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853300000013

第13章 中共重要党报群众工作的实践经验(1)

中国共产党党报在群众工作方面的成功经验,不仅体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中和中共中央的有关重要文献中,而且体现在重要党报党刊的具体实践中。可以说,中共重要党报在自身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

一、中共早期报刊群众工作经验

中国共产党一直非常重视党报工作,无论是成立前夕还是成立之初,都创办了大量的报刊。尽管这些报刊在型态上还不是很成熟,但是在群众工作方面都很重视,而且积累了不少经验。具体而言,中共早期报刊在群众工作方面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早期中共党报自创办之初就强调党报与人民群众的特殊关系,认为党报既是党的喉舌,也是人民群众的喉舌。《先驱》的发刊词中说:“本刊的任务是努力唤醒国民的自觉,打破因袭、奴性、偷懒和依赖的习惯而代以反抗的创新的精神,使将来各种事业,都受着这种精神的支配而改变。”《向导》的发刊词中说:“本报同人依据全国真正的民意及政治经济的事实所要求,谨以统一、和平、自由、独立四个标语呼号于国民之前!”《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中说:“为什么出版政治周报?为了革命。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红旗日报》宣言中说:“本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同时是中国广大工农劳苦群众之唯一的言论机关。”为了更好地反映群众的呼声,除在版面上重视报道群众生产生活和革命斗争内容外,党报党刊工作者还深入群众,并积极投入到群众斗争中去。《劳动周刊》当时有七位编辑,平时每天留一人在编辑部,其余六人深入到基层,参加群众斗争。《劳动界》在第2、3期用大字刊登《本报欢迎工人投稿》启事,从第3期起建立《读者投稿》专栏,到第19期时已刊登工人来稿30余篇。《布尔塞维克》设有“读者之声”专栏,而《红色中华》的《读者通讯》专栏则是专门发表读者对报纸的批评建议,该报文艺副刊《赤焰》是应读者来信要求而设置的。《上海报》创刊初期,它是公开的,有公开的通信地址,每日收到读者来稿来信50件以上。

几个月后,它不能公开活动了,但仍然坚持在工人中发展通讯员。从1929年4月到12月,它有通讯员62名,其中工厂53名,农村1名,学校8名。到1930年4月,增至76名,其中工厂61名,农村1名,学校13名,新闻记者2名。它给通讯员发过一个《采访须知》,这个材料长达4800多字,对于什么是新闻、本报需要什么新闻、采访需要做哪些准备、怎样采访突发事件、怎样记叙、怎样处理新闻材料等,作了详细的解释。《上海报》还在上海市的各区派有特派员,他们的任务是联系通讯员、帮助通讯员写稿和收集通讯员提供的稿件和材料。此外,工会和其他革命团体,还帮助《上海报》发展通讯员,并提供稿件。《红色中华》通过加强群众性通讯网建设,使通讯员从200多人增加到400多人。还聘有特约通讯员。红色中华社设有通讯部,负责联系通讯员。在报纸上开设《写给通讯员》、《通信生活》等专栏,指导业务,交流经验;还组织通讯员来报社进行通讯、校对、采编、编辑等实习,由报社提供膳宿纸笔书籍。

《红星报》编辑部只有三五人,却拥有一支500多人的通讯员队伍,报上辟有《通讯员》专栏。除了创办一批专门以普通群众为对象的报刊外,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机关报刊也非常重视内容的通俗化。针对农村根据地文化落后,文盲众多的情况,《红色中华》、《工农日报》等把通俗化作为办报的一条指导方针,尽力做到工农群众能看能懂。各地还普遍组织读报小组,夜校识字班,部队、工厂、乡村俱乐部(列宁室)把读报作为一项经常性活动。在不能公开发行的时候,《布尔塞维克》、《红旗周报》等曾用伪装封面的办法销售一部分,后来很多党报都建立了自己的发行网,秘密发行。1929年《上海报》在公开发行受到国民党政府打压之后,被迫转为秘密发行,建立自己的发行网,雇专人送报。同时,在各区设立代派处,以便及时送报。《上海报》自办发行网在报纸派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据有关资料表明,以1929年12月为例,最高销量为3600份。其中:外埠650份;本市通过自己的发行网秘密发行950份,马路上公开或半公开(夹在其他报纸中)售出2000份。1930年5月10日,《红旗》第100期发表《党员对党报的责任》一文,提出党员必须担负起工农通讯员、发行工作、阅读党报三种责任,文章指出:“每个党员必须认真推销党报,尤其帮助建立全国全省发行交通网,是自己的一种天职。

要使党报经过发行交通网的传递,达到支部中去,更推销到群众中去,不仅是负发行工作的责任,而且是每个党员的责任。”1931年中共中央成立出版部,领导报刊、书籍、小册子及其他宣传品的出版与发行工作。同年3月5日,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立全国发行工作决议案》,《决议案》中“中央常委特别唤起各省委及一切地方党部的注意,必须立即成立发行部或发行员。自省委直到群众建立整个发行网。”

二、延安《解放日报》群众工作经验

延安《解放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于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由《新中华报》与《今日新闻》合并而来,日出对开一大张。

1942年8月起兼任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1947年3月14日随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到陕西子长县史家村继续出版,当月27日停刊。虽然延安《解放日报》只存在了6年,但是其留下的办报经验是非常丰富的,特别是在群众工作方面。具体来说,延安《解放日报》群众工作方面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群众性”是党报的重要属性

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改版,并在《致读者》的社论中指出“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是党报的四大特性。如何实现党报的群众性呢?社论指出:党报要“密切地与群众联系,反映群众的情绪、生活需求和要求,记载他们的可歌可泣的英勇奋斗的事迹,反映他们身受的苦难和惨痛,宣达他们的意见和呼声。报纸的任务:不仅要充实群众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眼界,启发他们的觉悟,教导他们,组织他们,而且要成为他们的反映者、喉舌,与他们共患难的朋友。”

(二)重视并系统论述党报通讯员工作

1942年8月25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展开通讯员工作》的社论。当时《解放日报》虽有400多位通讯员,供给报纸二分之一的消息和部分通讯,但地方消息、机关通讯依然十分匮乏,通讯工作仍不令人满意。所以社论开篇便提出通讯员对于党报的意义:如果没有广泛的通讯员,没有参加实际工作的、生活在群众中间的党与非党的通讯员,报纸是不可能办好的。做通讯员工作是边区每个党员和实际工作的同志的义务。《解放日报》是党的报纸,也是群众的报纸,需要有生活在广大人民中间的、参加在各项实际工作里面的群众通讯员。各方面要给通讯员以指导和帮助。为党报写稿,做通讯员,关心与帮助通讯员的工作,不仅是报社对于每个同志、每个工作机关的希望与要求,同时也是每个同志、每个工作机关的责任与义务。社论最后号召:“展开通讯员工作,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普遍的、健全的通讯网上建立党报的支柱。”这篇社论在中国共产党党报史上较早系统地论述了通讯员的工作。在基层党组织的协助下,《解放日报》向陕甘宁边区和延安市派驻特派记者,地委设立了报社通讯处。特派记者除担负报道任务外,还要培训通讯员,做工农兵稿件的“理发员”。经过两年的努力,《解放日报》建立了广大的通讯网,到1944年1月,边区有通讯员近2000人,其中工农兵通讯员占1100多人,形成了“主力”(记者)、“民兵”(基干通讯员)和“自卫队”(通讯员)三位一体的党报工作队伍,使党报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得到了切实的贯彻。

(三)多渠道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在1942年改版期间,从2月至4月,围绕改版这一中心议题,《解放日报》在报纸第三版“信箱”专栏连续发表读者的批评和建议。记者莫艾采写了题为《本报革新前夜访询各界意见》的调查报告,发表了25种类型读者(包括听者)对报纸的看法。在版面上增加了很多互动性的栏目,譬如第四版的《问答》、《大众习作》、《编辑室》、《来稿摘辑》、《读者往来》等栏目,有利于作者、编者、读者之间的交流。在1944年1月11日创刊六周年社论中说:“我们的报纸和人民和读者是相连的,我们是不能离开人民而生存的。我们的缺点还很多,愿在这里感谢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在这纪念本报六周年的时候,写给我们很多宝贵的意见。我们将竭尽自己的力量,从工作上来回答读者诸君的厚爱,并希望时时给我们批评和帮助!”

三、重庆《新华日报》群众工作经验

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创办的大型机关报,《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日出对开一大张,同年10月25日迁重庆出版。1946年春改为中共四川省委领导,1947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至此该报共办3231期,历时9年零1个月。

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重庆《新华日报》积累了特殊的办报经验,就群众工作经验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系统阐述党报群众观点

重庆《新华日报》编辑部在1947年1月的《读者意见总结》中在谈到《新华日报》的方针时说:“《新华日报》的立场和任务既然是为人民服务,因此,《新华日报》的方针是‘与实际结合,与群众结合。所谓与实际和群众结合,就是从实际和群众中来,而又到实际和群众中去,也就是在编辑业务和发行业务上建立群众的观点。”那么,如何建立群众的观点呢?《总结》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述:第一种群众观点是“视报纸为人民的武器并交给人民使用的认识”。《新华日报》“应该首先是中国人民与反动派进行全国范围内宣传斗争的武器,是帮助全国人民每天了解世界动态、国内动态、解放区动态的最重要的武器。交给人民来使用,这就是说,所宣传的应该是人民心里想的,口里说的,手里做的。也就是说,替人民讲话,讲人民的话。”第二种群众观点是“坚持以前进分子为骨干而又团结广大中间落后分子的认识”。《新华日报》“应该以全体人民为对象,反映全体人民的情况和情绪,所谓人民的全体,就是少数反人民的集团以外的一切阶层的人民,而不是仅仅以前进分子为对象。”第三种群众观点是“坚持以提高指导下的普及为主而又在普及基础上提高的认识”,“提高的指导就是建立舆论权威,在政治思想上起教育和领导作用,因此,所谓提高,就是在思想意识上向无产阶级的水平提高;普及的基础是人人能够读,人人读得懂,因此,所谓普及,就是在文化水准上向广大工农群众的文化程度降低。

这在形式(语言文字)和内容(思想感情)上都要兼顾。”第四种群众观点是“坚持以政治为中心而又能多方面为人民服务的认识”。《新华日报》“必须严格服从政治的任务,必须在许多具体问题上,提出明确的政治主张,来提高人民的政治认识,在人民中进行基本的政治教育,以求得全国人民在政治上和精神上的团结一致。但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是多方面的,是丰富的,复杂的。人民群众这种多方面的生活虽然都要服从政治,但并不等于政治。因此,报纸的形式和内容必须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多方面的生活,甚至政治以外的生活。适应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要,即使是枝节的琐屑的需要。”对党报群众观点进行系统论述,这是之前的报纸少见的。可以说,重庆《新华日报》的群众工作已经实现了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

(二)重视调查并善于接受批评

为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重视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新华日报》辟有《大众信箱》(后改称《读者信箱》)专栏,并在报上刊载“读者意见表”,还组织读者会。不仅如此,《新华日报》每逢创刊周年之前,都要集中进行征求读者意见的活动,不断改进报纸工作。1942年1月,在征求读者意见时,对读者成分进行了调查。原来估计读者中知识阶层的人占多数,但调查结果表明,工人占读者的70%,其次是青年学生,占第三位的是国民党机关中的下层公教人员和职员。报馆及时向南方局作了汇报,编辑部的同志则依据这一情况和读者意见,开始研究改进报纸工作的问题。为了更广泛听取读者的批评意见,《新华日报》曾经在报纸上发表社论恳请读者批评。1942年5月23日就发表重要社论《敬告本报读者———请予本报以全面的批评》,诚恳表示:要“倾听各党友人、各界先进和广大读者的批评”以改进报纸工作。

同类推荐
  • 校长管理艺术:好思想成就好校长

    校长管理艺术:好思想成就好校长

    陈松信校长的《校长管理艺术:好思想成就好校长》是他几年来校长管理的一个结集,每篇文章都明显地打上了实践的烙印。同时,它又不是简单的事例的陈列,又都有着属于他的理性剖析。于是,让你感到鲜活而又富有一定的理论色彩。书中流淌着这位校长成功的喜悦,也弥撒着某些失败教训的遗憾。
  • 常用俗语熟词源头之趣

    常用俗语熟词源头之趣

    《常用俗语熟词源头之趣》有四个特点:一是知识性。特别是俗语,它的产生都和历史、传说有关,每条俗语都有它的历史根据或传说故事。俗语的形成,本身就是知识的积淀,这本书就是用知识积累成的小小“知识库”。二是趣味性。俗语的来源,既谐且雅,趣味无穷。如“宰相肚里能撑船”,源于王安石的故事,王安石是宰相,是为大雅,可这则俗语的产生却十分有趣。三是工具性。它可以像词典一样查阅,用起来十分方便。四是收藏性。它不是应时性、流行性书籍,过时不用,它是知识性书籍,可以永久保存,飨及后人。
  • 耕耘南广

    耕耘南广

    辑录了几十篇在南广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一线辛勤耕耘的教工们的创业回忆文章。它记录着创业者的艰辛与欢乐、光荣与梦想,和年轻南广的成长历程。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南广青春律动的脉搏,园丁的敬业、奉献和激情,聆听她深情嘹亮的歌唱。
  • 党报品牌建设研究

    党报品牌建设研究

    本书旗帜鲜明地提出党报品牌这一中心概念,从党报品牌定义、内涵,当前党报品牌的现状,存在问题,党报品牌建设指导思想和道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在党报品牌建设这一课题的特殊性、深刻性、系统性、实用性四个方面系统展开论述,力求有所突破。本书材料丰富,论述充分,言之成理,颇有创意。总体来看,刻篇论文立论正确,结构严谨,论证周密,表述清晰,文献综述丰实,引用资料规范,显示了作者较强的独立科研水平。
  • 信仰追问

    信仰追问

    这本小册子,所说的信仰,不同于日常生活中人们恪守的个别信念或信条,而是关于信念的系统化的理论思考,是作者二十多年来关于信仰问题的不懈探求与追问。在论述信仰这一哲学味很浓的较为玄奥的问题时,作者梳理出101个问题,采用哲学随笔的形式,向读者娓娓道来:何谓信仰、谁在信仰、信仰什么、怎样信仰、信仰何用,极富哲理的语言,给人以思辨的体验和一种精神的愉快。
热门推荐
  • 孩子不听话 父母怎么办

    孩子不听话 父母怎么办

    本书从孩子生活和学习的细节入手,撷取了一些容易令父母动气发火的片断,以精辟的语言透视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深刻地分析了孩子不听话的种种原因,指出了教育孩子的科学理念,从而为父母们开辟了一条能够轻松正确地应对孩子不听话行为的捷径。
  • 血引情缘:爱从此间来

    血引情缘:爱从此间来

    他是吸血鬼中的少主,也是未来的王。长久以来,从来没有人真的能读懂他的内心。直到有一天,一个人的出现唤醒了他内心最深处的那个自己……以血为引的情缘又会如何呢?
  • 婚婚欲醉

    婚婚欲醉

    她是憧憬着未来的实习记者,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嫁给陪伴了她3年的男友;可是,什么?检查结果她怀孕了!可她明明还是个黄花大闺女,更无语的是,孩子的爸爸竟然另有其人!他是不可一世的名律师兼地产巨头的未来总裁,明知道自己背负着家族联姻的使命,却还是鬼使神差地爱上了一个小记者,而她的真实身份,竟然是他的……
  • 蓝火娆月

    蓝火娆月

    “蓝火出,魔重现,斩魔头,唯蓝火。”一句预言,一个图腾,注定了她的不平凡,注定了她的责任,使命。宝剑,秘籍?一个传说,让她一夜之间变成了孤儿。从此,她变得生人勿近,就像是冰山中的雪女一般冷酷。第一次下山,就遇到了“传说”中的群斗,不过,是一群人群殴一个人。她本可以无声的离去,但是三千的雪丝吸引了她的目光,让她觉得,除了责任,使命外,还有东西能勾起她的兴趣。但是,没想到这个能勾起她兴趣的家伙,居然给她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的麻烦,不论她怎么不理会,最后,还是不得不出手帮他。什么!一心想看好戏的她,竟然不知不觉的深入戏中?好吧,既然心已动,她又何必逃避?况且,她很喜欢这种感觉。。。——初次相遇,她一身雪白,像误入人间的仙子,让他的心在不知不觉中,跳动了一下,这一点,就连他自己都没有发觉。她见他的白发,不但没有像别人一样,说他是妖孽,反而平静的跟他说:“不就是中了‘雪情’么?有什么好怕的?”有意思,他让几个好友去找她,却没有一个人能找到,反而像消失了一样,这对几个好友而言,这可是有史以来,最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八寻’就是江湖的万事通,想找到的事情,人,没有找不到的。但是为什么,他越是找不到她,心里就越被勾起浓浓的兴趣?她如谜一样的身份,还有脸上自信的笑容,都在不知不觉中让他沉沦……——她,是江湖人人想得到,却从未见过的独孤传人。而她长袖一出,无人能躲;一曲高山流水,谁能知道曲中蕴藏了万千杀机;宝剑一出,那便是冰天雪地,无人能敌。他,是人间修罗,一夜间灭了一个门派,从此人人畏惧,见他出现,都会退避三舍,以求他的漠视。两人皆是无情人,却偏偏相遇,为彼此沦陷……
  • 不知未来会不会拥有宿韵

    不知未来会不会拥有宿韵

    在学院的最角落,一个不起眼的小信箱高高的挂在一栋诺大房子的墙上。远远望去,那栋房子像触摸不到的光,只能观望,不能触碰……在爱芙罗黛蒂学院上演了怎样的一段华丽的故事呢……让我们期待
  • 明声希语

    明声希语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人,都会扮演天使和恶魔的角色,却从来没有人真正去了解过他们。她,韩希羽,原本只是个单纯的女孩,天使般的她,却在一夕之间变得冷漠无情。他,明寒冽,在遇见她之前,如恶魔般冰冷,难以接近,却独独被她融化了那颗原本僵硬的心。他们因为乐队而产生了交集,却无法认清对彼此的感情,当她毅然决然要和另一个人私奔,他又要怎样做,才能挽回深爱的她?或许,天使和恶魔,只是一种伪装而已。他们,也不过是想要爱与被爱的人。
  • 斗魂无双

    斗魂无双

    修炼长路,白骨铮铮,八方云动,群雄争锋,踏破风雷,誓饮敌血,斗魂无双,唯我战天!
  • 如果重来过

    如果重来过

    她说:“如果重来过,你还会想要遇见我、爱上我吗?”他说:“不会,我不会让你离开我,让这一切重来过。”她将脸埋在他的胸膛,他看不到她此刻痛苦的表情……再深的爱,最后也不得不离开……假如重来过,我想从来都没有遇见过你,这样,你就不会如此难过。
  • EXOPLANT之微光迷离

    EXOPLANT之微光迷离

    中学女生夕染身材高挑,长相完美,充满中性魅力,在学校的跆拳道有着超高人气。偶然一次机会,夕染在家中的阁楼屋找到一些“画纸”,发现上面所画的幻景存在于一个叫EXOPLANT的地方,而失踪多年的爸爸正是来自EXOPLANT。更不幸的是,妈妈此刻已到了癌症晚期,为了让妈妈安心走完生命的最后时光,夕染决定独自一人踏入异世寻找爸爸。流落到EXOPLANT西部的夕染男扮女装,隐藏自己的身份进入帝国魔法学院,并和EXOPLANT的12王子成为朋友。
  • 腹黑BOSS的枕边复仇妻

    腹黑BOSS的枕边复仇妻

    人前,她是天真可爱,神经大条,还有点傻萌萌的孤儿。人后,她是冰冷嗜血,果断杀伐,带着满心仇恨的杀手。为了找到她想要杀的那个男人,她换了一个身份,潜行到他身边。进入豪门,不到三小时,她成了他的未婚妻。第一天早晨起床,她将他踹到床下。“我不喜欢没胸的女人。”“我不喜欢只用下身思考的男人。”办证当天,两人同时站在离婚办公室面前。“先来认识认识路,回头离婚来这里方便。”“我也是这么想的。”说完,两人一同转身进入了结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