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怎样和陌生人一见如故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在遇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人,或是与一个不熟悉的人碰面时,在心里总会犯嘀咕:我该怎么跟他建立起友谊?然后在过后的时间里,又会懊悔不已:哎呀,我怎么没有表现得更好一些?怎么没有抓住机会跟他成为好朋友呢?错过了那次机会真是太可惜了!
其实,和陌生人交谈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如果你懂得用情说话,所用的方法得当,你就可以达成所愿,和陌生人瞬间成为朋友。
和陌生人一见如故,这是人际交往方面最理想的状态。因为一个人如果具有跟陌生人一见如故的本领,他就会朋友遍天下,做事也会遇难呈祥,手到擒来。
营造融洽的谈话状态
其实,和陌生人交谈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如果你所用的方法得当,你就可以达成所愿,和陌生人瞬间成为朋友。
首先,一定要找准一个话题,不要泛泛而谈,否则会让人感觉你是在敷衍对方,只是为了应付他而说一些客套的话。那样你们的交情就只能停留在一个很浅的层面上,也就是点头之交,这样的友谊并不是稳定的,它不会在对方的心里留下任何痕迹。跟他谈比较多的话题,就会让他感觉好像遇到很熟悉的人一样。
面对陌生人交谈时,为了松弛紧张的气氛,需要努力制造亲切的感觉。如果人家问你问题,不要简单回答“是”或“不是”,而是要有所回应,顺着这个话题谈下去,还要偶尔回问对方,让你们的沟通能够继续。但是,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提一些只能让人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来,要给人能够展开话题的余地。
但是你不需要特意装得很潇洒、很老到,或者过分地患得患失,只需要适当地表现出你的诚意。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跟陌生人交谈时内心都会不安,说不定对方也在暗暗忐忑。如遇到那种比你更羞怯的人,你更应该跟他先谈些无关紧要的事,让他心情放松,以激起他谈话的兴趣。而你的稍微有点羞涩的表现,对方也能够理解和接受。
能不能顺利交谈,还取决于姿态。我们是抱着乐于和对方交朋友的心情的,就要先主动建立起这种姿态,自己表现出接纳开放的态度来,这样让对方接纳你的时间就会缩短。例如,以轻松的站姿,正面面向对方,就会让人感觉容易亲近。相反地,将手交握于后面或双手交叉抱于胸前,就会给人疏离抗拒的感觉。如果把包放前面拿着,面对对方,虽然双手没有交叉抱着,但还是会让人有距离感。
快速地作出反应
谈话时要关注对方的反应,如果人家不喜欢,就得停住你现在谈的话题了。留心对方的面部动作,留心他的眼神,留心他的动作,什么时候他不想发展这一方面的谈话,什么时候他表示不安,或者冷淡。对于那些最容易引起争端的某些问题,例如,宗教信仰、政治主张等,和陌生人谈话的时候,要尽量地避免。即使你认为自己有责任并且自信有能力说服对方,也不要非在这个时候较真。因为这些问题,绝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谈出个孰是孰非来的,而且你也不要过于低估对方对信念的执着。如果你太过于心急,就会使对方对你产生不认同感,结局不是当场发生争执,就是对方一味地敷衍你,或是借故走开,以后也会对你敬而远之,这些都不是你想看到的。
如果你在平时多看报、多看新闻,关注各行各业,那么你和别人的谈资就多了。当然如果你希望这次的谈话成功而又美满,你最好谈对方了解的和喜欢的,当对方兴趣转变时,你要能够及时地转变你的谈话题材。
如果你有机会预先知道你将遇见一位陌生者,那么你就可以预先向你们双方都认识的朋友们,探听一下对方的情形。关于他的职业、兴趣、性格、过去的历史和对各种事情的看法等,这样你们的交谈话题就容易掌握了。如果你没有这样的运气那也没有关系,你可以观察一下他是否有比较特别的地方,例如,异族风情的装饰品,或是一款你也非常喜欢的手机,谈论这些细节很可能立刻吸引他的兴趣。你也可以寻找一些感性而轻松的话题,最好你能火眼金睛地看出他的一些兴趣,比如说:小麦色的皮肤说明他很爱户外运动,试着和他聊一聊旅游、登山之类的话,这样可以使他提升对你的兴趣。同时谈话的节奏感要尽可能轻松明快,双方开心的一笑,会瞬时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
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人你不妨直呼他的名字,说点无伤大雅的笑话,讲点轻松的小故事,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为下一次的见面做好铺垫。如果你能在下一次见面时准确无误地叫出对方的名字,那么你会受到更多的欢迎。因为名字是构成身份与自尊的重要一环,而每个人都有一种自尊感,大多数人相信,记得自己名字的人,一定是尊敬自己的人。对于这样的人,他们也会同样报以最大的热情。
和陌生人一见如故,这是人际交往方面最理想的状态。因为一个人如果具有跟陌生人一见如故的本领,他就会朋友遍天下,做事也会遇难呈祥,手到擒来。特别是在人脉资源相对重要的现代社会,跟陌生人一见如故变得越来越重要。
第二节 怎样让话题迎合对方的胃口
只有重视谈话对象的需要,才能掌握住说话的重点及内容,说出来的话才能让对方接受。如果忽视了人们的真正需要,那无异于对牛弹琴,白费力气。
重视对方的需要
美国神学院的一名优秀毕业生,被分到一个以牧业为主、宗教意识比较落后的村庄当牧师。由于初次来到新地方,很紧张也很慎重,他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自己,准备办一个盛大的布道大会。没想到的是,在他精心准备的布道上,只有一个牧童到场参加。牧师感到很沮丧,不知如何是好,最后他打算取消这次布道大会,于是征求牧童的意见。牧童这样回答:“我不知道应不应该取消大会,但是我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在喂我的牛群时,有100头我会喂,有一头我也会喂。”
牧师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决定布道大会照常进行。他使出浑身解数,认真地讲完道之后,发现牧童两眼发直,竟然差点睡着了。牧师非常难过,他问牧童:“难道你觉得我讲得不好吗?”牧童回答道:“我不知道你讲得好不好,但是我知道一件事,当我给我的牛群喂食时,会给它们喜欢的牧草,而不是汉堡。”
牧师恍然大悟,他明白了只有从人们的需要去引导,才可能把神学发扬光大。如果忽视了人们的真正需要,那无异于对牛弹琴,白费力气。
该讲什么话才能对牧童的胃口,或是牧童当时的心理需求是什么,这才是牧师首先需要了解的,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住说话的重点及内容,说出来的话才能让对方接受。
掌握对方的心理
有一家电器公司在农村开展业务以来,连连受挫。当地的经销经理报告说:“乡下农民生活俭朴,不愿花钱买昂贵的电器使用。同时,他们对于我们公司的产品,也很不满意。我试过很多次,都没有办法。”于是公司就派了一位代表下去考察。那位代表到了乡下后,决定亲自去尝试一下。有一天,他来到一户农家门前,上前敲了敲门,门打开一条缝,一位农妇探出头来,一听说他是推销电器的,便露出十分厌恶的神情,把她对他们公司的不满一股脑地说了出来。
他一看情形不对,就心生一计,装着很客气的样子,对那位农妇说他今天来不是推销电器的,只是想买她家的鸡蛋。妇女听他这么说,就半信半疑地把门开了一半。他接着说:“我看你家养的鸡又肥又大,我想它生出来的蛋一定很好吃。”那位农妇被这句话所吸引,同时又把门打开了一些。他又接着说:“我自己也养鸡,但是不如你们家养得好。”那农妇一听心花怒放,便打开门,热情地将他让进院子。
他看见牛栏里养着几头奶牛,便称赞道:“我想你养的鸡下这么多的蛋,一定比你丈夫卖牛奶挣的钱多吧?”这时,那位农妇已经完全改变了原来的态度,很热情地告诉他许多养鸡的方法,并领他去参观自己的鸡棚。他们交谈了很长时间,那位农妇越说越起劲。他临走时,农妇忽然主动问他:“我们的邻居也养鸡,他们的生意比我们的好,听说他们家鸡棚中装了电灯,这大概和他们的生意好有关。现在我们也想装,应该怎么装?”他知道时机已经十分成熟了,不用自己竭力劝说,她就主动要求装了。
隔了两个星期,这笔电灯生意便由这家电器公司具体承办。
本来是一件毫无希望的事,但经过这位代表的周旋,居然马到成功。其实,他并没有大力地宣传推销,也没有和客户解释争论,他只是在农妇不高兴的时候,摸透对方的心理,用话语让她高兴而已。
重视对方的兴趣
与陌生人初次见面,想要寒暄一番,可是如何让对方打开话匣子,以便双方的交谈能够顺利展开?这是一个难题。如果按照常理来讲,自我介绍是很普遍的一个方法。但是一句“你好,我是……”未免显得太平庸了一些。
耶鲁大学文学教授威廉·费尔普曾经讲过一段自己的经历:当我八岁的时候,有一次到林斯姨妈家去度周末,一个中年人在某天晚上来访。他在跟我姨妈谈论一阵之后,就把注意力放在了我身上。那段时间我正好对帆船非常热衷,而这位来访者和我说话时就以一种使我非常感兴趣的方式讨论帆船。他走了之后,我对他大为称赞:多么棒的人!他和我兴趣相投,都对帆船这么感兴趣!姨妈却笑着对我说,他是纽约的一名律师,对帆船一点也不感兴趣。
我很疑惑:那他为什么一直都在谈帆船呢?还那么兴致勃勃?
姨妈笑着告诉我其中的道理:那是因为他是一位有礼貌的绅士。他想和你做朋友,知道你喜欢小船,所以专门挑你感兴趣的话题和你说,这样你就会很高兴,他也会更受人欢迎。
人只关心自己熟悉的事情,这是常理,但是这个道理却常常被忽视。而善于利用这一点的人一定是聪明的人,他们明白在与人初见面时只有谈论对方熟悉的事才会引起他的兴趣,所以只找对方感兴趣的事或物交谈,从而使谈话的气氛友好而和谐。
第三节 用寒暄语让感情迅速升温
寒暄虽然是人们相会时的见面语,但也是交谈者之间一座友谊的桥梁。寒暄并不是几句废话,它是交谈的开场,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用寒暄语架起友谊的桥梁
根据见面的具体场景,触景生情,根据不同的时间灵活运用。如果是早晨在门口或路上遇见,你可以说:“早晨好!上班去?”如果在食堂碰见,你可以说:“吃了吗?”,等等。这种寒暄随口而来,但一定要得体,不能乱用。如:“吃了吗?”这句话一般在早上、中午、晚上用餐时间使用较为妥帖,若在上午十点或下午三点时两人相遇,用“吃了吗?”来问候,便有些不合时宜了。
寒暄语应当删繁就简,不要过于程式化,像写八股文。例如,两人初次见面,一个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三生有幸。”另一个则道:“岂敢,岂敢!”搞得像演出古装戏一样,就大可不必了。
寒暄的用语也应有区别,同长辈相遇,应该表示谦恭;见到同辈可以随意些,但不能让人感到粗俗,也要有礼貌;碰到晚辈可等晚辈先说话,并且应言而答。
寒暄语应带有简洁、友好与尊重,以友好之意,敬重之心说出。既不允许敷衍了事般地打哈哈,也不可以戏弄对方。“瞧你那德性”,“喂,您又长膘了”,等等,自然均应禁用。
牵涉到个人私生活、个人禁忌等方面的话语,最好也别拿出来扯皮。例如,一见面就问候人家“跟朋友吹了没有”,或是“现在还吃不吃中药”,都会令对方反感至极。
见面寒暄几句,虽说是一般的生活常识,然而不容忽视。在社交活动中,寒暄能使不相识的人相互认识,使不熟悉的人相互熟悉,使沉闷的气氛变得活跃。尤其是初次见面,几句得体的寒暄语,会使气氛变得融洽,会使两个人相见恨晚,这有利于顺畅地进入正式交谈。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也都需要说上几句寒暄的话,用以沟通彼此之间的感情,创造出和谐的气氛。
寒暄虽然是人们相会时的见面语,但也是交谈者之间一座友谊的桥梁。它也并不是几句废话,它是交谈的开场,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嘘寒问暖表关怀
寒暄语是指在社会交往中人们见面时,在谈正题之前为了沟通双方的感情,发掘双方的共同关心点,建立和谐融洽的交谈气氛而说的应酬话。如“你好”、“早上好”、“好久不见”、“见到你很高兴”,等等。从交际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一般都有一种亲合需求。比如,每个人都有从属于团体事业的需要,倾吐心声的需要,被人理解与关心的需要,获得支持与帮助的需要,获得伴侣和友谊的需要,等等。人与人的亲合程度,与相互间满足这些需要的程度有关。如果我们对陌生人的寒暄语运用得当,能满足对方某些方面的需求。比如,对某些对方关心的问题产生了共鸣,使对方孤寂的心境得到宽慰和开解,为对方解决困难提出了积极有效的建议,等等。对方有了亲合需求的满足感,就会促发认同感,这种心理会逐渐升华,双方的感情就会迅速升温,这就为建立融洽、和谐的交谈气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初次见面或经人介绍两人相识,说上几句得体的寒暄话,有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了解,也是提高交际质量的基础。从心理角度上看,初次见面,双方都有一种想了解对方的愿望。此时,彼此都注意对方的言谈举止,因而,寒暄中的语言要体现出坦诚、热情。跟初次见面的人寒暄,最标准的说法是:“你好!”、“很高兴能认识您”、“见到您非常荣幸”等比较文雅一些的话,可以说“久仰”,或者说“幸会”。
要想随便一些,也可以说“早听说过您的大名”、“某人经常跟我谈起您”,或是“我早就拜读过您的大作”、“我听过您作的报告”,等等。
当两个人初次见面,交谈者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环境、对象进行不同的问候。比如,从年龄上考虑对老年人可以问:“身体好吗?”对成年人问:“工作忙吗?”对学生要问:“几岁了?”或者问:“上几年级了?”从职业上考虑,对艺术家问:“又有什么作品问世了?”对商人问:“最近生意怎么样?”对教师可以问:“今天有课吗?”对工人可以问:“工作累不累?”说话时要委婉,恰到好处,用语不宜过多,能用一言以蔽之的绝不说三言两语。如果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会给人以轻浮的感觉。
第四节 赢得感激和信赖,从对方立场出发
由于在具体行动上,甚至是些很微不足道的方面表现出来的在感情上与你的听众的亲近感,往往会使你得到巨大的感情回报和共鸣。
为对方的利益着想
在交谈过程中,与对方建立和谐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建立和谐关系的重要目的是让对方喜欢你、信赖你,并且相信你的所作所为是为了他们的最佳利益着想。
一个百货公司的老板去考察一个新售货员:“你今天服务了多少顾客?”
“一个。”小伙子回答。
“只有一个?”老板说,“你的营业额是多少呢?”
售货员回答:“58334美元!”
老板大吃一惊,让他解释一下。
“首先我卖给他一个鱼钩,然后卖给他鱼竿和鱼线。接着我问他在哪儿钩鱼,他说在海滨,于是我建议他应该有只小汽艇,于是他买了一条20英尺长的快艇。当他说他的轿车可能无法带走快艇时,我又带他到机动车部买了一辆福特小卡车……”
老板惊讶地说:“你卖了这么多东西给一位只想买一个鱼钩的顾客?”
售货员回答:“不,他只是为治他妻子的头痛来买一瓶阿司匹林的。我告诉他,夫人的头痛,除了服药外,似乎更应该注意放松。周末快到了,你可以考虑去钓鱼!”
这个销售员很成功,他掌握了顾客的一个购买心理:不是营销员硬向顾客“卖”产品或服务,而是顾客真想“买”。销售员只是出于为对方着想的目的来建议他买点什么。
把推销的重点放在“买”字上,那么顾客在这场交易中就处于主动的地位。由于他处于主动,那么,“买”就是他自己的意思,他从中获得了自尊心的满足。
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曾有过这样一篇报道:一名美国顾客在东京一家百货公司购买了一台索尼电唱机,回家后,却发现漏装了内件。第二天一早,她本打算前往公司交涉,没想到该公司先行一步,打来道歉电话。50分钟后,公司的经理和一位年轻职员又亲自登门表示歉意,并送来一台新的电唱机,并同时赠送一盒蛋糕、一条毛巾和一张著名的唱片。他们还向这位顾客讲了发现这一错误之后,公司所做的各种努力,这其中包括他们为查找这位顾客,曾打了35次国内国际的紧急电话。可见,这家公司与顾客交朋友,对顾客关心、爱护和体贴,使买卖双方不局限于一种商业关系,还要富有“人情味”,使顾客产生一种亲切感,在购物的同时,得到一种精神情感上的满足。
和对方站在一边
牛津大学的研究者们趋向于认为:要改变别人的想法,劝说者必须与听众站在一边,两者的关系越融洽,劝说的话便越容易入耳,这是因为人类有一个共同的天性,就是喜欢听“自己人”说的话。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的心理学家哈斯也说过:“一个酿酒专家也许能告诉你许多理由,为什么某一种牌子的啤酒比另一种牌子的要好。但如果你的朋友,不管他对啤酒是否在行,教你选购某种啤酒,你很可能听取他的。”
一位心理学家莫恩在加利福尼亚州一个海滩上搞了一个传播训练公司,他发现,如果一个商品推销员能模仿顾客的声调、音量和言词,表现顾客的姿态和情调,他一定成为优秀的推销员,甚至有的人还能下意识地在呼吸动作上与顾客相协调,好像是一架绝妙的反馈机器,把顾客发出的每一个信号反射回去。
在具体行动上,甚至是些很微不足道的方面表现出来的在感情上与你的听众的亲近感,往往会使你得到巨大的感情回报和共鸣。而一旦建立了这种感情共鸣,不用什么苦口婆心的劝诫与说服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达到目的。
小李借助于好友老赵的路子做生意,在他将一笔巨款交给老赵不久,老赵不幸身亡。小李立刻陷入了两难境地:若开口追款,太刺激老赵的家人;不提此事,自己的局面又难以支撑。
帮忙料理完后事,小李对赵妻说了这样一番话:“真没想到赵哥走得这么早,我们的合作才开始呢。这样吧,嫂子,赵哥的那些关系你也认识,你就出面把这笔生意继续做下去吧!需要我跑腿的时候尽管说,吃苦花力气的事我不怕。”
看小李的样子,丝毫没有追款的意思,还很豪气,其实他明知赵妻没有能力也没有心思干下去。话中又蕴含着巧妙的提醒:我只能跑腿花力气,却不熟悉那些门路,困难不小又时不我待。
结果,倒是赵妻反过来安慰他说:“这次出事让你生意上受损失了,我也没法干下去了,你还是把钱拿回去再想别的路子吧。”
小李只字未提追款一事,相反还让对方先开了口。试想,如果他直接说出来会有多尴尬。他的巧妙之处在于说了一席站在对方立场考虑的话,将心比心,对方自然也能站在他的立场思考问题,不知不觉中就说出他想听的话。
第五节 说什么话让彼此一拍即合
没有人会喜欢一个谈话时只讲他自己,而不关心对方的人。人们愿意和那些与自己有共同话题的人交往。
向“共同”语言靠拢
交谈的双方,如果没有发现有用的共同语言,很多时候都谈不到一块的。常见这样的现象:两个人一见面,照例寒暄几句,把各自的家人都问候一遍之后,突然发现没话可说了。两个人大眼瞪小眼,仿佛一下子全都变成了哑巴。
反之,如果两个人有这样一种共同话题,就会变得有默契,而且话越说越多,真有点“相逢恨晚”的感觉。
王先生新买了一台洗衣机,因质量问题连续几次拉到维修点都没有修好。后来,他找到李经理诉说苦衷。
李经理立即把正在看武侠小说的年轻修理工王永叫来,询问情况,并提出批评,责令其速同客户回去重修。
一路上,王永铁青着脸不说一句话,因为他正念念不忘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人物的命运。
王先生灵机一动,问道:“你看的《射雕英雄传》是第几部?”王永答道:“第二部,快看完了,可惜找不到第三部。”
王先生说:“包在我身上。我家还有不少武侠小说,等一下尽管借去看。”
紧接着,双方围绕武侠小说你一言我一语,谈得津津有味,初时的紧张气氛消除了。后来,不但洗衣机修好了,两个人还成了好朋友。
历史上有许多成功的讲演者只要一开口,一挥拳,台下的听众就群起拥护,挥拳高呼,群情激昂,情不自禁。他们之所以能和听众结成一体,就是因为他们所用的词、态度或所说的话,都不是以“我”为中心,而是与听众“同呼吸、共命运”,因此,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他们常说“我们”怎样怎样,由于不是说“我”,而是说“我们”,使听众们产生认同感。
找到“共同语言”,可以解除陌生人的心理防线,进而让他同你的态度保持一致。
总能找到共同点
如果你与某人的交流一开始就以争论为起点,那么你们不会有一个愉快的结束。因为在争论中永远没有赢家,稍微不合适就成为争吵。每个人在与别人的交往中都存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心理,人人都希望得到一种认同,而不是走到哪里都听到别人反驳他。所以你如果可以找到两个人的共同点——你和别人相似的地方,就可以继续进行下面的话题。不要怕和一个陌生人找不到共同话题,只要你认真地去询问就可以找到。并且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点是很多的,也许你们谈着谈着就发现你们是同样的人或者有着相似的经历。更广泛一些来说,你们也许对某种东西或者某种观点有着类似的看法,等等。当别人说的东西正好符合你的意见,那么你来一句很简单的“对啊,我同意”或者说“太好了,你也喜欢这首歌啊?”只要这么简短的一句话就可以拉近你们的距离,找到你们的话题了。
其实,寻找共同点随时可以使用,当你想进一步了解一个人的时候,聊共同的话题,就会增加你们俩对事物的看法,更重要的是你会得到对方的认同,对方会觉得和你谈得来,有可谈之处。
就像赵本山在1992年的CCTV春节联欢晚会表演的小品《我想有个家》,赵本山扮演的赵英俊去电视台征婚,因为在镜头面前紧张总是达不到导演的要求。在演播室里还有一个因为同样原因在练习的征婚女士。两人就互相鼓励,互相给对方当导演练习录像,再谈到征婚的要求,自己的家庭状况,突然发现对方很合自己的心意,一下子觉得相见恨晚,原来找寻了这么长时间,合适的人就在自己面前。
小品里人物的话题都比较朴实、简单,本来没有想过的事情都发生了。所以,找到一个共同的话题不是那么困难的。只要你观察仔细,你就会发现你们也许喜欢相同的颜色,看过相同的电影,一样对城市的环境不满意等,这些话题你都可以用。
善于发现共同点
你可以使用几种简单的方法,例如,你可以学会观察人,每个人的心理状态、精神追求、生活爱好等,都或多或少要在他们的表情、服饰、谈吐、举止等方面有所表现,只要你善于观察,就会发现你们的共同点。再者你也可以听第三者的介绍了解谈话人的爱好,或者是在你们的谈话过程中,学会揣摩谈过的话,提出你的问题探索你们俩之间的共同点。寻找共同点的方法很多,比如面临的共同的生活环境、共同的生活任务,共同的行路方向、共同的生活习惯等。只要你仔细发现,陌生人无话可讲的局面是不难打破的,这些方法都是简单有效的。
例如,你去朋友家做客,遇到陌生人在场,作为对于两人都比较熟悉的主人会马上出面为双方介绍,说明双方于主人的关系,各自的身份、工作类型甚至性格特点、爱好等,细心人从介绍中马上就可以发现对方与自己有什么共同之处。如果他们发现都是主人的同学。那么就可以围绕“同学”这个突破口进行交谈,谈论这个共有的“同学”,进而相互认识和了解,甚至变得亲近起来。这当中重要的是在听介绍的时候要仔细地分析认识对方,发现共同点后再在交谈中延伸,不断地发现新的共同点和关心的话题。
当然你要是一个健谈的人,一般来说人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都比较健谈,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事情,即使是一个平常沉默寡言的人,一旦谈到他感兴趣的话题就会滔滔不绝。因此,你在发现了共同点的时候,也要确定这个共同点是你们俩都感兴趣的,要不然又会陷入尴尬的境地,几句话就结束了你好不容易找到的话题。
第六节 会听有时胜过会说
聆听越多,你就会越聪明,就会被更多的人喜爱,就会成为更好的谈话伙伴。一个好的听众总比一个善讲者会赢得更多的好感。
会听的“金人”最有价值
交流固然重要,但有时候,做一个好的聆听者能够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在一项关于友情的调查中,结果显示,拥有最多朋友的是那些善于倾听的听众,而不是能言善辩、引人注目的演说家。其实想想也有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表达自己,而聪明的聆听者能够让说话者有充分的表达的机会,自然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会听也许是最简单有效的获得好感的手段,所以要学着做一个会听的人。
曾经有个小国的使者来到中国,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个小国的使者同时还出了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金匠进行估测,称重量,看做工,可都没能区别出来。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么个小问题都答不出吧?最后,有位德高望重的老臣说他有办法。
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出三根稻草,分别插入三个金人的耳朵里。插入第一个金人的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了;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里,什么声音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因为这个答案是正确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正如一句谚语所说的:“沉默是金,慎言是银。”也有人说,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懂得适时闭嘴,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会听胜过多说话
但许多人并不懂得要善于倾听这个道理。当自己不同意别人说的话时,往往不待别人说完,就想插嘴。实际上,这样做是不理智的,不但不能使别人放弃自己的主张,还让别人觉得你非常没有礼貌。你想,别人正有许多的话急于说出来,你却插一句,这时,他根本就不会注意你想表达的意思。所以,我们必须懂得适时地闭嘴,耐心地听别人把话说完,并且鼓励他把意见完全说出来。
美国某大汽车公司,需要采购车座上的绒垫,当时,有三家商店分别派了一伙能言善辩的职员前去推销。其中有两家商店所派的职员在听证会上极力想把自家的产品的优点说得透彻一点,只有另外一家商店的职员只是把自家的产品拿出来放在汽车公司主任的面前,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自家产品的优势就站在旁边不做声了,他的用意很明白,是以事实说话。汽车公司主任见了,就把商品拿起来看了看,并把三家的产品作了一个比较,结果,其他两家商店所派的善于辞令的职员都空着手回去了,另外一家商店的职员尽管没有多开口,却做成了这笔买卖。全部订货的总价格竟高达160万美元之多。这笔庞大的生意,是这位推销员毕生所梦想不到的。这个事例形象地说明:懂得多听少说适时闭嘴的效果,反而会胜过多说话。因此,在与人交谈时要想获得别人的赞同,就要懂得适时地闭嘴,必须自己少开口,让别人多说话!
做好倾听的姿态
一个谦虚冷静的倾听者,不但到处受人欢迎,且会结识很多人。在谈话的过程中,如果能耐心地倾听对方说话,无形中让说者的自尊得到了满足,使他感到了自己是受重视的。
首先要认识到认真听是最重要的。认真而仔细地倾听是尊重对方的前提,有了前提才会有真诚的交流。接下来,友好地回应并且不时给对方以鼓励,也是尊重对方的重要内容。
当对方的谈话优美动听,很具有艺术性,听他讲话就是一种艺术享受时,你就可以点头称赞对方说得好,说得精彩。当对方的观点很符合你的观点,你内心表示赞同时也可轻微地点头,向对方示意自己在认真地听话,这样更能调动说话人的积极性。
听话时微笑的作用不容忽视。善意的微笑会缩短你与谈话人的距离,增进谈话双方的感情。会意的微笑,会告诉对方你在专心地听他讲话,并且很投入;对方也会了解到你听明白了他的意思。特别是在异性之间进行交谈时,面带微笑地听对方谈话,会增加你的个人魅力。一旦对方被你的个人魅力所陶醉,你的谈话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对方幽默风趣的谈话方式也会使听话人发笑。如果说话人比较积极乐观,爱用风趣的语言与你交谈,你的笑容一定要多一些。比如对方想活跃谈话氛围,故意讲出幽默的语言来,你却表情暗淡,毫无察觉,这样,对方一定会觉得很没趣。必要的时候与对方开怀大笑会带来更好的效果。
第七节 有来有往的沟通受人欢迎
而真正的沟通,是一种有来有往的交流,只有这样,双方的交谈才不会只是停留在浅层次上。
抢着说话不利于交流
一次,小白到朋友小黑家里去聊天,小黑竟然一个人从头说到尾,一点也没意识到小白也有着很强烈的说话的欲望。在很多情况下,小白一开口他就说,“是的,是的,我也这样想”,“是的,是的,这样的经历我也有”,接着就把话题接过去,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说开了,小白就只好当听众了。但是他就总是感到一种话题被人强占了去的窝囊,因为许许多多的话题一次次冒出来却不能说出来,最后堵在心里堵得人心里非常难受。从此后小白就不爱去小黑家里做客了。同时小白也知道该怎样对待上门来做客的朋友了:不要老是一个人说,这样别人才能乐意上门说话、聊天,从而让大家都享受到足够的交谈的快乐。
许多人说话时常以自我为中心,凡是自己觉得有趣的东西,就认为别人也会感兴趣,其实对方根本没听进去。而真正的沟通,是一种有来有往的交流,只有这样,双方的交谈才不会只是停留在浅层次上。
对话是交际的基础,有对话才有交流,有交流才能产生情感。一次成功的交谈应像一场接力赛,每个人都是集体接力的一员,既要接好棒,也要交好棒,棒在自己手上时,要尽心尽力跑好,棒在他人手上时,不妨为之加油,为之喝彩。如果把交谈变成一个人的独白,尽管你讲得眉飞色舞,口干舌燥,也没有人为你鼓掌喝彩,所以切忌扮演“一言堂”主的角色。
在交谈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表现欲,同时也有被发现、被承认、被赞赏的内在心理需求。如果只热衷于表现自己,而轻视他人的表现,对自己的一切津津乐道,而对他人的一切不屑一顾,就势必造成自吹自擂、自我陶醉的不良印象。
所以在交谈中,要善于让对方说话,自己也要善于回应。不要随意打断对方的话然后频加批判,或者挑其毛病,或发出争论,或急下判断,这种方式使人讲话时不得不十分小心,字斟句酌,同时也担惊受怕,不敢吐露真情,从而影响交谈正常而深入地进行。而且很容易伤害别人的谈话积极性,使说话者不愿意再讲,更不可能再讲心里话。这样也就无法收到较好的效果,影响双方的关系,不利于交谈。
其实最好的沟通方式,就是给对方留出一些说话的空间。然后迅速作出恰当反应。这样会让对方觉得受到尊敬和鼓舞,愿意讲实话,说真话,从而更能够抓住对方的心理,进行愉快的交谈。
当对方的言谈举止很精彩时,你还可以做一些小动作,比如身体向前稍微倾斜,表示你对说话者的尊敬。恰当地插话不但表示你对说话者观点的赞赏,而且暗含着鼓励的意思。比如在你对他的话表示赞同时,可以兴奋地竖起大拇指表示肯定和夸奖,“说得太好了!”、“没错”、“真不错”、“太棒了!”这些简洁的插语让说话者想释放的情感找到了载体,表明了你对他的理解与支持。那么此时的氛围一定很热烈,被夸奖者更会兴奋不已。
适时提问效果更好
在谈话过程中,善于提问是很好的回应手段。恰当的提问可将对方的思路引导到某个要点上,或从对方那里了解到自己不熟悉的情况,有时还可以打破冷场,避免僵局。
提问既然是为了使交谈有效、深入地进行下去,就要注意内容,不要问对方难以应付的问题,如不应询问人们难以启齿的隐私,以及大家都忌讳的问题,也不要询问超乎对方知识水平的学问或技术问题等。有的人在交谈中就不注意这一点,不管什么事情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样做的结果是既不尊重自己,更不尊重对方,并且谈话只能不欢而散。提问的方式也不能忽视,查户口式的一问一答只能窒息友善的空气。为此,提问的人应对发问进行方式设计。比如接待一位东北客人,若这样问:“你是东北人吧?”、“东北比北京冷吧”、“你刚到北京吧?”等,对方恐怕只好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是”,这不能怪客人不健谈,而是这种笨拙的发问也至多能回答到这种程度,如果换一个问法:“东北现在建设得怎么样?有什么新闻?”、“这次到北京有什么新的感触?”等。这样的问话,对方不但可以介绍一些你所不了解的事,还会使客人能充分叙述自己的感受而使空气自然融洽,所以设计巧妙的提问,不仅能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还能使交谈沿着自己希望的轨道向深处展开,达到相互沟通的目的。有的人问话一出,却使双方无话可说,形成难堪的场面;而有的人问话一出,便立即打开了对话的话匣子,双方相见恨晚,成了好朋友。可见提问是一种艺术,对接近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如果提出的问题对方不愿回答,或一时回答不上来,不宜生硬地追问或跳跃式地乱问,要善于调整话题。如果对方往往是因为羞怯而不爱说话,那就应当问点无关的事,比如问问他工作或学习的情况,等到紧张的空气缓和了,再把话题纳入正轨。
适时而恰当地提出问题,并且配合对方的语气表述自己的意见;不离开对方所讲的话题,通过巧妙的应答,把对方讲话的内容引向所需的层次和方向。
总之,在交谈的过程中,要懂得适时地提出问题,这对于更深的交谈起着直接的作用,也有助于调节谈话的气氛,因此,要想成功社交一定不能忽视这一点。
第八节 有事没事多套近乎
拓展和建立更加广泛的社会关系,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轻易完成的。不要害怕与不熟悉的人套近乎,如果你不主动结交更多的关系,他们也不会主动来结交你。
套近乎需要主动出击
套近乎就是有些人为了将对方套入“我们”的范围,为了增加感情而寻找各种理由的说辞与各种人都要保持联络。
很多人都感叹自己的社会关系太少,朋友圈子太小,也不知道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西方有句谚语说:“每个人距总统只有6个人的距离。”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认识一些人,他们又认识一些人,这些人又认识另外一些人……于是,这种连锁反应一直会延续到总统的椭圆形办公室。根据这一道理,你不但距离总统只有6个人的距离,而且距离其他任何一个人也只有最多6个人的距离。不管那个人是政府部长,还是公司经理,或者是别的什么角色。
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拓展和建立更加广泛的社会关系,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轻易完成的。除了需要很长时间和很多精力的投入,还需要有耐心、信心和乐观的心态才能够逐渐得到成功。不要害怕与不熟悉的人套近乎,如果你不主动结交更多的关系,他们也不会主动来结交你。
前台小姐把一张名片交给老板,老板厌烦地把名片丢回去。没有办法,前台小姐只好把名片退回给门外尴尬的推销员,推销员再次把名片递给前台小姐:“没什么,麻烦你了,我下次再来拜访,所以还是给你们老板留一张我的名片。”
拗不过这个推销员的“纠缠”,前台小姐只好硬着头皮,再进老板办公室。老板显然生气了,将递过来的名片一撕两半,丢回给前台小姐。前台小姐目瞪口呆,几乎傻了。老板更来气,想了想,从口袋里拿出10元钱递给前台小姐:“10元钱买他一张名片,够了吧!”
没想到,当前台小姐递还给推销员名片和钱后,推销员几乎乐坏了:“请你转告你们老板,10元钱可以买两张我的名片,所以我还得再给他一张名片。”随后再掏出一张名片交给前台小姐。
突然,办公室里传来大笑声,老板走了出来:“你的精神太令我感动了,就像我当年一样。好吧,年轻人,你进来吧!”
利用人情套近乎
在朱镕基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的前一天,中央电视台的有关领导告诉节目主持人敬一丹,明天,总理来视察的时候,你要想办法得到朱总理的题词。敬一丹听了既感到欣喜,又感到多少有些为难:我怎么向总理提出这个请求呢?第二天,朱总理在中宣部部长丁关根的陪同下,来到中央电视台。他走进“焦点访谈”节目组演播室,在场的所有人都起立鼓掌,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朱总理跟大家相互问好之后,坐到主持人常坐的位置上,大家簇拥在他的周围,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与总理交谈。一位编导说:“在有魅力的人身上,总有一个场,以前我听别人这样说过。我看您身上就有这样一个场。”朱总理不置可否地笑了。演播室里的气氛更加活跃、和谐,敬一丹感觉这是一个好时机,一个很短暂的、稍纵即逝的时机。于是走到朱总理面前说:“总理,今天演播室里聚集在您身边的这二十几个人只是”焦点访谈“节目组的十分之一。”总理听了这话,说:“你们这么多人啊!”敬一丹接着说:“是的,他们大多数都在外地为采访而奔波,非常辛苦。他们也非常想到这里来,想跟您有一个直接的交流。但他们以工作为重,今天没能到这里来。您能不能给他们留句话?”敬一丹说得非常诚恳,而且非常婉转,然后把纸和笔恭恭敬敬地递到朱总理面前。总理看一下敬一丹,笑了,接过纸和笔,欣然命笔,写下“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16个字。总理写完,全场响起一片掌声,热烈的气氛进入了高潮。
敬一丹的绕圈子的确运用恰当,可圈可点。请求题词,先把在外“四处奔波”、“非常辛苦”的记者抬出来,在感情、道义上说了一个让人不宜也不忍拒绝理由,另外语气曲折委婉,表述又贴切诚恳,终于如愿以偿。
随时随地找机会
世界第一推销员乔·吉拉德有一次演讲,现场大约有2500人。据一名亲历现场的人回忆:
开场前5分钟,有一个助教看见我,说:“您有乔·吉拉德的名片吗?”我说:“没有啊!”于是他给了我一张。
隔了30秒,又一个助教跑过来:“您有乔·吉拉德的名片吗?”我说:“有一张。”他说:“还不够,再给你一张。”
这样,5分钟之后我共拿到5张乔·吉拉德的名片!
后来演讲开始了,74岁的乔·吉拉德一到台上就跳起了迪斯科。他的热情使全场立刻疯狂,他问:“你们都想成为世界第一的推销员吗?”我们说:“很想!”“你们想知道我是怎么做到的吗?”“非常想!”“请问各位有没有我的名片呢?”“有!”“几张?”“3张!”“5张!”“6张!”……
“还不够!”说着乔·吉拉德把他的西装打开,将至少3000张名片像撒盐一样“撒”向现场,会场一片疯狂。乔·吉拉德说:“各位,这就是我的秘诀。演讲结束。”
在一个人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你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套近乎的技巧去建立人际关系,建立你的人际关系网。其实每一个人每一天都有这样的机会,大部分人都不仔细地注意到这一点,平白无故地流失掉很多好机会。
你必须相信,处处都是宝地,时时都是良机,人人都是贵人。随时随地重视你所能遇到的每一个人,主动加入每一个团体去介绍你自己,帮助别人达到目的,与第一个人保持密切的联系,主动地交谈与关心,日积月累下来,大量的人际关系会回馈给你惊喜。
第九节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在你看到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请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哪怕你觉得能做的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丁点儿,也请不要吝惜。
制造条件“雪中送炭”
宋太宗是宋太祖的弟弟,他曾经跟宋太祖一起打天下,知道来之不易。因此,他非常爱护老百姓。
有一天,天寒地冻,到处都是积雪。宋太宗在宫中,穿着龙袍,烤着炭火,还觉得寒气逼人。他想:“我是皇帝,住在宫中,条件这么好,还觉得冷。那些缺衣少食的农民,不知会冻成怎样?我必须给他们解决这个困难。”
想到这里,他马上召开封府尹进宫,对他说:“天寒地冻,我们有吃有穿有火烤,那些缺衣少食的老百姓,怎么办?你马上带上衣服、粮食和木炭,去寻访那些穷人,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
开封府尹接到圣旨,马上带领随从,准备好衣服、粮食和木炭,挨家挨户去送。凡是有困难的,都给送去米和衣服。凡是没有柴烧的,都给送去木炭。让那些穷人有米有饭吃,有木炭生火取暖。
一时间,举国上下交口称赞,传为美谈。
这就是“雪中送炭”成语的由来,后来引申为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有一位叫哈利的大富翁,他是一个做生意的奇才。
15岁时,他在一个马戏团当童工,主要工作是叫卖柠檬冰水。为此,哈利动起了小脑筋。
令人不解的是,在马戏开始前,他却站在门口大声喊:“来,来,顶好吃的花生米,看马戏的人每人赠送一大包,不要钱。”听到叫喊声,观众被吸引了过去。高兴地拿走不要钱的花生米,进入戏场看马戏。
可哈利在炒这些花生米时,特地多加了一些盐,不但吃起来味道更好,而且越吃口越干。就在这时,哈利又出现了。
他提着爽口的柠檬冰水挨座叫卖,几乎所有拿过免费花生的观众都要买他的柠檬冰水。
哈利的“雪中送炭”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帮助别人,反而有些投机取巧、耍心机的嫌疑,但是,这也恰恰说明了哈利别出心裁的营销技巧,“雪中送炭”还是很奏效的。加盐的免费花生米只是为刺激冰水需求所作的一个铺垫,这也适用于我们与别人的交际中。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应该想一想曾经做过什么事情、用了什么技巧来主动出击。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是两种不同的助人意识,而雪中送炭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品德高尚,更让人感动,让人铭记在心。也正因为这份感动与记忆,有时雪中送炭会让你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
名扬天下的商业领袖,一代官商胡雪岩的发达可以说就是你雪中送炭种下的善果。胡雪岩出身贫寒,出道伊始他在信和钱庄做学徒,一年中秋,他奉老板之命去讨债,拿到了五百两原以为是死账的银子。正好在这期间,胡雪岩在茶楼里结交了文人王有龄,王有龄是一位有才干、有志向、想做实事的人,他想出人头地,但苦于没钱做敲门砖,尽管他们相识时间不长,彼此还没有深交,但是当胡雪岩了解到王有龄并非没有门路,而是没有钱作为活动费时,竟主动将收到的五百两债银拿出来,送给了王有龄,他说:“我看你好比虎落平原,英雄末路,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一定要拉你一把,才睡得着觉。”胡雪岩的义举让王有龄感激涕零,他信誓旦旦地说:“我若富贵了,绝不会忘记胡兄!”
其实这个时候,那五百两银子属于信和钱庄的,胡雪岩眼光远大,他愿意为了帮助王有龄而冒了一次得罪东家的险,而胡雪岩的这一次“雪中送炭”也奠定了他日后成功的基础。
俗语说:“患难之时见真情。”一个人春风得意时,你帮他,他可能记不住。但是当他陷于困境,急需别人伸手相助,却又无人愿意帮助他时,你伸出了援助之手,这时,他就会感激你。所以最需要帮助的不是那些早已功成名就的人,而是那些因被埋没而产生自卑感或身处逆境的人。
一个穷困潦倒的人受到你的帮助,在他成功的时候,最容易记住和报答的就是你。胡雪岩把这种“雪中送炭”的方法,说成是“烧冷灶”。当然,胡雪岩不是逢人便送,见“冷灶”便烧。而是“放出眼光,择其有资望者,或将来必有腾达高就者,殷勤接纳,时相探望,慰其寂寥,解其困难,使彼心中感动,当你是雪中送炭的君子”。有朝一日,先前的投资,便可大获厚利了。
与“锦上添花”相比,同样是予人玫瑰手有余香,雪中送炭却有着及时性,在你困难、低落的时候勇于并及时帮助你的人,请一定要记住他的好,因为这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礼遇,这样的以礼相待并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同样的,在你看到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条件允许的话请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哪怕你觉得能做的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丁点儿,也请不要吝惜,因为也许只是你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轻盈的问候、一个关切的动作,能改变很多。
第十节 别人通过表情语言更能感受你的诚意
第一印象的好坏决定于初见时的第一眼感觉,而人与人初次见面时,面部的表情和双眸都能流露笑意的话,更能让人感受你的诚意,给人留下好印象。
用微笑做名片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这样说过:“面部表情是历经多少世纪才培养成功的,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到千百倍。”表情不仅能给人以直观的印象,而且还能给人以比较强烈的感染力,它同声音语言配合,能够产生很好的交际效果。根据心理学家研究统计所得到的结论,人们传达信息的总量中,大概有55%是靠面部表情来实现的,所以有人认为面部是思想感情表达的“荧光幕”。
人的面部表情是内在态度的指示器。面部肌肉松弛露出微笑的神色,使人乐于亲近,令人舒服,给人快慰。面部肌肉绷紧,板着面孔,使人避而远之,望而生畏。所以你的面部表情通常能够传达出你内心的真正想法,你可以利用微笑来表达交谈的诚意,促进沟通的进行。
心理学认为“微笑”就是“接纳、亲切”的标志,也就是说当你微笑时,等于告诉对方“我不会害你”、“我对你并没有敌意存在”。第一次见面时若没有笑容的话,会让对方感到紧张,以为你在拒绝他,难与你亲近。嘴角上扬、连眼神也在笑的表情就是一种好感的表示。当你一直微笑看着对方时,就能消除对方的警戒心。
微笑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但是在运用微笑表达诚意的时候,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笑得自然。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美好心灵的外观。这样才能笑得自然,笑得亲切,笑得美好、得体。要注意不能为笑而笑,没笑装笑。第二,要笑得真诚。微笑既是自己愉快心情的外露,也是纯真之情的奉送。真诚的微笑让对方内心产生温暖,有时候还可能引起对方的共鸣,使之陶醉在欢乐之中,加深双方的友情。第三,要笑在合适的场合。微笑并不是不讲条件的,也并不是可以用于一切交际环境,它的运用是很有讲究的。当你面带笑容时,你的心情不会差到哪里去。当你笑容满面地面对一个人时,他也很难不对你报以微笑。微笑使人觉得自己受到欢迎、心情舒畅,但对人微笑也要看场合,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有时候,微笑让你看起来紧张、无助,特别是在笑得太夸张的情况下尤其如此。当你出席一个庄严的集会,去参加一个追悼会,或是讨论重大的政治问题,自然不宜微笑。当你同对方谈论一个严肃的话题,或者告知对方一个不幸的消息时,或者是你的谈话让对方感到不快时,也不应该微笑,或者要及时收起微笑。第四,微笑的程度要合适。微笑是向对方表示一种礼节和尊重。但是如果不注意程度,微笑得放肆、过分、没有节制,就会有失身份,引起对方的反感。第五,微笑的对象要合适。对不同的交际对象,应使用不同程度的微笑,传达不同的感情。
微笑如一剂良药,能感染与你接触的每一个人。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对一位终日愁眉苦脸、深锁眉头的人产生好感。总是面带微笑,让别人也产生愉快情绪的人,才是最容易获得大家好感的人。
让眼神说出美妙的话
目光能塑造自我形象,能给人以鲜明的“第一印象”。眼能传神,能表现人的心理内容的说法,是非常有道理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就曾作过精辟的阐述,说明眼睛是判断人心善恶的基准。他说:“存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于焉;胸中不正,则眸子非焉。”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在做公共演说和电视讲话时,从不戴眼镜,要同法国人“眼对着眼”地讲话,因为他对眼睛交流思想感情的作用极为重视。今天,我们的不少领导者在和人交流时,不仅倾听人家的谈话,而且眼睛适当地看着对方,能给对方一种受到尊重、受到重视的感觉,这样的谈话一般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也有不少人在讲话时两眼死盯着讲稿,谈话时两眼或仰望天花板,或左顾右盼、东张西望,使人感到他“目中无人”,不知他心里在想着什么,这样的效果自然不会好。
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十分善于运用眼神。保尔·拉法格会见马克思时说:“当某一个人在谈话中加入几句俏皮话或机敏的答辩时,他的眼睛便在浓密的眉毛下快活地、嘲弄地闪动起来。”
总之,眼睛的力量是无穷的。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就说一段话:“不但是身体的面容、姿态和姿势,就是行动和事迹、语言和声音及它们在不同生活中的千变万化,全部可以艺术化成眼睛。人们从这眼睛里可以认识到内在的无限自由的心灵。”
所以,尽量让你的眼睛说话吧,说出充满善意的话,说出充满诚意的话,这样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对你更加信赖,从而都愿意接近你,与你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