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838800000014

第14章 科教报道纵横谈

在《光明日报》当了半辈子记者之后,从1987年春天起,我当起了编辑。工作的侧重点的确发生了一些变化,好在不管是当记者还是当编辑,我都没有离开过科教界,因此要谈编辑体会,也就离不开科教报道。既然是谈体会,又不想有个限定范围的题目,只好叫“纵横谈”了。

当科教编辑和当其他方面的编辑一样,都需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和政策水平。也就是说,当编辑的一定要模范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新闻工作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这是一个原则问题。对此,不少同志已有专门文章论述过了,这里就不赘述了。我只想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来谈谈科教报道的创新和开拓的问题。

一、只有具备老鹰扑食的速度、掘地三尺的奋斗精神,才能做到创新和开拓

俗话说,衣食足,教育兴;教育兴,则科技发达。新中国成立41年来,我们这个有着11亿人口的大国,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因此,教育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不仅为国人所目睹,也令海外人士惊羡不已。作为科教编辑,每天必然要接触到好多来稿,有信息,有经验,有体会,也有收获。面对这些素材,你必须用老鹰扑食的速度及时捕捉,同时要有掘地三尺的精神,把主题升华出来,就像真正把埋在地里的金子挖出来一样,呈现到读者面前。至此,科教报道的创新才成为可能。去年10月中旬,恰逢中国少先队建队40周年纪念日。团中央、全国少工委推出英雄少年赖宁这个典型,江泽民同志也写信称赞赖宁的事迹。全国各大报纸踊跃争先,纷纷利用自己的优势,不惜篇幅地宣传赖宁,形成了相当大的声势。自然,《光明日报》也不甘落后。我们议论着,思考着:我们不同于《少年报》,我们有自己的读者对象,该怎么办呢?我们认为,对于一个典型,首先要形成舆论宣传的声势,但光有声势还难以深入地发展,还得想法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于是,我们与全国少工委、中宣部、教育局联合,举办了“赖宁成长道路研讨会”,邀请各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对赖宁的成长进行深刻的多角度的分析。接着,在报上开辟“赖宁成长道路谈”专栏,接连发表文章,以引导学习活动向前发展。这个专栏开办以后,收到全国各地的来信数百件。许多同志认为,这种宣传方法别具一格,既避免了大轰大嗡之嫌,又可给人以启迪,不能不说是典型人物宣传技法上的一个创造。

综上所述,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公式:科教编辑的创新=鹰的眼光(敏捷)+扑食的速度(疾速)+深入的挖掘(深度)。作为一名科教编辑如果平时不重学习,眼光不够敏锐,捕捉典型的速度又慢,还不肯下气力去挖掘,却去奢谈什么创新,谈何容易啊!

二、把耳朵贴在大地上,使自己的心与人民群众的脉搏一起跳动,只有这样,浓郁多彩的生活才能为科教编辑的创造性劳动提供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营养

生活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在科教界的活动,是科教编辑须臾不可离开的。一名科教编辑如果对人民群众在科教界的活动漠然置之,或者视而不见,或者充耳不闻,他将一事无成。1988年底,我的前辈汪波清同志从中央党校学习归来,与我谈起表扬先进的事。我说准备开辟一个专栏,叫做“共产党员在改革大潮中”,为模范共产党员歌功颂德。当时他是主管群工工作的编委委员,他马上表示赞成。这个专栏在报上刊登几次以后,立即引起各界的重视,来信纷纷扬扬,都说在当时那个环境下能开辟这个专栏,的确是做了一件好事。

1989年底,我已调任教育部主任半年了,天天都接触一些教育界的朋友,脑海里又产生了一些设想。一个下午,我的一位中学同学来访,我们谈起了当年的老师、当年的校长,自然也谈到了今天校园里的现状。这位同学说,现在当教师难,当校长更难了,不仅要抓分数,还得抓钞票,管教师的吃喝拉撒睡。这一次聊天,使我对学校现状产生了探讨的强烈愿望。我和同志们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调查研究,认识到:路线决定之后,干部是个决定的因素。校长作为一校之长,不仅是学生的师表,也是老师的楷模,应该用时代的大笔来为他们大书特书。于是,我们派出记者与北京市教育局和西城区教育学会联系,决定联合举办《好校长》通讯征文。这一历时半年的征文,从原先并不广为人知,到逐渐赢得注意;从原先来稿稀稀拉拉到后来来稿数量和质量均有明显提高,数量达两千余篇,质量也一篇比一篇高。在临近结束之际,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还来函表示称赞,希望保留这个栏目,同时他十分愉快地接受了为《好校长》一书(希望出版社出版)写序的任务。试想,我们这些编辑要是没有接近生活,没有热情地去把握生活的魄力,又怎么能有“共产党员在改革大潮中”和“《好校长》通讯征文”这两个在科教界颇有影响的专栏!

三、科教编辑的创造性劳动,还有赖于写作技巧的帮助。对于科教编辑来说,写作技巧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可以使轮子转动起来,鸟儿飞翔起来。因此,科教编辑的创新还有赖于写作技巧的创新

前不久,我到国家教委参加一个座谈会,休息间,一位同志悄悄对我说:你以前写的有关职称的文章,我每篇都要看,写得真不错。我会心地笑了。真是工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思绪又回到了1987年底至1988年初的那些不眠之夜。

1987年底,经过大家的多方研究,我们想在“读者来信”栏中开辟一个新栏目,叫“知识界热门话题”。恰巧,那个时候不少知识界朋友掀起了“迪斯科热”。我们想,这个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因为它同知识分子的生活靠得近。于是我们在“读者来信”中刊登了一组“我为什么喜欢老年迪斯科”的文章,并加了编者按,把“知识界热门话题”推到前台来。稿子刊登以后反映不错,我们有信心了。怎么把这个专栏办得更好呢?我们想到了评聘职称。当时我们已经在调查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问题,我们想,这是一个更大的话题,应该写好它。这个消息一传出去,反应各不相同,有支持的,也有不以为然的。后一种的说法就多了:有的说“上面不是说,职称问题要多做少说吗”;还有的说,“抓这个问题太敏感了”。我们经过分析,认为“多做少说”并不等于“不说”;至于“敏感”,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把握分寸。任何事情都要从两方面来看,一味说好——不对,一味说不好——也不对。对于评聘职称,一定要辩证地、全面地看,舆论不是要引导嘛,这个盘子端好了,就不会出乱子。后来写成了《职称议》一文,果然反响强烈,共收到1500多封来信。在当年本报读者月评选好新闻活动中,读者投票共2.6万多张,《职称议》获票2.49万张,我们曾从来信中编了一组《读者争说“职称议”》的稿件。更有趣的是,《职称议》发表以后,原国家经委职称改革办公室的同志来电话,要求我们再做些“锦上添花”的工作,议一议企业里的职称改革。我们答应了。经过一个多月的辛勤采访,我们写出了三篇通讯。见报后,企业界的朋友多方翻印、传阅,反响不亚于《职称议》。为什么这几组稿件在时隔数年之后,至今仍叫人难以忘怀呢?除了选准主题以外,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写作技巧上的创新。

第一组《职称议》共连载三天。头四个小标题是按照逻辑顺序纵向扩展的,反映知识分子在职称评定中的诸多心态,请看:

议论之一:如何评价职称的改革?大部分知识分子认为,职称改革给他们带来了希望,增添了活力,也带来实惠。

议论之二: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中,为什么出现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情况?大多数知识分子说,这是多年积压、一朝放开造成的,难怪在竞争的屏幕上总是显示两个字:“拥挤”。

议论之三:在这次职务评聘中,能不能引进竞争机制?知识界朋友的答复大都是肯定的。当然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他们有说不完的烦恼,诉不尽的委屈……但是,不管是持哪一种意见的人,都在呼唤:公平地竞争!

议论之四:为什么在实施职务聘任制中,有这么多投诉信?知识界朋友说,关键在于还没有开展对话,以至于出现“你有你的委屈,他有他的苦衷”,难免要互相抱怨,甚至“剑拔弩张”。知识界也要提倡“理解万岁!”

第五个小标题叫“议论仍在继续,续篇留给读者”。

这是运用横向的写作办法,把各行各业知识分子的要求一一摆了出来,使人们读过之后感到亲切、可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量。

我把第一组的《职称议》的写作方法,概括为纵横交叉法。

第二组有关职称的议论,是来自摘编,总题目叫《读者争说“职称议”》。既选登领导的来信,也有一般同志的呼声,各行各业能照顾到的都照顾到了,进一步拓展了议论职称改革的知识分子的层次,克服了过去只选一家之言的片面性,出现了有话大家都可以说的生动活泼局面。我把这种办法叫做上下交错法。

第三组有关职称的通讯,是《企业里的职称改革》,共三篇。每篇都贯穿纵横交叉和上下交错这两种办法,使各个层次的知识分子的意见在每一篇文章中都有所反映。我认为,作为一名科教编辑,如果不钻研和学习写作技法,他必然要像鸟之折双翼,车之缺双轮,既飞不起来,也难以运转。常言道,当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殊不知,只要自己努力,时时想着创新,也别有一番滋味,其乐融融,其乐无穷!

(写于1990年12月)

同类推荐
  • 网络传播实务

    网络传播实务

    还清楚的记得,52年前,我第一次用笨重的德国莱卡摄影机,记录下活动黑白影像时大家的兴奋。现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用电脑、手机,把文字、声音、图像传给世界每一个角落。与此相伴,我们也从服装到思想都单调的“灰蚂蚁”,融入文化交融、文明竞长的“地球村”。这些变化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发生,文明的进步,受惠于传播与交流。同样,传播的丰富,交流的深入,也有赖于文化与文明的繁盛。文化与传播的关系,是如此紧密。所以,当李双教授嘱我为“文化传播实验教学系列教材”作序时,我对他们以此为研究主体,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不求大、多、全,唯求精炼、创新、可操作性的编著思路颇为欣赏。
  • 听任志强怎么说

    听任志强怎么说

    任志强说,收了大量出让金的商品房从来都不是给穷人的。任志强说,自然与经济规律都不会因权力者的偏好而改变。任志强说,公益不是求生的工作而要靠用心去自愿地付出。任志强说,唯有读书并学会独立思考的人才会走得更长远……有时他的话锋利刺耳,让人茅塞顿开;有时他的话诚恳透彻,观点慧眼独具。地产、财税、市场、公益、阅读、人生,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听听任志强到底怎么说。
  • 中国人,你缺了什么

    中国人,你缺了什么

    本书收录梁晓声先生1993到2013年二十年间思想随笔43篇,追问中国,思考社会,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平民立场和人文情怀。其中《当交管撞上人文》等新作是首次结集出版。梁晓声的思想随笔质朴,淡泊,犀利,是2013年一部有分量的作品。
  • “东林学派”教育思想与教育文论选读

    “东林学派”教育思想与教育文论选读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 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 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 和谐社会论纲

    和谐社会论纲

    本书为学术性专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近年来我国社会建设最重要的战略决策之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亦成为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之后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之一。如何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深化和谐社会理论,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提供可能的理论支撑,是我和我的学术朋友们近年来共同探讨的问题,这本《和谐社会论纲》就是我们思考的结晶。和谐社会理论理论内容博大精深,实践意义重大深远,我们的思考还是表层的、初步的,是谓"论纲"。如果它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能将关于和谐社会的研究引向深入,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热门推荐
  •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悲生曼荼罗广大成就仪轨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悲生曼荼罗广大成就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变态创世主

    变态创世主

    需要许多的安慰需要许多的眼泪才可以不痛苦才可以不自卑
  • 巴尔扎克(世界十大文豪)

    巴尔扎克(世界十大文豪)

    巴尔扎克是19世纪中期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穷毕生精力,创作了卷帙浩繁、气势恢宏的小说集《人间喜剧》,其中包括《舒昂党人》、《夏倍上校》、《乡村医生》、《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幽谷百合》、《禁治产》、《无神论者做弥撒》、《赛查·皮罗多盛衰记》、《卡迪央王妃的秘密》、《搅水女人》、《纽沁根银行》、《古物陈列室》、《幻灭》、《贝姨》、《邦斯舅舅》、《农民》等96部。
  • 天王的专属恋人:独家宝贝

    天王的专属恋人:独家宝贝

    第二天清晨,简安宁问:“幸福是什么?”宇醒儿勾唇一笑,猛地将她抱紧:“幸福,就是相爱的人,做快乐的事。老婆,我们继续吧!”简安宁将他踹下去:“滚!”
  • 最高神座

    最高神座

    神,不过是强大的守财奴要做,就做那万神之上的神王,超脱一切。
  • 拳道中枢·大成拳论

    拳道中枢·大成拳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桃花逼人

    桃花逼人

    林箫,在校大学生,身世成谜,武力不详。某日,林箫撞破一起绑架案,救出两位绝色美女,被双飞。从此卷入豪门纷争中,身边接连出现各色美女,麻烦冲突不断,林箫不得不在诸多强大势力间苦苦周旋。渐渐的,一个涉及面颇大的惊天阴谋浮出水面,而作为处在风口浪尖的关键人物,林箫已无法回头······
  • 12岁前,妈妈决定孩子的一生

    12岁前,妈妈决定孩子的一生

    《12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体例清晰,十一章相互呼应又彼此各自独立。从了解孩子的性格到掌握和孩子沟通的技巧:从挖掘孩子的潜能到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让众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妈妈们不用再为怎样教育孩子而犯难。身为妈妈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要帮助孩子从我们身边分离出去,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而有朝一日,他们完全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傲立于世。
  • 女子无殇——风月妖娆劫

    女子无殇——风月妖娆劫

    她,曾以倾城之貌宠冠后宫,却在莫须有的罪名下承受世世轮回,沦为娼妓的屈辱,当百年的等待换来一丝机会,当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她在仇与很,情与爱之间当何去何从……
  • 云豹陌蓝上册

    云豹陌蓝上册

    雄豹陌弦的遗孀艾娅独自含辛菇苦独自抚养陌弦的遗孤,为了陌弦的儿子陌蓝,甚至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最后为了陌蓝,用自己最后的生命为它的孩子撑起了一片安宁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