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57500000008

第8章 婚丧喜庆(2)

【做度晬】

婴儿周岁举行的礼仪,称“周晬”,晋江俗称“做度晬”。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届时,家长要设筵作庆,亲戚朋友要备礼祝贺。此俗杂有许多迷信做法,如敬祀“床母”、“七娘妈”等神佛。有钱人家还要“内外鼓,请夫人”(即演奏民间鼓乐,“笼吹”之类,以答谢神明庇护),还要搬演“嘉礼”(提线木偶戏),谢天酬神。供品中最有特色的是由糯米或面粉印制的形如龟状的“度晬龟”(亦叫“四脚龟”),寓婴儿健康成长,有如龟之长寿。敬神后将“度晬龟”馈赠左邻右舍,亲戚朋友。

贺礼以外婆家最丰厚,衣帽鞋袜,手镯脚环以及寓有祛邪、纳吉的“度晬裘”、“虎耳帽”等几乎无所不备。礼俗之隆,邑外少见。

【绣卍】

梵文。音万。佛的胸口常见有这卍字。意为“吉祥万德之所集”。晋江人给孩子做满月,做度晬的衣服也用红丝线绣上卍。

【爬龟】

晋江所谓的“爬龟”,就是预测周岁幼儿志趣的一种民间仪式。又称“拈周试晬”。做法是在寝室的床上或厅堂的八仙桌上,摆列各种各样的玩物和生活用品,以及学习用具,让婴儿随意抓取,以此卜其日后的兴趣、志向。此俗最迟形成于南北朝。《颜氏家训》载:“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几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亦载:“罗列盘盏于地,盛果木、饮食、官诰、笔砚、筭秤及经卷、针线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征兆,谓之周晬,此小儿之盛礼也。”历代均有此俗。《红楼梦》第二回,贾宝玉周岁,抓了些脂粉、钗环,其父贾政丧气地骂其长大后必是酒色之徒。此俗荒诞,权当游戏无妨。

【蛋俗】

晋江古为礼仪之邦,至今尚留许多蛋俗,如生育蛋俗的满月惠蛋、度晬惠蛋,即把含壳熟蛋用颜料染红,分送给乡里邻居,亲戚朋友。还有生日蛋俗,生日那天要吃鸡蛋面线,生日蛋糕。此外,意在祈祷吉祥的婚娶蛋俗和避邪驱瘟的立夏蛋俗、五月节蛋俗、春节蛋俗,都历千年长盛不衰。马王堆一号汉墓、江陵凤凰山167号汉墓曾出土成批鸡蛋。历代蛋制品甚多,有咸蛋、皮蛋、卤蛋、松花蛋、茶叶蛋几十种。蛋在中医学上有不可忽视的保健和治病作用。它性味甘平,入心脾肺胃肾经,有补血、养心安神、滋阴润燥之功。在古代文化中它一直被视为生育与生命的象征。《艺文类聚》记载:“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史记》也记载殷始祖契“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虽属传说,但可见先民认为蛋是一种神奇之物。于是各种蛋俗应运而生,人们借助蛋来祝福新生命的降临,也祈祷避害趋利,延年益寿,平安生活。

【穿虎仔鞋】

小儿度晬,父母为其穿上外婆家送来的虎仔鞋。此种鞋以黄布制作,鞋前绣一虎头,中间绣一“王”字。虎为百兽之王,俗信穿上虎仔鞋可壮胆、避邪,亦有祝小儿长命百岁之意,此俗在民间流行久远,上世纪初渐废。

【挂天官锁】

小儿“度晬”,外婆家和亲友所送贺礼,常有“天官锁”、“长命锁”诸物。“天官锁”是一种锁状两头系链的银制品,上镌“天官赐福”、“长命富贵”等字样。源于西汉,初为端午系于稚童臂上之饰物。至明代,始移在周岁婴儿颈项,系绳也有用五色彩线编织。此俗被认为可避邪除瘟,保障儿童健康,锁住百岁生命。陈桂炳《泉州民间风俗》引民间传说云:清代京师府尹漳州人唐朝彝为官清正,捕杀了一个恶贯满盈的满族王爷,引起皇族的愤怒,扬言要置之于死地。康熙帝赐“天官锁”让他佩带始免受害。后闽南人加以仿制,作为孩童辟邪保平安的饰品。

【乳名】

儿时起的非正式名字,称“乳名”。因平时呼叫习惯,长大后仍沿用不废。如阿戆、阿歹、大牛、小狗等等便是。此俗古已有之,流行甚广。三国魏曹操乳名阿瞒,蜀后主刘禅乳名阿斗,汉司马相如乳名犬子等都是儿时父母为他们起的。

【总角】

童年,谓之“总角”。古时幼儿把头发扎成一双状如牛角的小髻,故称。此俗春秋战国已有。

【束发】

青少年谓之“束发”。古时男子成童时把头发束成髻,盘至头上,故称。后因以代称十五岁左右成童。此俗古已有之,《礼记》有“束发而就大学”的记载。

【契父契母】

让子女拜亲朋好友,甚至乞丐为干亲的习俗。其原因一般是相命先生排“八字”推算,认定子女娇贵或命薄多病,有所伤碍。认干亲以消灾除祸,祈求吉祥。行此俗要备猪脚、面线或别的物件作为认干亲礼,而干亲则要于小儿满月或度晬送给木碗、木匙、衣帽、长命锁等物品。

【契乞食婆】

孩子出生后常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父母就让孩子拜一个品行较好而且有儿女的乞食婆为“契母”,意为取其“下贱”容易养活。拜契时,要送猪脚面线等礼物给乞食婆。乞食婆也要回赠一个小葭苴(草包),内装碗筷等物让孩子背着,象征“贱命易活”,还可以避邪。

【呼名】

命名,晋江俗称“呼名”。古时人有姓有名又有字,如关羽字云长;岳飞字鹏举;毛泽东字润之等。婴儿出生一般三个月内命名。男二十冠而取“字”,女十五许嫁行笄礼取“字”。字与名通常义相比附,以字释名。至于“名”的构成则因朝代不同略有差异,以伦序、五行、风物、岁时、时事、排行、数字等命名者为最常见。秦汉时人命名,有在名的前面加个“子”字(古时“子”为男人的美称),如子路、子产;有在名的后面加个“父”字(古时“父”是对有功德的男人的尊称),如仲尼父、伯禽父。一般自称或称下辈时,用“名”;称尊长时用“字”。晋江人命名尤重“五行”之说,如请相命先生摆“八字”。若认定缺火,命名时补火,可取名辉煌、火炎等;若认定缺水,命名时补水,可取名河清、江海等;若认定缺土,命名时补土,可取名培基、重坤等,余类推。同时要避长辈名讳,即命名不能与长辈名字同,即使其中有一字同也不被允许。讳,始于周代,后世袭之。凡遇皇帝及孔子之名,世人共避之,谓之公讳;凡遇祖先及尊长之名,全家共避之,谓之私讳。避讳之俗,迄今犹存。

【姓氏】

在远古时代,姓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称号,而氏是姓的支系。姓始于母系时代。氏形成于父系时代。《通志·氏族略序》曰:夏商周三代之前,姓与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在乎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在于别婚姻,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晋江旧时有同乡同姓不通婚之俗,即使异乡同姓也极少有通婚之例。秦汉后,姓与氏不分,所谓姓氏即专指姓而已。顾炎武《日知录》:姓氏之称自太史公汉司马迁始混而为一。这就是说从西汉起取消姓与氏之分,所谓姓氏即是姓。

【做十六岁】

《礼》:“成童舞象。”注:十五以上谓之成童;象,武舞也。晋江民间均以为十六岁为男女的成人期,与古制时限有异。儿女十六岁生日一到,家长必隆重作庆。要炊糕、做馃、缚粽,还要给亲邻戚友分送红蛋寿面,并设筵宴客。同时也接受送礼祝贺,其中以外祖母家礼物最丰,要备衣、帽、鞋、袜、各种金银饰物及鸡蛋、面线等等给外孙“做十六岁”。富裕之家或曾经下愿者还要演戏谢天,盛筵酬神。

【做生日】

生日者,出生之日也。秦以前,人无生日之庆。做生日之俗始于汉,汉代著名史家班固撰《白虎通》一书始见有关生日的记述。《隋书·高祖纪》载称:“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内为武元皇帝,元明皇后断屠。”唐以降,做生日普遍流行,传至今日。晋江人普遍看重生日之庆,特别是母亲不忘儿女的出生之日,生日一到,早上必煮蛋面(或线面)全家共食,以为纪念。

【溺女婴】

旧时民间生育恶俗。生下女婴,以水溺死。贫民多为无力养活之故,富家则重男轻女。起源甚古,不下二千年。《韩非子》谓:“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可知先秦已有溺女婴事。《南史·刘湛传》载:“湛生女,辄杀之,为时流所怪。”溺女婴之俗,下及数代。宋苏轼《与朱鄂州》云:“岳鄂之间,田野小人,但养二男一女,过此即杀。尤讳养女,辄以冷水浸杀。”宋元明清以至民国,溺女之事,史不绝书。虽曾严禁,终未能使其风灭。旧时晋江弃婴溺女亦未少见,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仅安海一地被弃女婴就多至450余人,某粪坑一日即发现13具女婴尸体。翌年安海育婴堂之建,即缘于此,其百年间收养拯救女婴多达二万余人,可谓功德无量。

【拨过房】

所谓“拨过房”,即本人无子而以兄弟、堂兄弟或族人之子为子,故称。这是传承继世的一种宗族制度。过房需立文书字据,虽有异于嗣子,但仍有继承家产的权利。此俗古已有之,《史记·卫康叔世家》有“庄公令夫人齐女子之”的记载。北宋欧阳修《欧阳文忠集·濮议一》载称:“习见闾阎里俗,养过房子及异姓乞养义男之类,畏人知者,皆讳其所生父母。”此俗流行晋江城乡,是为承祧传代的一个主要办法。

【抱养子】

古人谓蜾蠃养螟蛉以为己子,后世因以螟蛉为养子之称。在传统的宗法社会,强调血源亲近,反对养螟蛉子。许多族氏族谱的“谱例”规定:“凡螟蛉异姓为继者,古礼从无录谱。宋儒曰:阳若有继而阴实绝之,以莒代鄫,以吕易嬴是也。”然晋江一地抱养子却蔚然成风。早在明代,因当地大户每置船出海贸易,船货资本颇巨,不敢轻易交代外人,而由本人或亲子掌船出海又怕大海波涛风险,故多由养子代为掌船出海。到近代,晋江华侨出洋者众多,一般都希望有一子往外继承父业,又一子在家守顾门户。故侨眷抱养子者最多。

【做大生日】

寿诞礼俗。人至五十知天命,方为大福大寿,可做大生日庆贺。此后每增十岁做一次“大生日”,晋江人做“九”不做“十”,即年届五十提前四十九岁做,余类推。做“九”者,有寿如天长地久之意。“九”与“久”谐音,且“阳数始于一而极于九”。至于男人怕“九”之说,乃俗传无可稽。唐大诗人杜甫《曲江》诗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一般做大生日多从七十岁做起,接着可做八十、九十、百岁。做寿之日设寿堂,挂寿幛,点寿烛,吃寿面,切寿糕,开寿筵,饮寿酒,子孙拜寿,亲友贺寿,祝福老人健康长寿。《诗经·七月》:“跻彼公堂,称彼觥,万寿无疆。”诗中所写虽不是“做大生日”,却是向高龄老人称觞祝嘏之始。而《史记·项羽本纪》载:“沛公奉卮酒为寿。”说的是刘邦捧酒为项羽祝寿,可见汉代已有此俗。晋江人做大生日颇讲究,一般都在厅堂中摆设香案,案头点大红烛,厅中悬挂寿幛。寿者坐于堂上,接受儿孙、女儿、女婿拜寿和亲戚朋友祝寿。富家还演高甲戏,演唱弦管、笼吹贺寿,气氛热烈,很有尊老敬老之遗风。

【寿桃】

用于祝寿的桃子,称为寿桃。可用鲜桃,也可用面粉或米粉做的面桃、米粉桃。庆寿时,摆寿堂上,象征长寿。此俗起源甚早。《神异记》载:东方有树,名曰桃,食之令人益寿。《十洲记》称:“东海有山名度索山,上有大桃树,蟠曲三千里,曰蟠木。”传说西王母做生日,在瑶池设蟠桃会,招待众神仙。因此,后世祝寿也用桃。

【竖寿】

儿女们为健在的父母制作“寿板”(棺材)竖于自家的厅堂上,谓“竖寿”。这在旧时是一种孝心的体现。此俗始于何时不详。晋江人是把“竖寿”作为一项喜事来办的。择吉日良辰,“竖寿”家披红结彩,喜气洋洋。由族亲把寿板扛回家。一路上“红甲吹”小乐队吹吹打打,鞭炮声噼噼啪啪,充满喜庆气氛。寿板进门,个个眉开颜笑,同祝老人福寿无疆。富家嫁女也有用金棺材(方寸大)做嫁妆的,亦寓高寿大福意。

【致仕】

旧时指辞官退居,犹今之退、离休养老。致,归还。仕,做官。致仕,就是还禄位于君主。此俗来源甚古,战国时期已形成制度,《礼记》有“大夫七十而致事”的记载。致事与致仕意同,即致其所掌之事于君而告退。历代多沿用此制,凡年届七十、官秩五品以上(明清有六品以下),可致仕。致仕待遇有加衔晋级、保留官秩、荫实子孙等种种。供给俸禄有“半禄”与“食全禄”之分。除此,还有政治和物质上的享受。

【上厅边】

徙铺,晋江俗称上厅边即古时“正寝”之礼。即在祖厝厅或自家厅边为行将死亡的人设立铺位。凡年在50岁以上或已做祖父母辈者,临终时其子女要在厅边用四块床板搭铺,将其移卧铺上,并在旁守候送终。男女一样,唯铺位不同,男左女右。男叫“寿终正寝”,女叫“寿终内寝”。30岁前死者,叫“短寿”,不论男女都徙铺于厅的后侧。未成年夭折者,则移至床前地下。

【盖面布】

民间葬俗。人死,以布盖住死者脸,因生人不忍见也,以此减少死别之苦。《礼记·丧大记》:“疾病男女改服,属纩以俟绝气。”纩,棉絮;属,置放,属纩,意即将极轻絮片置临终之人鼻孔前,以检验人是否气息已绝。“盖面布”可能从“属纩”发展而来。在历史上也有人将“盖面布”视为死后无面见人的遮羞布。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上谏夫差杀吴王,夫差不听,后被吴国灭。夫差羞而自刎,死前道:“闻命矣,以三寸帛瞑吾两目,使死者有知,吾愧见伍子胥。”晋江有一句骂人的话叫“无盖面布”,意思是不知羞耻,乃源于此俗。

【报丧】

人死后,死者的子孙或由其他家属奔赴亲戚朋友家报死,故名。因报者有孝在身,不能进家门,所以要等在门外,待亲友出见。亲友随即舀一碗清水让报丧者饮下,俗信可避免死魂滞留。

【脚尾烛】

亦称棺头烛或棺头灯火。即在死者尸体前点一支白蜡烛,或点一盏油灯,不能熄灭。俗信冥府一片黑暗,没有灯火指引,亡魂无法通行。

【脚尾饭】

丧家备米饭一碗,上插一双竹箸,置于死者脚尾处,故称“脚尾饭”。即使死者已入殓,那碗饭也要移置棺头,所以又称“棺头饭”。俗谓如是死者在冥间才不会成为饿鬼。

【提土】

所谓“提土”,即孝男孝女们披麻戴孝,一路放声哀哭,到田岸边或池塘边挖取一块泥土,放在瓦片上,插上篾香,回来置于死者脚尾地上,以示“人死入土为安”。

【守棺脚】

人死后,孝男孝孙及其他孝眷铺稻草于柩旁,日夜守灵,守三昼夜方为尽礼,此谓“守棺脚”。这就是《仪礼》所谓“居倚庐,寝苫枕块”。意为寝于草席,枕以土块,以示人子之哀恸。

【乞水】

病人死后的当日或次日,孝男孝女持盛水器皿及铜钱二枚扎以红线,哭于户外井边,并将铜钱投入水中,以示向井神买水。汲水回家时,桶绳要拖在地上,至门口,取水一碗,倒入新买的陶盆,放在烘炉上烧热,以为死者净身更衣。也有在病者咽气前净身更衣的。此俗多见于明清文献记载。苗、瑶等少数民族亦有此俗。

【乞火灰】

小敛毕,孝男孝女持竹篮,篮中倒放一米斗,到邻右门口跪乞火灰倒在斗上,回来将火灰铺于棺底,垫上冥纸,并置枕席,将尸体放入棺内。

【送草】

死者入殓后,孝男孝女及诸亲眷,将其病中用过的被席、衣物、器皿等送到村外既定的地方焚烧,俗谓送草。

【捧饭】

死者入殓之后,停柩在堂,丧家每日三餐要给亡灵上供食物,置米饭、菜肴奠于灵前哭祭,俗谓捧饭。

【大敛·小敛】

此俗起源甚古,可追溯到周代。所谓大敛,就是尸体入棺,亦称“入木”、“落棺”。《仪礼》:“大敛于阼。”贾公彦疏:大敛者,“主人奉尸敛于棺”。阼,指正屋东边。古代宾礼,此为主位,西边的阶为高位。大敛时,在东边主位入棺,然后移到西边的客位上停柩,接受子孙祭奠。所谓小敛,就是给死者穿衣。《礼记》云:“小敛,于户内。”

【门孝】

丧事的一种标志。丧家在大门上挂一块白布,以示有长辈辞世,称门孝。

【敲棺材头】

儿子先于父母去世,入殓后,其健在的父母持木棒敲击棺材头,有责其未能奉老送终尽人子之孝意,俗称“敲棺材头”。

【跳过棺】

妻卒,男方欲再娶,要在亡妻入殓时,举雨伞,背包袱,从棺上跳过去,说道:“我去出外了。”俗信这会使妻之亡魂不来相扰,续弦无后顾之忧。

【孝杖】

指服丧期间孝子所执之杖,用竹或木制成,外裹白纸。一般父丧用竹杖,母丧用木杖,近世不分。因孝子丧亲,哀伤体弱,故以杖撑之。死后三天开始用,送葬毕置坟上。《礼记》载,古时用杖有严格规定,后废。

【解愿】

丧家为死者做功德的最后一夜,由道士化妆扮角色,作道法,唱道情,以诙谐风趣的唱念,活泼生动的表演逗人,意在愉悦亡魂,使之释然而归,不再留恋凡尘俗世,亦时让孝眷破涕为笑,豁然面对死亡,民间俗称“解愿”。

【辞生·散手尾钱】

死者入殓前,由专业化妆师“雕虎者”扶坐厅中交椅上,面前摆祭品,僧道念咒施法,俗谓“辞生”。祭毕,把事先备好的一些钱物散发给子孙,称“散手尾钱”。另有若干铜钱分给孝眷各系一枚于手上,孝男串以白带,女串以青带,名为“带手尾钱”,寓子孙富贵万年之意。

【孝服·成服】

居丧曰孝,故称丧礼服装曰“孝服”。一般为麻衣或白布衣。至于穿何种孝服,得按与死者关系的亲疏确定。穿上孝服,即叫“成服”。此俗起源很早,选编战国至西周初各种礼仪著作的《礼记》有详载。晋江俗例大致是,亲属头冠白巾,叫“头白”。孝服或布或麻各依服制。孝男孝孙身着素服,腰束麻绳,头载孝箍,足穿草鞋,手执孝杖,女则白衣、白鞋、白头巾,或布鞋加贴一白布(亦可青布)。死者曾孙以下亲属,丧服背贴一小方形红布。现曾孙一辈皆穿红衫,玄孙一辈则穿黄衫,以示逝者“大福”。

【斩衰】

丧服名称。五服中最重之服。何为斩?衣服下边不缝也。斩衰,即极粗的生麻布制作,四缘及袖口均不缝边,以示居丧不事饰,故称。胸口贴一方麻布,寓“居丧悲哀,心力当衰”意。服期三年。原是子为父斩衰三年。明洪武间改为子为父母皆三年斩衰。清依明制。

【齐衰】

丧服名称。五服中次重的孝服。用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均缝边,故称“齐衰”。服期视亲疏关系定。此外尚有大功、小功、缌麻,合称五服,以此区别直系和旁系血缘。另,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穿的五等服式,也叫五服。

【漆棺】

富户或有地位的人死了,有的需要停柩待葬,棺木必须加漆,漆的厚薄视停放时间之短长及丧家经济能力定。先用麻布褙封口,再用猪血混合桐油、石灰搅拌均匀漆上,再一重一重地加漆上去,多者至数十遍。棺木外一般漆上朱红色,并喷金,棺头写上金色的字,男为“福”,女为“寿”,边加蝙蝠等图案装饰,棺末画上香炉烛台和童男童女持幡接引西方的图案,也有写上死者名衔的。漆棺还有五彩绘画花鸟人物以求美观的。

【做功德】

功者,追思父母养育之恩;德者,欲报父母劬劳之情。死者落葬前,儿孙为之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俗称“做功德”。丧家要糊制纸厝,俗称“竖龛”,贫者普通平屋,富者则糊堂皇富丽的皇宫式大厝,有池亭水阁,花木鸟兽,甚至有能活动的车船牛马,撞碓推磨等等。择吉日丧主请道士布置功德堂,设坛供斋,诵经文超度亡灵,耍铙钹娱悦阴魂,日夜焚烧冥楮库银,以为解除死者地狱之苦。功德规模大小,时间之长短,视各经济情况而定。有只做一个下午的所谓“出山敬”,有做一暝“火光”的所谓“一宵缴”,也有做一昼夜、两昼夜、七昼夜以至七七四十九天的大功德。

【掷铙钹】

做完功德次日,师公在大场广众中演一场“掷铙钹”的师公戏,即把一铜钹掷向空中,用另一铜钹接住,让其旋转不息及其他表演形式。同时杂有高跷、耍棍等杂技,最后以撒铜钱,撒小包子让围观的孩童争抢结束。

【出山】

旧时多为土葬,故晋江人称出殡为出山。出山前,先移棺于外,备牲礼,供祭拜,读祭文,祭毕,出葬行列起行,以横彩为前导(去时蓝色,回来红色),次为白、红色纸灯各一对(去时白灯在前,回时白灯在后)。再次为开道“大鼓吹”,接着为“铭旌”、“吹拍”(即南音、什音、芗曲等鼓乐)、主亭(即魂轿)二至数顶(一置死者相片,一置死者神主),再接着是引魂僧道、送葬亲友、棺木及孝眷,最后是“棺后吹”。孝男孝孙执孝杖扶棺哭泣而行,儿孙多者“拔龙须”。至安葬地,按择定时辰落葬。

【帕土营墓】

闽南民间有一独特的葬俗,就是长辈去世,棺木下穴,其子孙及亲属要用孝衣帕土,沿四周撒入墓穴,然后营造坟墓。此俗始于何时不详,相传有这样一段故事:汉朝,陈留郡士子蔡伯喈,婚后受严父命,春围赴试,名标榜首。蔡为名牵利诱,重婚牛丞相之女。蔡妻赵五娘温良贤淑,侍奉公婆,任劳任怨。时值荒年,堂上翁姑不堪岁荒老病之苦,相继饿死。赵氏笼箧典尽,祝发埋葬双亲,用麻裙帕土,双手筑墓,竭尽孝心。千古传为佳话,世代沿袭成俗。

【号丧】

晋江丧葬有“号丧”之俗,无“号丧”之称。号者,大声哭也;丧者,死亡也。所谓“号丧”,就是丧家以仆隶代哭,甚至有以乞丐代哭的。此俗古时已有,《南史·王裕之传》:“世人以仆妾直灵助哭,当由丧主不能淳至,欲以多声相乱。”可知“号丧”由来已久。当今民间殡葬时有录音助哭,亦有雇用民间艺人身着白衣素服至墓前号啕哭唱,芗剧艺人唱“哭调”,边唱边哭,为丧家哀声洒泪以谋利。代哭,凑热闹,增气氛而已。

【主亭】

一种用竹、木制成的状如亭子的丧轿,内置死者神主或画像,故称主亭。出葬时由四人抬扛,供人瞻仰。晋江丧俗,主亭由已嫁的女儿出份,有一个女儿出一个主亭的。旧时用木制主亭,晚近多用彩纸糊制。

【拔龙须】

凡年在五十以上或已做祖父母辈的长者去世,晋江部分乡村有“拔龙须”之俗。即在棺罩前装一彩纸与竹篾糊制的龙头,左右两边各拉出一条很长的白布条,是为龙须之象征。孝眷们手挽“龙须”缓缓行走,直至墓地,俗谓“拔龙须”。以龙为饰者,多见于婚嫁喜庆,唯晋江人的龙崇拜在丧葬民俗中有如此形象的体现。这与湖北凤凰山西汉墓出土的绣龙棺饰,意略同。龙是个多子的家族。明代杨慎《升庵外集》载称,龙生九子,不成龙亦各擅其长。为显死者家族人丁兴旺,宗支蕃衍,多福多寿,故有出殡时的“拔龙须”。

【半路祭】

出山途中在路旁设香案致祭,俗称半路祭。此俗形成甚早,宋王党《唐语林》载:“唐)明皇朝,海内殷赡。送葬者或当冲设祭,张弛帏幕,有假花、假果、粉人、粉帐之属。”最晚唐朝已有此俗。一般是棺行至设祭处停留道左受祭。设祭者多为丧家的亲友,也有丧家自己设祭的。无论他祭或自祭,大多殷富之家所为,在于铺排与张扬。

【木主·写木主】

木主,又称神主、灵牌。古代为已死的君主诸侯作的牌位,用木或石制作,君之木主长一尺二寸,侯一尺,立于宗庙供祭祀。

起源甚早,春秋时已有。《穀梁传》载:“丁丑,作僖公主。”又《后汉书·光武纪》载:“奉十一帝主纳于高庙。”后世效之,民间也为死者立神主。晋江村村有祠堂祖厝,神主都立在祖祠内,供家人族人做忌或年节祭祀。至于如何写木主,《清通礼》云:“葬之日,择宗亲善书者题主。”死者入殓前,丧家择日题主,一般在木主正面书写死者衔名、谥号,背面书写死者经历、生卒年月日、子女和配偶姓名以及安葬的地址方位。木主正面的“主”字,暂写成“王”字,待点主时补上一点。

【点主】

死者落葬后,先祀后土,再行“虞祭”(虞者,葬而祭也)。虞祭中,有点主一项。所谓点主,就是请“点主官”在木主的“主”字上面点一点(原只写个“王”字),使“王”成“主”,俗谓如此即成为神灵。“点主官”要请当地德高望重者,如学者名流或地方官员担任。点主时,孝男向阳跪地,反手负木主于背上,点主官先用朱笔,后用墨笔在木主的“主”字上加点。礼毕,孝男孝孙匍匐叩谢,然后取墓土一撮置于木主的主座上带回。

【祭后土】

死者落葬祭祀开始前,要先祭土地公,俗称祭后土。点主官及礼宾生在墓左侧立有“后土”石碑前设香案,摆上三牲果盒,明烛拈香,诵读祝文,祈请土地神佑护亡人顺利落土安葬。

【五谷种入棺】

民间葬俗。人死入殓要放置一包“五谷种”在棺内。所谓五谷,即稻、黍、稷、麦、菽的总称。据《艺文类聚》引《丧服要记》:伯夷,叔齐谏阻武王伐纣,未遂,在周灭商后,拒食周天下粮,隐居首阳山采薇充食,最后饿死山中。后人恐其魂之饥,作五谷囊奠之。五谷入棺之俗沿于此,今尚存,有两千余年历史。

【返主安位】

“归虞”,俗称返主。《仪礼》郑玄注:“虞,安也。”送形而往,迎精而返,故为“虞”以安之。这是遗体落葬后的一种吉祥仪式。即棺木入土毕,由师公或和尚撒五谷种子于墓地,以期五谷丰登,亦象征子孙繁衍。后由孝男捧木主安放在主亭或魂轿上,由僧道引魂返回,置于祖厝或自家厅堂中,并备酒肴菜小祭,俗称“安位”。

【牵】

民间丧葬风俗。用竹篾与色纸糊制,状如圆形大径筒,竖立地上可转动。凡死者落葬,返主在祖厝安位后,由僧道念经施法,引领孝眷边哀边以手扶旋转,俗信如此可使亡魂在三界六道的轮回转生过程中升至天界。祭毕,丧家就地焚化纸、纸厝、纸轿等一切纸制品,俗称“化纸”。

【做七】

一般死者从去世之日起,每隔七日作一次祭祀,奠酒菜饭食,烧金银纸箔,直到第七个七日,即七七四十九日乃罢。南北朝时已有此俗。《北史胡国珍传》:“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此后历朝皆行七七设奠,故称“做七”。晋江亦行此俗,但近人只做七日、十四日及四十九日三次,余免去。此俗形成有二说:一为生缘说,谓人生六道流转,在死此生彼之间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至四十九日终必生一处。一为魂魄聚散说,谓七七四十九日为人之魂魄“成”与“灭”之期。由此丧家逢七做道场功德,为死者修福,俗信可超度亡魂,使免坠入地狱受苦。

【百日祭】

人死100天举行的祭祀仪式。丧家备香烛冥纸及果品上坟祀之。

【做对年】

“小祥”俗称“做对年”。即父母丧一周年的祭礼。《礼记》云:“父母之丧,既虞卒哭……期而小祥。”其祭在父母丧13个月,即挂孝满一年跨二年时举行。届时备菜肴糕馃到供奉神主的祖厝上香祭奠,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守孝】

守孝,就是守三年丧的礼制。清顾炎武《日知录》:“三代圣王教化之事,其仅存于今日者,唯服制而已。”按礼规定,凡父母或祖父母死后,嫡长子或承重孙(长房嫡长孙)不得任官、不得应考、不得嫁娶、不得赴宴,要在家守孝三年,闭门读书,谢绝世务。若居官者,一律解除职务,守孝在家27个月(闰月不计在内)。守孝者,即遵守礼制,恪守孝道。

【乘孝娶】

依旧制,三年守孝期间,孝男孝孙不得娶亲。违者,礼所不容。为改变此一千年古制,晋江人别出心裁,另立了一个“乘孝娶”的名目。所谓“乘孝娶”,即死者的儿孙本已订婚,未娶过门而翁姑先逝,若待三年除丧娶之,可能有损生计,故变通古制,订出百日内乘孝娶新规。

【做三载】

也叫“脱麻”(意为脱去麻衣孝服)、“除丧”(除去丧服)。此为古丧礼,古称“大祥”,来源甚早,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即有此俗。

《礼记·丧服小记》:“期而祭,礼也;期而除服,道也。”《孔子家语·本命解》:“除服之日,鼓素琴,示民有终也。”泛指守孝三年期满,脱去孝服。近代居丧,已不穿丧服,只在衣服上系一居丧标志。所谓三载,实只两年多,即自死者去世之日算起,第二年是日为对年,再过一年是日就是三年。做三年那天,门上的孝联要换吉联,并备丰腴菜肴祭祀亡人,同时备风炉一个、红灯一对及糕馃等物给女儿带回家,意在除晦兴旺。在封建时代,凡父母或祖父母死后,嫡长子或长房嫡长孙要在家守孝,不得任官、应考、婚娶,待三年礼尽,一切方能复故。

【忌日】

也称忌辰。《礼记》郑玄注:“忌日,亲亡之日。忌日者不用举他事。”因此日乃终身之丧,故家人忌饮酒作乐,故称“忌”。卒日为正忌,生日为免忌。年逢此二日,必备酒肴、香烛、金帛到供奉祀死者木主的祖厝宗祠祭奠。回族亦行此俗,即死者归真日,其亲属请阿匐念经,散乜帖(即施舍),以示悼念。晋江人重视做忌之俗,一为寄托对先人的怀思,二为不使先人在冥府挨饿受饥。

【做公忌】

做公忌,由古之“蒸尝”衍化而来。冬祭曰蒸,秋祭曰尝。《后汉书·马衍传》有“春秋蒸尝,昭穆无列”的记述。蒸尝就是祭田,也就是做公忌。父母在世时,子女先行分家析产,留部分田地作为父母生活费。父母死后则为祭田,由子孙按年轮值经营,收益作祭祀用,称公田。祭祀毕,同宗各家都来一人“吃公忌”,共享佳肴好酒等供品。此俗沿袭久远,至土改始废。

【土葬】

将死者遗体埋入土中的葬法,是谓土葬。始于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万年有余。最早的土葬多在人类居住的洞穴内外地面上搁置死者,然后垒以土石,或挖一浅坑埋葬。此一葬法不仅我国有,世界各国各民族也普遍流行。晋江古来除僧尼火葬外,上自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几乎都行土葬,直到上世纪80年代始全面推行火葬。

【火葬】

将死者遗体用火焚化的葬法,谓之火葬。流行于世界许多国家。我国春秋战国时,氐羌人就行火葬。《太平御览》引《庄子》佚文曰:“羌人死,燔而扬其灰。”此后,火葬在众多民族中流行。《墨子》载:“秦之西有仪渠之国,其亲戚死,取薪柴死而焚之。”又《列子》记晏平仲语曰:“既死,岂其我哉,焚之亦可……”宋时火葬盛于江南,时建有许多“化人亭”。元代的火葬就更盛了。《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南北方有“人死焚其尸”之俗。汉族曾长期实行土葬,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后,汉族僧尼去世始行火葬。近半个世纪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死观念的改变,火葬已被普遍接受。

【衣冠葬】

以死者衣冠入葬的一种葬式。其坟墓称“衣冠冢”。此俗甚早。《汉书·郊祀志》载:“上曰:‘吾闻黄帝不死,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以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实行此葬有多种原因,或死不知处,或远游无寻,或在战乱中或在航海中死亡,尸骸无法收集,乃以其衣冠入坟,故称“衣冠葬”。

【殉葬】

用人或物给死者陪葬,称殉葬。此俗甚早,殷商已有。据考古发掘,商周时期的贵族墓葬,除有大量器物从葬外,还有大批的人殉葬。《墨子·节葬》载:天子死,殉葬者多达百人;将军大夫死,最少也有数人殉葬。这些殉葬者,不是“杀殉”,就是“活殉”,惨无人道。《左传》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缄虎殉。”又定三年“先葬以车五乘,殉五人”。秦汉以后,人殉虽未绝迹,但已逐渐进入以俑代人的时代。唯器物殉葬,直延伸至近代不废。晋江以金银饰物及各种器皿殉葬不少见,诸多出土的宋明清墓葬可证。

【族葬】

所谓族葬,即同族死者葬于一处。起源甚古,周代已有此俗。东汉郑玄注《周礼》云:“族葬,各从其亲”。考古发现,古代族葬颇多。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发掘的虢国墓地,在同一地方掘到二百三十多座墓,为虢国某族的族葬地。晋江少族葬,唯近代留一遗迹。1912年,旅菲侨商黄秀烺在东石檗谷村营建的“古檗山庄”即其家族的族葬陵园。其地纵横四十丈,绕以回栏围墙、土岸护沟,有山门、华表、月池、广庭,植梅百棵,松千树,并建造供游人憩息的“檗荫楼”,陈列名人题咏的“景庵”,供守墓人居住的“瞻远山居”和停柩之所“息庐”。规模之大,布局之奇,景观之美,名噪一时。此为泉州一带少见的近代族葬墓园,2001年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拾骨】

亦称“二次葬”、“捡骨葬”。民间丧葬形式之一。凡亲属死后土葬,经六七年时间,尸体已化,必择吉日请捡骨司开坟拈收遗骨,仔细擦拭,风干曝晒,由下而上依序将趾、足、腿、股、脊、胸、手、头装入一个长圆形的陶瓮(俗称“黄金”),然后按风水先生另卜的吉地安葬。捡骨时间,一般在清明前后进行。台湾亦行此俗。《台阳见闻录》载:“台俗,人死埋葬后,必捡骨于瓮缸。”

【合葬】

古代丧葬形式。近代袭之。即夫妇死后同葬一墓穴。一般指后死者葬于前死者坟中。《礼记·檀弓上》:“周公盖祔。”东汉郑玄注:“祔谓合葬。”合葬自周公始。春秋时,孔子曾将其父母合葬于旁。西汉后,合葬普遍流行。东汉无名氏乐府《孔雀东南飞》写庐江小吏焦仲卿与妻刘氏双殉事,诗中有“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句。古人夫妇合葬,同穴同椁,取相亲相爱意也。非夫妇不能合葬。

【龟壳墓】

旧时有钱人家筑的大墓,顶部凸起状如龟背之甲壳,以喻长寿、永恒,故称龟壳墓。据发现,早在明代就有这种墓葬形式,是在整石上刻出龟盖的纹样。清代的龟壳墓常用糖水三合土(红土一份,沙子二份,蛎壳灰三份加红糖浆或糯米汗为黏合剂)和花岗岩为建材。近现代则用水泥、花岗岩为建材。墓的制式前低后高,墓身前立墓碑墓桌,墓桌前开方形或半月形丹池,有一层至三层不等。墓身周围筑墓圈,形同“风”字,也有单圈、双圈、三圈等级别。在大墓的一侧还要造一个小墓堆,墓碑上刻“后土”作为祀奉“土地公”的祭坛。龟壳墓的葬俗在台湾一样流行,墓制式样与闽南几乎相同。在日本冲绳也流行,但称为“龟甲墓”。专家认为大约是在15~16世纪前后,闽南人到琉球带去的习俗。

【草鞋墓】

旧时用土葬,贫寒之家多筑草鞋墓。就是在棺木落土后,用蛎壳灰、沙土搅拌,填充墓穴,并在棺木上面堆起一个长条形的墓堆,用脚踩实即可。因踩踏灰土须要穿着草鞋,所以叫草鞋墓。或谓墓堆形如草鞋故名。

【搬演师公戏】

死者入殓后,“做功德”超度亡魂时搬演的一种地方戏,也称“打城戏”。戏班因道士(或僧人)从艺而得名。林纾《畏庐琐记》云:(泉州丧礼)“延僧为《梁王忏》七日……礼忏之末日,僧为《目连救母》之剧……”相传南朝梁武帝以郗皇后殁,集佛经经文十卷名《梁王忏》,为佛寺拜忏之始。后泛指人死后邀僧尼道士作超度亡魂的仪式。“师公戏”搬演《目连救母》,亦礼忏之延伸。

【奈何桥】

民间所说的“奈何桥”,指人死后亡灵在地狱中必经的一座桥。传说,四川丰都“鬼城”是亡灵的集聚之地,城中大雄宝殿前有一个叫“血河池”的小池子,池上筑有一小石拱桥,即“奈何桥”。俗信,世人生前作孽,死后要入池洗罪受罚。此说甚早,唐代张读《宣室志》:“董观死),行十余里,至一水,广不数尺,流而西南……此俗所谓奈何,其源出于地府。”

【昭穆】

古代对宗庙、墓葬、辈分排列之次序,谓之昭穆。始祖居中,二、四、六世等位在左为昭;三、五、七等位在右为穆。东汉经学家郑玄注《周礼》云:“自始祖之后,父曰昭,子曰穆。”祭祀时,子孙也按昭穆为序排列致礼,这就是《礼记》所谓“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

【引水魂】

(一)渔家丧葬风俗。凡渔民溺死海上,其家人必请道士“引水魂”,以超度孤魂免于水厄之苦。通常在海边作一面招魂幡,上写死者姓名、出生年月、溺死时间,再插一支青竹,竹梢挂一面小锣,一只公鸡、一副死者衣服,下置三牲、酒醴及纸船。道士念咒时,亲属把青竹频频摇动。若青竹倒了,公鸡飞了,疑魂已招回。待卜杯确认后,便由道士引魂回家。后把青竹烧灰作为骨灰,装入陶瓮,祀于祖厝。(二)旧时晋江人为生活计,抛妻别子,漂洋过海,客死异国他乡者不计其数。凡尸骨无归者,其亲人必行“引水魂”之俗。丧家糊制一纸船,择日放于河边或潭边或海边,并张挂死者衣裳于木杆上竖插水中,由僧道施法念咒招魂,后把魂衣置于魂轿内,把神主置于主亭内,返回祖厝厅化纸安位。至此,游子魂归故里。

【牵水】

牵水,是一种竹编纸扎形如圆筒的用以超度亡灵的祭品。金井滨海渔村南沙岗,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有“牵水”之俗,始于何时不详。是夜,村里摆香案,迎三界,供献牲醴,演戏谢天,家户备饮馔礼敬,颇隆重。最具特色的是几十个彩色缤纷的纸井然有序的架立在海滩上,引人瞩目。村里上了年纪的妇女及孩子络绎到此,他们一手持香,一手扶,徐徐旋转,以此超度死于海难被称为“好兄弟”的无主孤魂。当一座四抬神轿从海水没膝处邀回“好兄弟”上山时,孩子们便高声呼叫“好兄弟上来吃饭”、“好兄弟上来看戏”……至此,人们把那些牵破的集中火化,火光灼天。这种在海边举行的为悼念亡魂的祭祀仪式,俗称“牵水”,气氛肃穆,颇有神秘感。

【在堂】

“停柩”,俗谓“在堂”。死者入棺后,灵柩暂停于家堂或祖厝祠堂待葬,故称。一般“在堂”三日,也有“在堂”隔旬或数月的。旧时官宦豪富之家为择“风水”宝地,有的竟“在堂”数年不葬。此种陋习今已不存。

【谥号】

谥号,原为朝廷给予死后的帝王、诸侯、卿大夫和高官大臣的一种封号。始于周代。谥号用字有较严格规定,如褒扬用“文、景、武”;批评用“灵、炀、厉”;同情用“哀、慰、怀”等。东汉时,谥号开始用于德高望重的学者。此后,私谥便在士阶层袭用。明清两代,庶民亦加谥号。

【墓志铭】

文体名。也称“墓志”。即埋在墓中柩前或柩侧镌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古人恐陵谷变迁,后代不知为何朝何人之墓,故有墓志之设。源于何时,众说不一。现知较早标明墓志的有南朝刘怀民墓志。其形制多见正方,亦有上圆下方的。北魏后,方形墓志始成定制。由大小相等的两块正方形石板组合,上面一块称“志盖”,多用散文记叙死者姓名、籍贯、生平等,此为志;下面一块称“志底”,则用韵文概括全篇,都是对死者的赞扬、悼念之词,此为铭。在古代,一般是有身份的人才作志铭,平民百姓少见。

【祭文】

文体名。古代在祭告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祇所诵读的文章。此处专指祭告死者,哀悼死亡的哀章。起源甚早,南朝萧衍《昭明文选》已收入祭文一类。有韵文(以四言为正体)、散文二种。祭文历代名篇甚多,如晋代陶渊明的《祭程氏妹文》、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宋代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明代袁枚的《祭妹文》等都广为流传。

【神道碑】

神道者,墓前之道路也。也用于祭坛、庙宇。沿道或有石桥、石牌坊、石华表、碑亭等象征礼器的建筑物和雕像。所谓神道碑,就是在墓道前开道建碑以为标识,亦记死者生平。《后汉书·光武十王传》即有诏修“家茔开神道”的记载。此俗始于西汉,历代相袭。古代达官贵人的陵墓多有神道碑之立。宋代宰相晋江人曾公亮为其父曾会(刑部郎中,从五品)在南安坟墓前立的“曾会神道碑”和立于泉州华侨大学附近的清代靖海侯施琅将军墓道的“施琅神道碑”即是。

【翁仲】

陵墓之铜像及石像称翁仲。翁仲出于何时,说法不一。现姑从《水经注》:“有物居水中,父老云:‘铜翁仲所没处。’”秦汉均铸铜翁仲置宫门外,以为守卫。至墓前石翁仲则不知制所从始。清代定制,官秩一品者,始得有翁仲。

【子孙桶】

凡福寿双全,子孙满堂的妇女逝世后,其生前所用的“尿盆”(又称“尿桶”),常被子孙们看成宝贝加以保藏,以作纪念,称“子孙桶”。

【铭旌】

书写死者姓名的旗幡称“铭旌”。此俗周代已有。东汉郑玄注《周礼》云:“铭,书死者名于旌。”死者辞世,音容已杳,以旌为象征,供凭吊。一般用红布(或黑布)书写,官衔在前,姓字在后。晋江丧葬礼俗,凡做功德一般以铭旌为出殡前导,不做功德的则用横彩。

【棺罩】

出殡时罩在棺木上绣有花纹图案的缎套,晋江俗称“棺罩”。也有用竹篾色纸糊制的。此俗古已有之。《礼记》载,周代即有加于棺上的棺饰。1975年湖北凤凰山167号西汉墓有棺饰出土,饰有飞龙,与典籍记载略同,与近代棺罩相仿。

【纸钱】

亦称“纸锞”。一种烧化给死者或鬼神的冥币,状如铜钱,中有方孔,汉代前把钱埋在墓中,称“瘗钱”。魏晋后以纸寓钱,故称“纸钱”。纸钱盛行于唐宋,今仍沿用。

【挽联】

悼念死者的一种文体,故名挽联。相传宋代已有此俗。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丞相赵元鼎谪朱崖,病亟,自书铭旌云:“身倚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今俗有写在长幅纸上或纸下衬布挂追悼会场的。内容多为对死者的悼念、颂扬。

【回民葬俗】

《陈江雁沟里丁氏族谱》记载:回民“殓不重衣,殡不以木,葬不过三日,封若马鬣而浅,裹以木棉,祀不设主,祭不列器。”命终移尸厅中,头北脚南面朝西。朝西表示归向麦加圣地。死者脱去生前衣服,盖上白布,请有德望的人为其净身,穿上白葬服,移入尸匣,举行葬礼。一般是晨亡午葬,夜亡晨葬,最长不逾三日。回民称死曰“归真”,意即归于真主,故不哀哭。出殡前请阿訇主持丧礼,为死者祈祷,将尸匣抬到厅口。出殡时不用鼓乐,不搞排场,埋葬不用棺木,用白布把遗体移入墓圹,撒上檀木等香料,盖上七块石板,涂上灰土。葬毕,家人跪听啊訇诵《古兰经》,为死者祈祷。返回后,丧家请送殡者吃“油香”,谓之彩气。随着回民汉化,此葬俗已少遵行。

【基督教徒葬俗】

临终及大殓、出殡、安葬时,都有牧师、传道士或教会长老主礼,吟诗祈祷,选读有关信徒蒙召回天家的经文,如《约翰福音》:“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不设木主,不搞祭奠,也不乞水、送草、乞火灰,丧服一色用白或黑。出殡仪式较庄重,鸣钲前导,仪式牌及花圈、挽轴、乐队、灵柩、丧家、主礼牧师及亲友、会友依次随后。

同类推荐
  •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风俗礼仪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风俗礼仪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风俗习惯的传统,丰富的风俗礼仪或由历代统治者制定,或由百姓约定俗成,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俗文化,成为了老百姓彼此沟通情感的纽带和彼此认同的标志。书稿精选收录了八大类280个经典风俗礼仪,涵盖面较广,兼顾了知识性、趣味性,又辅以相关知识链接和精美图片,更增加了它的可读性。尤其对于青少年了解传统习俗传统文化大有裨益。 这是一本雅俗共赏的明间文化大典。
  • 山西抗日女兵连

    山西抗日女兵连

    抗日战争时期,山西的一批杰出知识女性,正是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在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事业中,积极投身抗战,成就了自身,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业绩。
  • 易经中的谋略之道

    易经中的谋略之道

    不明易者不得为相,不通易者, 不可行商。《易经》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里最难懂的经典著作之一,同时它也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易经》的本文和八卦中的 爻辞蕴含的人生哲理和谋略智慧极多。田由申编著的《易经中的谋略之道》从《易经》的六十四卦剖析出六 十四种为人处世的智谋和策略。
  •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是中国西北省份——甘肃省最具魅力的地方之一。这里是全国唯一的保安族聚居地,中国“彩陶王”的出土地、“大禹治水之极地”、“自然生态旅游的乐园”、“中国花椒之乡”、“中国民歌(花儿)采录地”,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资源物产,勤劳淳朴的父老乡亲。
  • 成熟自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成熟自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热门推荐
  • 霸天狂刀

    霸天狂刀

    一名世家家主的大少爷,莫名遭到袭杀,最终被迫跳下万丈深渊,却因祸得福,得霸天刀皇传承!为了找寻暗算他的仇人,他开始走向精彩斑斓的修真界······且看,主角一人一刀如何在寻找中走向巅峰!
  • 第九区

    第九区

    一个普通的游戏玩家,进入了一个不普通的新区,当他离开电脑,整个世界却变成了他的游戏战场。杀鸡也能增强体格。不爽的人变成游戏中的怪物,还能换来奖励。……只是不知道,在现实中能不能开外挂?
  • 霸武圣王

    霸武圣王

    少年雷云,经脉尽断,受尽侮辱。一梦惊醒,经脉恢复,得魔雷,练九天浮龙诀,走上惊天的逆袭之路。从现在开始,美女我只要极品!功法我只要最好!朋友我只要最重情义!
  • 凤颜天下之流云公主

    凤颜天下之流云公主

    她是月亮之国的皎兔公主,因为亡国之祸被迫背井离乡,来到五大强国之一无泪国,伪装成在朝中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柒家三公子。她自幼熟读兵法,行军布阵样样精通,忍辱负重步步为营,只为一朝复国!
  • 天配良缘之西烈月

    天配良缘之西烈月

    他会踏上这片奇异的海域,不过是想谈成一笔买卖,不承想,却迎来一场赌局。女人他见的多了,女王他倒是没领教过,可以一试。听说女王大人喜欢逛伶人馆,那么他就先从“卖身”开始吧。 她是天生的王者,不管是夺嫡登基,还是变革维新,她都应对自如。直到——那个男人闯进她的世界,从此便不得安宁。先是突染奇毒,紧接着遭到伏击暗杀,之后叛党作乱,朝堂动荡,各种麻烦接踵而来,他一定是她命中的克星! 他们一个是纵横海域手握皇权的新任女王,一个是富可敌国放荡不羁的风流浪子,这两个人的相遇,是一场豪赌,只是没想到,结局竟是……
  • 假惺惺

    假惺惺

    民国文,3000字小短篇。玫瑰花一样的女人遇见浪子的刻意挑逗,于是沦陷。
  • 赠言手册(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赠言手册(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面对着壮阔的大海,让我们向您庄严宣誓:请放心吧,敬爱的老师!没有什么风浪能挡住我们青春的脚步! 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作出的奉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您用知识甘露,浇开我们理想的花朵;您用心灵清泉,润育我们情操的美果。在这不寻常的节日里,献上我们深深的祝福
  • 启迪青少年养成高尚情操的故事

    启迪青少年养成高尚情操的故事

    青少年时期是养成高尚情操的重要时期,人一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取决于这个时期。青少年时期需要有正确的引导,本书选取了能启迪青少年养成高尚情操的故事,这些故事具有启发性和代表性,力图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指导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道德指南。
  • Mauprat

    Mauprat

    Napoleon in exile declared that were he again on the throne he should make a point of spending two hours a day in conversation with women, from whom there was much to be learnt.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绝世魔法记

    绝世魔法记

    一个过着糟糕人生的女孩,为了爱像个傻瓜一样付出着,回报的却是残忍的背叛,当男友选择了老板女儿的一刹那,她就选择跳楼自杀。没死成,被魔鬼带进了杀手组织中,身体成为了实验手术的对象,几年后睁开眼睛,接受了各种非人的杀手训练,身体变成杀戮机器,受到这个宛如魔鬼般男人的控制,她成为了第一杀手。婚礼上,前男友却了结自己的生命,可笑。这一刻心中的遗憾,是没能接受男人的告白。重生在一个神气的魔法世界,新一世,她美如天使,命运已改变,灵魂重生,清冷一笑迷惑天下人,各种绝世美男痴心守护,心中却只系一人,改不了痴情的弱点,魔法道具随手抛出,可爱魔宠一大群,修炼至高魔法,天赋变态至极,人生如太阳般灿烂绽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