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60700000016

第16章 成长类(2)

点评:

迈向全新的阅读时代

互联网改变了这个世界,也改变了传统的出版方式和人们的阅读习惯。在数字大潮惊涛拍岸的今天,数字出版物纷纷涌现,“掌上书房”——电子图书阅读器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阅读本身。阅读终端开始多元化,扩大了阅读对象,也催生了多样化的阅读模式,阅读的内涵和外延在数字传媒语境下不断变化、扩张,我们正朝着一个全新的阅读时代迈进。

辽宁出版集团重磅推出的电子图书阅读器,被誉为“掌上书房”。这本“书”看上去像曾风靡一时的手持游戏机,小小的机身竟可容纳相当于纸质图书10万页的内容;而它的价格却只需传统图书的三分之一,它还支持在线下载,只要存储在芯片中,就能“随时随地”阅读。而人机界面同传统图书一样,有封面、有插图、有版式;内设“整页显示、可以翻页、加批注、夹书签、划线、折页”的功能,让这本“书”的阅读方式和纸质图书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反而更为便捷:电子阅读器采用触屏操作,只要手指轻轻一划,就能畅游于“书”海。可自动调节屏幕亮度、书页画面,同时还设置语言功能,可以用耳朵来“阅读”,是“掌上书房”新增的功能,它消解了技术性的冷漠,传递人性化的温暖。作为数字媒体新生代产物,电子图书阅读器给读者带来源源不断的惊喜,让众多读者惊艳。

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16)从传统的纸质书本到新兴的电脑、手机,再到辽宁出版集团首次推出的中文电子图书阅读器,阅读载体逐渐变化。同一时间,辽宁出版集团创建的中国电子图书网站也首次提供5000种可下载电子图书,一定程度上实现数字化图书馆在线功能,一批新兴的数字出版公司通过各种先进技术,将内容资源数字化。随之带来阅读方式、阅读对象的数字化变革,推动我们进入数字阅读时代。

相较于传统的纸质阅读,由“掌上书房”带来的新的阅读方式——电子阅读,优势非常明显:(1)电子图书信息量远远超过了纸质图书,很小的电子设备就能有大量的阅读资料,它提供的信息资源更便于复制、检索、备份、统计等操作,也让作者与读者透过网络互动成为可能。(2)电子图书设计精美,灵活多样,有多媒体功能,图文声像并茂,纸质图书无法比拟;电子图书还提供个人订制,读者可根据需要订制电子书,个人出版成为可能。(3)电子图书不受地域、时间、绝版限制,可按需随时下载,随时随地阅读,方便快捷。(4)电子图书降低了图书成本,价格也较纸质图书便宜。这些优势,备受读者青睐,让电子阅读异军突起,撼动了传统的阅读方式,也在全国出版界掀起了新一轮革命。

在辽宁出版集团推出电子图书阅读器后,迅速掀起电子阅读热潮,也让数字出版发展迅猛。有学者指出:“电子纸和数字化的阅读终端将彻底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从而放弃传统的纸质读物。”(17)数字阅读的风生水起,数字出版的异军突起,让处于低迷市场的传统出版业看到了希望。的确,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传统书业的发展并不容乐观。有媒体称:“1990年,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扣除教材、教辅,下同)为5.2册,2009年这一数字为5.6册。20年过去了,人均购书量只增加了不到1/2本。”(18)当前出版业的一热一冷,刺激了传统出版走向转型。传统图书出版开始由单一纸质媒介出版发行的渠道转变为多元化渠道,如与作者在签图书合同时,一般就已签了数字出版合同;很多图书既出纸质书,也出数字书。而数字出版的个性化定制功能及易于记录存储、分享、互动、搜索等优点,也不断冲击着出版界传统的印刷发行模式,侵占传统出版的市场份额。这让传统图书出版不得不向现代出版快速转变。

随着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电子图书的发展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然而,人们在惊叹已经进入数字阅读革命的同时,数字阅读与生俱来的缺陷并没有让数字出版一统天下。技术条件、阅读习惯、消费心理问题、版权问题、商业因素,都在阻碍电子图书的发展,从而影响数字阅读、数字出版进程。尤其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纸质书仍具有其不可代替性。加之传统的阅读方式沿袭数千年,早已形成了读者的“心理定势”,绝不可能那么容易被颠覆。传统书籍赢得了固定的读者市场,也给传统出版开拓出一片坚固的生存阵地。这也让大多数出版商仍然坚信,数字技术不可能取代传统出版。

67.国务院颁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2000年9月25日,国务院颁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这是我国首次为规范中国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而制定的重要法规。在这个办法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出版”的概念,并明确了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负有对全国互联网出版单位资格审核、对互联网出版活动进行监管的职责。

点评:

为网络文学护航

2000年9月25日,国务院颁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首次提出了“互联网出版”的概念。互联网出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互联网出版,是指将信息、知识、观念等内容,用文字、图像、声音等任何形式在互联网上传播,均可称之为互联网出版。狭义的互联网出版指具有合法资格的出版者,以网络为载体和流通渠道,出版并销售数字出版物的行为。在我国现行法律中采取的是狭义的互联网出版的概念。法律实践中,互联网出版的定义则是根据《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令第17号)第五条:“本规定所称互联网出版,是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其作品主要包括:(一)已正式出版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出版物内容或者在其他媒体上公开发表的作品;(二)经过编辑加工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作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出版应运而生并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依托互联网技术而诞生的互联网出版,一开始就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不仅快速便捷,而且零库存,永无断档、绝版和脱销的情况;不仅提供按需印刷的个性化服务,而且降低了出版门槛,让更多的人可通过网络渠道自行出版和发行图书;不仅支持内容的随时更正、修订、改版,而且还缩短了出版周期,增强了图书的时效性和生命力。(19)作为一种新兴产业,互联网出版发展势头强劲,越来越成为未来出版业的一个方向。但是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下,与互联网出版紧密相关的版权问题却日益突出。互联网出版使版权人正逐步面临作品“失控”的严重威胁,遭遇大量网络侵权行为。网站出版无版权的作品、侵犯其他网站的网页著作权、滥用修改、删节权等是目前互联网出版出现最多的侵权类型。(20)其中,第一种类型主要是擅自将传统媒体上发表的作品通过网络再次发表,在侵权行为中最为普遍。1999年6月15日,王蒙、张洁、张抗抗、张承志、毕淑敏、刘震云等6位著名作家,通过他们的代理律师,向北京市海淀区法院提起诉讼,状告由“世纪互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主办的“北京在线”网站,未经许可将他们享有完全著作权的文学作品登载到网上,从而侵犯了他们的权益,要求赔偿经济和精神损失。中国青年报称“这是我国首起因网络站点刊登他人作品而引起的著作权纠纷”,随后,关于著作权的案件纷沓而至。这也让有关部门看到现行法律的不完善之处,促使法律法规的修订。2000年9月25日,国务院颁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首次对中国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进行规范、引导,彻底改变了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无法可依的局面,为今后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互联网天生就有的开放性、广阔性和无国界性,使得互联网出版中版权问题更为复杂与突出,现有的法律法规并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这也就开启了职能部门为确保互联网出版行业有法可依而修订法律法规的进程。

于是,2001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进行修订,修订之后的著作权法除了体现更严密保护著作权人的各种经济权利之外,突出之处在于新增了“网络传播权”,为网络著作权保护体系“正名”。是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4次会议作出了修改著作权法的规定。从宏观上说是为了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做的一个接轨,在具体实践操作上,实际上就是规制了网络著作权的问题,专门增加了作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条款,但仍然留下一些空白,如对网络上的“暂时复制”是否构成著作权意义上的复制没有涉及,对网络侵权的司法管辖原则未能明确等。

2002年6月27日,《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以新闻出版总署和信息产业部第17号令公布,并于2002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规定》首次对网络出版进行界定,这标志着网络出版凭借自身影响力得到了官方的认可。这是首部专门为规范互联网出版活动、促进互联网出版健康有序发展而制定的重要部门规章,标志着互联网出版开始步入规范化管理阶段。

2006年7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开始实施,《条例》的实施对于我国的版权保护事业和互联网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如何平衡权利人、网络服务提供者和作品使用者之间的利益是网络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条例》对于三者之间的利益平衡做了恰到好处的处理,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传播力量,保护了权利人的利益,并满足了广大用户的阅读需要。

事实上,无论是2000年国务院颁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明确了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负有对全国互联网出版单位资格审核、对互联网出版活动进行监管的职责,还是之后不断的修订相关法律法规,都表明了官方部门的一种姿态:互联网出版和传统出版一样,都受到法律公正、公平的保护。这种姿态是对互联网出版版权人的保护,也是对网络文学的一种认可与重视。网络文学不再是“野路子”文学,随着数字化进程加快,它所衍生的商业利益被公众逐渐挖掘,它正演变成一支不可忽视的文学新军。基于网络文学无限的潜力,互联网出版与网络文学联姻,形成产业发展的巨大动力,迅速崛起。

68.国家社科规划办首次招标网络文学课题

2002年,国家社科规划办首次以“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及其对策”为题向全社会招标科研项目,标志着政府所倡导的主流学术开始关注网络文学理论研究。此前,200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第一批项目首次设立了网络文学研究课题。

点评:

网络文学课题立项的意义

2001年,教育部首次设立了网络文学研究的“十五”规划项目,中南大学欧阳友权《网络文学对文学理论基础理论的影响研究》获得立项,2002年,国家社科规划办首次以“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及其对策”为题向全社会招标科研项目,欧阳友权再次以《网络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获得立项,这标志着政府所倡导的主流学术开始关注网络文学理论研究。当然,此前,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文学,其独特的朝气与活力,已经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好奇与关注,开始垦拓网络文学理论研究这块新园地。1995年,在互联网进入中国本土的第二个年头,王周生就把研究触觉深入到多媒体时代的文学,他认为信息时代必将产生属于它的文学,应该建立一支使用计算机的文学研究队伍,才能适应全球化的信息时代。(21)1997年12月,诗人杨晓民在《中华工商时报》发表《网络时代的诗歌》一文,以其敏锐的理论前瞻和对于诗歌的由衷热爱,率先在大陆将网络诗歌这一概念推到了文学评论的前沿。《网络时代的诗歌》一文是大陆最早论述互联网时代诗歌特质和发展走向的论文,是网络诗歌最初的自觉的理论建构,该文的发表在中国文艺界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诗评家们称该文从“理论上揭开了中国大陆网络诗歌甚至是网络文学的序幕”。1999年5月,陈海燕在《小说评论》1999年第3期发表《网络小说的兴起》文章,指出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在中国的日渐普及,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悄然出现,而且大有向传统文学挑战和对垒的势头,作者还较早总结出网络小说的四大特征:第一,作者隐匿;第二,文本开放;第三,虚拟的真实;第四,接受的当下性。(22)2000年4月,面对初露光芒的网络文学理论研究,李敬泽的《“网络文学”:要点和疑问》、李洁非的《Free与网络写作》等文章却分别对网络文学是否存在提出了质疑,主张撇开“文学”一词来谈网络写作。2001年1月,欧阳友权在《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2期撰文《高科技对文学基本理论研究的挑战》,已经意识到高科技时代背景下的文学已经在文学的存在方式、文学的功能方式、文学的创作、传播、欣赏方式、文学使用媒介和操作工具以及文学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诸多变异。他指出,文学的基本理论研究也必须在思维方式、概念范畴、理论观点、思想体系和学理模式等总体构架上,由理论创新达成理论创新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迎接挑战中推进文学基本理论研究,并构筑出高科技时代的文学理论新体系。(23)这一年里,葛红兵把自己的网络文学研究成果放进其主编的《文学概论通用教程》,这也是网络文学理论第一次进入高校文艺理论教材。等等。尽管这些探析并不严谨,也不成系统,甚至还有一些不足,但毕竟开启了对网络文学的理论探讨。网络文学日益增长的发展态势,也让网络文学理论研究的价值日益显现,博得了主流学术的关注。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是中国最高等级的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它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整体水平,其确立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对整个学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国家社科基金对欧阳友权主持的网络文学研究课题的立项,标志着网络文学研究首次进入“国家队”,这是对网络文学理论研究的价值认定,也给网络文学研究者打了一针强心剂,更助推了网络文学理论研究。欧阳友权是国内较早进军网络文学理论研究的学者之一,以其申请的课题《网络文学对文学理论基础理论的影响研究》获得立项为起点,网络文学理论研究收获累累硕果,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近十部。最为突出的是,欧阳友权创建并带动了一个网络文学研究团队的发展,他所在的学院被开拓为全国网络文学理论研究的重镇。这就是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资助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个案。国家社科基金本质上就是要通过立项资助,着力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推动文学研究有序开展和学术建设繁荣发展。欧阳友权的个案是成功的,他用实践证明了立项的意义。也许对欧阳友权来说,课题申请能够得到立项资助,只是个人研究途中的一小步,但对丰富网络文学理论研究成果、推动整个网络文学理论研究却是一大步。

69.“起点”实行付费阅读

2003年10月,起点中文网全面实行付费阅读,推行分级付酬的网络版权签约制度,商业化运作迅速提升了其知名度与影响力。付费阅读模式并非起点中文网的原创,但其运作模式获得了媒体的高度关注,也受到受益的网络写手的拥护。起点中文网开发的VIP阅读模式的主要特点为:一是对网上优秀作品进行签约,前半部供读者免费试阅,后半部需付费阅读;二是以章节为单位,按2分/千字的价格进行销售,如仅选择部分感兴趣章节,费用更低;三是作者可获得用户付费额的50%—70%作为基本报酬,且按月结算;四是作品创作、发布、销售、反馈以分钟为间隔,作者与读者实时互动;五是尊重版权、严格准入,每个作者必须提供真实身份,对新上传作品必须声明版权所有权。起点所开创的付费阅读模式带来了行业内的巨大变化。而今,几乎所有的文学网站都“复制”着起点的模式。

点评:

“起点模式”的开创

付费阅读并不是起点中文网原创,早在1999年,博库成立并在国内首次尝试ebook收费。只是可惜,博库所倡导的收费下载与收费阅读精神,在这个免费成为通行法则的互联网争霸年代显得格格不入,2001年底,博库的倒闭宣告了国内第一次ebook收费尝试的失败。2003年10月,起点中文网总结了先前收费阅读的经验教训,尝试建立了一个新的提供企业对客户间电子商务活动的平台——B2C平台,即企业通过互联网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新型的购物环境——网上商店,消费者通过网络在网上购物和支付。同年10月,起点中文网又实行了“原创文学作品网络版权签约制度”,同时还推出“职业作家体系”。玄幻网站专门为网络玄幻武侠小说的职业作家提供稳定的保底年薪以及高额提成,并对畅销书作者进行物质奖励,此时网络玄幻武侠小说的“VIP+实体书出版”的赢利模式已经初具规模。这是一次极富战略意义的拓荒行动,形成了以网络玄幻武侠小说为主体的网络商业文学产业链,网站和作者都得到了极好的回报。

网络玄幻文学网站正式推行的全新网络文学赢利模式——VIP制度,又称“电子版付费阅读”,是指读者与文学网站签署一个“VIP订阅协议”,成为该网站的VIP会员,会员可以随时向网站支付订阅费来购买网络小说的VIP章节阅读。现在,文学网站从如何注册付费、如何充值、如何折扣等不同层面形成了法定有序的便捷路径,读者可以通过网上银行、手机、固定电话等方式支付一定数额的费用轻松成为文学网站的VIP成员,自由地畅游网络文学世界。(24)“起点模式”赢得了市场,它可以不依赖出版社而直接实现电子出版的赢利,它的开创让网络文学在产业上似乎找到了目前为止最有效的盈利模式。时任起点网总经理的吴文辉曾说:“起点5年多来的发展验证了收费阅读制度的成功,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站模仿‘起点模式’,众多门户网站开展‘付费阅读’项目,近年来原创文学不仅在网络平台,更是在传统出版平台,以及众多衍生平台的繁荣,网民版权意识的逐渐苏醒,盗版耻辱感的增加,均可以证明‘起点VIP收费阅读模式’的成功。”(25)的确,起点所开创的付费阅读模式带来了行业内的巨大变化,而今,包括天下书盟、幻剑书盟、天鹰、17K小说等重要原创文学网站在内,几乎所有的文学网站都在复制着“起点模式”。

在起点收费模式之前,中国网络文学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创立VIP收费模式之后则快速兴盛。收费模式带来的最直观的结果就是文学作品的商业化,作者—门户网—读者,构成了最简单的商业链。商品化意味着收入,单纯的创作者成为职业的写手。莫言获奖之后有一则消息称他获奖后的收益远远低于网络写手,这可以直接反映出网络小说收费之后对作者的巨大影响。所以,随着电脑网络的进一步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网络小说的创作当中,而网络小说的门户网站也遍地开花,这样就为小说的创作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

首先是小说创作门槛变低,各种门户网站只要注册即可发文,对发表的文章的审核只粗略地针对敏感词,而对内容、文笔等没有任何要求,这就使得“我手写我心”的网络创作自由最大化。而付费阅读机制把作者和读者紧密联合起来,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甚至让他们共享文学创作的主体性地位。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写手,还创建各种读者群、作者群方便读者和作者即时的交流。读者可以在网络空间里与写手共同进行写作,可以即时参与跟帖评论,指出写手的写作得失,使写手及时更正改进自己的作品。付费阅读也通过货币这种利益链条,使读者与写手建立一种契约,读者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只有高质量、有价值的文学作品才能吸引读者付费阅读,读者的阅读导向、价值分享和评价将直接影响写手创作,鼓励他们写出更多值得一读的精品。这种新型文学创作方式的建构,可能会促进读者与写手之间探讨网络文学的文学性、独创性、价值承担等核心问题,从而帮助网络文学不断提升内在品质。

但付费阅读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出现,冲击着网络文学的发展。由于接受并在推动“付费阅读”的读者大都是年轻网友,为了博取他们的眼球,获得经济利益,网络小说正沉沦于“类型化写作”。根据玄幻魔法、武侠仙侠、浪漫言情、历史、军事、竞技、科幻、游戏等不同的题材,就开始固定套路的写作,不仅情节模式化,作品的构思、人物的设置、场景的安排等等有明显的模式。基于同一模式的创作或许还可以称为创作,一些只是改个名字就重装上阵的则只能算是剽文。各大文学网站发表文章后,评论区最多的口水仗就是因为这个。

付费阅读后,网络小说以章节为单位,按2分/千字的价格进行销售,这就让网络文学找寻到一种自己的商业盈利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影响下,小说越写越长,灌水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如网络小说一般都是连载的形式发表,一些作者有存稿,不少作者则直接裸奔,当天写当天更新,不少连错别字、病句顾不上改正,只能先保证上传、更新,所以导致文章的质量不能保证,更多的是坑文或者烂尾。对此,作家刘震云曾一语中的:“我也经常看发表在网络上的作品,有的不仅文学性不强,错别字也很多,一个首页要没有10多个错字就不是首页,有的文章竟然连句法都不通,现在网络作品有很多,但真正有独特表达的作品并不多,从文字到文学,我觉得还差‘23公里’。”(26)但当付费阅读成为一种潮流时,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它带来的冲击与毁灭而拒绝、抵制它,我们要做的是顺势而为,因势利导。

70.《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

2007年10月25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在北京揭晓,欧阳友权的《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一书从1113件入围作品中脱颖而出,喜获“鲁迅文学奖·优秀文学理论评论奖”。《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一书于2005年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28.8万字,共十三章,分为“数字化时代的文艺语境”“数字技术下的文艺转型”和“网络文学的学理解读”等三个板块,是作者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前期研究成果。这部原创性的理论专著探讨的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媒介对当今文学艺术的巨大影响,其核心的学术理念是寄寓作者对“高技术与高人文”的期待与思考,以此表达对数字化时代人文精神的忧患与理解。

点评:

网络文学研究高调获奖

在互联网迅速深入到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过程中,文学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也会受到深远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下,文学的重要特征是平民性,同传统文学的精英倾向截然不同。面对这样的新形式,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研究自然不能不发生重大的变化。因此,“文艺学学科的基本问题”“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文化研究与文学理论的关系”“文学理论的边界”“文学理论向何处去”等等问题,在新世纪以来再次成为文艺理论研究者最为关注的话题。欧阳友权的《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正是直面于这种文学新变,专注于网络文学的研究,以一种新颖的路向深入探析、梳理这些问题,试图通过建构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来阐释网络文学的合法性存在,揭示出一种文学已经必然面临的新生态环境。欧阳友权在该书后记中说,“其核心的学术理念则寄寓了我对‘高技术与高人文’的期待与思考,表达了我对数字化时代人文精神的忧患与理解。”(27)

欧阳友权的《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优秀文学理论评论奖”,若联系其整个网络文学研究来看,绝不是偶然的。在网络文学这一全新的领域,欧阳友权凭着敏锐的学术嗅觉,介入最早,坚持最久,成果最多,他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就一直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气魄,积极切入网络文学现场,密切关注文学的历史变迁,苦心经营,笔耕不辍,在10年多一点的时间中,完成了3项国家课题,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网络文学论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网络文学本体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网络文学的学理形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网络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网络文学发展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比特世界的诗学》(岳麓书社2009)、《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等理论著作10多部。他十年如一日地站在信息媒体革命的潮头试图重构文学理论,被学界誉为“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第一人”。因此,其《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获得“鲁迅文学奖·优秀文学理论评论奖”,与其说是对这一部观点新颖的理论著作的奖励,还不如说是对其执着于网络文学研究的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的嘉奖。

欧阳友权认为,只有真正能够从数字化语境的根本特征出发,才能在面对网络文学作品的时候不至于存在传统文学固有的精英主义思维偏见,恰当地衡量网络文学在当代社会的艺术价值。然而,他的网络文学研究以及提出的相关观点,在最早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相反,还被很多传统学者瞧不起,认为他不务正业,对他不屑一顾,嗤之以鼻。因此,其著作能够获得“鲁迅文学奖·优秀文学理论评论奖”,从更高的层面上讲,说明学术界已确证了网络文学所带来的“范式转换”,认识到了文艺理论在数字化语境中重构的必要性,并且意味着主流学术对于网络文学研究这个新领域的认可。正如鲁迅文学奖评委会所认为的:《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围绕网络的勃兴与普及以及它对文学发展的影响,面对新科技对文艺的挑战,回答当前文艺事业面临的新问题,是一部兼有前沿性、现实性、批判性的建设性文艺学著作”,这可以看做主流意识和传统文学对网络文学理论研究的首次高调褒奖。

71.网络文学参评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2010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因首次吸纳网络文学参评而格外受到关注。在符合参评条件的1008篇(部)作品中,网络文学作品31篇(部),约占3%。其中中篇小说18篇、短篇小说10篇、文学理论评论3篇,其他门类空缺。在2010年9月8日中国作协官网公布的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备选作品130篇(部)中,有一部网络文学作品《网逝》入围。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主任胡平表示,鲁迅文学奖吸纳网络文学参评,得到多数网民肯定,称为“破冰之旅”,说明网络文学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鲁迅文学奖对网络文学的开放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对其发展和主流化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尽管本届鲁迅文学奖只有一部网络文学作品入选,但也足以表明网络文学经过十多年历练,已具备融入主流文学形态的条件。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新闻发言人陈崎嵘认为:“这是一次破冰之旅,带有试验性、标志性意义。”

点评:

网络文学离官方大奖还有多远?

2010年9月13日,网络中篇小说《网逝》首次入围鲁迅文学奖评选,但最终与奖项失之交臂。同年,9月15日,由中国作家网、新浪读书、TOM读书频道联合举办的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竞猜活动举行启动仪式。这亦是中国官方文学评奖过程中首次启动网络竞猜活动。9月15日—10月15日活动期间,中国作家网首页、盛大文学、中文在线与新浪、TOM读书还设有奖竞猜专栏,用户可通过以上四家网站进行投票。10月19日,鲁迅文学奖获奖名单公布,网络文学作品无缘奖项,车延高的诗集《向往温暖》位列诗歌类获奖名单之中。众多网友在失望的同时,也纷纷质疑车延高“羊羔体”的获奖。11月10日,“鲁迅精神与网络文学”中国网络类型文学高峰论坛在浙江绍兴举办,部分评论家、网络作家和出版人就“对目前网络类型文学的存在应持怎样一种态度?”“如何引导网络类型文学走向主流化、文学化?”“是否应该在鲁迅文学奖内设立网络类型文学奖?”等问题展开了讨论。此次论坛在网络文学首次被纳入鲁迅文学奖的评选范畴,却又最终失之交臂的情况下举行,引起了网络作家、文学评论家、出版人等各界的强烈讨论。

除了鲁迅文学奖,另一个官方文学大奖茅盾文学奖对网络文学的异军突起,也给予关注并最终向其抛出了“橄榄枝”。有学者说这是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抱团取暖”的表现。(28)

早在2005年7月27日,在“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研讨会”上,来自全国的长篇小说方面的著名作家、专家、学者等分别就目前的长篇小说创作、茅盾文学奖评选改革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包括网络小说在内的长篇小说创作数量的激增成为了大家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本届茅盾文学奖评委雷达提出,在这样一个“人人都能写长篇小说”的时代,“少年写手和网络力量,也应该引起茅盾文学奖的关注”。

2011年2月25日,中国作协官网公布了修订的《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与往届相比,新修订的评奖标准中出现了两条醒目的变化,一是“推行评奖实名制投票”,二是“向持有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的重点文学网站征集参评作品”。这是继2010年鲁迅文学奖向网络文学张开双臂后,我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再度向网络文学敞开大门。茅盾文学奖向网络文学征求作品是否是“明迎暗拒”,引起了网民质疑,但还是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并为之欢欣鼓舞。同年6月15日,《中华读书报》载匡生元文章《“茅奖”的门槛是对网络文学的不公》指出,用传统文学的标准对待网络文学,显然是对网络文学的不公平。9月9日,第8届茅盾文学奖最终落下帷幕。此次评奖首次吸纳网络文学作品参与评选,除《从呼吸到呻吟》《遍地狼烟》《青果》在第一轮投票中冲进前81名外,其余均名落孙山,仅仅是在176部参评作品名录上露了一下脸而已。9月26日,欧阳友权在《光明日报》撰文《网络文学,离茅盾文学奖有多远?》指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茅盾文学奖中同台竞技,从目前的情形看是难有胜算的。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学迅速崛起,势不可挡,成了文学界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网络文学凭借新媒体技术,对网络写手不设门槛,可自由书写而产出海量的作品,其数量远远超过了当代文学纸质作品半个世纪的总和。网络文学题材广泛,涵盖了玄幻、穿越、架空、修真、武侠、言情和职场等各个方面,符合普遍的社会阅读需求,受到众多年轻网友的热捧。它正以铺天盖地的姿势席卷而来,作品在线上获得了高点击率,线下通过传统媒体出版,也赢得了图书市场,博取了高昂的商业利益。网络文学迅速崛起的姿态,也让文学界又一次面临着新的撞击和挑战,中国文学的格局正在悄悄地改变。因此,以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为首的官方文学大奖不得不正视这股新崛起的力量,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向网络文学敞开大门。事实上,主流文学借助高科技走进网络和手机是大势所趋,网络文学受到官方文学大奖的青睐,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对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发展来说可谓是一种“双赢”策略。官方文学大奖主动开始向网络文学抛出“橄榄枝”,这向大众释放了一个“善意”的信号,展示出一种包容的姿态面对网络文学,也显示出对网络文学的认可、重视,这可能博得网络文学广大读者的好感,赢得大众尤其是年轻文学爱好者的认可,从而更加关注传统文学,扩大自己的权威地盘。官方文学奖的适时关注、认可,是对网络文学作品质量的肯定。网络文学也能出精品,是精品总是会发光的。这鼓励,让泥沙俱下的网络作品重拾勇气克服短板,练好内功,提升价值。网络文学被纳入官方文学大奖的评奖范畴,对网络文学来说是一次咸鱼翻身的机遇,网络文学可以借此一改“野路子”文学的姿态而华丽转身为“文学新军”。

当然,也有研究者认为,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官方奖项纷纷关注网络文学,是一种典型的“明迎暗拒”的姿态。以茅盾文学奖评奖为例,依托于传统文学而制定的参评标准,虽适时修订,但也没有实质性变化,对网络文学而言仍然是“高门槛”。如新修订的《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规定了网络小说长篇可以参评,但条件是网络文学必须落地出书才可以参评,这把多少网络文学作品挡在了奖项门口。事实上,“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茅盾文学奖中同台竞技,从目前的情形看是难有胜算的。究其原因在于,从评奖性质上看,这两大文学奖项说到底还是属于‘专家奖’的范围,其评选的机制和遴选标准都是基于文学传统和社会期待而设置的,是纯文学的‘精英奖’”(29)。传统文学经过两千多年的成长,已经变得成熟稳重,端庄大气;相比而言,才走过20多年的网络文学正处于儿童期,显得多么稚嫩。消费时代成长起来的网络文学,与生俱来的商业性质、游戏性质让它不可避免地关注市场、走向娱乐。自痞子蔡《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触网后,网络小说的作品就如同流水线大量生产的产品,已经占据文坛大半个江山,其中不乏精品,但多数作品有明显的缺陷,如文学性的匮乏、作品价值格调不高等等。要克服这些短板,成为可与传统文学经典相媲美的经典之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网络文学需要成长的空间与时间。但是,一旦网络文学克服这些短板,“网络文学所赢得的就不仅是文学的身份或某一个奖项,还有文学的意义和读者的尊重”(30)。那网络文学又何必太在意是否获得官方文学大奖呢?

注释:

(1)马季:《网络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第二次起航》,《人民日报》2011年04月19日。

(2)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研究》,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3月。

(3)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影响》,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3年7月17日查询。

(4)马季:《网络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第二次起航》,《人民日报》2011年04月19日。

(5)李洁非:《Free与网络写作》,转引自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6)欧阳友权:《网络文学:从“草根庶出”到主流认可》,《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2期。

(7)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民间话语权的回归》,《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8)黄鸣奋:《超文本探秘》,《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第6期。

(9)[英]贺麦晓:《网络之主:陈村与连续不断的先锋性》,由元译,《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第5期。

(10)木叶:《网络时代的“存在与虚无”——专访陈村》,《社会观察》2005年第11期。

(11)马建梅:《试论对于网络文学的“引导”》,《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12)欧阳友权:《网络文学:从“草根庶出”到主流认可》,《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2期。

(13)周志雄:《网络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理论学刊》2009年第2期。

(14)欧阳友权:《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学研究综述》,《当代文坛》2007年第1期。

(15)赵水忠:《博库:收费的精神食粮》,《互联网周刊》,2000年12月25日。

(16)李智:《浅析“微小说”的特质及其对当下网络文学的影响》,《文艺评论》2013年第5期。

(17)黄孝章、张志林、陈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

(18)张贺:《世界出版大国的阅读尴尬》,《人民日报》2011年4月8日。

(19)聂规划、涂鹏:《互联网出版探析》,《景德镇高专学报》2004年第6期。

(20)张惠:《互联网出版存在的版权保护问题及其对策》,《湘潭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21)王周生:《信息时代与文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5年第4期。

(22)陈海燕:《网络小说的兴起》,《小说评论》1999年第3期。

(23)欧阳友权:《高科技对文学基本理论研究的挑战》,《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1期。

(24)傅其林:《网络文学的付费阅读现象》,《学习与探索》2010年2期。

(25)舒晋瑜:《收费阅读的路能走多远?》,《中华读书报》2007年9月26日。

(26)蔡震:《刘震云给网络文学挑刺,从文字到文学还差23公里》,《扬子晚报》2008年7月8日。

(27)欧阳友权:《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后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9页。

(28)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离茅盾文学奖有多远?》,《光明日报》2011年9月26日。

(29)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离茅盾文学奖有多远?》,《光明日报》2011年9月26日。

(30)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离茅盾文学奖有多远?》,《光明日报》2011年9月26日。

同类推荐
  • 我自己走过的路

    我自己走过的路

    冰心佚文的发现几乎是紧随《冰心全集》的出版而来,目前发现的冰心佚文遗稿,总共有60余万字,而本书只是个选本。目前发现并出版的佚文遗稿,则为冰心研究以至五四新文学的研究,提出了诸多的新课题。散失已久的美文,初次面世的佳作,记录冰心走过的路……
  • 雨巷:戴望舒诗选

    雨巷:戴望舒诗选

    本书节选了戴望舒各个时期最著名的诗。其中以《雨巷》为代表。集中反映了戴望舒先生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思想变化历程。
  • 李清照诗词选

    李清照诗词选

    李清照的作品多半散佚,历代选录虽多,文字却颇有出入,有的作品真伪难辨,其生平事迹亦有诸多疑问。《李清照诗词选》选录作品以“王本”为底本,对有争议的作品和异文审慎去取,而后按笔者孙秋克所认定的李清照生平和创作阶段编排。注释一面力求简明扼要,避免过多征引,一面精选名家名作为例,以供读者参阅,所引原文过于艰深者,则尽可能用现代语来解说。评析部分希望通过诗性的解读,消解岁月的隔膜,令读者感受到李清照作品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行文风格则力避学究气。公元11世纪下半叶,宋王朝为中国、为世界奉献了李清照这样一位文学家。我们应当珍惜再珍惜。
  • 月光光

    月光光

    门对青山,月亮总是从对面的山顶上升起来。山如墨画,天清月朗。虽说山形的轮廓依旧,却辨不清山上的树。人家的房屋也是这样,只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且屋后多有修竹绿树,阴影还要重一些。月光下的小村一片平和宁静,但村人并未早早地沉入睡梦中去。
  • 智慧札记(社会探索卷)

    智慧札记(社会探索卷)

    思想是人的最高智慧,是来自生命的感悟、生活的体验和思维的结晶。《智慧札记》分3卷,对古今中外的随笔佳作进行了精选,共388篇,所有文章均出自名家之手。
热门推荐
  • 爱你的:欢喜冤家

    爱你的:欢喜冤家

    三千金与三少的爱情,你准备好了吗?快来接住吧坚持一个星期两更(⊙o⊙)哦
  • 东京食尸鬼之踌躇

    东京食尸鬼之踌躇

    “他现在由我守护”“啊,真是不想做到”“不管你怎么样,只要不伤害到他就行了”“喏,她不是没事吗”“濑户祁,你真的很讨厌”“嗤,我本来就没良心”“我很欣赏指着我鼻子说我的人,可惜我也讨厌没资格还来指责我的人”“濑户祁,你不该动他的”“我会让你死。”“永远的再见吧”“不许跟上来,你以为你是谁。”“绫濑末初,我不认为你有帮他说话的资格”……“不要老是说我把你看做利世,我的确是喜欢你”“所以,在一起吧”【我想过挺多版,最后我决定用这个剧透版】
  • 飞碟追踪(走进科学)

    飞碟追踪(走进科学)

    茫茫宇宙,浩浩人海,真是无奇不有,怪事迭起,许许多多的难解之谜和科技神奇奥妙无穷,神秘莫测,使我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捉摸不透。在各年间,武汉、甘肃、新疆等地出现各种形状的UFO飞碟。
  • IKON成员是我哥

    IKON成员是我哥

    【不喜勿喷】独身来到韩国的知恩,会和ikon成员发生什么趣事呢?权志龙又是怎么回事呢?
  • 浴火神凰

    浴火神凰

    那次大战后,他被秘法所伤,沉睡千年。终于,千年后,他重生了......他要恢复到巅峰!他要重新开始!
  • 大陆地

    大陆地

    曾经豪情万丈,斗志昂扬,立志闯荡四方。可现实社会的黑暗,当头一棒,让陈飞不得不沦为一名啃老宅男。原以为将要一路走到黑的他,冥冥中受到召唤,数以万计的游戏玩家一同穿越至奇异、美妙、充满了变数与危机的游戏世界——大陆地。开启一段拾起信心,找回斗志,携手友人共同战斗,解开异世界秘密的旅程。
  • 你是我的留白

    你是我的留白

    往世潜伏在暗夜里,为世人低诉过往,而在喧嚣的白昼,又停留在宁静的心间。有一种邂逅从往世开始,一直绵延到这一世的感动。
  • 最强末代

    最强末代

    我本不愿执刀,奈何苍生视我为敌,如此也罢!何时才能渡过彼岸?我只想看一眼花开的一刹,若此生寻不到一朵相同的花我会折下百花陪你陪葬!别逼我!我要成魔天下无佛,我若成神荡平万魔,万物掌于我手.我说你是你才是,不是也是!非龙非凤非凡属,却叫苍生不敢负,兵锋正故:戢武
  • 末日来临之际丶屌丝逆袭之时

    末日来临之际丶屌丝逆袭之时

    女神!屌丝?白日梦?屌丝逆袭日记。“这是真的吗?”“这是真的,这不是梦,我的滑板鞋...”男子的手机响了...
  • 不朽之门

    不朽之门

    穿越万年,附身冥冥中的宿主,是废物还是天才?破碎的灵魂,丢失的记忆,是否隐藏着惊惊天大秘?逝去的万古至尊,隐没的恐怖大能,他们是生是死?葬天之墓、血海浮屠、无尽深渊、莫测空山······“我为苍天,掌控天道,却救不了芸芸众生、一万子民!吾不甘!”“吾不甘!”“吾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