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多与人交往
宽容之心是在交往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孩子只有与人交往,才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都要犯或大或小的错误。而只有学会容忍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才能与人正常交往,友好相处。也只有通过交往,孩子才能体会到宽容的意义,体验宽容带来的快乐。
但宽容不是无端的退让,不是怯懦的容忍,不是无原则的和稀泥。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态,是一种处世的境界,是饱含自信的微笑,是面对他人的从容。
教孩子树立平等的观念
人与人之间有差异、观念与观念之间有冲突,这本是常事。问题是不能唯我独尊、一切以“我”为标准,而要尊重不同的信念、价值观,尊重他人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种尊重,是宽容的必然内涵。
教育孩子正确看待名利
孩子有上进心,也有虚荣心。要保护并充分用好孩子的上进心,促使其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在积极参与班集体活动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但是也要防止孩子过分看重外在的荣誉。宽容与虚荣是一对矛盾。虚荣心多了,必定心态不平衡,与人争不必要的虚名,时时争、处处拼,最后不一定是好事。家长如何教育孩子正确看待名誉、将来正确看待金钱,这确实是培养宽容心态的重要方面。
帮助孩子开阔视野
所谓宽容,归根到底是对不同于自身甚至与自身观念、利益相冲突事物的宽容。要让孩子充分了解世界的丰富多样性、纷繁复杂性,了解除我们的生活状态外,还有多少种不同的活法。让孩子明白多元性、复杂性是世界的常态,帮助他接受、融入这世界,而不是固守自己的小天地。这就有了一个最基本的宽容的基础。
家长可以带孩子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浩瀚的海洋、奔腾的河流、秀丽的湖光山色陶冶孩子的心灵,开阔孩子的视野和胸襟。家长也可以通过给孩子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知道别人是怎样做到宽容的。
教子故事
不值得生气
一个人因为一件小事和邻居争吵起来,争论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肯让谁。最后,那人气呼呼地跑去找牧师,牧师是当地最有智慧、最公道的人。
“牧师,您来帮我们评评理吧!我那邻居简直是一堆狗屎!他竟然……”那个人怒气冲冲,一见到牧师就开始了他的抱怨和指责,正要大肆指责邻居的不对,就被牧师打断了。
牧师说:“对不起,正巧我现在有事,麻烦你先回去,明天再说吧。”
第二天一大早,那人又愤愤不平地来了,不过,显然没有昨天那么生气了。
“今天,您一定要帮我评出个是非对错,那个人简直是……”他又开始数落起别人的劣行。
牧师不快不慢地说:“你的怒气还是没有消除,等你心平气和后再说吧!正好我的事情还没有办好。”
一连好几天,那个人都没有来找牧师了。牧师在前往布道的路上遇到了那个人,他正在农田里忙碌着,他的心情显然平静了许多。
牧师问道:“现在,你还需要我来评理吗?”说完,微笑地看着对方。
那个人羞愧地笑了笑,说:“我已经心平气和了!现在想来也不是什么大事,不值得生气的。”
牧师仍然不快不慢地说:“这就对了,我不急于和你说这件事情,就是想给你时间消消气啊!记住:不要在气头上轻易说话或行动。”
38.让孩子学会巧妙地回击“小恶霸”
叶子班上有个叫壮壮的男孩,凭借自己人高马大经常欺负弱小同学。有好几次,叶子伤心地告诉妈妈,壮壮揪她头发,还用小剪刀剪她的新裙子。
妈妈看着委屈的叶子很心疼,也很气愤,但妈妈还是尽量克制自己,然后平静地说:“他再欺负你,你就大声呵斥:“‘你这样不对!’然后告诉老师。妈妈明天会跟老师说的。”
可是第二天,叶子却红着眼圈说:“壮壮说我打他小报告,让我以后小心点!”
妈妈已经跟老师交涉过了,得知壮壮没妈妈,爸爸又不务正业,也挺可怜。叶子告诉妈妈,壮壮最怕、也最尊敬警察。于是,由爸爸的一个朋友穿着一身迷彩服去送叶子上学,妈妈告诉叶子这位叔叔是警察。
到学校时,看到了壮壮,叶子拉紧叔叔的手,用眼睛紧盯着壮壮说:“我叔叔是警察,你再欺负我,我就告诉叔叔。”
叔叔摸着壮壮的头说:“爱欺负女生的可不是男子汉呀!”
后来,叶子回家说,壮壮不再欺负她了。
延伸阅读
教孩子学会应对“侵略”
孩子遭到同伴欺负,甚至挨了拳脚,对父母来说,是件非常烦心的事。父母看着孩子委屈的样子,心疼得不得了,但还是得克制自己,要冷静。想想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被欺负,在想想对方为什么爱打人。只有找到了事情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经常受欺负,那么父母就要考虑,看看孩子的交往方式是否有问题。孩子在同伴中总是处于弱势,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父母应从自己孩子身上找到问题的症结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孩子调整与同伴交往的策略。对于处在交往弱势的孩子,决不能强行地要求他“打回去”。因为孩子本来可能就比对方弱小,万一孩子动了手也“打不回来”,孩子就更紧张了。而且,轻易教孩子以动手方式来解决问题,容易使孩子间的争斗升级,形成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激烈局面,最终可能造成更大的伤害。
小孩子爱打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两岁多的孩子,正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他们总认为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不懂得分享、合作,争抢玩具更是常有的事。还有一些孩子的语言发展滞后,不能用语言正确处理和小朋友的问题,也易发生咬人、打人、抓人的现象。当然,也有一些孩子,打人根本就不是因为要攻击对方,而是向对方表示友好,只是他不懂得轻重,比如亲小朋友的时候像是在咬人,弄疼了被亲的小朋友,两个人就打起来了。
弄清了孩子被“侵略”,和一些孩子“侵略”别人的原因,父母就要正确地加以引导了。
教孩子学会宽容对人
一般来说,孩子平时所受的欺负,无非就是被逗了一回,推了一把,如果没有很严重的伤害,父母完全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我们可以抓住这样的事例对孩子适时进行引导教育,让孩子体会到这种行为会对别人造成伤害,是大家都不喜欢的。要从培养孩子的爱心出发,尽可能地去淡化人与人之间的“敌意”,教孩子宽容待人,学会谅解别人。
教孩子学会躲避危险
在家里,父母可以和孩子玩一玩游戏,比如妈妈和宝宝追打着玩,打宝宝身体时,看看他是否能迅速躲避,假装要打他的脸时,看看他是否会扭头避开。同时,允许孩子和要好的小伙伴之间打闹,这是孩子的一种学习方式。从游戏中,孩子也能逐渐学会躲避危险。
教孩子学会大声求援
有的孩子生性软弱,当别人欺负他时,只知道向后退,一直退到墙角。孩子越是退缩,攻击他的孩子越是厉害。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应当告诉他,不用害怕,要大声喊老师或大人,老师或大人的到来,能阻止攻击他的孩子,同时高声地喊叫,能吸引其他小朋友的注意,使攻击他的孩子住手。
引导孩子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两个孩子打架,引来各自父母相帮,当父母之间吵得不可开交时,两个孩子却早已和好如初,又玩得很开心了。孩子间的打闹争斗是平常事,是他们交往过程中的必然经历。孩子就是在今天吵明天好的过程中积累生活经验,学会与人相处的。做父母的决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行为。顺其自然,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相信孩子通过摸索实践,最终会找到交往的“度”。
教给孩子解决争执的方法
父母要允许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几个要好的小朋友,有时也会出现争执的场面,此时父母可以在一旁静静地观察孩子们如何处理。当孩子们无法正确处理时,再帮他们解决。经过这样的交往,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是能逐渐学会处理问题和争执的。
教子故事
一把坏椅子换来的友谊
徐远正读小学二年级。上周一,徐远进教室后,一屁股坐到自己的位子上,没想到被摔得四脚朝天,惹得全班学生哄堂大笑。后来,同桌告诉徐远,一个来得早的同学把他的好椅子换成了一把三条腿的椅子。
中午,徐远回到家,跟爸爸说起这事时愤愤不平:“下午我非要告状不可!”爸爸却不赞成孩子这样做。这天下午,爸爸带上工具,和儿子一起提前到校,把教室里损坏的椅子都修好了。
次日中午放学时,徐远兴冲冲地告诉爸爸:“换我椅子的同学向我道歉了,他把好椅子还给了我,还邀请我去参加他的生日晚会!”
39.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道歉
一位母亲带着5岁的儿子上街,活泼的孩子跑在前面,闯红灯横穿马路。这时,一辆小汽车驶来,虽然司机及时紧急刹车,没有撞着孩子,但还是吓得孩子惊慌失措,倒在地上。
孩子的母亲急忙上前扶起孩子,司机也立即下车。司机感到自己开车太快,惊吓了孩子,应该向孩子及其母亲道歉。
然而,孩子的母亲不但没有责备司机,反而批评孩子:“过马路不看前后左右,太莽撞,尤其是你闯红灯,是你自己的错。”并叫孩子向司机道歉。
最后,这位小朋友果真心服口服地向司机承认了错误。
延伸阅读
教孩子勇于承认错误
虽然人人都会犯错,但是敢于承认错误并为之负责任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大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孩子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父母认为,孩子的错误用不着纠正,长大了自然就好了。殊不知,父母的这种态度会导致孩子自以为是、知错不改。
还有一些父母认为,孩子还小,没有能力承担责任。孩子犯了错,作为父母,代孩子道歉是理所应当的。父母爱孩子没错,然而这样代孩子道歉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是没有帮助的。
我国有句古话:好汉做事好汉当。既然孩子做了错事,就应该让他自己向人家道歉、赔偿损失。这样不仅是为了取得别人的原谅,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从小就懂得为自己的言行切实负起责任来,这对增强孩子的自律精神、谨慎言行,以及将来独立和全面地承担人生责任和义务,顺利地融入社会生活,是非常有益处的。
孩子应当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担起他能负的责任,孩子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就应该自己赔偿这块玻璃,即使他花掉了自己所有的零花钱。但是,他决不会因此得到父母一分钱的补贴。如果钱不够,父母可以考虑借钱给他,但他必须有自己的还款计划。比如,早晨为附近的邻居送牛奶、取报纸,周末为别人修剪草坪,节约自己每周的零花钱等等。父母之所以要这样做,原因就是为了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付出代价。只有付出这种代价之后,孩子才能接受这个宝贵的人生教训。
孩子做了错事,由父母替孩子认错、向别人道歉,其用心虽然是疼爱孩子,但这种疼爱合情却不合理。孩子还小,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若父母一味地代孩子向别人道歉,而不让孩子明白自己做错了事,不要孩子对自己所做的事承担责任,很容易使孩子养成依赖思想,事事依靠父母。此外,父母的这种行为是在袒护孩子的过错,孩子既不能从中获得应有的教训,也不能树立起对自己言行的责任感。这可能就是孩子屡教不改的根源。
在一般情况下,年幼的孩子做不出什么太出格的事,但由于父母总是出面代孩子受过,久而久之,就容易使孩子觉得凡事都有父母顶着,万事都可迎刃而解,从而逐步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说“对不起”,让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应该自己负责,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这样,孩子成人后,才会勇于承担家庭及社会责任,成为一个独立、坚强而有责任感的人。
勇敢认错、诚实道歉当然很重要,但在道歉之前应先让孩子思考自己为什么要道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让他知道不可以再犯同样的错误。可以说,这比光说一声“对不起”更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逼迫孩子说“对不起”,而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让孩子误以为任何事只要说句“对不起”就能够解决问题。事实上,让他们知道错在什么地方,知错、认错、懂得反省,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父母不要一味地袒护,而要帮助孩子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让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就要对此承担责任,应该向对方道歉,求得对方的谅解,这对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很必要的。
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并给予奖励、表扬。很多做父母的只会在孩子表现“精彩”时才给予奖励,殊不知,勇于承认错误更难得。同时,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到犯错误的原因,然后和孩子一起寻求解决的办法。很多时候,失败的经验、教训更能够推动一个人的成长。高明的父母可以让孩子在否定自己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成长,体会到更深刻的成就感。
教子故事
道歉,你自己去
一天,一位妈妈带着女儿在广场上玩皮球。过了一会,来了几个小朋友,于是大家就一块玩了起来。
突然,这位母亲听到了小朋友的哭声,可是她并没有过去,只是远远地看着。过了一会儿,女儿垂头丧气地过来了。
母亲问她怎么不玩了,她说自己和一个小朋友抢皮球,不小心把那个小孩子推倒了,那个小孩就哭了起来。别的小朋友要她向那位小朋友道歉,可她觉得自己没错,拒绝道歉,于是,那些小朋友就不和她玩了。
这位母亲没有批评女儿,而是温柔地对女儿说:“如果你是那位小朋友,你被别人推倒了,虽然别人不是有意的,你会怎么想呢?”
“这……妈妈,我会让他向我道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