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703600000005

第5章 行禅:踏出世上最安稳的步伐(1)

行禅就是一种通过身体的活动让心灵拥有喜悦的修行。当我们以全然放松的身体去修习各种禅法,并慢慢打开心门来感受这个过程所带给我们的喜乐与和平,这就是我们所踏出的世上最安稳的步伐,一步一步迈向内心幸福的大道。

身心一体:先空身,再空心

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金刚经》

《金刚经》中佛祖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悟而致升沉,何以故?众生常迷不觉,所以永劫坠落;诸佛常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这四句偈正是受持四句偈,有助于人修行的。我们平常听到佛学大师教诲众人“先空身,再空心”,正是从此处得来。

佛家认为,我们的肉身是父母所生,所以就具备了父母的气息和习性,所以,人的一身九孔带有种种不净。我们的生命又是由“地火水风”四大假合组成的,所以最终都是留不住,要败坏掉的,正如《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世间的一切都如醒来即逝的梦境,虚无缥缈的幻想,一碰即破的肥皂泡,或是只能短暂存留的影子。而那些有大智慧的男男女女,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肉身的虚幻不实,所以,他们就潜心修炼,在肉身未死之前,也死了一般,不对它寄予什么希望,只不过是想借此幻身来学佛修行,这就是佛家所说的悟身空。

满世界上的七宝都是外财、外物,本来就不属于你,你只是暂时使用它、支配它而已。当你离开这个世界,它们就会随别人而去,被别人所支配。任何身外之物都具有这样的物性,注定是要受人支配。上面所提到的四句偈也是这个意思。在佛家看来,你我众生都有肉体凡胎,在没有证悟的时候,我们所持有的是业报之身;而那些有证悟、有道果的人,则拥有快乐之身。我们观察一下现实中的大部分人,他们整天不是愁这个,就是忧那个,总有很多烦心的事围绕着他们。所以,当他们无法忍受这些烦恼的时候,就会本能地去寻找寄托。小孩子会上网打游戏,然后被游戏里的那些事迷惑;大人则喝酒、赌博,又被酒桌上、赌桌上的那些事迷惑。总而言之,我们的心常常会被外边那些东西牵着走,这些就是佛家常说的邪惑,一旦被这些邪惑拴住了,就等于没有受持四句偈,没有空身、空心、空性、空法。

其实,能够让我们得以空身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参禅。参禅,即是一个通过净身、空身,从而净心、空心的过程,是禅宗用以求证真心实相的一种行门。参禅所参的是宇宙万法的实相。若得参透,便是明心。参禅会使我们动荡的心回归寂静,浑浊的心得到澄清,它的妙用不只是让我们记起多年的一笔豆腐账,而是洗涤内心重重的尘垢,让我们忆起内心还有一个不动、不痴、不染、不变的真我在主宰着我们的生命。当我们听闻到佛法,佛法就会进入我们的内心,使我们的内心发生变化,这种微妙的东西无声、无色、无言、无说、无香、无味却能在我们的心田里生根、开花、结果,可以改变我们的身体状态。

星云大师就将参禅视为洗涤内心污垢的法门,是明心见性的方法。用他的话来说:“参禅,使我们找回久被遗忘的性灵,重新和它握手言欢,寻回清净具足的如来佛性。”由此可见,要想得心空,我们就必须耐心参禅,先让自己的肉身空下来,再空心,空性,空法,一步步走向人生幸福的空空大道。

悟空之旅的开始:禅修,心的导引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唐·六祖慧能大师《兀兀不修善》

当我们选择走上悟空之旅,来追寻自己最终的幸福时,就自然要为之付出一些努力,先空身,通过一些修行的方式让我们的身体达到一种清净的状态,然后让我们的心灵也达到一种空的境界,从而得到我们追求的幸福。

禅修,作为导引心灵的最佳工具,在悟空之旅伊始最先出现。为了打开心灵的后花园,我们就要拿到打开花园大门的那把钥匙。而禅修,正是能够助我们打开智慧禅门,获得轻盈人生的钥匙。它将我们从奔波忙碌的世俗生活中解放出来,以身体的种种修行换得心灵的舒展。

在禅宗中,有非常重要的“持戒”观念。在有些人看来,那些清规戒律与我们之前所说的“空身”是相背驰的,其实不然,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会受到一定的约束,我们所拥有的幸福都是有条件的。

正像一则寓言所讲的:车轮的幸福就是自由地奔驰,所以它总是埋怨方向盘限制了自己的自由,而方向盘却语重心长地说:“我若不限制你的自由,只怕你会跌入无底深渊中去!”我们的生命并不是像车轮所想的那样简单而自由,进行禅修也是如此。禅宗的修行是需要遵循戒律的,持戒的目的是改过迁善,即“改过为不造一切恶业,可得离苦的果报;迁善为努力一切善业,可得幸福的果报”。所以,禅修之人既要遵守五戒,又要求得四种精进,守五戒是自利自保,求精进是为了利乐众生,通过对这两者的修行,我们的心灵才能被引导到一个正确的路途上。

五戒是佛戒之中最简单的戒律,也是一切佛戒的根本,故称五戒为根本戒,其他一切戒律无一不由五戒衍生而成,也无一不将五戒作为重戒。五戒主要包括杀、盗、淫、妄、酒。圣严法师在《佛教入门》一书中对其做了详细的解释:

1.不杀生,主要是不杀人;

2.不偷盗,主要是不取非分之物,不收不义之财;

3.不邪淫,主要是不违社会秩序,不背人间伦理,不妨害家庭,不损害健康;

4.不妄语,主要是不以语言使得他人受到损害;

5.不饮酒,应包括麻药在内,主要是不以饮用酒精及麻药,失去自制能力而去作出杀、盗、淫、妄的犯罪行为。

从字面上来看,五戒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其实真正能够做到的人并不多,很多时候即使在形式上遵守了五戒的要求,却不能从内心真正领悟到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精进,又称为四正勤,圣严法师将之解释为劝导他人除一切恶修一切善,也就是佛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含义:已作之恶令中止,未作之恶令不作;已行之善令增长,未行之善令修行。前两句是为众生拔苦,后两句是给众生带来幸福。拔苦与乐,正是大悲心的菩萨行。

真正的出家人或佛教徒,他们要遵循的戒律更多,我们就不必如他们一般,只要谨守五戒、四精进来进行禅的修行,自然能够没有痛苦,没有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达到我们想要的舒适和谐的境界。

寻回散逸的心:静坐一须臾,胜造七宝塔

智者观心,愚者枯坐。

——《维摩诘所说经》

大千世界光怪陆离,我们置身其中常常会被各种欲望和诱惑扰乱了心神,久而久之,当我们回首,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回当初那份清澈宁静的心境。在佛家看来,人类对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种种好坏,都不可以执著。因为一旦执著,心就有所染、有所住、有所执,不容易与最初的禅定目标契合。为了能够让我们达到行禅的目的,我们就要学会照顾自己的心念,用止观的方法来让自己摄心凝念。比如,我们可以使用计算呼吸的次数、观身不净、念佛、礼拜、静坐、冥想等方法帮助自己达成目的。而静坐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我们集中已经散乱的心,使它慢慢转变为统一心。

通常,人们在达到心的统一之时,就进入了静坐的状态,也就是定的状态。六祖慧能大师曾在《坛经》中说:“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也就是说,当我们接触到各种外境而心不乱,那么我们就可以“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

禅的意义就在于让人们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再用这种无上的智慧来印证我们的人生,达到一种外不着相,内不动心的状态。我们所说的静坐就是通过静坐的方法将外境与内心统一起来,让我们本来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专注于一境。静坐或参禅打坐就是由“入静”开始,再到“至静”,最终达到“寂静”,从而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也就是从“身空”、“心空”最后进入到虚空法界。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参禅打坐并不仅仅是身坐,最重要的还是用心、观心。很多佛学大师都是鼓励静坐的,但他们又不止一次地告诫初学者“坐禅不能成佛”。静坐不过是禅修的基础,它让人通过冥想的方式达到入定的状态,当我们处在一个彻底放松的环境中,外界的寂静与内心的空明能够减少心中的妄念,能够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平衡。因此,很多禅宗的修行之人都很重视禅坐。

有一位虚云和尚,曾经在终南山打坐修行。他终日打坐,非常虔诚,有时甚至忘记了吃饭睡觉。有一次他煲马铃薯,煲起来之后他便去打坐,哪知这一坐就坐得定下去了,而这一定就定了好多天,并且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旁边的人好几天没有见他,非常担心,就过去看望他,见他还在那里打坐,就把引磐一敲,替他开静。开静以后,虚云和尚对来客说:“既然来了,就在这里和我一起用饭吧!”于是他就把煲的马铃薯打开,里面的马铃薯已经发霉了。虚云和尚没有意识到,他入定已六七天了!

虚云和尚修禅的心是虔诚的,他重视静坐入定在修行过程中的作用,并且真正在静坐之中达到了空的境界,以至于忘记了自己生活的现实世界,而在开静之后,他又能自然地融入现实生活中,定与不定没有了明显的界限,也就是时时都在定中。

上面说的虚云和尚是因为禅修而忘记了吃饭,他的弟子具行则是在禅坐之时引火自化了。这两位都是佛门的高人、奇人。

虚云和尚门下有一个弟子,名唤具行,他本是为求生计而到鸡足山祝圣寺做工,后来被虚云收为弟子。他没有什么文化,但人很勤快,一天到晚尽做些苦事,别人不做的苦差事,他都去做。别人看不起他,他也不放在心上。他一心念佛,修行也很用功。他跟虚云和尚告假三年,外出参学,回来之后,还是老样子,别人不去做的苦事、重活儿,他都去会做。

他一个人住在一个小茅草屋里,一天有人看到他的房子隐约有火光,跑过去时,火已经熄灭。而具行和尚仍然保持着坐禅的姿势,只不过,他已经圆寂。具行和尚圆寂时,穿衣搭袍,拿着一把草,一把引磐,坐在一个草垫上,就这样自己把自己烧掉了。

这件事在当时很轰动。当时唐继尧在当地当督军,他想去看一看圆寂的具行和尚。唐继尧看的时候,用手稍稍动一下,具行和尚整个身体都垮掉了,成了灰。

故事中的两位高僧能够修行到此般境界,已是极致。我们普通人虽然也能在静坐中感悟到身心的放松和思想的圆融,却很难达到虚云和尚和具行和尚的境界,所以不必强求,只要自己在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能够不与外界发生冲突或者内心不再涌起波澜,我们修行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静坐就是将我们的身、息、心合而为一。在静坐中,我们保持正确而舒适的姿势,随时调整呼吸的节奏,放下心中一切妄念,将散乱的心集中为统一的心,正如佛家所言:“静坐一须臾,胜造七宝塔”,在安坐中渐渐寻回已经散逸的心,自见清净的本性,才是最重要的。

行亦禅、坐亦禅:平静地坐行都是修习的艺术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

——唐·永嘉玄觉《永嘉证道歌》

快节春天的都市生活,人们都是来去匆匆,很少有人能够安静地坐一会,都像上了马达一样,不停地在世上奔走忙碌。身不歇,心也不会静,这个道理我们都明白,却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实践。有位佛学大师说过,宁静地安坐是一种艺术。其实静坐对我们的身心有很多好处,它能很好地调节我们身体和心理,帮助我们减少执著,使我们的头脑更冷静、清晰;如果能够将静坐作为一种长久的修行坚持下来,加上有佛法的正确指导,将会让我们产生大智慧。

但是,在静坐时,我们要注意三个事项:调身,调息,调心。调身就是说我们要有正确的坐姿;调息就是要注意调节我们的鼻息、腹息、胎息、龟息的呼吸状态。而调心就是要进行一定的意念锻炼,也就是让我们排除各种杂念,控制自己的心神。

禅宗虽然强调打坐,却不认为打坐就能开悟。禅坐不等于禅定,禅定是一种境界,禅修为入定,入定则是为了在一片静谧之中实现心灵的绝对自由。

六祖慧能大师有一位弟子永嘉玄觉,他在“证道歌”中有一段话:“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论我们是行、是住、是坐、是卧、是动、是静,或是说话,或是沉默,当我们真正体会到安定和自然,就等于在禅的里面,这也正说明了入定与外在的禅修形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下面的故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慧能禅师见弟子整日打坐,便问道:“你为什么终日打坐呢?”

“我参禅啊!”

“参禅与打坐并不是一回事。”

“可是您不是经常教导我们要安住容易迷失的心,清静地观察一切,要终日坐禅不可躺卧吗?”

禅师说:“终日打坐,这不是禅,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体。”

弟子迷茫了。

同类推荐
  • 写给女人的心灵能量书

    写给女人的心灵能量书

    本书所精选的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50位财智女性将会用她们的商战经历、职场际遇将所有读者关心的问题一一揭晓。她们有的是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CEO,有的是用自己的知性魅力传播文明的女主播,有的是在广告界呼风唤雨的女斗士,她们背景不一、性格迥异,但同样都具有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的财富智慧:永不放弃梦想的执著、战胜自我的勇气、坚韧与责任、仁爱和细致……这些成功的潜质,加上本书详尽的分析,将给读者呈现一本最具有指导意义的商道真经。
  • 小故事大哲理

    小故事大哲理

    在一本普通的书中,除了我们放进去的东西之外,我们找不到别的什么。但是在一本好书中,心灵能找到存放大量东西的空间。书的内容轻松幽默,而故事的内涵却令人回味无穷。只有精品细读,方能有所收获。此书最适合常备案头,能够使你在茶余饭后,睡前醒来,工作的间隙,休闲的时刻,心情舒畅的瞬间,郁闷烦恼的时候,随手翻阅其中的小故事,相信能给你心旷神怡之感。
  • 曹操最实用

    曹操最实用

    本书以曹操的生平事迹为主线,全景式地再现这位枭雄令人惊叹的奋斗历程,向读者展示了曹操的文韬武略和胆识智慧,为我们打开曹操的谋略智慧之门。
  • 本色做人,变通做事

    本色做人,变通做事

    内外兼修,做人还原本色,刚柔并济,做事讲求变通。人生难,难于上青天。形形色色的人在你的周围,有人颠倒黑白,混淆事非;有人阳奉阴违,两面三刀;有人阴险狡诈,诡计多端。本书巧妙融合“本色”“变通”两大理念,教你如何本色做人,变通做事,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精湛的技巧有效地解决人生难题。
  • 做人做事做到位

    做人做事做到位

    本书不会告诉你如何闯荡商海,但会告诉你如何减少公司里的阻力,将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百分之百转化为业绩,让自己的付出真正得到应有的回报。
热门推荐
  • 颜汐

    颜汐

    若三千年后,你与我再次相识,你可会再爱上我,再拉着我的手。三千年的分别,你是否已忘记了我。古往今非,可曾记得。{本文正在大修改中,请各位见谅,为了表达我的诚意,这本书是免费的哦}
  • 最具影响力的文坛巨匠(下)

    最具影响力的文坛巨匠(下)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鬼神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鬼神

    置身于信息时代,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会把“鬼神”当作茶前饭后消遣的话题与笑料,报之莞尔一笑。但是中国几千年的古老信仰和观念不会静如此水,沉沙之下依然涌动和摇迹。
  • 性格决定做人

    性格决定做人

    俗话说: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性格有与生俱来的部分,也有后天的因素,而后天因素是相当重要的。环境之于人性格的作用是双重的,既可以磨炼改变一种性格,又可以促成和加重另外一种性格。因此,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做人方式是很难把握的。而每个人的性格又并非单一,也许正因为如此,人生才会充满大起大落、悲欢离合。诚然,每种性格都有优点和缺点,但并不是好与不好的问题,如何扬长避短要靠每个人的意志,靠自觉调节的能力。抑制冲动的能力是可以锻炼出来的。一个善于抑制冲动的人,对自己人际关系处理的好坏有很大的影响,本书收集了一些名人事例,以供参考借鉴。
  • 大唐封魔录

    大唐封魔录

    乱世大唐,风雨长安。玄宗、道宗、禅宗,三宗鼎足而立,分化天下大势。李氏江山在飘摇中等待着命运的宣判,当他单刀入长安,一切开始改变。这是一场天地为幕,风雨含情的宏篇巨戏,也是一个传奇少年的蹩脚成长史。诸位客官,里面请!
  • 绝恋三生:魅惑九天

    绝恋三生:魅惑九天

    忘忧崖上,她纵身一跃,眸子逐渐变得冷漠,却依旧遮不住望着涯上二人时的愤怒。沫薇谷中,再度睁眼,危险却接踵而来。他,从小失明,天生腿部残疾,被派去管理北域,那个贫瘠落后的地方。呵,不过是换种方法让他自生自灭罢了,看来,可是要失望了。初见“喂!妖孽……”男人眼睛微眯,随即轻笑一声“妖孽?这称呼挺好的,你说呢小夕子?!”某女嘴角微抽,默不作声地走开了。再见“下次要走,要亲自和我说!”望着那一脸认真甚至还带点愤怒的男人,某女撇撇嘴,翻了个大白眼,无奈道:“哦。”这男人今天发什么疯!冥冥之中,一切皆有定数,哪怕是超越此生的眷恋,也会在生命的下一个转角——遇见彼此。
  • 魅世家族系列4:严挚VS似锦

    魅世家族系列4:严挚VS似锦

    又名《疼妻:至尊狂少爱无度》豪门圈里疯传黑道帝王严家太子爷为了童养媳抛家弃权,带着她连夜踏上异国的飞机,吃馒头住危房一切从头打拼。三个月后,童养媳受不了苦、丢下他,偷跑回家继续过公主的生活。“你若离开,我便当你死了,他日若又遇见,我也只以为是遇见了个人,她很像你。”七年前他心灰意冷,一晃七年,她再次出现,他却暴跳如雷:“你若再敢离开,我打断你的腿!”【他,她】她,是他的小红龙,让身为黑道世子的他,抛家弃权,爱得体无完肤。他,是她的大男人,让一向随心所欲的她,恋上了瘾,哪里舍得放弃?★☆真的不是不爱你,而是舍不得你为我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注:其实,这是一场人兽恋!
  • 我是战魂王

    我是战魂王

    一群少年坐在草皮地上,沐浴在晚霞之下各自展现着各自的梦想迪亚:“我啊,总有一天是要成为战魂王的男人。”贝尔:“强者的刀,需要用更强人的血来滋养,而我的刀的尊严却是为了打败某一个男人而存在。”莫尼娅:“你们这些家伙一天到晚打打杀杀的,不过,有的时候也真的很刺激呢,我很喜欢。”……
  • 白话聊斋

    白话聊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先生,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出身小地主小商人家庭,在科举场中很不得意,71岁才考得贡生。蒲松龄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创作出许多文学作品。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经人搜集编定为《蒲松龄集》。《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400余篇。“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指在聊斋中记述奇异的故事。
  • 封神之我是马善

    封神之我是马善

    我成了马善?封神中没修为、没法宝、没功法、没靠山,却有一个大罗金仙死敌的马善!这可是个连封神榜都上不了,两回合就被打回原形的悲惨龙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