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回答说:“是有这回事。君主举行各种活动,恶的上天就会用惩罚来报应他,善的大地就会用恩德来回答他;违背道义的,人们就会合力防范他,顺乎道义的,神灵就会授职给他。因此,君主如果喜欢加重赋敛,扩建宫室,到处游玩,那么民众就会经常受到疾疫的威胁,大霜浓露就会摧残庄稼,丝麻就会没有收成。君主如果喜欢打猎捕获,不避讳时日禁忌,那么这年中就会常刮大风,庄稼就不会结果实。君主如果喜欢破坏名山景观,堵塞大江大河,变更名水通道,那么这年中就会常发大水,危及民众,各种庄稼都不能生长。君主如果喜欢征战,兵革不息,那么就会发生日食、月食,太白金星就会不正常运行。所以君主举行各种活动,善的上天就会用恩德来回报他,恶的人们就会合力防范他,神灵就会收回他的职权,就像声响有回声,就像形影相随一样快速准确。”
文王说:“说得好啊!”
[8]武王问太公曰:“桀纣之时独无忠臣良士①乎?”
太公曰:“忠臣良士,天地之所生,何为无有?”
武王曰:“为人臣而令其主残虐,为后世笑,可谓忠臣良士乎?”
太公曰:“是谏者不必听②,贤者不必用。”
武王曰:“谏不听是不忠,贤而不用是不贤也。”
太公曰:“不然。谏有六不听,强谏有四必亡③,贤者有七不用。”
武王曰:“愿闻六不听、四必亡、七不用。”
太公曰:“主好作宫室台池,谏者不听;主好忿怒,妄诛杀人,谏者不听;主好所爱④无功德而富贵者,谏者不听;主好财利,巧夺万民,谏者不听;主好珠王、奇怪异物,谏者不听⑤。是谓六不听。
“四必亡:一曰强谏不可止⑥,必亡;二曰强谏知而不肯用,必亡;三曰以寡正强、正众邪,必亡;四曰以寡直强、正⑦众曲,必亡。
“七不用:一曰主弱亲强,贤者不用;二曰主不明,正者少,邪者众,贤者不用;三曰贼臣在外,奸臣在内,贤者不用;四曰法政阿⑧宗族,贤者不用;五曰以欺为忠,贤者不用;六曰忠谏者死,贤者不用;七曰货财上流,贤者不用。”(《群书治要》)
【注释】
①良士:指优秀人才,即“贤能的人”。
②听:被君主采纳,被动用法。
③亡:君主死亡,国家灭亡。
④爱:宠爱,亲近。
⑤以上仅列举出五不听,疑有脱文。
⑥止:使止,使动用法,制止君主的行为。
⑦正:疑当同上句当时“直”,使动用法。
⑧阿:阿附,依附。
【译文】
武王询问太公说:“夏桀、殷纣这些暴君当政的时候,难道就没有忠正的大臣和优秀的人才吗?”
太公回答说:“忠正的大臣和优秀的人才是天地养育出来的,为什么没有呢?”
武王说:“作为臣下,却让自己的君主残暴无道,被后世所耻笑,能够叫做忠臣良士吗?”
太公回答说:“那是因为,进谏者的言论不见得一定被采纳,贤能之人不见得一定被重用。”
武王说:“进谏得不到采纳就是不忠,贤能的人得不到重用就是不贤。”
太公说:“不是这样的。进谏有六种不被采纳的情况,强谏有四种必致灭亡的情况,贤人有七种不被重用的情况。”
武王说:“我倒想听您讲讲所谓六不听、四必亡、七不用的具体内容。”
太公回答说:“君主喜欢兴建宫室台池,进谏就不被采纳;君主喜欢发怒怨恨,肆意诛戮杀人,进谏就不被采纳;君主喜欢自己亲近宠爱的人没有功德而得以富贵,进谏就不被采纳;君主喜欢聚财生利,对广大民众巧取豪夺,进谏就不被采纳;君主喜欢珠宝美玉、奇禽怪兽、非常之物,进谏就不被采纳。这些叫做六不听。
“所谓四必亡:第一种是强谏而不能制止君主的行行,必然招致身死国亡;第二种是强谏已使君主知道自己不对,但他却不肯采纳正确的主张,必然招致身死国亡;第三种是用弱小的去对付强大的,去对付众多邪行,必然招致身死国亡;第四种是用弱小的去纠正强大的,去纠正众多恶习,必然招致身死国亡。
“所谓七不用:一是君主本人软弱,他的亲族强大,贤能的人就不受重用;二是君主昏暗不明,正直的君子少,邪恶的人势力盛,贤能的人就不受重用;三是贼臣在外卖国,奸臣在内祸国,贤能的人就不受重用;四是国法大政依附于宗亲世族,贤能的人就不受重用;五是把欺诈当作忠诚,贤能的人就不受重用;六是忠心进谏的人被处以死刑,贤能的人就不受重用;七是资财货物都到了高官显贵手中,贤人就不受重用。”
[9]文王在歧,召太公曰:“争权于天下者,何先?”
太公曰:“先人。人与地称①,则万物备矣。今君之位尊矣,待天下之贤士,勿②巨而友之,则君以得天下矣。”
文王曰:“吾地小而民寡,将何以得之?”
太公曰:“可。天下有地,贤者得之;天下有粟,贤者食之;天下有民,贤者牧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莫③常有之,唯贤者取之。夫以贤而为人下,何人不与④?以贵从人曲直,何人不得?屈一人之下,则⑤申万人之上者,惟圣人而后能为之。”
文王曰:“善!请着之金版⑥。”于是文王所就而见者六人,所求而见者七十人,所呼而友者千人。”(《群书治要》)
【注释】
①称:合,相得。
②勿;不要。
③莫:没有谁。
④与:同情,归顺。
⑤则:疑是衍文。
⑥金版:用金属压制而成的薄片。
【译文】
文王在歧山,召见太公,说:“与人争夺统治天下的皇权,应当先干什么?”
太公回答说:“先要得人。人和地合,那万事万物也就具备了。现在您的位置已经很尊贵了,如果能善待天下的贤能的人,不要把他们当臣子看待,而要把他们当友人看待,那么您就能夺得天下了。”
文王说:“我国土狭小,民众又少,将凭什么获取天下?”
太公回答说:“可以获取天下的。天下有地,贤能的人可以得到它们;天下有粮,贤能的人将吃掉它们;天下有民,贤能的人将统治他们。所谓天下,不是哪一个人的天下,没有哪一个人能够长久地占有它,只有贤能的人才能获取它。您想,有了贤能却还屈居人下,那还有谁不归顺他的?有了尊贵的地位却还俯就别人,那还有谁不为他所用的?那么高居万人之上的,也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这些。”
文王说:“说得好!就把这话刻铸到金版之上。”于是文王前往会见的有六个人,专门求见的有七十个人,召来当做朋友的有千人之多。”
[10]武王曰:“士高下岂有差①乎?”
太公曰:“有九差。”
武王曰:“愿闻之。”
太公曰:“人才参差,大小犹斗,不以盛石②,满则弃矣。非其人而使之,安得不殆③?多言多语,恶口恶舌,终日言恶,寝卧不绝,为众所憎,为人所疾:此可使要问④闾里,察奸伺猾。权数⑤好事,夜卧早起,虽遽⑥不悔:此妻子将也。先语察事实,长⑦希言,赋物平均:
此十人之将也。切切截截⑧,不用谏言,数行刑戮,不避亲戚:此百人之将也。讼辨⑨好胜,疾贼侵陵⑩,斥人以刑,欲正一众:此千人之将也。外貌咋咋,言语切切,知人饥饱,习人剧易:此万人之将也。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近贤进谋,使人以节,言语不慢,忠心诚必:此十万之将也。温良实长,用心无两,见贤进之,行法不枉:此百万之将也。动动纷纷,邻国皆闻;出人居处,百姓所亲;诚信缓大,明于领世;能教成事,又能救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四海之内,皆如妻子:此英雄之率,乃天下之主也。”(《群书治要》)
【注释】
①差:指等级。
②石:十斗,古代容量单位。
③殆:指危险。
④要问:犹言责问。
⑤权数:机敏警觉。
⑥遽:忙碌。
⑦“长”字下别本引有“宝”字。
⑧切切截截:形容固执己见,严于行事的模样。
⑨讼辨:争论辩难。“辨”通“辩”。
⑩陵:通“凌”,指欺辱。
咋咋:形容不苟言笑的样子。
切切:形容严肃认真的样子。
剧易:急难和平易。
战战栗栗:颤抖,形容小心翼翼,心存忧惧的样子。
节:恰如其分的节度,合礼的节度。
慢:指傲慢。
实长:很突出。
动动纷纷: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译文】
武王说:“人们的资质高低有等级差别吧?”
太公说:“有九等。”
武王说:“想听您讲讲。”
太公说:“人的才能是有高低大小的区别,才能低的小的就好比是斗状物,是不能用来装盛十斗的东西的,否则满了就废弃了。如果他不是合适的人选,却硬要让他去做事,哪有不危险?有些人多嘴多舌,恶言恶语,整天都说坏话,躺下睡着也不停止,被大家所憎恶,被大家所疾恨:这些人,可以让他们在村合小片中盘查监视,发现奸邪不端的行为。有些人机敏警觉好事,晚睡早起,即使忙碌也不后悔:这些人是统领妻子儿女的材料。有些人以往的言论很明确,做事有实绩,经常以少言寡语为准则,给大家分配东西很平均:这些人是统领十人的材料。有些人固执武断,不采纳别人意见,而屡次动用刑罚,能不顾及亲戚家人的情面:这些人是统领百人的材料。有些人与人争辨逞强好胜,疾恶如仇,不甘屈辱,常要动用刑罚来整治他人,总想把大伙儿归于一律:这些人是统领千人的材料。有些人外表严肃,说话恳切,明白人们的饥饱冷暖,体察人们的难易甘苦:这些人是统领万人的材料。有些人小心谨慎,一天比一天谨慎,主动接近贤人,积极献计献策,按照礼节用人,说起话来谦恭,忠心耿耿,果断坚决:这些人是统领十万人的材料。有些人温和善良为人师表,专心致志公而忘私,看到贤人即刻荐举,执行法令从不枉法:这些人是统领百万人的材料。有的人一举一动都为邻国所注意,出入居处都为百姓所亲近,诚信宽容明于率众,能够成事又能救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待四海之内的大众,都像对待妻子儿女一样:这种人是英雄中的英雄,也就是普天下的君主。”
[11]“夫杀一人而三军不闻,杀一人而万民不知,杀一人而千万人不恐,虽多杀之,其将不重①。封一人而三军不悦,爵一人而万人不劝,赏一人而万人不欣,是为赏无功,贵无能也。若此则三军不为使,是失众之纪②也。”(《群书治要》)
【注释】
①重:威信高。
②纪:指主要方面。
【译文】
(太公说:)“要是杀掉了一个人而三军官兵都没听说,杀掉了一个人而万千民众都不知道,杀掉了一个人而所有的人都不恐惧,那么,即使多杀一些,他们的将领威信也不会高。要是加封一个人而三军官兵都不欢喜,加爵给一个人而万千民众都不自勉,赏赐给一个人而万千民众都不庆贺,那便是奖赏没有功绩的人,尊崇无能的人。假此这样的话,则三军官兵将不听其调遣,他也就犯了丧失大众这样的大忌。”
[12]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之极①,天道,地利,人事②,三者就先?”
太公曰:“天道难见,地利、人事易得。天道在上,地道在下,人事以饥饱、劳逸、文武也。故顺天道不必有吉,违之不必有害。失地之利,则士卒迷惑。人事不和,则不可以战矣。故战,不必任③天道,饥饱、劳逸、文武最急,地利为实④。”
王曰:“天道鬼神,顺之者存,逆之者亡,何以独不贵⑤天道?”
太公曰:“此圣人之所生也。欲以止后世,故作为谲书⑥,而寄胜于天道⑦。无益于兵胜,而众将所拘⑧者九。”
王曰:“敢问九者奈何?”
太公曰:“法令不行,而任侵诛;无德厚,而用日月之数⑨;不顺敌之强弱,幸于天道;无智虑,而候氛气⑩;少勇力,而望天福;不知地形,而归过敌人;怯勿敢击,而待龟筮;士卒不募,而法鬼神;设伏不巧,而任背向之道。凡天道鬼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索之不得,不可以治胜败,不能制死生,故明将不法也。”(《群书治要》)
【注释】
①极:指最高原则。
②天道,地利,人事:天道:指天时星相之类;地利:指,地理形势之类;事:指,人类生存之事。这些与天时、地利、人和的说法相似而不同。
③任:指用,依赖。
④实:实在的条件。
⑤贵:指尊崇。
⑥谲(jué决)书:欺骗人的书。
⑦“天道”下疑当有重文“天道”,属下旬。
⑧拘:拘泥,沉溺。
⑨日月之数:日月运行对人事的影响,是一种不经验证的推测。
⑩氛气:古代望气家据云气定吉凶,故氛气即吉凶之气。
龟筮:古人卜卦常用龟甲和筮草,龟甲看相,筮草看数。
背向之道:以日、月、山、水等为基点,认为背之或向之都会造成吉凶,是迷信说法叫“背向之道”。
【译文】
武王询问太公说:“总括用兵的最高准则,在天道、地利、人事三者中,哪一种应该放在首位呢?”
太公回答说:“天道难以看清,还是地利和人事易掌握。天道在上,地道在下,人事指饥饱、劳逸、文武等。所以,顺从了天道并不一定有好处,违背了它也不一定有害处。但是丢掉地利的话,士兵们就会迷惑不清。人事不和的话,就可以作战了。因此,打起仗来,不一定要依赖什么天道,饥饱、劳逸、文武之类的人事最关紧,地利也是实实在在的。”
武王说:“天道鬼神,顺从它的就能生存,违逆它的就得灭亡,为什么单单不以天道为贵呢?”
太公回答说:“这是圣人造出来的。圣人想要拿天道来制止后世人们动用干戈,故意着成了欺骗的书,而把胜利的原因寄予天道了。天道对于战争的胜利并没有益处,而将领们被它束缚的,有九种情形。”
武王说:“请问是哪九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