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机遇:善于利用一切有利资源
(1)机会无处不在
有位徒步旅行爱好者想去欣赏西藏的洁净风景。经过长时间的艰苦跋涉,~步步就要接近目的地了。这时,他发现储备干粮已吃完,水也所剩无几。就在他越走越饿的时候,他遇上了一位砍柴的人,旅行爱好者欣喜地走上前,向砍柴的人求助。砍柴的人摇摇头,说:“吃的东西没有,我刚刚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打了一捆柴回来,送给你吧,或许会对你有所帮助。”旅行爱好者感到很失落,拒绝了砍柴人的好意。
旅行爱好者继续前行,走出一段路,看到了一个铁匠铺。旅行爱好者立即走上前,向铁匠求援。铁匠抱歉地耸了耸肩,说:“吃的东西我没有,不过我铁铺里的东西有锅、铲子、锄头、刀等等,你想要什么就拿一件吧。”旅行爱好者又摇了摇头,拒绝了铁匠。
告别铁匠,旅行爱好者继续寻找,走着走着,又遇上一位僧人。他心想,出家人最慈悲了,这回该可以要到吃的了吧。他微笑着迎向僧人,并向他求救。僧人说:“我刚刚从很远的地方化缘得到一担稻米,你要,就送你几斤吧!”旅行爱好者长长叹了一口气说:“生米可怎么吃呀。”
于是快怏地走开了。
后来,有个人在一间无人居住的茅草房找到旅行爱好者,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早就饿死了。
细心的人会发现,乍一看,每一次他遇见的人似乎都无法帮助他,可是如果他陆续接受砍柴人的柴、铁匠的锅、僧人的米,又怎么会饿死呢?
人们总在抱怨,为什么自己的命不好,得不到机会的垂青,而有的人却能够遇见那么好的机会。天上不会掉馅饼。但是,人生的一路土,机会如影随形,只因我们无法认识它,或是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性,因而一个个地拒绝了,最终只能抱怨上天的不公平。
机会无所不在,然而,你把握了多少?发现了多少?机会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指定姓名就是你的,但是你有把握和放弃的权利。失去了也许会使你步入充满束缚与虚妄的苦闷世界里,抓住了可能就成就了你一生的幸福。
(2)有机会要及时抓住
幸运之神和思维的灵光会光顾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如果她发现这个人并没有准备好迎接她时,她就会从大门里走进来,然后从窗子里飞出去。如果一个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或者故步自封、因循守旧,是永远不会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的。
从前有一个老人,生活过得非常潦倒,常常揭不开锅。
邻居问他说:“您的境遇为什么会这样呢?”
老人回答道:“我的机会都不好啊!活了这辈子了,从没有碰到一次好机会。我年轻的时候是学‘文’的,而且学得很好,可是那时候社会上轻视年轻人,年轻人即使有好学问也不会被人看重,所以我只得跟着倒霉。过了许多年,社会上又掀起了‘尚武’的风气,于是我又去学‘武’,等我学成了,我也老了,但那时的社会风气恰巧又变了——变为重视年轻人,不用老年人了。老年人即使有武艺,也不受人们重视。我真是悲哀,好机会都不垂青我。”
其实,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下我们的现在。不要抱着碰碰运气的态度。没有尝试前,不要轻易否定任何一条路;没有结果前,不要轻易放弃任何机会。记住:有成功心态者处处都能发现成功的机会,而且主动伸出手去抓。
不要老是抱怨没有好的机会降临在你身上,不要老想着会有兔子撞到你面前的树桩上。成功的机会无处不在,关键在于你是否能紧紧地抓住。聪明的人能从一件小事中得到大启示,有所感悟,化成成功的机会。
而愚笨的人即使机会放在他面前也不知,就如同阳光、空气时刻弥漫在我们周围,可是还是有人说黑暗、说难以呼吸一祥。
有很多人老抱怨说,牛顿怎么就那么幸运,他因为被那个苹果砸中之后就出了名,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家;而自己从未遇到那样的苹果,因而只能成为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其实,上帝给每个人的每个苹果都是一样的,苹果的神奇与否,在于拿着它的人。不善于抓住机会的人,给他的苹果再多也是枉然;善于抓住机会的人,给他一个苹果就足够了。
因此,当上帝赐予你一颗“机会”之果时,别不在意,别以为上帝捉弄你,机会一般都是悄悄来临或者以一种“试探”的面孔到来的。
抓住机会的重要一点是要掌握时机。
有“中国鸡王”之称的大连韩伟企业集团创始人韩伟就是因为在恰当的时机抓住了机会而一举成功的。
1956年,韩伟出生于大连三涧堡镇东泥河村一户农民家庭。他读书不多,仅初中毕业。他有着不错的木匠手艺,并略懂畜牧知识,因此在70年代中期被招为三涧镇畜牧助理员。1984年韩伟辞职下海,创业本金为从亲友处借来的3000元,豢养蛋鸡50只;同年底,他从银行贷款15万元,开始兴办养鸡场,一举成为大连最大的养鸡专业户,同时亦成为大连负债最多的个体户。此举所冒风险极大,而最大风险在于银行。他之所以能在无抵押的情况下从银行贷出如此一笔巨款,原因在于当时大连市正在大搞“菜篮子工程”,他的鸡场扩建计划正是“急政府之所急”。
在政府支持下,韩伟很快又贷款集资208万元,建起一座占地44亩,建筑面积8000平米,饲养8万只鸡的现代化养鸡场。从这一点说,韩伟不愧为一个顺时而动,把握政策机遇的弄潮儿。韩伟白手起家,其鸡场第一年产值便达210万元,这也是韩伟掘得的第一桶金。他目前个人身家据估计达4.5亿元。
机会稍纵即逝,成功者往往就是看准了某个有利时机,及时地抓住机会。
遗憾的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只是在无聊、枯燥地过着一日重复一日的生活,却很难去发现蕴藏在生活之中的机会,偏偏机会又是转瞬即逝的,如果你没有一双识别杌会的慧眼或看到机会而没有把握好,机会就只能与你擦肩而过。
(3)善于创造机会
一个真正想成功的人,只求抓住机遇还是不够的,还应当学会去创造机遇。要想创造机遇,你就必须利用好身边的条件和资源。人生中许多机遇是自己创造的,如果一个人既会利用外界的机遇,又能自己创造机遇,那么他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而且成功的程度也更高。
杨明是上海某名牌大学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认为自己肯定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有一天,一家大型跨国公司的招聘消息传来,杨明和他的同学们都跃跃欲试。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机遇呀,进了这样的大公司,就等于直接与国际接轨了。杨明觉得自己稳操胜券,在初试中他也表现得很出色。复试时,公司提出了一个条件,只有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人才能参加复试,杨明顿时傻了眼。当初他因为社会工作忙而耽误了考试,后来一直想找机会补,却都没时间,他总认为这个考试无伤大雅,通过也不是多难的事,以后总有时间去考的,因此就耽搁了下来。谁知道现在却因为这个再平常不过的小要求被拦在了复试的门外。杨明非常懊恼,一个多好的机遇就在眼前白白溜掉了。
如果说,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一个人从未与机遇碰过面,那是非常罕见的。也许你的机遇一生只会降临一次,也许它会无数次地光顾你。
机遇是属于每一个人的。但是,你若没有能力去抓住它,它就会瞬间即逝。所以,抓住机遇也是一种能力,它会帮助你在苦苦跋涉中来一次飞跃,让你看到成功女神的微笑。
李涛毕业那年就业形势相当严峻,他在一年间参加了大大小小各种人才交流会几十个,但听到的都是“这个专业不要”、“收满了”等五花八门的拒绝理由,四处碰壁。
眼看就到了毕业留京的时间期限,这是最后一次大型的招聘会了。
来招聘的用人单位挺少的,大家都在一家一家地搜寻,哪怕是有一线希望也毫不犹豫地投上简历。李涛把目标对准了一家出版社。但两位工作人员很明白地告诉他,简历他们已经收了一大摞,而且大多是来自全国名校的优秀学子,已经给他们留下了良好深刻的印象~—李涛的机会很渺茫了!但他没有因此而放弃一切,而是自信地介绍自己四年来学习、工作、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各方面的表现,招聘人员的脸上渐渐露出了赞许的笑容。机会来了!
关键时候,灵机一动,李涛从容不迫地讲起了他给杂志“挑刺”的故事。那还是他上大三时的事。
在李涛喜爱的一本英语杂志上,他看到一篇文章的翻译存在小问题。
译者可能是个“老外”,在翻译“老少边穷地区”时,未必了解这个“中国特色”词语,因此译得有点词不迭意,意思成了“居民或老或少的地方”。虽然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毛病,但出于对杂志的喜爱,李涛干起了“鸡蛋里挑骨头”的事——给主编陈先生写了一封信,指出上述错误,并提供了自已的译法。囿于水平,他的译法还很不精致简练,但一片诚心。
令李涛惊喜的是,半个月后,他收到了陈先生的回信,对他的意见表示感谢,并给出了一个相当出色的译法,还赠给了他一本翻译小说。李涛当时真有点喜出望外,但李涛觉得这只是他大学四年中的一朵小浪花,泛起的一些涟漪很快就平息了。
听着李涛的故事,招聘人员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说道:“你说的是一本很不错的杂志,我也很喜欢,放心,回家等通知吧!”
两星期后,李涛被这家出版社录用了。
成功的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但是它不会主动地降临到任何人的头上,它需要你去创造、争取。
不会创造机遇的人,往往看重的是有个“好老子”等先天资源,看重的是金钱、文凭等有形资源,孰不知世上的杰出人士有的因有形资源造成灭顶之灾,而又靠无形心理资源、人脉资源重新崛起。
利用社会资源创造机会,就是利用各种关系。在东方哲学里,关系就是生产力。在西方,关系也是最稀缺的财富资源。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卫星升空,要靠火箭助推。个人依托关系,犹如借梯登高。良好的关系能为我们的成功插上翅膀。
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是伦敦贫民区一个穷铁匠的儿子,几乎没有上过学,做了几年报童;13岁起在钉书店当学徒。他酷爱读书,还从微薄的工资收入中挤出钱来拼凑成了简陋实验室,业余时间进行某些简单的实验。20岁时,有一位顾客送给似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的几次讲演的入场券,他得以听到皇家研究院院长的讲演。在听完讲座后,法拉第整理了戴维这些演讲的记录,将其装订并到皇家研究院送给戴维,同时请求参加戴维的实验室工作。戴维正好缺少一位助手,不久他就雇用这位申请者。最终法拉第成长为英国19世纪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皇家研究所所长。
没有一个人能够仅仅靠自身力量而不借助外界力量就能成就大事的,经商谋财更是如此。对经营事业来说,解决资金问题善于利用各种资金筹集渠道,如借款、抵押贷款、发行股票、上市等都是一条有效途径。
武汉“森马”专卖店的老板陈志圣是个很懂生意经的温州汉子。
1996年之前,他每月都欠别人的钱。“脸皮很厚,长期到别人那里借。”但只用了5年,他的营业额从2万元暴增到5000万。
在1992年,31岁的陈志圣进入汉口商业大楼。
他在汉口商业大楼的生意本钱只有2万元,但一个月能卖3万元。
有一个月周转资金差一万,他十分为难,后来分别开口找两个人各借5000元,保证了正常周转。
商场旺盛的销售让他看到做百货的优点:毛利高,无季节性不会积压,生意风险很小。他决定乘机扩大生意,进入洪山商场。
但入场费需要5万元,而他手上只有3万余元钱。他想办法说通供货商赊货1万元,再找老乡借了1万,顺利进驻。一个月过去了,这两家商场共赚3万元。他又找人借2万元,进入第三家商场。第一个月的利润用于还款,第二个月赚3万元,再去借2万,进驻第4家商场……“如果不是这样滚动发展,中规中矩做生意,恐怕永远是10万元。”1992年到1993年,大小商场陈志圣一口气进入了10个。第二年,他以同样的手段,进行产品多元化,涉足业务由小百货扩展到服装、小家电、皮包等。
做到1997年,他进入了20多个商场,这时,他一年在各商场的总销售达到5000万元。陈志圣坦言,生意高速运转,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借债,而能顺利借到钱的关键在于信誉。“我一般比约定时间早两天还钱.绝不拖延。”
1998年,武汉第一家“森马”专卖店在司门口开业。他打算占据的,都是江汉路、中南、亚贸等闹市最繁华的地带,租金很贵,当时开一家专卖店的费用就需百万元。他又“故技重施”,一方面取得了厂方货源上的支持,可先付少量资金获得大量货物,另一方面找亲朋好友借钱。就这样,在一年内,“森马”马不停蹄,一口气开了10家店。
陈志圣曾是“武夫”,自幼习武,干过6年武术教头,谈到商海感悟,他说:“四两拔千斤”。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对人生来讲,这个“支点”就是“外力”。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解决面临的问题,就应该请求别人帮忙。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也就是说,君子不是与常人不同,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界的力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