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834200000012

第12章 12地震灾区过渡安置点居民生存现状调查——以四川省第一个安置板房社区都江堰“幸福家园”为例(3)

志愿活动·奉献关爱收获感动

尽管地震已经过去了两个月,我们还是遇见几批来自不同高校的志愿者。

我们刚到安置点便在位于A、B两区之间的党员活动室看到了来自西南财经大学的十多位志愿者在组织小朋友开展活动。

他们比我们早一天来这儿,“看厕所和浴室的卫生还行吧,这是昨天我们打扫的”,一个志愿者说。

随后的两天他们都在党员活动室开展活动。通过广播叫来了安置点的小孩,开展各种游戏和表演。活动进行到一半时,有个孩子在独唱《感恩的心》,也许这首歌触动了大家心中共同的情感,到后来竟成了40多个小孩的合唱,志愿者们感动不已,“这几天大家特别辛苦,但是看到这样一幕,真的感觉所做的一切都很值得”。

对居民的采访中,无论何时只要谈起志愿者时,气氛就会变得相当温馨。“我们很感谢他们,那么远地来帮助我们,关心我们”。由于我们自我介绍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居民们便拉着我们的手不停地说谢谢。

之后与西南财经大学志愿者们联系获悉,当他们离开安置点回学校打车到汽车站时,的哥坚持不收他们钱,还说:“你们是来帮助我们的,怎么能收你们的钱呢。”大家还是执意留下了钱,同时,也将这份情谊留存在心底。

媒体·无冕之王的“靠近”与“疏离”

5.12地震后,媒体迅速及时的报道受到了各界的好评。对于受灾的群众而言,媒体是他们了解灾情、了解中央政策、了解外部信息的主要方式。那么,作为被报道的主体,他们又怎么看待媒体在此次报道中的表现呢?

媒体选择·期待“靠近”

要了解安置点居民对于媒体的看法和态度,首先要知道他们平时主要的信息来源。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得出了结论:

不难看出,在了解外部信息上,报纸成为了居民选取的最主要媒介,电视紧随其后排列第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人看报纸是因为这是他们最方便接触到的媒体。“没办法啊,电视又看不了,就只有看点报纸了”,采访中,很多居民这样表示。加上报纸的传看度高,一人买的报纸会在几幢安置房传看,也是报纸占有率高的原因之一。

现在安置点内还没接入电视闭路信号,不少居民花几十块钱购买了简易的卫星电视信号接收器,但只能收看中央一套、四川电视台等几个频道,图像的质量也是时好时坏。即使这样,能看上电视的家庭还是很引人羡慕,有电视的家庭基本都把电视作为了信息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年龄较大的居民看报纸等相对比较困难,电视直观的表达方式更为他们所接受。广播曾经是灾后初期信息不畅通时,居民使用最广的媒介形式之一。在生活稳定后,它也渐渐为其他媒体所替代。在本次调查中,仅有4位受访者选择了“广播”这一形式。

在此次调查中,有两位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这两位被访者在此题中均选择了“网络”,也是整个调查中仅有的两个选择该项的被访者。

安置点内未能接通网络,但附近有几间网吧。我们到达都江堰时几间网吧早已恢复营业。网吧生意不错,里边多为或玩游戏或聊天的青少年。

3位被访者表示,他们了解外部信息主要依靠他人讲述,其他亲戚朋友看了电视,读了报纸,有什么新奇的东西,就来告诉他们。这部分人受灾严重,家中没有能正常使用的电视机、收音机,看报纸又因为自身经济实力或文化水平而存在困难,只能通过他人讲述。

另有3位被访者选择了“其他”项,备注的说明几乎表达了同一个意思——自闭状态,不了解外面的情况。他们在很多方面和选择“依靠他人讲述”的被访者相似,但他们往往由于新搬入该安置点,或者性格比较内向,和周围的邻里不熟,连“讲述”都难以听到,便形成他们口中所说的“自闭”。

真实·害怕“疏离”

我们初到幸福家园安置点时曾遇到来自西南财经大学的志愿者。他们告诉我们,这里的居民由于采访太多,已经开始厌倦和反感了。

问卷中就居民对媒体记者的态度做了调查:

有近四分之三的被访者表示欢迎记者。有很多居民说:“他们那么远来关心我们,我们当然欢迎,感谢他们。”也有2位被访者明确表示“不欢迎”。

“报道太假了,根本不说真话”,这是B22幢一位表示“不欢迎记者”的先生给出的原因。他认为媒体在报道中,对事实取舍的政治性、目的性太强。报道的内容只是“部分”的真实,媒体刻意隐瞒了一些信息。这不过是“走过场”,而他们反映情况只是“浪费表情”。还有1位被访者选择了“其他”项:希望记者作真实报道。

在居民心目中报道的真实性究竟如何呢?我们用一道题的四个选项来做了简单的衡量:只有不到三成的被访居民认为媒体的报道“完全属实”,而过半的被访者觉得媒体的报道只能算是“基本属实”,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实报道。有6位被访者甚至觉得多数都“不太真实”。

为了证明他们所说属实,居民们向我们举出相关事例:平价食堂建立伊始,各大媒体就“平价”二字做足了文章,强调食堂价格如何便宜。其中当地某报报道说平价食堂咸菜免费,而事实上咸菜都要5毛钱一份。

调查后记

直到坐上去都江堰的车,我们两人还在争执——去灾区是要唱赞歌,还是要挑“毛病”。踏上那块土地,面对倾颓的房屋和忙于生活的人们,我们突然发现这里的一切都那么真实,真实得让之前的争执失去意义。我们所能做的,只是真实地记录“真实”。这场灾难没有把四川变为地狱,当然,无言的大爱也没有把这里变成天堂。这里的人,有感恩的,有抱怨的,有坚强自救的,也有浑浑噩噩的。这里毕竟是凡人世间,有着大同和不同,同于不同都不是我们能简单地从某一角度,用某一模板去刻画的。

在这份调查报告中,我们尽力传达了灾区人民对祖国和所有好心人的感恩之情,也记录了灾区人民为新生活所付出的努力。我们还捕捉到了一些问题——生活的不便,安全的威胁,信息的不畅等等。我们很庆幸自己没有用“好”、“坏”将这里简单定性,而是客观地记下了许多真实的瞬间。

在都江堰的几天,我们经历着余震和高温,被大雨浸湿的地铺和日夜不休的蚊虫。但,我们骄傲,作为四川人,作为传媒学子,我们传递了灾区真实的声音。如果说我们有什么遗憾,那便是遗憾自己能力有限。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问题,但是我们无力改变。我们能做的只是调查和记录,只是写下这样一个报告。

对这里的人而言,他们需要的不是镁光灯,而是安定的生活。他们的希望是问题能够解决,生活能够改善。在报告撰写的一个月中,已有媒体报道安置点厨房安全隐患引起了管理层的重视。这样的信息让我们感觉很欣慰,因为只要有所记录,有所传达,现存的问题便有解决的可能,这便是我们辛苦调查的意义所在。

在调查中,我们得到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党总支、都江堰市幸福家园临时党支部、幸福家园管委会等机构的帮助,在此深表感谢。同时,我们也衷心感谢“幸福家园”安置点居民对此次调查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我们衷心祝愿我们的四川老乡们今后的生活有如这个安置点的名字一样幸福美满!

教师点评

这是一份来自四川地震灾区安置点的调查报告,也是一份震后灾民生活图景的真实记录。〇七级传播学专业的袁月、周昱衡两位同学选择了“5.12”地震灾区过渡安置点居民生存现状调查这一颇具新闻性与挑战性的题目,以富有典型性的个案入手,旨在探讨四川地震灾民安置工作的经验规律和缺憾,使选题呈现出显著的实际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2008年7月。当四川震区惊恐未定之际,当余震仍在继续之时,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系的两个四川孩子住进了都江堰灾民安置点,他们以一颗关爱之心去走访灾民,睁大眼睛去观察周边的点点滴滴。几天时间里他们马不停蹄,采集积累了全面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给予了系统而全面的归纳整理,圆满完成调查并最终形成了这份观点鲜明、分析透彻、图表精准、行文畅达的报告,为四川灾区更好地实施安置工作提供了可以借鉴和操作的样本。

学以致用固然是大学生努力达成的最佳境界,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是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应当融入血脉的意念。两位同学的独特选题体现出他们已经具备的新闻敏感,丰厚的调查资料呈现出他们已经具备的专业素养,完整顺畅的报告表现出他们良好的文字功力,这些足以使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而渗透在选题、资料以及报告之中的那份追求真实的勇气、那份悲天悯人的情怀、那份坚定的社会担当,更让教师感到骄傲和自豪。

(张燕)

同类推荐
  • 中国文学发展概论

    中国文学发展概论

    本书主要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概论、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概论和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概论来总结中国文学发展。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师之道:优秀教师成长的方法与艺术

    师之道:优秀教师成长的方法与艺术

    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一位工作态度端正的人;优秀的教师,理应是道德的楷模;优衣的教师,不但要会教书,而且也要会育人,优秀的教师,更应是一位懂得如何与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人!
  • 袁宝华文集第八卷:袁宝华访谈文选

    袁宝华文集第八卷:袁宝华访谈文选

    文集为十卷本,汇集了作者在解放初期恢复东北工业,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赴苏谈判156项工程,三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调整,建立新中国物资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运行,改革开放期间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整顿和改革,制定《企业法》,开创职工教育和MBA教育工作,开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建民间经济类社团,建设中国企业家队伍,以及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工作中的理论著作和文章。
  • 甘肃近代社会史

    甘肃近代社会史

    该书是本着区域社会研究的展开而撰写的,是社会史研究的子课题。它以微观的视角,去叙述历史,剖析历史,关怀历史,对某一时期的区域社会进行叙述、诠释和研究。它主要探讨甘肃近代社会的存在状况如何,各部分有什么样的关系,在近代化的社会因素出现后,这些传统社会的各种存在状况是如何嬗变的,它的变化轨迹如何等问题。甘肃地域广阔,各地的子社会系统在许多方面又有很大的差异。本书叙述甘肃这一地理范围内的基本社会存在状况,廓清其在特殊时期的演变轨迹,对甘肃近代社会进行全面的叙述、了解和分析。分析各种社会存在状况之间的因果关系,以便从微观上更生动、更理性地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理解社会。
  • 胡华文集(第六卷)

    胡华文集(第六卷)

    本书是胡华文集的第6卷,收录了胡华生前的书信、笔记、自述性文字等,反映了胡华作为一名学者,其对待治学和生活的严谨态度,全面展开了他的学术思想以及对于人生、治学的看法。
热门推荐
  • 逃亡一生

    逃亡一生

    一名医生,一次天大的阴谋,让他从此踏上逃亡之路,尽力各种人间冷暖,体验社会无情。
  • 涯沽寻萝之爱在何方

    涯沽寻萝之爱在何方

    轩辕无绝,你可知有一种爱叫等待?易丹晨,你可知有一种爱叫守候?上官吟夏,曾经你不好好珍惜,现在就去寻找新的爱恋吧!
  • 日本访书志

    日本访书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情深不兽

    情深不兽

    林倩珊看上了舍友的竹马,被自来熟的张昊纠缠。最后的结局确是她一个人离开了这座城。
  • 禅林宝训合注

    禅林宝训合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民国模范作文(日记篇)

    民国模范作文(日记篇)

    民国小学生日记PK当代小学生日记。继“开明国语课本”之后,再现民国语文教育风采!101篇民国小学生优秀日记,展示不同的少年中国!给当代语文教育一面镜子!给当代青少年一面镜子!全面展现民国小学生所思、所历、所感、所悟。在民国老课本引起广泛关注,并火热畅销之后。近日,民国小学生作文又被媒体疯狂转载,同时与当代小学生作文进行了比较,引起了热议。民国小学生作文多数语言功底扎实深厚,视角高远,思想深刻,最可贵的是,较少虚假套话。
  • 辽史

    辽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心路历程之我懂得了

    心路历程之我懂得了

    本文是迷你小短篇,以第一人称讲述主人公身边的人和事,给他带来的哪些人生困惑和领悟。
  • 多元化趋势

    多元化趋势

    本书力图将多元化转化为现实可见的、可度量的成果和业绩。它是一本指导手册,能够帮助个人和组织超越最初的多元化活动和意识培训阶段,使之系统化、程序化,而且发展成包含持久的实质性变革的行为方式。本书强调效果(做正确的事)、效率(正确地做事)和持久性(使有益的变革制度化)。做到了这三点,我们就为生活、学习和工作创造了一个更加健康的环境。
  • 探索与实践:浙江工业大学干部理论学习文选

    探索与实践:浙江工业大学干部理论学习文选

    一个政党要走在时代的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指导。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明白,现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丰富多彩,不学习、不坚持学习、不刻苦学习,势必会落伍,势必难以胜任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职责。要做合格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大力加强学习,努力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丰富知识来充实自己。”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部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落实这一战略任务的基础工程,深化理论武装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