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833300000011

第11章 雅克·马利坦神学美学:艺术中的创造性直觉(1)

在浩瀚的欧洲现代美学中,雅克·马利坦往往为中国人所忽略,作为新托马斯主义的领袖式美学家,他在欧洲却享有盛誉:“20世纪哲学和文化生活中的一支强有力的力量”。马利坦继承了托马斯·阿奎那的宗教思想,在哲学和美学上与之一脉相承。马利坦对阿奎那的思想进行系统、详细的阐述,并且能够融合现代的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等西方哲学进行新的阐释,使宗教哲学焕发新的光彩。马利坦一生著述甚丰,主要著作有《艺术与经院哲学》、《诗的境界及其他》、《诗的现状》、《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艺术家的责任》,其中《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是马利坦的艺术哲学代表作,系统地阐述其美学思想。1952年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举办“梅隆美的艺术讲座”,邀请了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教授马利坦作第一个讲座,马利坦为此写了讲稿,这就是《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1953年在美国出版。在该书中,灵魂、艺术、精神、想象、创造性直觉、诗歌、生命、美、诗性体验、顿悟等是关键词,马利坦论述了其内在的关系,全书充盈哲思与诗意融合一致的气息,宗教的神秘色彩和对美的向往、对诗的浪漫气息的品味在鞭辟入里的哲思中端呈于读者面前。马利坦的美学思想阐明了艺术生产中的精神超越的精神动力机制,在审美时空建构过程中艺术家创造性直觉在生命波流中绵延的历程。

第一节审美中的自我与事物

马利坦认为艺术是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的人类艺术品的生产过程,所以,马利坦意义上的艺术还是从现象学视界进行定义的。而诗是艺术创造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内在交流。诗是“事物内部存在与人类自身内部存在之间的相互联系”,“诗是所有艺术的神秘生命”。诗依附艺术,诗赋予艺术以生命。艺术是“一种精神现象的人类艺术品的制作过程”是一种“人类精神创造性的或创作的、产生作品的活动”。按照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观点,艺术还是一种存在,一种活动的存在而不是静止的状态,静止的其实是艺术文本。在艺术和诗中包含着精神的创作性,或者反过来说艺术和诗是人类精神创作性的释放。在诗中精神创作自由达到美的目的,美是诗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而在艺术中精神的创作性要依赖于类型的作品的制作,束缚于作品的物质之中。在创作的自由度上诗超越艺术。

马利坦认为在审美中首先要处理的关系是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自然在人类历史中被赋予意义从而显得美。

大地上的这些地方浸透着人的智慧和辛劳。正是历史,使自然与人的结合得以实现。结果是自然散发出征象和意义,使她的美如花盛开,绚丽多彩。

在审美关系之中,自然和人类保持了自身本质的独立,但在审美之中“被神秘地混合在一起”。在视觉和直觉之中,人类获得审美的愉悦。“自然在某种程度上是走进了人的血液之中并同他一道吐露自己的情怀”。在情感、情怀、血液的波流之中人类和自然达到融合的境界,人获得美感,自然获得审美意义。马利坦认为,自然饱含着情感时更美,这种情感是内蕴认识的情感。

它像那种从所有征象以及意义中产生的情感一样饱含着人对自然的侵入;而且我说过,它构成或形成了视觉中的愉悦。

在征象和意义之中能够产生情感,马利坦这部书一直在强调这一点。智性和理性能够展现生命,智性和想象都是诗的精髓。智性既包括逻辑上的理性,也包括生命深层次的智慧和领悟。同时,马利坦认为无意识对精神产生不明说的意义,在审美之中也有重要的价值。马利坦意义上的智性是包含生命深层次冲动的领悟,与中国禅宗相通。在蕴涵情感的征象中会产生视觉的愉悦体验,愉悦是主体和客体的情感与形象的交融体验。

马利坦阐明了审美之中对立的双方:事物和自我。事物是世上的事物,包含自然的原始的情感。这不无泛神论的观点。更重要的是,事物还包含种种存在、外形、活动等物质和精神上的方面,其实就是作为艺术家的人的“他者”。自我就是有血有肉的精神生存者,包含艺术家的身体和精神的方方面面。

马利坦旁征博引地引用东方艺术案例分析自我和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东方艺术忽略自我,在艺术中观察事物,对事物的生命力隐含的某种宗教意味进行苦思冥想。艺术属于宗教,甚至是巫术活动的一部分。而艺术品在很大程度上没有作为艺术的独立性,而具有作为精神教育的工具价值。“气韵生动”谢赫《古画品录》序中提出的绘画六法:“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是“让生命力表现艺术家在事物中所捕获到的独特的精神共鸣”。活泼的山水画表达了在事物中领悟到的生命的运动和结构的和谐。中国艺术家忘却自我,从而“空故纳万境”(苏轼语),在心灵中领悟体验事物。印度艺术“把自己的灵魂让给了寓于事物之中并成为感觉惊人的精美的传神的狂热性”。事物成为神的“倒映”才有意义,洁净的荷花具有意义是因为神圣的神灵。艺术提供灵魂升华的幻境。艺术为事物所俘虏,沉迷于事物“内在生命的狂热和外在生命的丰饶”。东方艺术朝向事物,朝向群体,表现超自然的事物,同时也隐约地展现自我,这是与西方艺术对立的他者。在西方现代艺术阶段,艺术家强调创造的主观性,对自我的揭示取代了对外在美的描绘,从西方的古典/宗教审美观中解脱出来。西方现代艺术在揭示自我的同时隐约地展现客观事物。“当艺术努力去揭示和表现艺术家的自我时,给艺术以生命的诗性感知,同时,捕获并表现了它们赖以生存的事物最重要的内容、超表面的实在和奥秘的含义。”在创造性直觉/诗性直觉之中,智性、情感和无意识等人类深层次精神与事物融和,艺术展现自我也展现事物。

第二节创造性直觉

创造性直觉(诗性直觉)是诗和艺术的精神动力,它是“存在于人的灵魂的最高级地带的一种纯精神性的活动”存在于人类的精神之中。诗人和艺术家因为更关心创作性自我同客观实在之间的内在交流从而发掘了创造性直觉。

在它们(艺术)中起主要作用的和极大作用的智性或理性不是概念的、推论的、逻辑的理性,甚至也不是工作的理性。而是处在靠近灵魂中心的隐蔽而高级地带的创造性理性。在这种创造性理性中,位于灵魂的各种力量的唯一本源的智性展开它的活动,并与各种力量结合在一起。这就是美的艺术对于实用的艺术的超越。

这里的创造性理性是艺术的力量之源,艺术与智性的关系类似“玫瑰香味与玫瑰”。它与中国禅宗中的禅悟的思维方式极为相似。禅宗动用的是全身心的精神力量,从而实现对世界和人生的把握。创造性直觉具有认识性和创作性,创造性直觉具有感知,在通过意志力和欲望力把握对象,在具体化的生命领悟之中把握事物。这种知性和中国禅宗的悟的思维极其相似。创造性直觉还有一种创作性,这是一种来自生命本原的智性冲动,沉睡在潜意识深渊之中,在生活际遇之中苏醒,从而赋予作品以完形。创造性直觉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先天,是灵魂的自由的想象力,创造性直觉的拥有者倾心于其中,从而更好地发挥创造性直觉。

柏拉图认为疯狂分为人的疯狂和神的疯狂,神的疯狂包括灵感的疯狂、神秘的疯狂、诗的疯狂和情爱的疯狂,神的疯狂实际上可以引申为人的精神带有神性的疯狂,在艺术中人的精神的内在动机很大程度上是神的疯狂。马利坦认为人的精神存在两大类无意识:精神的无意识和与身体本能密切相关的前意识。“存在两大类无意识……处于生命线上的精神的无意识和由肉体、本能、倾向、情结、被压抑的想象和愿望、创伤性回忆所构成的一个紧密的或独立存在的物力论整体的前意识。”精神的无意识与柏拉图的神的疯狂相似,而本能前意识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就基本重合。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在中国影响盛隆,但是艺术与本能无意识的关系相对于精神无意识而言,笔者以为是不可比的,艺术毕竟是一种精神的超越,是一种“神的疯狂”。而智性作为人的一种基本的精神能力,与人的生命紧密相连,精神前意识潜在控制了智性和欲望,在艺术创作中发挥巨大的作用。逻辑、概念、理性这些都成为智性的外在形式,同时也能够对本能的前意识发挥调控作用。精神无意识是一种从属于人的灵魂的精神力量,是认识和创造力的源泉,也是爱欲的源泉。用尼采的话来说,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具有超越性的精神冲动,也是人生的一种基本的建构性力量。“我们知道我们在想什么,但我们不知道我们怎样在想”,启发性智性渗入意象之中,从而激发潜在的可理解性,启发性智性推动心灵的运行而本身并不被认识。

马利坦划分了人的精神世界,灵魂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原点,是人的精神力量的源泉,是一切精神现象的最后本原。灵魂的力量贯穿精神的理性和感性活动。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划分为三个套叠的圆锥。最外面的圆锥是智性的圆锥,智性从灵魂之中产生,智性的外在表现形成圆锥的下边沿,也就是概念和观念的世界。中间的圆锥是想象圆锥,在智性圆锥的基础上产生,想象形成意象世界。智性是想象的推动力量,想象也可以被外在的感觉激活。想象圆锥的下边沿是清晰的意象,也就是想象的外在形式。最里面的圆锥是外部感觉的圆锥,通过想象而产生,这是不同于现实中的感觉的外部感觉,是一种从想象中产生的具有虚幻性的感觉,这种感觉在艺术中是常见的。外部感觉圆锥的下边沿是直觉性材料,它可以通过记忆与想象唤起,也就是外部感觉的外在表现。

三个圆锥体构成精神的层面,其中充盈着象征的生命的活力,智性仿佛领持着神的旨意,从灵魂深处推动着想象和直觉的世界建构。精神的前意识存在于智性圆锥之中,而本能无意识贯穿三个圆锥,包含了理性和感性的力量。灵魂通过智性的力量构建精神世界,同时,反过来,人具有一种本质性的生命力量——诗的力量,艺术的诗歌精神能够让人摆脱概念、规则、逻辑和规律,在想象的世界中展现自由丰饶的生命力量,所以,诗源于人的整体:感觉、想象、智性、爱欲、欲望、本能、活力和精神的融合。诗让人获得一种力量从物象、感觉和意象超越,飞向自由的灵魂故乡。

同类推荐
  • 闲话香港电影

    闲话香港电影

    本书乃《香港类型电影漫谈》的姊妹篇,试图以一种更平民化的视角来闲谈香港电影中的趣闻趣事。其中“香港电影与民生”就讲述了香港电影中涉及到衣、食、住、行、教、娱乐、平民、婚礼和葬礼这些民生的话题;而“闲话香港电影”则写得更加散,从文化、类型和手法等多个方面对香港电影继续进行探讨。接下来“闲话香港导演”和“闲话香港演员”这两个单元则更贴近大众,依次介绍了许多大众所熟悉的香港导演和演员,还深入剖析了香港“明星电影”的发展,分析了香港女演员之现状,以及内地演员在香港电影中的表现。
  • 黑白·永恒的魅力:首届新世纪中国黑白木刻版画学术研讨会文集

    黑白·永恒的魅力:首届新世纪中国黑白木刻版画学术研讨会文集

    木刻是在木板上刻出反向图像,再印在纸上欣赏的一种版画艺术。版画,也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 玩意儿之断璧零圭:名玉离奇历史传奇

    玩意儿之断璧零圭:名玉离奇历史传奇

    本书以和氏璧、渎山大玉海、翡翠扳指、清宫翠玉白菜等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名玉的产生、流传及最终归宿为线索,用大众化的视角,生动地讲述了围绕这些名玉而发生的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辛辣幽默,极富老北京方言特色。
  • 中国十大古曲

    中国十大古曲

    《中国十大古曲》介绍的这些古曲经历了由春秋战国时期到清朝末年,经历了历史的考验,历久弥新。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怎样听一首名曲

    怎样听一首名曲

    通过“唱片余韵”、“现场回声”、“影像拾韵”和“旅途寻声”四个部分,铺排生活中处处可与音乐相遇的可能,从而告诉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音乐决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需要慧心与之相知,并从中获得教益的精神养料。人的一生,总会遇到无处诉说心中块垒的片刻,这个时候,音乐是最好的“庇护所”。
热门推荐
  • 往圣记

    往圣记

    上古奇书《往圣遗记》千年未曾现世,留下诸多传说……孤儿洛冲,为了娶心爱的女子,踏上成为天下第一的道路,结交诸多好友,开启踏上修行界巅峰的道路,去寻找那千年以来未曾一人入圣飞升的秘密……天地有道,是为大道!人间亦有道,亦是大道!
  • 情深缘尽不离不弃

    情深缘尽不离不弃

    无限好书尽在阅文。
  • 我的笨蛋妻

    我的笨蛋妻

    我的名字叫叶紫嫣,和全班同学去春游,谁知,我们一起穿越了!穿越到了原古战争时期。还不是我们所学的历史简直就是一个架空时期。在那里有魂兽,有人兽合体。自己还不知道怎么的就把自己给卖了。命苦啊!
  • 凤舞九天:绝色庶女逆苍穹

    凤舞九天:绝色庶女逆苍穹

    她,国内的顶尖杀手,顺手捡了一条手链,就阴差阳错的穿越了?体内还有个不知是啥的东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有七色花灵,也太神奇了吧!还……萌萌地……且看女主逆苍穹!
  • 贤首五教仪开蒙

    贤首五教仪开蒙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樱花泪:不能爱的人

    樱花泪:不能爱的人

    她的人生就好像在不断的重复着空洞的灵魂,每一次醒来都是一次空白。她为他背叛族人,偷盗神物,最终却换来金伶穿心。她为他放弃尊位,甘心轮回,只为能在下一世记得。她为他守心一生,思郁成疾,却最终亦无法相见。此前,她受尽苦楚,却生生世世都等不到一句“我爱你”。最后,他们纠葛三世的情该如何结尾?光阴如梭,一梭才去一梭痴。情丝百转,丝丝缠乱却不知。织一段锦绣纹饰,并连理双枝。难寄托这相思。兜兜转转,朝花夕拾却已迟。寻寻觅觅,醉生梦死又一世。前生盟誓,欲言竟无词。恨对面,不相识。轮回彩蝶,化茧自缚,织就春蚕丝。剪不断,共缠绵,生生世世。
  • 仙路狂飙

    仙路狂飙

    江陵,天生精神力强大的穿越者,被当做家族弃子,入赘别家。不甘命运蹉跎,雷雨夜得到符道皇者无涯子临终符道传承,同时还有一块会吸血的石头。从此江陵踏上修行大道,纵意恩仇,逍遥长生!什么神兽妖王,什么荒古血脉,老子一道符箓镇压!看!在无尽的仙路之上,有一道身影在尽情的狂飙!
  • 血魔影

    血魔影

    他是影魔一族的超级天才,但也是祸水。一瞬万里,一掌灭仙!!!他,就是血影
  • 天边的晚霞(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天边的晚霞(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这些作品有的字字珠玑,给人以语言之美;有的博大深沉,给人以思想之美;有的感人肺腑,给人以情感之美;有的立意隽永,给人以意境之美。通过阅读本书,引导读者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引导读者从不同角度去品味原文的主旨、情境、意蕴,在给读者以视觉上的愉悦享受的同时,也为读者带来广阔的想像空间。我们诚挚地期望通过本书,能够引领读者领略散文的真貌,同时启迪心智,陶冶性情,进而提高个人的审美意识、文学素养、写作水平、鉴赏能力和人生品位。
  • 黎元洪传

    黎元洪传

    他,就是辛亥首义大都督、民国大元帅、两任大总统;坚持共和政体、军民分治,反对军人专权;讲求共和、法治、民主和实业的精神;被孙中山先生称赞为“民国第一伟人”的黎元洪。 本书细致地描述了黎元洪的一生。在叙述过程中,编者注意到了趣味性、严肃性与通俗性的结合,着力于吸引读者。文中既有正史的叙述,又有稗官野史的考证,妙趣横生,其乐无穷。适合各年龄段的愿意了解那一段历史和人物的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