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840400000020

第20章 《新闻联播》样本分析及研究(2)

把新闻按照“国际新闻”、“国内时政新闻”和“其他国内新闻”三类分开进行同期声使用情况统计时我们发现:国际新闻只有一条使用了新闻现场声,即“联大全体会议纪念《儿童权利公约》通过10周年”。国内时政新闻中使用同期声的也很少。有些时政新闻有新闻现场声,但也限于国家领导人观看晚会、演出等的现场声音,同期声种类还很单调。其他国内新闻中,使用同期采访的新闻则比较多,而对现场的背景声则挖掘使用不够。

当把同期声使用情况、新闻时长、新闻时效综合起来研究看时,笔者进一步发现,有同期声的新闻往往比较长、时效性不太强。在同期声与时效重叠统计时,多达三分之二有采访谈话同期声的新闻同时又是没有时间概念的新闻,这说明当没有太紧的时间要求时,记者们能够更多考虑报道形式;相反,当时间较紧时,记者为了争取报道速度和不出差错,多放弃使用同期声。

从另一方面来看,占总数八成多(81.3%)的新闻没有同期声,都还是画面加解说的陈旧模式,这在信息交流高度发达的今天,想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将会越来越困难。

4.新闻来源

新闻来源指的是新闻中所播报的信息来源,它对新闻的可信性有很大的影响。《联播》中超过四分之三(75.1%)的国内新闻都是中央台自采的;另有12.8%的新闻由中央台与地方台合作采制,即以“这是中央台与××台报道的”报尾。比例第三大的是地方台提供的新闻,占7%。这里地方台既包括省台,也包括市台。此外,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和《求是》杂志的基本都是口播新闻和评论,还有两条新闻来自海关和国家统计局。

《联播》中的国内新闻都播报来源,而对国际新闻则基本不报。后者中只有极少由中央台驻外记者发回的报道,绝大部分都是编译自国外新闻机构。可见,我国驻外记者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新闻来源是新闻要素之一。凡严肃郑重的新闻单位都会为自己的新闻标明出处,以示权威、坦诚。真正的新闻来源应是获得新闻的处所,也就是事实的来源,它的标志词语应是:“记者从××处得知”,或是“今天×××发出了这样的信息”之类。但是目前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中,仅有极少数说明实际事实来源的,像在样本一中仅有11条(6.5%)属于此类,它们是源自国家统计局、海关和《人民日报》、新华社、《求是》杂志的新闻与评论,而大多数(131条,77.1%)只是简单在新闻结尾处交代一下报道者:“这是××台报道的”。从严格意义上讲,报道者并非是真正的消息来源。其余28条(16.5%)没有指出二者中的任一种,因而只能归入无来源一类。

新闻来源与新闻时效一样,也有两种。一种是事实来源,一种是报道者。《新闻联播》在报道中交代来源多用了报道者,而时间则反而多使用的是事实时间,这两个要素在新闻中如果使用与其各自相对的另一种,即新闻来源应使用事实来源,时间应使用获知(报道)时间效果会更好。这样,报道的权威感、新鲜感都会增加,新闻的质量指标也会提高。

三、总体情况

1.评论

在《联播》中播发的大多是报道性信息,观点性信息(评论)则较少。少量的评论大多与时政新闻有关,比如样本中有几则为揭批法轮功的报道,为中共中央、中组部等的通知、意见配发的评论,且主要是转发《人民日报》、新华社、《求是》杂志等印刷媒体的言论;少数是在新闻后配发言论。总的来说,《新闻联播》中的评论数量少,题材也较多局限、形式单一,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新闻时事的联系不够密切,难以发挥快捷短小、针砭时弊的作用。

新闻报道传达的信息不外两类:一类是事实信息,一类是意见信息。当然报道的选择也是一种评价,但它比较隐蔽,对于一般受众来说很难一下了解其实质和意义,需要把它们放到事实的环境、背景中去看,因此媒介要提供相关的解释、分析。对于传达最新变动的事实信息,一般新闻媒体都很自然地承认是自己的本职;而对意见信息的传递,则有时会缺乏自觉,缺乏足够的重视。当然在中央台有“焦点访谈”这样的评论栏目,但它的制作周期决定它不能作为当天的时事快评。评论是旗帜,能更深入揭示事实的实质从而能更有效地影响、引导社会舆论。《新闻联播》是国内最重要的新闻栏目,应该对于时事有自己的见解,应该真正成为中国每天重要事实信息和意见信息的总汇。不积极使用评论这一重要手段是对社会舆论资源的一种浪费,也使媒体显得态度暧昧或是无所适从,这对媒体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损失。所以《联播》在自己写作和转播其他重要媒体的评论方面都要加强。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在新闻报道中,有很多意见混杂其间,这种言论与叙述的混合既使新闻冗长,又使意见不鲜明、突出,还增加了新闻的主观色彩。

2.新闻

(1)国际新闻

《新闻联播》中的国际新闻给人的直接印象是条数少、时间短,多以简讯的形式出现;平均每天播出4条、时间为2分钟左右;其单条长度在20—40秒之间。国际新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新闻联播》的最后播出,多为事件新闻——既有突发事件,也有预发事件(突发事件多是战争、灾害、事故等社会新闻,预发事件多为会议、会谈等政治新闻或节日庆典等)。国际新闻比较重视后续报道,尤其是战争、灾害、和谈等新闻,往往要连续报道好几天,两个样本中一共有18条这类报道,占国际新闻总数的三分之一。从时效看,国际新闻时效性较强,基本由昨天新闻和今天新闻构成。国际新闻不播报新闻来源,没有同期声。

国际新闻除了篇幅短小、内容紧凑外,其画面典型独特,可以从中窥见外国电视同行的新闻采摄技巧,加上事件新闻特别是突发灾祸的震撼力,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但也正是由于它们的短小,和事件性报道的属性,使有关各国的信息失于片段、零散。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应该通过媒介——特别是最具影响力的电视新闻节目以其不同的报道体裁、形式来逐渐加以改善,所以国际新闻丰富内容、改进形式势在必行。

(2)国内时政新闻

时政新闻总播出时长和日播出时间都超过节目的二分之一,是《联播》中数量最多、时间最长的新闻,其长度是国际新闻日播出时间的七倍多;时政新闻单条时长平均超过一分半钟(98秒)。时政新闻时效性非常强,大多数是“今天”新闻,全部是中央台自己采制。

时政新闻中存在着几个层面的问题:

①使用语言。虽然电视新闻画面能传达很多信息,但新闻事实却大多主要是靠语言来传达,时政新闻更是如此。人们在生活中早已养成了对“听”的语言的要求,当看电视时,他们下意识地想要“听”到讲话;而时政新闻中大量是由播音员直接播读领导人讲话摘要、会议纪要或新华社稿件,书面语言多,这是与人们生活中习惯于听的形式相悖的,因为对书面语言要想听懂、理解、记住比听口头语言要求听者付出更多的努力,而大众传播的受众没有兴趣也没有义务去做出这些努力,因此最容易的选择,也是他们在听到书面语言时的自然反应就是放弃——耳朵自然“关闭”。改变这一状况的办法,一是对某些内容重新组织,抓住新闻实质,突出其中的新闻事实,坚决去掉套话、空话;二是要改变时政记者不采访、少采访、多用现成新闻稿的现状,通过现场提问与对内容的重新组织与提炼,让时政新闻中也充满了记者的活动和思考(当然不能主观臆造),使人真正爱听,并能一听就懂。

顺便提到的是我们的公文文体也应该有所改变,现在的文体缺乏个性和语言的生动性,任何一个人的讲话,把稿件拿给同一位播音员念,根本听不出来是谁在说话,这种千人一面、千文一词的文风是不正常的,虽然它可能表达得很准确、很恰当,也很简练;但将它用于大众传播,不仅其传播效果不会理想,而且对社会还会有更多的不良影响。

②使用同期声。时政新闻中除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晚会等新闻外,鲜有同期声。实际它应该与其他新闻一样有记者自己的采访,并选择使用有针对性、有表现力、说服力的同期声来报道新闻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将重要的同期声采录到。虽然同期声比念稿语速可能要慢一些,但一句同期声却能胜过多句解说,只要抓住事实核心,不面面俱到,传播效果反会更好。同期声实在不好选的可以考虑对新闻核心人物进行事中或尽快的事后采访,抓取到最恰当的、符合媒介要求的同期讲话来做报道。精心选择的同期声会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选择本身也表现出记者的理解、判断能力。

③画面的运用。时政新闻的画面以会议新闻为最典型,场景以会议室、礼堂为主,有时几分钟长的新闻全是不停地对同一个会场做不同方向的“扫描”,没有其他镜头,画面单调、枯燥,没有明确的表现目的,没有可视性,极易引起观众反感,从而放弃观看。改善的方法可由记者用一些相关的资料性镜头插入使用,以辅助表达内容,也产生变化感,增加可视内容。电视台也要加强资料画面管理工作,以便记者能够较容易地用来作报道;而记者也要加强主动性,积极动脑筋改善报道形式。

时政新闻条数多,占每天《新闻联播》播出的比例最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其自身的重要性决定的。时政新闻往往涉及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如重要会议、与外国来宾会见等都会有很多信息,并会对社会生活产生深远甚至巨大的影响,它们应该有很广泛、较强的社会兴趣;而有关方面也希望通过媒体向社会宣传此类内容。但是单调的形式却常常淹没、干扰了那些重要信息内容的传播。在报道中不能很好根据媒介特点采访、加工信息,在新闻中看不到人的思维、感情,听到的是不易听懂的书面语言以及虽没什么错误但却没有兴味的文章;画面又是没有信息、不断简单重复、单调乏味的现象。这样的新闻让观众感到与自己的关系不大、距离太远,很难喜欢。

④深入报道新闻。很多会议、活动本身应该只是成为新闻报道的由头、切入点,应由此进入实质的、内涵的层面进行报道;而只告知事实的表面现象信息,则难有太大的意义。

时政新闻要适当提出“好看”的标准,记者要从采访就开始转变工作方法,目的是要提高时政新闻的传通率。曾有记者在报道中做过有益的尝试,使重要内容得到相应较完美形式的配合,取得很好的传播效果。但如何将这些努力变成一种处理此类新闻的日常的做法,使重要的时政新闻真正变成百姓关注、要看、爱看的内容,目前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3)其他国内新闻

与国际新闻不同的是,《联播》的其他国内新闻总的来说动态不足,时效性比较差,只有少量的事件新闻。这类新闻中经济新闻的比例最大,但其时效得分仅为1.6,平均为最近以前的时间,因为它有相当比例的新闻没有交代采制时间。相对而言,这类新闻使用同期声的比较多,尤其是人物采访,而运用现场同期的比较少。这类新闻以正面报道为主,批评报道少。在新闻来源上,这类新闻有四分之三(75.1%)是由中央台自采,另有12.8%由中央台与地方台合作,来自地方台的稿件只占新闻总数的7.0%,另有5.1%的新闻来自其他来源。

在这类新闻中需要提出来的是人物新闻。它存在的第一个问题是数量少,人物新闻包括典型人物与讣告两类,在样本一中分别为4条和2条,占新闻总数的3.5%。其次是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典型人物4条中3条有同期声谈话,2条有记者出镜采访,虽然报道形式较丰富,但人物是老典型,报道也从旧话题说起,且人物个性不突出,难以引起大家的兴趣;讣告则多为评价加简历,比较格式化,较少变化也较少感情。

再次是人物选择比较单一,缺乏多样化的人物。如这周的新闻中,国家领导人会见了多位外国来宾:蒙古总理、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秘书长等。其中只有乌兹别克斯坦总统有个人简历介绍,虽然内容简约、信息密集、缺乏个性,但也有胜于无。其他人都没有介绍。

其实新闻人物报道可以带出新闻事件与背景,能使观众更全面地了解一国、一事,较好克服新闻零碎、片段的缺点,留下一些个性化、形象化的印象;以人带事、以点带面,也较有趣味,这是动态新闻的一个可开掘的领域。

以两个星期为样本管窥《新闻联播》,虽然不能见“豹之全貌”,但一定程度上也把握其大体脉络。笔者认为,《新闻联播》在国内拥有良好的品牌形象,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政令,引导舆论,传播信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一些积弊也正在日渐影响或削弱着《联播》的传播效果。《新闻联播》只有尽快克服这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才能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国家级电视台第一新闻节目的地位吻合起来。

同类推荐
  • 纠结的中国人

    纠结的中国人

    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我们一直是老大哥,引领着世界的发展,我们享受周边小国的贡奉,给他们提供保护,那时的我们很骄傲,把自己当成是世界的中心,称呼周围向来都是用“蛮、夷、狄、戎”的。但慢慢地,我们落后了,变成了一个发展中国家,这种落后让我们由自负一下子变成了自卑,于是,在很多人的眼里,外国的月亮开始比中国圆了。在这自负和自卑的转换中,我们迷失了自我,滋生了一种焦虑的情绪,而这深深的焦虑带给我们的是更深度的迷失。在这复杂的情感中,我们变成了一个矛盾的群体,一边鼓吹着自己的五千年文明,一边又对别人的高速发展充满了艳羡。
  • 大托铺的笑话

    大托铺的笑话

    “百家小集”为系列小开本的思想随笔类图书,选取人文社科类学者或文化大碗为作者,但不排除有思想的作家随笔类文字。邀请不同知识背景和口味的人为主编,每人编一辑。《二一六年后平反》是知名出版家、历史学者钟叔河的自选集,收入了他从1992年到2007年间的历史、文化散文四十来篇。
  • 爱弥儿(精典教育)

    爱弥儿(精典教育)

    本书共分为5卷,每一卷的儿童年龄都各不相同,并根据儿童的年龄总结出了相应的教育原则和内容。第一卷,卢梭以小于两岁的婴儿为教育对象,告诉父母怎么进行恰当的体育教育第二卷,卢梭以2-12岁的儿童为教育对象,建议父母重点对儿童进行感官教育第三卷,卢梭以12-15岁的青少年为教育对象,可以进行相应的智育教育第四卷,卢梭以15-20岁的青年为教育对象,此年龄段的孩子开始逐渐接触社会,德育教育是最为关键的教育第五卷,卢梭重点论述对女孩的教育,他以10岁为分界点,分别论述10岁前和10岁后的女孩应该如何教育。
  • 会展成长的逻辑

    会展成长的逻辑

    本书分析会展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困难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中小会展企业品牌建设中文化创意的影响作用。通过对会展文化创意的预警进行分析,阐述会展中文化创意的知识产权风险、种类、如何预防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加强文化创意的保护力度是有效克服风险的有力保证等。
  • 现代教育学

    现代教育学

    现代教育学主要收录了德育(上)、德育概述、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德育(下)、德育的目标与内容、德育方法与途径、德育资源及其开发、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概述与特点、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等内容。作者王蕙打破原有的“教育学”逻辑思维,以教育实践需要来建构本书的逻辑思维,而不是执著于中国“教育学”的固有模式。
热门推荐
  • 乱中深情

    乱中深情

    我依旧不语,又蹭了蹭他的胸膛,想紧紧地依偎在他的怀里。“诺,知道么,世上最让人羡慕的发丝是何颜色?”他不假思索地低头伸进我的发丝中,细闻发中馨香,深呼吸,等他睁开眼,撩拨起我一缕青丝,悠悠道出:“白发!”我会心一笑,笑得有点淡然如水一样清新自然,笑得有点自得如花一样的炫耀鲜艳,他!还是懂我!倩兮一笑中,我的脸与之正好正视,下颌微微被他手指勾起,慢慢地与他达到平视的角度。我怔怔地注视他,他柔情地凝视我,他的脸庞渐渐靠近,温热的气息慢慢传递,萦绕我脸前,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近,挠得自己轻痒点点……
  • 埋骨纪

    埋骨纪

    登神路,踏天行,泣血传说,不灭神话。战八荒,走天涯,边荒浴血弹指灭,扶摇九歌,埋骨地……强者总是孤独相伴,一曲衷肠,一抹淡笑,红尘百炼,负剑九天上,诸雄谁与争锋?!(新人新书,需要各位书友老爷的支持。此书,致敬我最喜爱的大神!)
  • 剑与江湖

    剑与江湖

    1、人被杀,就会死。2、资本和权力是两条养不大的恶狗,有我一日,恶狗只能匍匐在我脚下。3、我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鼎定了后世之太平。4、谁是朋友,谁是敌人,这是首要问题。5、自我以后,天下再无人可以称帝。6、为什么没人能挡住我的剑,哪怕只有一招。7、原来这就是寂寞。8、我会死,侠不会死,我的帝国不会死。9、世上再无江湖……或者说……在我看来,江湖也敌不过一剑。(注意:1、因为某些情况,今年本书不能保持每日更新。2、对本书成绩,我已不做打算。3、不会太监,我已买或借二十多本书作为参考资料,涉及中国古代官制、政治、军事战争、毛选、科技简史等。4、不喜勿喷。以上。)
  • 江山恋之美人憾

    江山恋之美人憾

    她是商相之女,幼时曾因一件秘事被父亲寄养皇宫,与三位皇子有过一段青梅竹马的经历;多年后再次相见,正值太子被逼婚,面对女扮男装的她却对面不相识,一场擦肩而过的情感却因一次阴差阳错的结拜而演绎出了一场江山之恋。她是三朝帝王挚爱,两朝皇帝妃子,却为何一次次的出逃,当事事清白、水落石出时,却终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一场旷世的江山恋却终是在美人憾中收场!(我的新文《邪王腹黑:天降妖妃抱回家》正在连载,请多多支持哦!)
  • 凤惊天之狂妃难求

    凤惊天之狂妃难求

    她冷漠以对那些流言蜚语,这世上没有她得不到的,只有她不想要的!她是北楚国荣国公府貌丑无盐的四小姐,自小自生自灭,九年之后,她如凤凰涅槃一般归来,医术、武功,智谋,冠绝天下。退婚轩王,怒打嫡姐,羞辱嫡母,恶名远扬,人人避之不及,偏偏某只妖孽对她死缠难打。
  • 仙与妖之恋

    仙与妖之恋

    她是妖,他是人;她为他脱胎换骨成人时,他却成仙。她为他舍弃一切,可他却不知如何去做。即使最后他们没有在一起,她也不后悔为他这样去做。
  • 希澹园诗集

    希澹园诗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兰州历史文化:书画碑刻

    兰州历史文化:书画碑刻

    “历史沿革”生动介绍了兰州如何从远古蛮荒时代发展成为雄居大河之滨的“黄河之都”:“革命星火”描述了星火燃烧的岁月,兰州的革命先烈的大义凛然,革命斗争的曲折残酷,令后辈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历史名人”介绍了兰州地区的杰出才俊,黄河之都不仅人杰地灵,而且藏龙卧虎;“文物名胜”尽悉兰州的大地珍藏,兰州的史籍非常丰富;兰州虽处偏僻的大西北,却孕育着较为发达的士人文化,那些才高八斗的士子们,演绎了一段段凄美厚重而又委婉动人的传奇故事;更能体味到那种相袭久远的古朴民风将为人们装点展示出一个色彩缤纷的未来。
  • 霸道小姐VS腹黑少爷

    霸道小姐VS腹黑少爷

    她,洛研虽然生活在贵族里,却厌倦了贵族的生活,她和她的父母做了一个交易,就是去贵族学院念书,这期间给她自由,不在管她。读完之后自己生活,不在管她,让她独立。她在机场给她的两个朋友打电话,告诉她们。却突如其来的一个黑影撞到她,她刚想破口大骂,那人已经走了,唯一记得是他那银色的头发和他那银色的耳环。他们会在贵族学院相遇吗?他(陌生男子)的朋友和洛妍的朋友会擦出怎么样的火光呢?洛妍能否完成心愿,不在依靠父母的势力,而自己独立呢?他和她能否在一起吗?想看,先收藏此书,再看下一节,会有什么精彩的片段。
  • 贴身保安闯花都

    贴身保安闯花都

    一个神秘地下世界的王,却被霸道总裁欺压。虾米,要我去当看门保安?我忍,该死的女人,王者归来,波澜四起,古武争锋,谁与我敌?蜀山王剑、西方血鬼、华夏古武、绚丽魔法,谁方能异显纷呈,再复古苏···一个个谜团显现之时,才发现不过是大世界的一角,谁又能身成不灭古皇!且看我翻云覆雨!浪迹花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