时在听觉上也给人抑扬顿挫、生动逼真的效果。
(1)语法重音
语法重音跟句子的内部结构有关系,一般情况下,句子中的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往往按重音处理。尽管是按重音处理,但并不意味着需要特别强调。
(2)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则不是按照句子内部的语法结构进行处理的,而是根据朗读者在把握文章意思的基础上根据表意的需要而进行的重音处理。所以,这种重音没有固定的程式,完全是受制于朗读者个人。朗读者表意的目的不同,重音的位置就不同,强调的意思就不同。所以,强调重音是由文章本身的含义以及朗读者表意的目的决定的。
6.语速
不同体裁的文章,朗读的速度是应该有区别的。平铺直叙的说明文,朗读时语速稍快。记叙文、议论文等朗读速度稍慢些。诗歌、散文的朗读速度较慢。速度快慢的不同处理,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效应。气氛轻松、节奏明快的句子朗读速度就比较快;气氛压抑、悲壮沉闷的句子朗读速度就应该较缓慢。即使在同一篇文章中,语速的快慢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具体的内容进行变化。但不管速度的快慢如何,朗读者必须要吐字发音清晰,让听众明了其表达的意思。
7.语调
语调是指句子内部音节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语调贯穿于句子甚至是篇章的始终,只是在句子末尾的非轻声音节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和常见。朗读者的感情可以通过语调的高低升降变化进行传达,高低升降的有效处理,可以为朗读者的朗读效果增色。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语调类型。
(1)高升调
高升调的变化特点是前低后高、语气上扬。一般用于疑问句、反诘句中,常常表示愤怒、警告、号召的语义。如: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儿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2)降抑调
降抑调的变化特点是前高后低、语气渐低。一般用在感叹句、祈使句中,常常表示肯定、坚决、自信、祝愿或沉痛、悲愤的感情。如:
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有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
(3)平直调
平直调的特点是语气平缓、变化不大。一般用于陈述句、说明句中,表示叙述、说明或思索、追忆等,其感情比较平淡庄重。如:
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
(4)曲折调
曲折调的特点是升降交错、曲折变化。一般用在表示抒情、议论等句子中,可表达出夸张、强调、疑惑、讽刺等特殊的语气。如:
一个月后,当他拿到自己赚的钱时,觉得自己简直是飞上了天。
(二)深刻理解朗诵的背景材料(时代背景、作者背景),把握作品的基调
1.总揽大局
首先要通读整篇文章,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把握文章的宏观意思,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是理解作品的关键,也是第一步。只有理解全文,把握要义,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基调,才可能较全面地表现出作者在作品中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读任何一篇作品时,还应该了解作者姓甚名谁,出生年代,因为作者的作品往往会和作者的生活年代相联系的。了解作者,也相当于了解了作品的时代背景。
了解了作品的时代背景,才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品。此外,还应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是犀利、是委婉……从作品本身而言,朗读者需要了解作品的体裁,判定该作品是说明性的、议论性的、记叙性的,还是抒情性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其朗读方法是不同的。
2.分项把握
在总揽作品大局后,朗读者对作品的内容就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在此之后,朗读者就要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语言恰当地把文章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在朗读时,要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语言风格确定朗读的基调,在基调确定之后,还要注意文章中的细节,如记叙性内容的读法、说明性内容的读法、议论性内容的读法、抒情性内容的读法以及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关联等的处理等,都需要恰当合理安排停顿、连贯、轻重及快慢等各个方面。
3.熟练的程度
要想准确、流利地朗读一篇作品,必须认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此基础上多读多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多读,对文章意思的把握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多读,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字里行间的意思和情感,才能更深刻挖掘文章的内涵,才能更接近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只有多读,才能使朗诵更顺畅更自然。多读,到底多少遍为多呢?其实,对文章意思的理解实际上是永无止境的。古人云:“诗无达诂”,意即对诗的理解,任何人都不可能彻底诠释。朗读的文章也同样如此,多读,直至达到流利背诵的程度,这样对文章意思的把握肯定比只知文章大意不知文章内涵的肤浅状态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