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60700000009

第9章 网站类(1)

30.《华夏文摘》创刊

1991年4月5日,全球第一个华文网络电子刊物《华夏文摘》在美国创刊,它以电子刊物的形式,通过电子邮箱免费订阅,每周一期。创办人是中国大陆留学生梁路平、朱若鹏、熊波、邹孜野等。其发刊词写道:“作为海内外第一份通过电脑网络传送的综合性中文杂志”,《华夏文摘》是编辑们“为促进中文信息电脑化、自动化、网络化所作的一个新的尝试”,其内容“主要选摘海内外各大中文杂志的出色之作,在每个周末通过全球电脑网络传送给读者”,并力图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等各方面。其选稿的原则注重新闻性、趣味性、知识性和资料性,使读者在周末消闲的时光中得到收益和享受。虽然它不是纯文学的刊物,但是它是全球中文网络文学写作第一个园地,至今活跃,成为众多华裔家庭周末必读的“精神美餐”。《华夏文摘》还保存了创刊至今的所有发布的文学作品,是目前我们研究和发掘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作品和文本的重要数据库之一。

点评:

中文网络杂志之滥觞

《华夏文摘》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网络杂志(周刊),也是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和海外华人中影响最广的中文媒体之一。1999年4月25日,海外著名网络作家少君(钱建军)在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的一次题为《网络文学的前景与问题》的演讲中说:“如果你问在美、加、澳、日留学的近二十万中国留学生,大概几乎没有人会说他没看过这份杂志。其影响力超过任何一种中文媒体。”(1)

《华夏文摘》的前身是《中国新闻摘要》。1989年春夏,北京处于非常时期,身处异国的中国大陆留学生迫切希望了解国内消息,4名在美国和加拿大留学、在网上相识的理工科学生便自告奋勇,利用大学里的电脑系统,于1989年3月6日建立了每日一期的英文电子刊物《中国新闻摘要》(ChinaNewsDigest,简称CND),逐日转发西方国家各大通讯社有关中国的最新消息。《中国新闻摘要》这份集中国新闻大成的电子刊物,在随后的两年中逐渐发展完善,“读者达到一万多人,遍及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2)。在此基础上,《中国新闻摘要》编辑部决定建立一个全新的系统——《华夏文摘》中文网刊。于是,1991年3月,由朱若鹏任第一届主编的《华夏文摘》八人编辑部成立;1991年4月5日,《华夏文摘》创刊号正式出版,首期编辑为朱若鹏。它每周五出版,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等方面,所刊载的文稿主要取自海内外各家中文刊物和读者投稿,所有编辑人员全部是志愿工作者,没有任何报酬。编辑部在第一期《华夏文摘》的“发刊词”上声明:“今天是中国的清明节。十五年前的今天,悲壮的四·五天安门运动发出了当代中国人民争取自由民主的先声。现在我们谨以《华夏文摘》的诞生作为对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纪念。”(3)

“《华夏文摘》是海内外第一份通过电脑网络传送的综合性中文杂志。这是为促进中文信息电脑化、自动化、网络化所作的一个新的尝试。”(4)周刊的编辑主要是中国留学生,他们凭借各自不同的专业眼光和兴趣爱好,以新闻性、趣味性、知识性和资料性为甄选条件,以较成熟的汉字输入技术和汉字互联网传输技术为支撑,从中国及海外的中文报刊及大量来稿中精选佳作,编辑成周刊,及时向读者推荐。每期周刊在星期五编定后,通过网络传送到全球各国数万个订户,力求为众多华裔学生打造一席丰盛的“精神美餐”。

但在创办初期(1991年4月至1992年3月)的《华夏文摘》并非如编辑们所想的那样一帆风顺,它曾遭遇和所有新办杂志同样的问题:稿源、编辑水平、市场……尤其是作为一份免费的网络杂志,《华夏文摘》还面临着新困难:没有职业编辑、没有稿酬、没有用以扩大影响的广告预算,甚至没有前人的经验教训可以借鉴。因此,《华夏文摘》初创期水平不高,在所难免。读者反馈中,有善意的批评:“我在很大程度上觉得贵刊的文摘面显得很窄……故我建议贵刊能够扩大文摘来源,使其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5)也有冷嘲热讽:“这帮人,吃饱了撑的,自封编辑,办起了《华夏文摘》。”对此,早期的编辑晨剑大为感慨:“‘吃饱了’谈不上,‘撑’是实实在在的。撑了五个月了!主编撑不住了,换一个再撑。”(6)

1992年3月起,情况有了改观。1992年3月30日,《华夏文摘》出版增刊第1期“参考消息专辑”,登载了《邓小平南巡时的讲话》和《李鹏在第十七次国务会议上的讲话摘要》两篇文章。从此,以专题形式出版的“增刊”随即成为《华夏文摘》出版的一种重要形式(7)。同月,《华夏文摘》开展“乡情”有奖征文活动,至6月结束。同年7月,《华夏文摘》出版增刊第5期“乡情专辑”,收入此次有奖征文活动的获奖作品等。(8)显然,这些活动扩大了《华夏文摘》的影响。1992年4月,《华夏文摘》的直接订数首次超过5000份。

1993年2月6日,《华夏文摘》推出增刊第14期“海外留学生作品专辑”,收小说《镜子》(赵太)、随笔《论中西文化之异同》(还新)、小说《新春》(老陕)等三篇。(9)同月,《华夏文摘》的直接订数首次超过1万份。在1993年的繁荣时期,曾有读者如此描述其第一次在电脑上读到《华夏文摘》时的心情:“还记得一年前的一个星期天,当我第一次成功地在我那一向只会‘讲’英语的电脑屏幕上读到《华夏文摘》时,兴奋得手舞足蹈,高呼‘万岁’的情形。来美五年了,一直生活、学习在美国中西部的一座没有‘唐人街’的城市中。每天学的、读的、听的、讲的、写的都是清一色的英文。此时,屏幕上扑面而来的一行行整齐、漂亮的仿宋体汉字是那样地熟悉,那样地亲切。许多读者还将《华夏文摘》保存到软盘里,或是打印成册,转给那些无法在电脑上阅读中文或是不会使用电脑的家人和朋友们看。方块字成了海外游子最温暖的心灵慰藉和精神家园。”

1994年6月3日,CND和《华夏文摘》的万维网网站www.cnd.org正式开通,是当时全球最大的华文网络虚拟空间。网站建立后即能够从访客数据看出明显的全球化特征:主体访客43.7%来自美国,12.1%来自日本,7.6%来自加拿大,5.8%来自瑞士,4.5%来自中国大陆,2.3%来自英国,2%来自德国,2%来自中国香港,2%来自新加坡,1.5%来自澳大利亚,1.2%来自印度,1%来自伊朗,0.5%来自中国台湾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华夏文摘》在第166期的启事中,第一次将WORLD WIDE WEB译为“万维网罗密布”,简称“万维网”,并预言万维网将是“全球信息资源交换的未来”,这一译名被广泛传播。

1996年12月,《华夏文摘》达到刊物发展的顶峰时期,有15151人成为它的直接订户,它的读者分布在48个国家和地区,总数超过150000人。它的万维网网页每周被访问1511,000次,同时,它的GB码版每周被提取12000次,PS版每周被提取6400次。

然而1994年之后,《华夏文摘》实际就已开始逐渐走上衰退的道路,ACT元老之一、《新语丝》主编方舟子说:“从1994年起,《华夏文摘》的确是一年不如一年。只不过这原因,并不是因为万维网的兴起,而是因为《新语丝》等新兴中文电子刊物陆续出现而抢去了《华夏文摘》的读者,《华夏文摘》的垄断地位从此被打倒,而且因为其政治倾向过于明显,而被越来越多的老读者所抛弃……即使是在1994年以前,《华夏文摘》也绝对不是什么中文网上的‘原创中心’,中文网的真正中心在当时是ACT……在1996年起ACT开始衰败之后,中文网上就再也没有哪个地方可以算得上是原创中心了。”(10)此外,《华夏文摘》编辑人数下降,在任编辑工作任务加重,编辑部处于萎缩姿态和缺乏有影响的新闻活动,也是它衰落的重要原因。(11)

《华夏文摘》可以算是北美网络文学的摇篮,互联网上有案可查的原创作品,譬如第一篇散文、第一篇小说、第一首诗歌、第一篇文学评论,都出自《华夏文摘》。《华夏文摘》第一期(1991年4月5日)上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张朗朗的《太阳纵队传说》,这是有案可查的最早的一篇华文网络原创散文。最早的华文网络原创杂文也是张朗朗的作品《不愿做儿皇帝》,发表在《华夏文摘》第三期(1991年4月16曰)上。发表在《华夏文摘》第四期上的阿贵的《文如其人》,可以算作是最早的一篇华文网络原创文学评论。而发表在《华夏文摘》第十一期(1991年11月1日)上的小说《鼠类文明》,则是最早的一篇华文网络原创小说。到了1992年5月1日,第一首华文网络原创诗歌才诞生,这就是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在读博士生图雅的《祝愿——致友人》。这些作品都是作者直接用电子邮件投稿的。

31.“海外中文诗歌通讯网”创建

大约在1991年12月前,全球第一个华文网络纯文学交流群——“海外中文诗歌通讯网”创建(12)。它由纽约大学布法罗分校的王笑飞创建,实际上是一个邮件订阅系统,以张贴古典诗歌为主,也发表原创诗歌。成员主要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丹麦、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的中国学生、学者,约有360多人,大家以电子邮件的形式随时随地交流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

点评:

发泄苦闷的平台

“中文诗歌网络”是全球第一个华文网络纯文学交流群。关于中文诗歌网络,现有最早的记录为1991年12月20日《华夏文摘》第38期的介绍:“中文诗歌网络是为诗歌爱好者分享和讨论诗歌而建立的,目前有二百多人参加。”(13)交流群内的网友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可以随时随地交流诗歌。

除了诗歌交流、创作外,中文诗歌网络还收录了包括大量经典传统文化典籍在内的其他文学作品作为交流所需。1991年冬天录入的、现存于中文诗歌网络、由德克萨斯州美国超级超导对撞机实验室李晓渝等人录入制作的《孙子兵法》,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华文典籍的电子版。中国诗歌网络文库中还有《老子》《论语》《诗经》《唐诗三百首》《三字经》等电子文本,由于多数文章没有注明制作时间,从该电子文库最后保存时间判断,这些电子文本制作时间应该在1991—1993年之间。

中文诗歌网络的成员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丹麦、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这些活跃于北美华文网络文学写作群体中的成员大都是理工科学生,令人印象深刻的有朱若鹏、方舟子、少君、图雅、张朗朗、阿贵、严永欣、阿羊、黄谷扬、李兆阳、许晨、吴志强、叶雷、哈维尔、文殊、黄土、孔补、刘畅、张梓、敖小平、陈绍伟、晨剑、刘路沙、希成、姚明辉、黄谷扬、张宇、毛继业、扬子、诸岳、周皓生、杜江、齐辛、小军、李洪川、华新民、胡楠、王林、丁键、马光辉、晨剑、高洪波、王书平、戴善奎、徐刚、蒋华、逸之、华新民、方励之、王建琦、陈建敏等。这些理工科留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英文计算机软件使用技能,有的甚至具备研发技能,拥有专业的电脑使用技能和网络专业知识。这一点对于早期华文网络文学写作非常重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首先,“需要用华文软件先在电脑的DOS系统中(windows的前身)写出来,然后用Uudecode对文章进行编码,再以SMTP(电子邮件前身)方式把这个文件传输给各个接收者的地址。收到文件的人,首先用Uudecode解码,再下载到自己的电脑里才能阅读,早期甚至不能直接阅读,很多乱码,要打印出来才能看见华文文章。”(14)这一群理工科背景的写作者自觉充当了文学刊物的创办者、策划者、主编、编辑、作者和读者主体,给传统的纸质文人文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如写作的自发性、文字浅白、感情直露等,形成了北美华文网络文学风格的雏形,为后来大陆网络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初阶段的北美华文网络文学写作最集中的主题是“发泄苦闷”。“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达北美的中国留学生,都是国家公派的中国社会的精英,当时中国社会与美国社会相比,各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他们怀着理想主义的梦想来到这个政治、经济体制截然不同,语言几乎不通,文化迥异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经历了短暂的震惊和兴奋后,都承受着各方面的落差带来的压力。”(15)首先便是经济落差带来的苦闷——公派留学生一个月50到100美元生活费,和美国人一个月2000到3000美元的平均生活费相比的经济压力,不少留学生不得不在课余时间从事洗碗、送报纸、售货等工作来挣钱;其二是身份落差带来的苦闷——国内的精英一变而成为课余时间的体力劳动工人的身份落差,这样两个极端的身份上的跳跃,给他们的精神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三是情感上的苦闷——与故土的距离的隔阂,生理和心理抚慰的缺失,内心的痛苦找不到朋友倾诉,得不到伴侣的安慰,得不到家人的关怀,融入全新的社会环境的不能。由于这些原因,发表门槛低、阅读免费的网络,很快在留学生中流行起来,成为他们发泄异国苦闷的最好的平台。如《大厨》描写了国内高材生小吴怀着美好梦想远赴重洋,从青年学者变成了失学流浪者,从指点江山的理想主义者变成了首要解决生存问题的现实主义者的痛苦历程。“离开了满面红光的父亲和泪水涟涟的妻子,我的心像飞机腾空而起一样充满幻想”,“然而当飞机一落地,我的这种感觉就跑了一大半,第一个对美国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钱”,“问我对美国有什么感觉?告诉你,每次开车在四十五号公路上超过七十五英里的时候,我就希望突然有一辆大货车横着撞过来,把我的本田小货车撞个粉碎”,“我们这些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大学生,根本无法想象到美国这种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大学生活。我第一个星期在给我老婆的信中说:我得到了自由,但同时也失去了其他很多东西,如自信、保障和信念,也许有一天也会失去你。”(16)

从满怀希望,到短暂的震惊,到不得不把曾经拥有的美好梦想全部放弃而重新开始拼贴现实的自己,这样的痛苦经历是当时的中国留学生普遍的心理历程的写照。不管是刚开始的英文网络还是后来出现的华文网络,它们都为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和华人提供了一个高效传输的、排遣内心苦闷的通道。释放身在异国的压抑和苦闷,成为凝聚海外中华文化的因素,是推动海外华文文学产生、发展、变革的助推器。

32.中文互联网新闻组ACT建立

1992年6月28日,美国印第安那大学中国留学生魏亚桂在Usenet上请该校的系统管理员建立了第一个使用GB-HZ编码的中文互联网新闻组ACT(alt.chinese.test),中文网络文学开始在全球的互联网上传播开来。ACT是一个华文虚拟空间,在这里任何用户不需要申请就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内容广泛,文学评论、诗歌唱和、旅游感受、海外生活体验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ACT的出现虽然仅仅意味着在国际互联网的某个局部的功能上开始使用中文,但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网络上直接用中文进行交流的论坛,在中文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末期新浪、搜狐、文学城等海内外中文网络论坛兴起之前,它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络社区。一批留学生在ACT上发表了小说、散文、诗歌等大量的汉语文学作品。这些网络文学作品各具特色,图雅、百合的小说和散文,莲波、方舟子的散文倍受欢迎。ACT初期以简体中文发行,其目标读者是中国大陆的海外留学生,后来为方便来自台湾、香港的留学生阅读,又推出了繁体中文镜像版,即alt.chinese. text.big5,简称ACTB。

点评:

中文网络论坛的先驱者

1992年,北美的留学为了能够在网络上找到一个以中文作为交流的地方,在Usenet上开设了alt.Chinese,text(简称ACT)。ACT是“国际网络中最早采用中文张贴的新闻组”,(17)是全球首家华文BBS(论坛),可以说,有了ACT,才有了今天的中文国际网络。

关于ACT,方舟子先生曾回忆道:当时的互联网络,直接传递二进制文件还很不可靠,因为用于定义国际码的非美标符号在传递时经常丢失。为了保险起见,在传递之前必须用加密方法把它改编成文本文件,到达终点后再解密还原成二进制文件供阅读。因此,在当时的互联网上,是没法直接阅读国际码中文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1989年,黎广祥、魏亚桂、李枫峰等人提出了一个新的解决办法,即恢复国标码为纯文本本来面目,但在中文的段落之前和之后各加上控制符号与英文区别开来,这些控制符也属于美标。这样,整个文件就都是一个纯文本文件,可以在网络上直接传递了。这种编码方法,被命名为“汉字”码,简称HZ。建立ACT的动机,就是为了推广、使用HZ码,所以,该新闻组对张贴的内容没有任何要求,唯一的要求是必须使用HZ码张贴。因为HZ码属纯文本,所以才有新闻组名称后面的那个奇怪的text。

谈及北美论坛,ACT是最经常被网友们提起的名字,尤其是老网友们。1993年的ACT,拥有数以万计的固定用户。“根据当时活跃在ACT的方舟子所说,当时ACT的读者保持在5万多,ACT(繁体字)的读者数保持在2万多,ACT用的是简体字,那5万读者可以说是来自中国大陆,当时中国大陆的留学生不过十几万,也就是说,几乎有一半的大陆留学生在阅读ACT,不读的人大都也知道ACT。”(18)1993、1994年这两年间,ACT尤其活跃,主要成员几乎都来自于加拿大和美国。这些留学生们在异国他乡满怀着漂泊的乡愁,渴望用自小熟知的方块字来表达心中所系的故国情怀和对亲人的思念。女性网刊《花招》编辑说:“最初不过是想家乡,非常想读方块字,读多了,自然也会和朋友交流,而网上的交流只得写。”(19)在ACT的鼎盛时期,“平均下来,每天有两、三百封张贴,若遇到非常时期,自然远不止此数。几天不读,贴数就多得无法处理,所以许多人都养成了每天上网阅读ACT的习惯”(20)。

作为一个自由的论坛一定少不了各种纷争,ACT时代也是如此。论坛的论战促进了ACT人气的兴旺,但也是导致ACT消亡的最直接原因。ACT的兴衰,总结起来不过是四个字:名利之争。上网早的、文笔好的元老起了骄慢之心,旧人中名不够响、或想拔头筹而不得者,新人中急切想往上爬的心怀醋意,骂战就此开始。ACT的黄金时代因此结束,白银时代开始了。白银时代的ACT,竞争较为激烈,却仍然好文迭出。然而后来骂人的文章却成了读者最多的文章,爱骂人的作者占了上风,且赢得一片赞叹和模仿。混乱的ACT白银时代也告一段落。铁器时代开始,ACT“战火”不断,身处其间更难生存,不少老人选择了离开,包括ACT鼎盛时期的六大家(百合、莲波、散宜生、嚎、图雅、方舟子)。嚎自1996年3月中旬起就不再在ACT上交流;散宜生在1996年5月20日贴了最后一帖《女人的定义》;百合在1996年5月28日《没话找话》后就此失声;图雅在1996年7月3日贴了《罕见的天才》,不辞而别;莲波则在1996年7月20日贴出了离网告示。方舟子还支撑了一段时间,但1998年后也很少在ACT上露面了。

ACT作为全球首家华文论坛,最后却消亡在网络骂战中,不少网人为之惋惜。刘擎说:“互联网的各种论坛上,每天都有辩论在进行……如何不让自己的声音被埋没?最失败的路线就是声嘶力竭。我们在各种论坛的辩论上都看到出言不逊的人身攻击……许多精彩的话题常常始于理性平和的讨论,刚刚看到一些颇有见地的观点,却被侮辱性的指责搅乱。最后终结于相互谩骂而不可收拾的局面,令人唏嘘……虚拟空间似乎彻底瓦解了真实世界的交往规则,‘匿名人格’让人为所欲为,使理性与礼仪之类的限制荡然无存……”(21)

ACT作为论坛,可以说是成功的,它达到了相互交流目的,但由于管理不善,没有有效的规则来制约和解决各类因骂仗而不断升级的矛盾,最终只能以失败收场,这对后起的论坛和网站的启示、借鉴意义应该是非常深远的。

附:当时,ACT上张贴的内容跟其他外语新闻组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如果要说有什么特色的话,那就是在那里偶尔可以读到一些古典、现代的文学名作。这些作品,都是一些热心的网友花费了许多时间无偿输入的。当中文扫描识别技术还未被开发出来的时候,中文输入的艰辛可想而知。正是这些海外先驱者的艰辛劳动,为中文典籍电子化、也为以后的各中文电子书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汉文电子化的先驱者,包括张家杰(输入《孙子》《鬼谷子》)、知更(输入《周易》《庄子》)、弘甫(输入《离骚》《九歌》)、不亮(输入《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一些章节和鲁迅《呐喊》)、莲波(输入几位宋词人的选集和鲁迅《朝花夕拾》)、裴明龙(输入李白、王维诗选)、方舟子(输入《荀子》、杜诗、几位词人选集、鲁迅《野草》和一部分杂文)、笑书生(输入钱钟书《围城》)、幼耳(输入钱钟书短篇小说、散文集)、程鹗(输入张承志《北方的河》)、海生(输入几部当代长篇纪实文学)、黄鱼(输入几部当代中篇小说)、柱子(输入长篇纪实)等。值得一提的是,有几位学习汉语的外国友人也加入了汉文电子化的行列,其突出者包括美国人施铁民(原名戴维·斯蒂尔曼,输入《红楼梦》全书和柳永全集)、井作恒(原名约翰·简金斯,输入“四书”)、奈得·瓦尔希(输入《唐诗三百首》)和韩国人金明学(输入柔石《为奴隶的母亲》等几篇现代作品)。

33.《新语丝》在美国注册

1994年2月10日,《新语丝》网站在美国加州注册。这是第一份网络中文纯文学刊物,以邮递目录的形式刊发诗歌和网络文学,设有“卷首诗”“牛肆”(随笔、杂感)、“丝露集”(文学创作)、“网里乾坤”(文史小品)和“网萃”(个人专辑或专题讨论)等五个固定栏目和“电子文库”“鲁迅家页”等文学板块。该刊推崇70年前鲁迅等人在《语丝》所主张的“任意而谈,无所顾忌”,是第一份不隶属于任何机构、以远离时事政治为特色、自始至终百分之百刊登创作稿件的中文电子刊物,风格清新。《新语丝》的创办者和主持人是“资深电网文人”方舟子。方舟子,原名方是民,1990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毕业后赴美留学,1995年获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生物系、索尔克生物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学。从创办至今,《新语丝》电子杂志每月一期,从不间断,至今按时出刊,是历时最长的、以文学为主要板块的北美华文网站。

点评:

网络时代的一块净土

《新语丝》月刊是一份由方舟子等海外中国学人在1994年2月创办的一份电子文化性综合刊物,名称源自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由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人在北京创办的同人刊物《语丝》。方舟子在发刊词中以蜘蛛自喻,“吐语成丝,编织为网”,赋予“语丝”一词新的含义。据方舟子1995年的一篇回忆文章,这个灵感来自于ACT时代网络名人图雅。

《新语丝》内容包含随笔、评论、诗歌、散文、小说、文史哲以及科普小品等。每月定时发行正刊,并不定时发行专题增刊。《新语丝》回避政治,专注于文学,极少错字,其质量在同时期的中文电子刊物中可算上乘。同时期的非商业性质中文电子刊物不少,能十数年不变的却是屈指可数。

《新语丝》月刊在创刊之初通过ACT发行。1996年新语丝网站建立以后则主要通过网站发行。该刊物也通过邮件列表等其他方式在网上发行。《新语丝》由散居世界各地的志愿者组成的编辑委员会,注重将这份刊物“建筑成一面镜子”,尽量全面真实地去“反射”散居异乡、无根也不落叶的魂魄们“形而上及形而下的形形色色”。编辑部不设总编辑,而由各位编辑“轮流坐庄”做主编。这一做法是为了防止“总编有凌驾于义务编辑之上的权利而随便增删稿件,从而保证刊物内容及思想观点的多元化特点”。

关于《新语丝》的属性,李大玖认为,准确地说,《新语丝》是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化期刊。有新语丝自述为证:“《新语丝》为文化性综合刊物,登载文学、艺术、史地、哲学、科普等方面稿件。”顾名思义,纯文学网络媒体内容应该是发表原创诗歌、散文、小说、电影、电视剧本等,还可以是欣赏或者评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一般而言,文化刊物的内容比文学要广泛得多,其差异如同“文化”与“文学”两个词所具有的内涵与外延的差异一样。

1995年6月,“新语丝”决定另外建立一个使用国标码、以收藏中文古典作品和鲁迅著作为主的电子文库“新语丝电子文库”。文库开始只是一个公用存档点,供网众用FTP的方式下载、离线阅读或打印。随着文库的发展,收藏范围也逐渐扩大,目前文库共有六个收藏部:《新语丝》杂志,收藏自《新语丝》创刊至今的各种版本正刊和增刊;“新语丝之友”张贴,收藏“新语丝之友”通讯网设立以来的所有张贴;“中国经典”,现有七个分支,分别收藏诸子百家、古典诗歌、古典小说、古文、古典文学评论、古典色情文学和鲁迅著作;“电子书籍”,现有现代文学和文史资料两部分,现代文学收藏现代、当代著名作家、诗人的作品,文史资料收藏哲学、历史、宗教等方面的资料;“中文网人作品”,收录网络上活跃的文学写作者的作品。总量近一亿字,全部向读者免费服务。新语丝网站是目前收藏中国文学经典作品最为齐全的公共存档点,也是海外国标码中文网站中流量最大的一个,每天都有十几万人次取阅,对于华文文学的网络存在、满足海外学人和华人的华文网络阅读需求、激发华文文学写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现在的《新语丝》除了有丰富的文史资料外,还登载很多关于科学普及,揭批学术腐败,反伪科学,揭露不实新闻,批判中医、邪教及基督教的文章。当前,在《新语丝》上新发表的所有文章大部分来自读者投稿,也有一些摘自网人博客和其他媒体。这些文章都由方舟子选择及更新,有时还在转载的文章前加上自己的按语,所以网站极具个人特色。方舟子并不讳言《新语丝》的倾向性,但自认为还算是比较公正,并曾解释说只要符合一定原则的文章一般也会刊出,但宣扬或同情“种族主义、法西斯主义、恐怖主义、沙文主义、民族歧视、性别歧视、宗教迷信、反科学、反理性、反民主、反人道、反人权”的内容都不登。

1996年7月,方舟子在加拿大多伦多的“电脑网络与中国文化”会议上,把网络文学称为“流放文学”的一部分。他在题为《在网络上流放》的演讲中认为,这些文学创作在内容上具有流放文学的特点:一是怀旧,回忆在国内时候或苦或甜的生活;二是描写文化冲击,是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抒发在居住国的感受。在形式上,多采用散文、随笔、诗歌这种便于直抒情怀、短小随意的形式。在质量上与常规文学存在着较大差距。他还认为,网络文学是“文学创作的另类”,只具有实验意义,并不具有多大的欣赏意义,它们对创作者的价值远比读者大。“所谓‘网络化的文学’也就只能是网络文学中被忽略的一个变种,如果有人要对之大力提倡,恐怕也只能是徒劳的。毕竟,对文学而言,个性化的文字才是最根本的。”

1996年10月,《新语丝》建立了万维网主页。其服务器曾几次搬家,目前位于美国加州。

1996年底,《新语丝》面临着被商业公司“亚美网络”吞并的危险,这种外部威胁导致了内部分裂,《新语丝》创办人方舟子坚决地把它注册为非赢利机构,另一些人因此退出《新语丝》,去往亚美网络办《国风》。自那时以来,方舟子坚持自己的办刊宗旨,有效地避免了商业网站“烧钱”的通病。目前,该网站有两个镜像站点(国际版www.xys.org,国内版www.xys2.org),其点击数合计约40万,在海外中文网站里名列前茅。

《新语丝》的成功,方舟子归纳为七点原因:一是办得早。在互联网方面,先声夺人特别重要;二是持之以恒,十几年来毫不间断,而同期的杂志、文库多已停办或者衰落;三是有理念,理念就是为了在互联网上传播中华文化和科学精神;四是主办动机单纯,不带商业目的。可以说是为了玩,也可以说是保留了互联网早期的那种奉献精神;五是质量上严格把关,绝不迁就;六是民主与“独裁”相结合的独特编辑制度,每期《新语丝》杂志都由责任编辑全权负责,轮流担任责编;七则是广大读者的支持。《新语丝》的读者未必是最多的,但它拥有一个最忠实的读者群。(22)

34.水木清华BBS建立

1995年8月8日,水木清华站建立BBS,这是大陆第一个互联网上的BBS,随后其他高校也陆续紧跟而上。水木清华的读书、文学、武侠等版面人气较旺,不乏论坛本土和转载来的网人原创,这应该是大陆最早的自发型网络原创。

点评:

匆匆,十年

各个校园BBS的文学版是原创文学网站的前身。文学版虽然只是整个BBS数十版块之一,却是最早一批网络写手驰骋的舞台。从有了BBS开始,原创网络文学就开始迅速地壮大起来。随着互联网的更迅猛发展,上网人数的急剧扩张,无论是网络文学写作队伍还是阅读队伍都变得越来越庞大。这时,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群聚原则就慢慢发挥了作用,网文作者和读者逐渐聚拢起来,终于出现了专业性的原创文学网站。

我国大陆最早的BBS是建立于1995年8月8日的水木清华。水木清华是清华大学目前的官方BBS,名称原指清华大学的一处景观,出自于晋代诗人谢混的诗句“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后为BBS沿用下来。这也是中国教育网的第一个BBS。1995年8月初,ace为使清华内部能有自己的BBS,在实验室的一台386/Linux上架设了BBS,采用的系统是台湾大学椰林风情站的Palm BBS。其后ming和lucky也参与进来,并将系统转移到一台SUN Sparc20(64M内存)的机器上。8月8日这个BBS系统正式开放,定名为“水木清华站”,此时的IP是166.111.1.11。10月,水木清华站提供MUD功能;11月27日,水木清华站可以通过WWW方式访问。到1995年底,水木清华的注册用户大致在数十人左右。

1996年至2005年十年,是水木清华发展最黄金的时期。1996年3、4月间水木网友举行风筝会,中国中央电视台《我们这一代》对此进行了采访录制,并在节目中播出,这为水木的发展大造声势。4月底,水木向全体清华学生开放,上站人数急剧上升,常突破百人。此后,水木不断地改进服务系统,加强和完善内部管理,并且很好地利用一些时政大事件吸引网民的参与,短短十年,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首先,水木持续优化服务系统。1996年10月底,系统更换成Firebird BBS系统,在此之前站务人员对Firebird系统做了大量改进。11月,第二个版本的WWW-BBS设计实现出来。1997年11月初,曙光公司捐赠一台天演服务器(512M内存/9G硬盘),经努力BBS系统移植到AIX上,并且重新开放了WWW-BBS接口,提供pop3收取站内信件功能。1999年9月初,系统又进行了重大改进:优化了系统,对pop3取信进行过滤;将系统人数上限设定在750人。2001年1月,曙光公司再次捐助,系统的负载能力可以承受上站人数3000人。5月,KCN对系统进行了重大改动,在性能、安全性方面得到提升;开始施行荣誉账号制度。6月,曙光公司再次捐助。12月,试验转信,NetPRG板面开始和cn.bbs.unix.programming.network新闻组转信。2000年1月1日,新版www系统启用。2002年3月3日,更换新服务器,配置为4*PIIIXeon700,2GRAM5*18GHD。4月5日,施行BBS水木清华站转信管理办法,开始支持转信。4月15日,BBS水木清华站获得ICP备案,备案号为京ICP备020002号;4月25日,系统支持SSH。5月12日,系统支持Zmodem,WWW访问开放测试。7月25日,系统支持POP3S协议。2003年4月11日,精华区开始可以下载;4月23日,开设“Picture/贴图”临时版面;8月4日,Piebridge版首次版聚;8月6日,赛尔在线开通了“水木清华”上网直通车;8月8日,开设“SMTH/水木清华站史”版面;12月5日,开设“CrossLife/两岸文化交流”群体版面,可以同台湾PTT站的CrossLife版双向转信;12月26日,终止“圣经研究/Bible”主题版面。2004年1月3日,开设“TamiaLiu/刘涛·涛涛不绝”群体版面。3月21日,增加搜索功能。5月8日,开始提供Blog服务。

其次,水木在管理制度上也进行了有益探索。1997年9月底,成立了站务管理委员会,站点管理走向正轨,加强了站规、板主和版面的管理,建立了板主报道制度,并制定了新板申请等制度。2001年9月26日,开始试行仲裁制度。10月,建立第一届仲裁委员会。2004年2月16日,施行《BBS水木清华站版面正版主负责制试行办法》。5月9日,正式施行仲裁制度。

此外,水木还能够巧妙地参与到时政大事件中去。比如,1998年12月9日为亚洲运动会设立亚运会专板/Asian Games临时看板,从此以后都会为重大体育赛事开设临时看板。1999年5月8日,美国导弹击中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众多网友在水木清华站表达自己的愤慨,导致站点访问量激增。2003年3月19日,开设“Iraq/伊拉克局势”临时版面讨论伊拉克战争。2004年1月3日,开设“TamiaLiu/刘涛·涛涛不绝”群体版面,其后不久刘涛就在清华大学与网友举行了见面会,见面会的DV一时间在中国各高校流传。2004年8月7日,正值亚洲杯决赛期间,Football版在线人数突破1万;8月11日第二十八届夏季奥运会开幕,奥运频道开通,同时为“Olympic/奥运会”版增设了5个附属版面。

然而,水木发展到2005年发生了一次重大转折。“2005年,教育部下达文件,要求各高校的BBS必须向实名制下校内交流平台改造。2005年3月16日,服务器放置于清华大学网络中心的水木清华BBS被取消校外访问的权限。这次事件被称为‘水木316事件’。同期,各大高校BBS纷纷取消对外访问权限,或者采取实名制注册方式。”(23)2005年3月16日封禁校外IP后,水木清华的高峰在线人数从之前的23000余人跌落至7000人左右。而在2005年4月20日被校方接管后,在线人数持续下跌。直至2005年5月,水木清华BBS的在线人数峰值保持在4000人上下。大部分关心水木清华BBS事件的网友一度在紫霞BBS上进行沟通,也有部分网友转移至一见如故BBS、人间仙境BBS等站点。在众多网友的支持下,BBS水木清华站原站务组创办了水木社区(又被称作新水木)。水木社区保留了BBS水木清华站截至3月16日前的所有版面及用户数据等资料。BBS水木清华站已名存实亡。

水木清华曾经是中国大陆最有人气的BBS之一,代表着中国高校的网络社群文化。截至2005年3月16日前,水木清华共有版面500余个,总注册人数达到30万,最高在线人数达23674人,是中国高校中人气最旺的BBS。但在2005年3月16日转变成为校内型后,水木清华的访问人数大幅下降,影响力已不如前。分裂出的水木社区,系自然人出资的北京明睿博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旗下之商业网站,该站利用备份的用户数据,在原水木清华BBS用户资源基础上实行独立商业化发展。

现在的水木BBS主要分为旧水和新水,新水就是现在的水木社区。它现在几乎成为公网,但是在中国大学生中仍占有巨大的舆论导向。它一般的在线人数是一万到两万人,主要人群是各大高校的学生、科研人员、学者、老师。虽然它是公网,可是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仍然属于清华的系统,它人流量最大的讨论区水木特快的公告,常常登载面向清华学生的一些通知和注意事项。(24)

35.“文学城”创办

1997年4月1日,美国密西根大学的中国留学生陈茂等人创办的“文学城”,是全球最早商业经营成功的汉语文学网站,也是目前流量最大的海外华文文学类网站。“文学城”是最早一批实现网页直接显示跟帖内容的中文网站之一,文本正文和所有跟帖共存于同一网页,且直接呈现,无须层层点击。“文学城”是最早的运用web2.0互动理念运营成功的文学网站,这样的设计和运营理念充分展现了网络文学的开放性、参与性、大众化、多样化特点。“文学城”内容包括各种中文信息,文学内容是重要的部分,如小说、经、史、子、集的电子文库等文学板块,并且不断充实文学板块和内容。

点评:

同类推荐
  • 放飞的心

    放飞的心

    本书是作者原创性抒情诗歌,分为景之赞、情之咏、心之诵三部分,分别是写景状物、抒情感怀、智慧哲思。
  • 小说法

    小说法

    《小说法》与当下国内许多优秀小说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发现了小说家在创作时的思考路径和秘密,所以《小说法》不是一本小说评论集,也不属于文学理论的范畴,它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指导小说创作的教材,33篇文章深度解构当代国内优秀小说,告诉阅读者如何深刻理解小说家们的描述语言,告诉创作者如何巧妙设置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小说法》对所有志向、喜爱小说创作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书。《小说法》由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孟繁华作序、推荐。
  • 毛泽东读书心得:毛泽东的古诗情怀

    毛泽东读书心得:毛泽东的古诗情怀

    《毛泽东的古诗情怀》:毛泽东创作的古诗词,以及在文章和讲话中引用古典诗文的数量之多、范围之广、运用之妙都是前无古人的。同时,他还古为今用,赋予传统文化以新意和时代气息。阅读本书使读者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领略到伟人独特的语言艺术,在经典中获得文化浸润和精神升华。
  • 欲望的语言实践

    欲望的语言实践

    本书系文学评论集。全书共分为三辑18篇,对当前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十几位知名作家的小说、诗词进行了文学批评与评价。
  • 春桃:许地山作品精选

    春桃:许地山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热门推荐
  • 莫斯科纪事

    莫斯科纪事

    陈东心伤挚爱的逝去,避离故土,远赴莫斯科,试图寻觅一段新的生活。莫斯科华人尴尬的生存现状,激怒了一身功夫,满腔热血的陈东,他历经浴血奋斗,巧妙机变,最终成长为莫斯科华商领袖,并创建了自己的传奇商业帝国,和几十万同胞一起见证了旅莫华人的雄起!因受金大侠影响,陈东有着剪不断的大侠情节;因心伤挚爱的去世,陈东染上了浪子行迹;因背负华人雄起的使命,陈东学会了权谋机诈!就是这样一个难称的完美的主角,将带领我们遍历异域风情,体验别样文化!
  • 娶个王爷做老婆

    娶个王爷做老婆

    意外穿越,她被困宫中,本想低调做人不惹是非,奈何麻烦自上门,无端卷入一桩桩麻烦身不由己,唯一能回现代的线索却无从找起,一边参与这古代宫里宫外尔虞我诈,一边还要防范那只前世结了怨的冤家,人世无常,当年无知姑娘,今朝却成了这般狠毒模样。
  • 非幸存者

    非幸存者

    灵感源于l4d2,可以看做l4d2的同人文,主线都是l4d2的主要情节,地理位置是美国的萨凡纳市,本故事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 杀戮之源

    杀戮之源

    天降陨石,伴随无数武学秘籍从天而降,天色齐变,地球天地灵气开始恢复!美国一处秘密基地私自研制基因药水,活人做实验,没想到药水失效,所有人变为丧尸,G病毒开始扩散!末世危机,全球进入大进化时代!
  • 最隐秘的中国名人未解之谜

    最隐秘的中国名人未解之谜

    本书以知识性和趣味性为出发点,选取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最受人们关注的名人未解之谜,通过全新的视角、图文并茂的编排方式来解读历史名人,探索历史真相,深入开掘其神秘表象背后的历史玄机,为读者提供最权威、最丰富、最全面的名人信息,引领您进入精彩的未知世界。
  • 武佛齐天

    武佛齐天

    一路向西:这是天庭与西天佛界关于传教权的无耻交易。这是佛祖为了人间私生子的一次历练与镀金。为了儿子能子承父业入主佛界,佛祖让八部天龙下凡给儿子当坐骑!八部天龙?不够不够!再加上王母娘娘的私生子作守护神。天帝不能容忍脑袋变绿,派天庭高手天蓬元帅下界,密谋王母的私生子。你派我也派,王母派出了卷帘大将前去保护自己的儿子。一路向西:这是仙佛两界怎样的惊天阴谋?一路向西:正在为你演绎一路悲歌……
  • The Red Seal

    The Red Seal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邪世传奇

    邪世传奇

    我们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也有真善美,但充满了更多的贪婪和杀戮。一切已知的和未知的力量,构成了这个邪世的框架。突然置身于邪世之中,必须选择不让自己毁灭!因此踏上灭灵的路,徜徉在一个个绝色美人的温柔怀抱里,寻找灭灵的圣器。
  • 旷古武神

    旷古武神

    今古大陆,宗门林立,以武为尊。普通武者有千斤万斤的巨力,开碑裂石;强大的武者,可斩断河流,开山裂地;更有甚者,通天彻地,傲游太虚。武道即是命运,即是生死。弱者,被人欺辱,强者,君临天下。
  • 她的替身吗

    她的替身吗

    以为他们婚后没什么改变,到最后才发现原来她自始至终都是另一个的她的替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