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16500000017

第17章 孔氏南宗的符号特征与文化意义(2)

孔传为孔道辅之后,“有《杉溪集》及道辅击蛇笏藏于家”。击蛇笏历代相传,八传至孔涛,孔涛请赵孟、白珽、许谦、黄溍等当时名贤为之作诗作文。白珽《击蛇笏》云:“圣学亿万年,圣源浩无涯。八传得巨源,愤学求似之。遗经与遗物,保护如婴儿。万里去复远,见者咸赍咨。况此一尺槐,千载孔林思……畴能起段公,共赋甘棠诗。”许谦《孔涛巨源携八世祖中丞击蛇槐笏求诗》云:“君家爱甘棠,什袭传八世。岂惟子孙珍?观者咸起畏。勿徒宝此传,肖德惟尚志。”击蛇笏之所以令“观者咸起畏”,主要是让人们从中感受到孔道辅所表现的凛然正气。同时,孔氏族人“肖德惟尚志”,努力继承、践行、光大“圣学”。南宋以降,孔氏南宗代有才人,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刚直磊落、成就卓著的士人,如孔传、孔端隐、孔洙、孔涛、孔贞时、孔庆仪等,不胜枚举。

徽州支作为孔氏南宗的重要支派之一,对遗物的珍藏也为人称道。徽州支祖孔端朝南渡时,悉心保护上世告敕、祖父遗书及孔氏家谱。绍兴元年(1131)四月,孔端朝任黟县令,“六月张琪犯徽州,黟之四境焚杀一空,端朝与幼累奔山间,仅得不死,所携上世告敕、祖父遗书,生生所资皆失之矣,独此谱山中人得之,转以见归。此谱乃古本,叔祖贰卿削去旁支,独载世袭者,有识惜之,今亡而更存,岂非天也?”“生生所资”足见其珍视之情,“亡而更存,岂非天也”足见其对家谱失而复得的庆幸之情。孔端朝之后,不但将诰敕世代相传,而且继承发扬了孔端朝之思想,认真研习儒学,因此多有出仕为官者,在当地产生了重要影响。

南宗族人对珍宝的珍视与世代相传,既体现了对先辈的“孝”与无限追思,也体现了对故乡曲阜的思念,更体现出对宗族精神与文化的薪火相传。孔氏族人南渡以后,一方面通过建立家庙、祭祀先祖、续修谱牒、家学教育等途径开展传统的宗族活动,传承并发展孔氏家族深厚的宗族文化;另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从事政治、教育、文化活动,衍圣弘道,化民成俗。南渡后不久,孔氏族人便陆续到各地赴任,如孔端朝任黟县令,孔端问任奉新县丞,孔端植任通城令,孔传任抚州军州事等职,孔端友知郴州,孔瓒知和州等。正如孔柳先所析:“滞留在衢州的孔子世家,其男性人员,绝大多数为官赴任去了。留在衢州的暂住人员,都是他们的女眷和子女,这是一个人数较多的人群,由孔传的夫人和季子端己统领,孔玠年幼,也在其中。”孔氏扈跸南渡本身体现了孔氏家族对宋廷的忠诚;孔氏族人寓居衢州而在很短的时间内处理好宗族事务之后,陆续赴各地为官赴任,更体现了其对朝廷的拳拳之心。关于南宗族人重礼之精神、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发扬以及其重要作为,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作详尽阐述。

三、定居衢州与孔氏南宗之界定

孔氏家族南迁对江南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史称“东南阙里”的衢州,使民众得“近圣人之居”,并将之视作“天心之眷顾”,由此,衢州受孔氏南宗的影响也更为直接、更为广泛。正如地方志中所载:“今圣裔之迁衢,岂非天心之眷顾耶?而愚又以为天之意即圣人之意,圣人者必有所取于衢,而故以其裔寄之也,即未必以衢私其裔,而实以其裔重吾衢。”尽管历代典籍对孔氏南渡的记载不少,但“关于当初中国这个第一家族为何赐居衢州,却语焉不详,缺乏相应介绍。也许当时兵马倥偬,失于记载;也许后学浅陋,疏于检索,总之,对此问题,似乎成了历史悬案”。关于孔氏南宗定居衢州的原因,现代研究者大多认为是基于当时衢州相对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建炎年间,衢州处在追袭赵氏王室的东西两路金兵进军路线的中空地区,是两浙十三州府中,唯一没有遭受金兵烧杀抢掠破坏的地区。到了绍兴初年,衢州成了两浙各州府中社会最稳定、经济最繁荣的州府”。陈定謇先生在综合考察当时衢州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其他因素之后认为:“孔氏一族地位显赫,但无关政要,把他们安置在杭州上游未遭异族洗劫,文化极为发达的衢州正是适得其所,看来是最佳的选择。”正是因为时局与衢州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孔子世家在衢州滞留二年之后,于绍兴二年(1132)决定长期定居于衢州”。

金华名儒胡翰指出:“由春秋以来,传序五十有三世,庙于鲁者,礼也;舍鲁而南者,宗子去国,以庙从焉,亦礼也。”可见,诗礼传家作为孔氏宗族文化的重要内涵,修建家庙、祭祀先祖作为孔氏家族的重要宗族活动,在孔氏族人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在南渡之后建家庙成为其头等大事。南渡之初,“诏权以衢州学为家庙”,南宋宝祐二年(1254),菱湖家庙建成,此后,又两迁其地,分别是城南家庙和新桥街家庙。孔氏南宗家庙在历史上多次毁坏,多次修建,其修葺受到历代政府的高度重视。孔庙(也称文庙)虽然遍布天下,然而“为孔氏之家庙者,则惟曲阜与衢”。所以,古人在谈到衢州孔氏家庙时,往往与曲阜孔庙并提,如“地位崇广,规制壮严,遐瞻阙里,实相辉映”;“与阙里之堂南北并峙”。曲阜为圣人故里,历代无数帝王、官僚、士人亲临曲阜,祭祀孔子,家庙在人们心目中无疑是神圣之地,因为有了“与阙里之堂南北并峙”的孔氏家庙,因为有了孔氏南宗族人的衍圣弘道,衢州于是就成为神圣的“东南阙里”和“仲尼家”,“尤为南邦人士中心所向往”。在孔端友和孔传的积极努力下,孔氏家族的宗族事务在南迁后很快得以开展,宗族传统和文化由此得以传承。同时,孔氏族人也遍布南方各地,分支众多,彼此之间也存有诸多关联,形成了族人规模庞大、宗族文化深厚的孔氏南宗,在南方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近几年来,关于孔氏南宗的研究也逐渐引起广泛关注,在史料收集、整理与重大史实的考证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突破。与此同时,人们对孔氏南宗的界定也渐趋一致。徐寿昌、崔铭先两位先生认为,孔氏南宗具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我们认为,只有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相统一的角度来认识孔氏南宗的内涵与外延,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揭示孔氏南渡的意义及其历史影响。

从狭义维度上看,孔氏南宗仅指南宋初年随宋室南渡的孔氏族人。徐寿昌先生认为:“‘宗’者,此系‘宗族’、‘宗派’之谓也。‘南宗派’的内涵,是宋金战争和对峙时期,始终效忠于赵宋王朝而南迁的孔子后裔;其外延则是所有与孔端友一起,或像他一样从宋室南迁的孔氏族人。”这里很显然是就狭义的孔氏南宗而言的,也是现在很多人论述孔氏南宗的基本切入点。《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志》在《支系》中将孔氏南宗分为“南宗派”、“衢州派”以及“其他派系”予以介绍。其中,“南宗派”为“孔端友一系流寓后裔”,下分江夏支、漳州支、潮州支、南浔支、杭州支;“衢州派”为“孔传一系流寓后裔”,因“传有七子:问、己、守、位、植、隐、惟,其中守、惟无嗣”,故“衢州派”除“一部分寓居衢州”外,下分长支、二支、三支、四支、五支,分别为孔端问、孔端己、孔端位、孔端植、孔端隐的流寓子孙;“其他派系”则包含徽州支、永康支、钱塘支、吴兴支等。

从广义维度上看,孔氏南宗除了从宋南渡的孔氏族人之外,还包含南宋以前已南迁,并于南宋时归附南宗衍圣公的孔氏族人,如会稽支(孔子二十二世孙孔潜避地徙会稽)、临江派(孔子四十世孙孔绩仕于临江,其后居此)、广州支(孔子四十一世孙孔昌弼唐末时避地南雄,其后移居广州)、温州支(孔子四十二孙孔桧于后唐时迁徙定居温州)等。孔氏南渡以后,衢州成为南宋境内各支孔氏族人(包括南宋以前南迁的孔氏族人)会族之地。孔氏南宗积极进行收族的努力,对各支派起到凝聚作用,“南宋境内之孔氏,却仍以衍圣公马首是瞻,心悦诚服地接受孔氏南宗府管理。即便是早于孔端友南迁的孔氏族人,亦到衢州叙旧典、续昭穆,也把衢州当做是东南之阙里,心甘情愿地接受其制约”。因此,南宋之前南迁的孔氏族人也称南宗宗子为“南宗子家大人”或“南宗子家老爷”。诚如孔德成所说:“后五传而至端友公,以从宋南渡,家于衢,是谓南宗。元至元间,洙公北逊,由元迄今,几六百年,承袭罔替,是谓北宗。夫北宗有六十户,南宗则衢州一支之外,凡宋时南渡与晋唐代南徙者尚有十余支。”这里所讲的“南宗”便是广义上的孔氏南宗。

第二节孔氏南宗与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也称政治认同),是指社会成员(民众)对国家所持的政治文化具有较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政治认同所要解决的是个人的政治归属感,即个人从心里、情感和价值上应归属到那一个政治群体或国家,也就是确定个人的群体身份和国别身份”。政治认同虽然和国家机器密切相关,但它属于非强制的范畴,换言之,政治认同主要是从心理和文化层面实现个人对集体、政治系统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判断。国家要实现得到社会成员认同、尊重和自愿服从的政治目的,运用具有象征意义和符号特征的有效载体便是其中的重要途径,即通过代表国家核心价值观念的象征符号使国家“人格化”,使人们能在感官所及的实在对象中感受和想象国家,因为“国家是不可见的,它必被人格化方可见到,必被象征化才能被热爱,必被想象才能被接受”。

代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儒家文化,“一直是华夏民族的精神轴心,它不仅提供了先民彼此认同的最广泛的思想基础,而且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普遍精神依托,它为处于严重利益分化状态的社会,创造出了一条人们彼此沟通与认同的纽带,为社会的融合提供了一种极具感召力与号召力的思想理论,它在心灵深处诱导亿万人民彼此认同与亲和”。可见,儒家文化对于中国古代的国家认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历代帝王崇儒重道,通过各种尊儒活动向社会成员宣扬、灌输主流政治意识和文化价值,以强化国家认同。对孔氏宗族的重视和利用,是历代统治者尊儒崇儒的重要表现,其具体表现则是不断强化孔氏后裔的身份意识,提高孔氏后裔的地位,以达到强化国家认同的目的。

以衢州为中心的浙西南地区,历史上深受吴越文化和荆楚文化影响,“其风悍以果,君子耿耿好义而敏于事”,又因“居浙右之上游,控鄱阳之肘腋,制闽越之喉咙,通宣歙之声势”的区位,“矿寇出没,客兵往来……民罹其殃”。北宋初年,吴越王钱俶纳土归宋,两浙地区归属北宋,但因人口成分复杂、文化价值观多元以及官民矛盾突出,两宋至明清时期都存在较强的地方政治离心势力,对地方安定和国家统治构成隐患。宋代以来,封建政府一方面加强对浙西南地区的政治统治,一方面不断强化政治(国家)认同,使“个人从心理、情感和价值”上归属到“一个政治群体或国家”。这实际上是一个“文化”过程,没有文化认同就不可能出现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进一步产生出政治认同。孔氏南迁及其活动对浙西南社会的国家认同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我们认为,这一作用的实现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因素:一是需要国家扶持,即依靠国家机器保持孔氏家族的身份和地位;二是通过孔氏家族的自身作为在地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以此强化国家认同。

一、历代政府对孔氏南宗的扶持

(一)宗子封爵

自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至圣苗裔”历来受到各种优待,“六经之道,帝王世守之,君臣父子所谓不胥为夷者,皆夫子之赐也。读其书,享其学而可不禄其苗裔乎?”在此背景下,“宗子封爵”也就自然地成为历代统治者推行尊孔崇儒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北宋宣和三年(1121),孔子第四十八世嫡长孙孔端友“袭封衍圣公……以示崇奖”,后成为南宗始祖。孔氏南渡之后,情形依旧。高宗绍兴二年(1132),孔端友去世,即“诏以其子玠为右承奉郎,封衍圣公”,形成了衍圣公传承体制。此后,南宋王朝先后赐封孔氏南宗四代嫡长孙为衍圣公,即孔搢、孔文远、孔万春、孔洙。

元至元十九年(1282),孔子第五十三世孙孔洙将衍圣公爵让与曲阜族弟孔治,南宗于是失去了爵位,这就是“孔洙让爵”。南宗衍圣公爵位,从始祖孔端友开始到孔洙让爵,前后历经六代,一百五十三年。孔洙让爵之后的两百多年中,失去爵位的南宗后裔“子孙益多,庙乏主祀,衣冠祭仪混同流俗”。明武宗“甚悯之”,于正德元年(1506)应衢州郡守沈杰之奏请,封孔子第五十九世孙孔彦绳为翰林院五经博士,以主祭祀,并“令世世承袭……以称朕崇儒重道之意”。清代沿袭明制,仍封孔氏南宗嫡长孙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自孔彦绳开始,明清两代,孔承美、孔弘章、孔闻音、孔贞运等总共十五世南宗孔氏后裔先后袭封翰林院五经博士。

民国2年(1913)11月,北洋政府颁布《崇圣典例》,保留北宗衍圣公爵位,改衢州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为世职“南宗奉祀官”。民国24年(1935),奉国民政府行政院令,改授南北两宗宗子为“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和“大成至圣先师北宗奉祀官”,孔子第七十四世孙孔繁豪成为首任“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

同类推荐
  • 三国轩辕传奇

    三国轩辕传奇

    这是一部不同寻常的三国小说,其中内涵,请诸位细细品味,孰是孰非,皆为本人观点,切勿当真。
  • 幻化三国

    幻化三国

    “爷不过是玩个三国杀,怎么就糊里糊涂穿越了呢?”左小北四十五度角仰望着天空,口水流了一地。“穿越就穿越吧,怎么还穿成个乞丐了呢?”左小北四十五度角仰望着土墙顶,口水流了一地。“乞丐就乞丐吧,怎么还是个快饿死了的乞丐呢?”左小北四十五度角仰望着趴在墙头狂啃烧鸡的另一个乞丐,口水流了一地。
  • 高平之战(高平作家丛书)

    高平之战(高平作家丛书)

    大唐末年,官吏普遍腐败。他们不思朝政,靠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贿赂上司,得到提拔重用后再变本加厉欺压百姓,从而导致了公元877年的黄巢起义。各地农民揭竿而起,战火迅速燃烧了全国十几个省,动摇了唐王朝的根基。
  • 盛唐悲歌

    盛唐悲歌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当中,盛世大唐一直是让无数人魂牵梦绕的。这是一个英雄豪杰辈出的时代,也是文学大家井喷的黄金时期。多少后来人都怀揣梦回大唐的憧憬,想去感受一下盛世大唐的绚丽多彩。唐玄宗李隆基作为唐代历史上地位和影响力,唯一能和唐太宗李世民相媲美的一代英主。他不仅一手缔造了开元盛世的繁荣,而且他与杨贵妃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更是至今被世人所津津乐道。开元年间的繁荣,歌舞升平的盛世的景象让唐玄宗有些目眩神迷。耳边歌功颂德的声音也让唐玄宗彻底迷失了自己。改国号为天宝以后一些列昏庸的举措,更是直接导致了盛唐的由繁盛到衰落。盛世大唐从唐玄宗的开元之治达到顶峰,又因安史之乱的影响变得一蹶不振,衰败萧条。
  • 大唐风语

    大唐风语

    了解过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贵族吗?他们做过什么,又因何消失?跳入历史长河,与崔绍唐一并穿越时空,来到开元年间。这里五姓七望,同气连枝、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里皇权升扬、帝威四溢、明是栈道暗中陈仓!崔绍唐该努力抓住贵族的尾巴,还是轻松攀附皇权的高枝,亦或者搏命逆行拳打脚踢开天辟地?他是选与李太白对酒当歌,陪杜工部修草棚,还是看公孙大娘舞剑,观杨玉环跳霓裳羽衣?不管怎样,这都是一个值得记载传说的故事,一个关于穿越者的故事。
热门推荐
  • 暗迹

    暗迹

    通往古墓深处的那条暗迹,通往千年的过去……那天,我睁开了双眼……一片幽暗。
  • 置酒行

    置酒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浅色凉心非莫离

    浅色凉心非莫离

    一、一首歌,伴着他们相识。一首歌,随着他们分离。一首歌,让他们永远在一起。二、“冷莫离,我们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何苦为难各自呢?”“浅凉,正因为如此,老天让我们相识,相知,相爱,我们才更应该珍惜这份感情”……
  • 竺法护传略

    竺法护传略

    《竺法护传略》作者把竺法护对中华文化的巨大贡献,彰显于世,目的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无差别杀人

    无差别杀人

    午夜,一封电子邮件开启了一段都市杀人事件的序幕,他们是谁,他们要杀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要杀人,一切都是未知数,猎物和猎手在这个大大的城市里不断地周旋,杀戮该怎样结束
  • 原来慈禧

    原来慈禧

    她的一生充满传奇,从受宠贵人到独揽大权的皇太后,可谓至尊红颜。她的一生充满痛苦,少年丧父。青年丧夫,中年丧子,历经人生低谷。慈禧,一个没落王朝的主政者,她的形象被谎言,传说所遮盖,历史渐渐模糊。何为真?何为假?真实的慈禧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本书作者张研教授对慈禧的身世谜团、宫中遭遇,政治生涯以及个人生活起居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写,披露了许多不为人所知的细节,并提出言之有据的独到观点;同治死于天花、梅毒并发症;戊戌变法中慈禧并非完全反对变法;修建颐和园动用的海军资金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多等等。作者还以一种文学化的细腻笔触勾勒了慈禧感性的一面。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多面化的慈禧。
  • 此情可待成追忆i

    此情可待成追忆i

    那年的我们,都懵懵懂懂,不知道什么是爱,什么叫誓言,,还有,什么叫现实...只知道被最信任的人背叛,心会很痛很痛;只知道,既然许下了誓言,就一定要完成;只知道,坐在天台,憧憬我们的未来。从无话不说变成无话可说,究竟是什么在悄然的改变这一切?是青春的怦然心动,是友谊产生了裂缝,还是,我们都还太年轻?
  • 乐璎珞庄严方便品经

    乐璎珞庄严方便品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花千骨番外之续前缘

    花千骨番外之续前缘

    长留山的趣事,十分刺激,如果有弄错的地方求原谅哦,谢谢大家
  • 助妻为乐

    助妻为乐

    那一年的她,家逢巨变。父母车祸,男友背叛。她彷徨无助,陷入绝望的深渊那一年的他,同她巷口初遇匆匆一瞥,心生惊艳.谁也不曾想过,重逢,会是那样不堪.谁也不曾知道,情动,究竟是哪一瞬间.后来……那一场爱恋,抵死纠缠.是他先开了头,又是他在懵懂中先丢了心他说:“游戏由我开始,就只能由我结束。”他还说:“做宠物,就要有做宠物的样子。”她反抗,她倔强。在遍体鳞伤后,学会了妥协和隐忍。而她,小心翼翼守着自己的心,却终究没能逃脱他的深情和强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