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乐的角度看,新时期的歌剧还是有一定进展的,这主要表现在剧作家和作曲家对歌剧音乐的特殊艺术规律有了深一步的认识,在歌剧音乐创作方面作着比较宽的创新探索,《第一百十新娘》、《伤逝》、《芳草心》和《原野》,都在不同形式的歌剧音乐中取得了成绩,并表明在歌剧音乐创作的专业水平上有了一定的提高。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歌剧家族中增加了一个新成员——“音乐剧”。从1980年产生的《现在的年轻人》(盛和煜、汪荡平编剧,刘振球作曲)和《友谊与爱情的传说》(刘岚、嘉鹏改编,徐克等作曲)为起点,近十年间相继产生了《风流年华》(王仁杰等编剧,商易作曲,1984年)、《冰湖上的篝火》(刘传铭、任国栋编剧,于尔毅、谢国华作曲,1984年)、《小巷歌声》(杨果斌编剧,李执中作曲,1985年)、《时髦青年与怪味鸡》(杜滨作曲,1986年)、《敢仙——小野小町》(吕远编剧作曲,1986年)及《请与我同行》(舒柯编剧,左焕妽作曲,1989年)等具有一定影响的音乐剧作品,前面已提到过的《芳草心》、《蜻蜒》和《搭错车》等也可列在广义的“音乐剧”的名下。这类歌剧开始在称谓上很不一致——轻歌剧、歌舞剧、音乐喜剧、抒情歌曲剧、通俗歌舞剧、大型歌舞音乐故事剧、音乐话剧……等等。五花八门的名称说明了这类作品在内容形式上的多样性。1987年以后,才逐渐集中到“音乐剧”这一约定俗成的名称上来。中国音乐剧借鉴了美国和欧洲音乐剧的某些艺术特点,并结合了中国民间歌舞小戏和新歌剧的传统,初步形成了一种歌、舞结合的,注重通俗性和娱乐性并带有喜剧色彩的音乐戏剧新品种。中国音乐剧一出现就在听众中获得了比较广泛的知音,也得到了音乐理论界的关注,1988年5月在上海举行了我国首次“音乐剧研讨会”,1989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央歌剧院音乐剧中心”。这一歌剧新品种目前已出现了方兴未艾的局面,当然它也尚处在起步、探索的阶段,而它所蕴含的强盛的生命力,则预示着它蓬勃发展的美好前景,也为当代歌剧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第五节小结
中国当代歌剧四十年的发展历史,也包括它整个六十多年的历史,都证明了中国歌剧的发展是多元的——它的米源多元,形式多元,它的未来更应该是多元的。
说到“来源多元”的问题,就得回到本章开头的那个论点:从中国戏曲到欧美歌剧,都可能是中国歌剧发展的直接依据。有的歌剧土生土长脱胎于民间戏曲;有的歌剧却直接借鉴外来的歌剧形式。更多的中国歌剧,是将戏曲音乐、歌舞音乐、外来歌剧以至话剧的因素融汇交织,构成了中国歌剧多元的现状。
以中国歌舞、戏曲为一极,以西洋歌剧形式为另一极,在这两极之间有广阔的空间和无数的层次。六十余年间,中国歌剧在形式上大体形成了以下几种类型:
一.接近民间歌舞的类型——历史上的秧歌剧《兄妹开荒》,黎锦晖的某些儿童歌舞剧,当代的《刘三姐》、《蓝花花》等,都属于这一以载歌载舞为特色的歌剧形式。音乐上,大多是较简朴的民间风格歌曲的组合,有些还直接引用民歌。
二、接近民间戏曲的类型——历史上的秧歌剧《夫妻识字》、《红梅记》,当代的《小二黑结婚》、《红霞》、《窦蛾冤》等,均属于这一类型。音乐上大多采用戏曲板腔发展的手法。这种类型的歌剧在五十年代曾盛极一时,成为当时歌剧的主要类型。具有重大影响的《洪湖赤卫队》、《红珊瑚》等都带着这一类型的特点。
三、接近话剧的类型——这在我国歌剧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类型。《扬子江暴风雨》、《白毛女》、《刘胡兰》、《江姐》等歌剧中,话剧的成份都相当重。以往人们都以“话剧加唱”而予以贬谪,其实它已成为中国歌剧的一种典型形式,不应该看不起和排斥这种形式的歌剧。这类歌剧的音乐常常是一首首独立的歌曲和咏叹调,音乐时常被大段的对话打断,弄不好会使音乐支离破碎。但只要处理得好,可使音乐,戏剧相得益彰,《白毛女》、《江姐》等就是有力的例证。近年产生的《搭错车》广受群众的欢迎,说明这也是中国歌剧大家族中的不窖忽视和蔑视的一种类型。
四,接近欧洲“正歌尉”的类型——历史上的《秋子》,当代的《草原之歌》、《望夫云》、《阿依古丽》、《伤逝》、《原野》等均属这一类型,音乐大多有主题的贯穿发展,尽量采用“全唱型”,通过咏叹调和宣叙调的交替来推动剧情展开。这种类型的歌剧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探索,至今尚未成熟.还未产生划时代的作品。但中国歌剧的走向世界,可能主要靠这种类型的歌剧。
五,接近外国轻歌剧或音乐剧的类型——这类作品是八十年代以来才获得发展的歌剧类型,如《第一百个新娘》、《芳草心》等。音乐上大多采用分节歌、歌谣体的形式,并大量吸收民歌和通俗音乐的手法。这一类型的歌剧在以往不受重视,但它的发展前途却是无可估量的。
以上这五种类型的中国歌剧,在分类和概念上都是模糊的,有些作品既可属这类,也可属那类,因为各种类型本身存在着相互吸收、相互交融的复杂状况。这种交叉的状况更形成了中国歌剧形式、结构上的多元的可能性。中国歌剧家族本当是百花争艳的多元繁荣局面。
问题是我们过去经常以一元的眼光来看待和要求歌剧,只容许歌剧以一种形式(如戏曲形式)、一条道路(如《白毛女》道路)来发展,从而扼杀了歌剧发展的丰富的可能性。上述五种歌剧类型中,以第三类发展最为迅建,二,四类次之,一、五类再次之。历史上曾十分兴盛的秧歌剧、小歌剧形式,以及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形式,在当代几乎没有得到任何的发展。
中国歌剧的未来必然是多元的。只有坚持多元的眼光和观念,才可能逐步摆脱歌剧的严重困境,迎来歌剧创作的再一次高潮期。
歌剧是音乐诸体裁中最高深的综合性艺术,从创作到演出的流程最为复杂。培养既懂戏剧、又精通音乐创作的专业人才亦最困难。我们的歌剧创作人员大多数在专业上的准备不足,眼界还不够宽阔。中国歌剧走向世界还必然是一条曲折的、漫长的道路。
附:本章参考歌剧剧目索引
一、1949—1966年间的歌剧作品。
《王贵与李香香》,李季原诗,于村编剧,梁寒光作曲。1950年首演。文化生活出版社1952年版。上海文艺出版社1960年重改本。
《纪念碑》,安波、严正、海默编剧,安渡作曲。东北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
《长征》歌剧选曲集,李伯钊编剧.梁寒光、贺绿汀、郑律成作曲。1951年首演。天下出版社1952年版。
《星星之火》选曲,胥树人等词,李劫夫等曲。1951年首演。辽宁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小二黑结婚》,田川、扬兰春据赵树理同名小说改编,马可,乔谷等作曲。1953年首演。音乐出版社1959年版。
《刘胡兰》,于村、海啸等编剧,陈紫、茅沅、葛光锐作曲。1954年首演。作家出版社1955年版。
《草原之歌》,任萍编剧,罗宗贤作曲。1955年首演。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重改本。
《红霞》,石汉编剧。张锐作曲。1957年首演。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
《春雷》,海啸编剧,陈紫、杜宇作曲。1959年首演。北京出版社1960年版。
《洪湖赤卫队》,湖北实验歌剧团集体编剧,欧阳谦叔、张敬安作曲。1959年首演。中国戏剧出版社1961年版。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年版《洪湖赤卫队》歌曲选曲(线谱)。
《哑姑泉》,张万一、张沛编剧,张沛、张文秀、李秉衡作曲。1959年首演。山西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柯山红日》,陈其通编剧,庄映、陆明作曲。1959年首演。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60年版。
《两代人》,刘镇、任英执笔编剧,邵光琛、李中汉,王洛宾作曲。1960年首演。中国戏剧出版社1961年版。
《红珊瑚》,赵忠、钟艺兵等编剧,王锡仁、胡士平作曲。1960年首演。音乐出版社1963年版(线谱)。
《窦娥冤》选曲,侣朋据关汉卿原作编剧,陈紫、杜字作曲。1 957年创作,1960年首演。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刘三姐》,柳州《刘三姐》创作小组编剧,宋德祥等音乐设计。1960年首演。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望夫云》,徐嘉瑞编剧,郑律成作曲。1957年创作,1962年首演。中国戏剧出版杜1963年版。
《江姐》,阎肃据长篇小说《红岩》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1964年首演。中国戏剧出版社1965年版。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年出版《歌剧(江姐)选曲》(线谱)。
《向阳川》,刘万仁、高平编剧,园壮,包学良作曲。1964年首演。甘肃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阿依古丽》选曲,海啸编剧,石夫,乌斯满江作曲。1966年首演。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线谱)。
二、“文革”中的歌剧
《红灯记》,维吾尔歌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歌剧团学习移植革命现代京剧。1972年首演。人民音乐出版社1976年版。
三、1976年以来的歌剧
《蓝花花》,刘艺编剧,贺艺作曲。1979年首演。陕西人民出版杜1981年版。
《琵琶行》,张重天编剧,刘大鸣作曲,1979年首演,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同心结》,田川、任萍编剧,黄庆和、王云之作曲。1980年首演。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
《芳草心》,据评弹和话剧《真情假意》改编,向彤、何兆华执笔,王祖皆,张卓娅作曲。1984年首演。上海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