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地球上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陆地上行走的恐龙、空中飞行的翼龙,以及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等都大批死亡,大约70%的生物物种灭绝了。
长期以来,科学界对这场灾难性事变的起因提出多种假说,诸如气候变冷、海平面变动、火山大爆发等,但都难以解释这场浩劫如此迅猛而又波及全球的性质。1979年,美国地质学家瓦尔特·阿尔雷斯和他的父亲、物理学家卢斯·阿尔雷斯宣布,他们在丹麦、意大利等地6500万年前的黏土层中发现了高出一般含量数倍以至数百倍含量的铱、锇等稀有之素。这种情况在地壳岩石中是罕见的,只有陨石中的铱含量才会有这么高。据此,阿尔雷斯父子认为,6500万年前曾有一颗巨大的陨星撞击地球,陨星碎屑粉尘散落于当地的黏土层中,致使土层中铱、锇的含量陡然升高。从铱含量推算,这颗陨星的直径可达10千米左右。陨星冲击作用掀起的大量尘埃遮蔽阳光,大地在数月之内一片黑暗。大批植物枯萎凋谢了,进而危及一系列动物。与此同时,陨星撞击地球释放出巨大能量,导致温度突然升高,臭氧层遭到破坏,这对于体态庞大的恐龙等生物来说,是一种致命的打击。
这样一颗直径10千米的小行星击中地球,可在地球表面形成直径达200千米左右的陨石坑。可是,迄今为止,除苏联发现了两三个白垩纪末的小陨石坑外,人们还未找到这样大的陨石坑。著名海洋地质学家、美籍华人许靖华曾推测,这些彗星或小行星在到达地球之前已经破碎,形成碎块只能造成小陨石坑。
那么,这颗陨石究竟坠落在哪儿?学者们研究了6500万年前黏土层的化学成分,发现其中似乎含有洋底地壳和洋底岩石圈的成分,他们推想陨星曾坠落于占地球表面面积70%的海洋中。而洋底地壳不断更新,新洋壳形成于大洋中脊顶部,老洋壳沿大洋边缘的海沟俯冲潜入地下。可见,如果这颗陨星当时坠落于太平洋的边缘,或落在现已闭合消逝的古地中海中,所形成的陨石坑就会随老洋壳俯冲潜没,将永远无法找到了。如果陨星坠落在大西洋或印度洋中(或太平洋中部),由于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边缘很少有海沟俯冲带分布,所形成的陨石坑就有可能保存下来。有人提出,葡萄牙岸外的大西洋塔古斯深海平原具有环状的边缘,直径达300千米可能就是所要寻找的陨石坑。但许多学者倾向于认为这一环形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当然,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并不承认陨星撞击说。他们认为,火山大爆发也可以带出大量的铱,白垩纪末的生物大灭绝可能是生物进化的内因与环境恶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一直争论不休。如果说,6500万年前确实有一颗巨星击中地球并造成生物大灭绝,那么,这颗巨星是在崩解后散落于陆上,还是坠落于大西洋,抑或落在太平洋或古地中海里?这些问题至今仍是难解之谜。
最近,中国有学者提出四川盆地系行星撞击所致,恐龙灭绝也是撞击的后果。
四川盆地的地貌不仅外形似盆,而且较圆,很有规则,同时周围山脉的高度比较接近一致,呈西高东低的态势。假如从来就没有四川盆地,那么该处的地形就应该是与其四周的地形相接近的整体山形地貌,即:盆地之西是青藏高原的东臂,盆地之北是秦岭山脉的南枕,盆地之南是云贵高原的北部后背,盆地之东是大巴山西依的靠山。如此说来,整个西部高原原来本是一个完整的群体,以至于正好合乎逻辑规律——能量均衡则形状均衡、能量突变则形状突变。
然而,四川盆地的实际却是很久以来就形成的。能量巨大的梯级变化的表现为盆地规律性的高低突变,这个突然出现的巨大能量所致的地貌梯度的显著变化的原因,唯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小行星的撞击。而且,此小行星在撞击之前,此地原本是中国西部大片高原的东部边缘地带。所以撞击才会形成四川盆地以及周边的外貌特征。
有人因此得出结论,四川盆地的成因是小行星撞击所致,而恐龙灭绝的成因也是小行星的撞击所致。有趣的是就在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同一地方正巧又是恐龙灭绝后其化石出土的地方,而且出土时化石距地表很浅,以至其中一块化石露出地表,而被路经此地的考古学家董枝明先生(中科院古脊人类研究所教授)发现。进而人们挖出大量完整的恐龙化石,并在挖掘地原地建起一座世人瞩目的“自贡恐龙博物馆”。
把小行星接地球而形成盆地与恐龙因小行星撞击而灭绝这两个事件统一分析,就不难看出:撞击在前并形成盆地,同时撞击又灭绝了恐龙。恐龙灭绝在后且又埋没于盆地中心位置的地表浅层。显然,这是一对矛盾,一对极大的矛盾。然而,正是这一对从表面看起来的大矛盾,才会预示着一个必然,一个超乎寻常的必然。
多个看起来似乎是独立的事件的原因均来自于一个事件,即:一颗小行星的撞击是形成四川盆地和恐龙灭绝的共同原因。因为在撞击的当时,埋没于自贡的这群恐龙原本就不在这里,而是在整个撞击地边缘的西部高原的山坡上生活着。然而撞击掀起的巨大泥石层洪流(或许是高温的)从空中倾泻而下,片刻间就把大片的坡地覆盖,尔后顺着西部高原西高东低的自然山势,以及撞击之后形成的巨大低洼地势,包裹着地表上原来的一切物体汹涌澎湃地流向低处,流向东部,流向撞击点的中心部位,以致自贡恐龙发掘地所埋没的恐龙化石群形成旋涡状的埋没态势。
位于四川盆地地貌边缘的西南部的巩县境内,有一个叫漏斗山的旅游地。那里确有一个四面环山的漏斗形山地,斗径约1000米,斗深约100米,圆形斗顶四周有约30米高垂直的峭壁,显然不是火山形成的。或许,它是由与撞击四川盆地的那颗小行星同伴而行的另一颗行星碎片所致。
全球发现恐龙的地域越来越广,其中美国的俄克拉荷马州、南极半岛、日本的石川县等均发现恐龙化石。可见,恐龙化石在全球的分布是非常广泛的,远远超出人们以前的估计。然而,地球上的恐龙又几乎是同时灭绝的。如果恐龙灭绝的原因真是小行星撞击所致的话,那么在小行星撞击四川盆地而灭绝自贡恐龙之际,就可能还有其他一些小行星或者是小行星群同时撞击地球上的其他不同地域,从而导致地球上的恐龙群同时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