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135500000007

第7章 罗汉入门(6)

(6)不非时食:过了日中之后,不得进食,这是印度当时,各沙门团的共同原则,也是出家人的共同生活方式的一种。

(7)不用花鬘等一切装饰,也不得以香水、香油等物擦脸涂身。这是为了避免虚荣心,以及男女之间的相互诱惑而制。

(8)不得自作歌舞、音乐、伎艺等世俗游戏,亦不得存心去观赏世俗的歌舞、音乐和伎艺等。此乃为了不使已经出家的身心,再为世俗的娱乐所迷,引发贪恋俗情的心理。

(9)不坐卧华美轻软而高贵的床座,为免引起高傲心和舒适感,而忘了生死的苦恼,所以应当卧坐坚硬低下的床座。

(10)不为自己保持金钱。出家的人,应该常处于物质生活的贫穷之中,不储蓄金钱,也不手持金钱等财宝,目的是为灭除对于身外之物的贪求之心,若有一念贪求存在,便无法进入解脱之门。

这是出家沙弥的戒律,也是进入解脱之门的守则。至于沙弥尼戒,和沙弥戒相同。所不同的是沙弥依止比丘而住,为比丘当侍者,并且学习比丘的威仪;沙弥尼依止比丘尼而住,为比丘尼当侍者,并且学习比丘尼的威仪。

08.比丘生活的规范

上面所说的沙弥十戒,若从字面上看,是为沙弥所定的戒律;即使从教团的形式上看,也是沙弥所守的戒律。但是,若从戒律的成立史和教团的发展史上考察起来,即可明白,沙弥一词,是由沙门而来,沙弥十戒,本为释迦座下的沙门大众的生活规范,是最初佛教教团的共同守则。

后来释尊座下的出家弟子,越来越多,早年出家的弟子们,也收了弟子,分支就渐渐地复杂起来,仅靠十条生活守则,已感不够处理教团中所发生的问题了。当弟子之中遇到无法处理的问题时,便去请示佛陀,佛陀亲自处理之后,便成为新的案例,新问题继续发生,新案例也陆续增加,直到佛陀入灭之时为止,有关比丘生活的案例,已达二百五十件左右,这便构成了比丘的戒律。凡是比丘,一律要循着这些规定来处理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问题。至于沙弥,因为年龄尚小,成年人的许多案例,尚不能适用,所以仅有基本的十条戒律就够了。

在比丘戒的二百五十条之中,也包含了沙弥的十戒,不过已将十戒分别安置在五篇七聚之中了。所谓五篇,即是犯戒的五等罪行,七聚是犯戒的七项罪名。这是佛教律令的独特的分类法。五篇之中,最重的罪行是波罗夷,共有四条,即是行淫、偷盗、杀人、大妄语,犯此四条中的任何一条,便自然失去出家人的资格。其次依序为僧残、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以突吉罗的罪行最轻。除了波罗夷罪,其余罪名均可根据规定,在大众之前坦白忏悔,最轻的突吉罗罪,只要自己生起悔过之心就好。

09.比丘尼教团

比丘尼教团的成立,为佛陀“四姓入佛,同一释姓”的平等精神做了最具体的注脚。因此,不只在佛教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对于整个世界的宗教史、人类的文明史,也都具有非凡的价值。在教团中优秀的比丘尼,或者宣说妙谛,或者悲心济拔沉溺,或者建寺安僧,为弘法利生的佛教事业增添了无比的光彩。

佛陀成道后第五年,净饭王安详舍报往生,摩诃波阇波提夫人便带领王宫女眷等五百人到尼拘陀树林中拜访佛陀,三度向佛陀请求出家。经阿难从旁协助请求,又以女众同样能证得圣果为由,恳请佛陀允许。佛陀终于首肯,女众得以出家,比丘尼教团因此成立。

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出家以后,称为大爱道比丘尼,她和五百尼众很快就证得道果。她本着女性天赋慈悲、柔和的特质,带领尼众热心从事佛化的社会服务以及各种赈济工作,教育儿童学佛,劝导妇女皈依,推动家庭佛化,使佛教的发展得以深入女性社会,带动社会的善良风气。

大爱道所领导的比丘尼僧团,合乎佛陀的教诫,她们依止比丘受戒,每半月举行布萨,忏悔过失。她们不议论僧团的是非,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也不滥收徒众,或随便化缘应供。大爱道比丘尼一生为佛教奉献努力,佛陀因此曾在僧团中赞叹她说:“诸比丘!大爱道比丘尼已除女人诸习气,是位有德丈夫,其圣德美行,堪为僧团大众楷模!”在《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律部》等诸多经论中,均载明佛陀时代比丘尼众的活跃状况以及其弘法卫教的卓越风姿。

10.六和敬

僧众是住持正法的使者,正法的久住,要依靠和乐清净的僧团才能实现,而僧团的融洽健全,又以和合为基础。所谓“和合”,即指“理和”与“事和”,亦即僧众在真理与行事方面都能和谐相处的意思。

佛陀住世时,领导的僧团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七众弟子,以佛陀身旁的常随众而言,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之多。如此庞大的僧团,佛陀如何使其和乐清净,发挥住持正法、度化众生的集体力量?“六和敬”即是佛陀摄众的方法之一。略述如下:

(1)身和同住:在行为上,不侵犯人,就是相处的和乐。僧团大众,同做佛事,必须做到身业清净,讲求和谐快乐,彼此互相帮助、尊重、包容;遇有疾病,相互照顾,平等共居,和合共住。

(2)口和无诤:在言语上,和谐无诤,就是语言的亲切。僧团大众,共同信佛、赞法、敬僧,必须做到语业清净,说话恳切,言语柔和,和平共处。

(3)意和同悦:在精神上,志同道合,就是心意的开展。僧团大众,同一信心,共同追求佛法真理,必须做到意业清净。日常生活中,不违不犯,不比较人我得失,不计较是非利害,心意的和悦才是当下的净土。

(4)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就是法制的平等。僧团大众受持戒法,进退有节,仪礼有据,行住坐卧之中,威仪庄严。

(5)见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识,就是思想的统一。僧团大众对于出世圣道,能如理通达,舍去分别执著,彼此见解一致,达成共识,此乃共同成就之前提。

(6)利和同均:在经济上,均衡分配,就是经济的均衡。僧团大众,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知识上的法利,大家受用均等。

六和敬之中,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是和合的本质;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是和合的表现。身业的实践,如法共住;语业的谈吐,和雅高尚;意业的动念,清净无染。和乐清净的僧团,便是正法久住的基础,因此,经典中以破和合僧与弑父、弑母、弑阿罗汉、出佛身血,同为“五逆重罪”。

11.声闻僧与菩萨僧

佛门行者,已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即名为“佛”;未成正觉,皆名为“僧”。依《大智度论》卷三十四载,“僧”有“声闻僧”与“菩萨僧”两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则举出“凡夫僧”、“声闻僧”、“菩萨僧”三种。这里主要介绍“声闻僧”与“菩萨僧”。

狭义的声闻僧是指佛在世时的出家弟子,他们听闻佛陀教法,知晓世间幻化无常,由此而彻悟四圣谛,修小乘戒定慧,以解脱生死烦恼,进而证得阿罗汉果位,脱离三界,证入涅槃。这中间最迟须历经六十劫,才能修行圆满,并非一蹴而就。广义而言,凡剃发染衣,现出家形象,而修习小乘戒、定、慧三学者,都名为“声闻僧”。

菩萨僧即大乘戒定慧的修行者,他们或现在家相,或现出家相,例如文殊、普贤、观音诸大菩萨即现在家相,弥勒、地藏则现出家相。以上两例都是“菩萨僧”。

声闻僧的风姿,是谦逊、温和、勇敢、热情、活泼,是积极进取的圣者风范。声闻僧的性格,是无诤、忍让、知足、少欲,甘于淡泊寂寞,具有养深积厚的涵养,但是却热心坚守于求道的立场。声闻僧的修行,是依据个人根器不同而力行实践四圣谛、十二因缘或三十七道品;由于修行境界的不同,证得的果位有初果须沱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四种。托钵乞食、宴坐习禅、奉持戒律,是声闻僧每天重要的生活功课。世俗的纷争,多为名誉、利益而争,这是一种强烈的我执、我爱;声闻僧的诤论,却是为了显扬自己所受持的佛法真理,这是因知见的不同而产生的法执。

菩萨僧的“菩萨”一词,并不仅仅限于圣贤菩萨,凡有心趋向觉道者,人人都可以称为菩萨。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略称。“菩提”意即“觉悟”,或指“正觉的智慧”;“萨埵”意为“有情”或“众生”。因此,菩萨意译为“觉有情”或“大道心众生”。“觉有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能够精进向上,追求无上菩提的“觉悟的有情”,亦即自受用、大智慧的完成,为“求道的菩萨”;一是能够修持种种波罗蜜,普利三根,“使众生觉悟的圣者”,亦即他受用、大慈悲的显现,为“化身的菩萨”。菩萨一面怀抱有声闻追求真理的出世性格;另一面也充满佛陀悲悯众生,救拔倒悬的入世热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能够自利、利他的圣者。

菩萨僧的性格是无我与慈悲,菩萨僧的思想是般若与空性,菩萨僧的精神是坚忍与精进,菩萨道的实践是循序到圆满。

菩萨僧与声闻僧同样要修行、断惑才能臻于解脱的境地,其与声闻僧最大的区别在于:菩萨僧具有大慈大悲的性格,当菩萨看到众生受苦痛煎熬时,慈悲之心油然而生,而发出拯救众生出离三涂之苦的大愿;声闻僧看到世间的纷扰与生死轮回的痛苦时,便生起畏惧厌离之心,只求早日出离娑婆,证入涅槃。因此,在佛教中,称菩萨之道为“大乘”,称声闻之道为“小乘”。通常以大船(车)、小船(车)代表菩萨与声闻的不同精神,也就是说菩萨以“大船”帮助众生渡过苦海,声闻则自乘“小船”脱离苦海,目的虽同,而精神则有分别。

同类推荐
  • 心中月

    心中月

    从书中你可以领悟出更多的人生智慧和启示,从而助你打开蒙尘幽暗的心灵。万行法师言:古之成佛者,不惟有虔诚的信佛之心,还必有坚韧不拔的学佛之志。自古道:“信佛容易,学佛难。”即信之又学之,是走向圆满独一无二的途径。所谓“信之”,就是要终生不渝,矢志不移;所谓“学之”,就是要学习佛的崇高品质,学习佛的超凡意境,学习佛的博大胸怀。修学佛法只有具备这些基本素质,才能使自己在心态、情操、体能、智慧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升华。只有真正地了知佛法,明确见地,才会真修实证,走进走出。信而不知即学者,乃迷信,非智信。惟有信学合一,方可迈入成佛之道。
  • 往事百语(二)

    往事百语(二)

    回想我的一生,曲折多变,苦难连连,往往因为长辈的一句话,或是师友的一句话,若有所悟,牢记在心,继而活用,成为我一生待人处世的格言,从其中得到了无尽的般若宝藏。即使面临山穷水尽的困境,仍能坚忍不拔,无怨无悔。令我深深体会一句话所散发的力量。
  • 善用其心

    善用其心

    《善用其心》是继《降伏其心》之后,于2008年至2010年2月间,万行法师在建寺之余,每晚共修时与四众弟子及信众之间的交流问答,皆是针对弟子们在佛法修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而谈。万行法师坚持“以人为本”,将佛法与深奥的禅理融入生活,让弟子们在“农禅并重”的道风里,在“信教先爱国,学佛先做人,修道先发心”的家风下,借人炼心,借事检心,于堂上坐禅,堂下禅做,在工作中修行,修行中工作,在降伏身心的同时,融入生活,融入自然,融入道,在消除自我的同时圆满自我。
  •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圣严法师开示心理减压秘法)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圣严法师开示心理减压秘法)

    本书以台湾第一高僧圣严法师的禅证体悟为中心,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从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日常行为入手,阐释净化身心、缓解压力的禅修法门。将心理减压和禅修秘法完美结合的佛法书,祝你走向身心康宁的禅修之道。
  • 烹禅煮佛

    烹禅煮佛

    《烹禅煮佛》的所有篇章,都是作者构思原创的,不是引经据典的那种。成书之前,其中的部分篇章,已经在《读者》原创版、《青年文摘》、《佛教文摘》、《报刊文摘》、《格言》、《知音》、《思维与智慧》、《语文报》、《语文周报》以及《2011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精选》(苏教版)等报刊教材上广泛传播。毋容置疑,禅是一剂灵丹妙药,救治迷惘失落的心灵。
热门推荐
  • 魔血妖神

    魔血妖神

    柳欢,字无愁,生于明代,魔血滋养混沌灵气所生,生而不凡,被收入‘仙隐宗’修行,师傅说“人修道要断绝红尘俗世,舍去父母双亲”,可纵使修成了,然如此无情无义,不忠不孝是否就正确?他认为此种修行之法是不正确的,又因为刚开始体内魔血使修为不能寸进,所以机缘巧合之下弃道而修妖,为救被老子困住的女妖为世间不容而受追杀,不得不舍去宗门,历经种种曲折,逃到太初年间,为自保而聚众妖,占山为王,最终修成万灵至尊妖神大帝。并建成妖都,掌妖都四大妖与妖兵无数,被称为‘妖帝’。
  • 《全能杀手玩转天下》

    《全能杀手玩转天下》

    媚,21世纪全能杀手,一次任务失败,穿越到异世一名妓女身上,且看她如何玩转天下。
  • 七奈川上

    七奈川上

    一位家园破灭的绝路少年,遇到了一位海难生还的东瀛女孩。一位痴情的狐族少年,穿越凡世追寻自己转世的王妃。一位西域戎马的少女,不远万里找寻儿时的那个黑眸孩子。一位美丽的倾国倾城的公子,用卑鄙的人生诠释真爱的不平凡。从天山的风雪到凡世的车辙,从东瀛的岸边到钱塘的璇离,你要相信一定会有一个值得你去寻找的人。她可能漂洋过海,可能离落凡尘,可能会冰封千古,但请相信,只要你不放下脚步,那就是你的王妃。在这个白山黑水的空荡人世,在这个庞大空洞的浮躁世界,只要你找到她,你只需要找到她,握住她的手,然后,请相惜,你便是君临天下的王。
  • 送魂歌

    送魂歌

    一双眼,看尽多少世间悲欢;一曲歌,奏了多少春秋冬夏。一曲送魂,送君踏上归乡路。
  • 英雄联盟之王者凌云

    英雄联盟之王者凌云

    纯情校花、美女徒弟、玉女解说……陪伴我赢下电竞超神之战!破除心魔、披荆斩棘、一往无前,我走上了永不回头的王者之路!碾碎仇敌!拥美入怀!傲视凌云!
  • 傲世二少

    傲世二少

    “天欲灭我,我必逆天”一个走火入魔将死之人,竟重生在异界大陆,前世天生废材的他,今生还会一样吗?不甘心的他能够在异界崛起吗?
  • 聚灵记

    聚灵记

    上古神族为探索更大的世界广度,经历万年岁月,结合智慧跟神力创造出了能打开逆世界的神器——灵。随即,在神族感受到‘灵’之蕴含着强大威力之时,它卷着神族第一强者凭空消失了。没人知道灵去了哪里,也没人知道第一强者去了哪里,仿佛一切都变成了谜一样。只是神族人相信,灵总有一天会跟着他们的第一强者一起回来的,因为灵本身就是聚能体,它会使得到它的智人,拥有比常人更加强悍的身体跟智力,而且他们知道,在‘灵’成型之前,神族的几个强者已经把自己的神识嵌入了灵中。所以他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灵’还是一个完整的整体,那总有一天会回到它诞生的地方——聚灵圣地。
  • 北京致命诱惑

    北京致命诱惑

    一部真实反映北京生活的现实主义力作,诱惑是专门为死亡准备的金钱毒药。
  • 末世之姚悦

    末世之姚悦

    古武世家女姚悦末世颠沛流离,看尽人世百态,末世生活十年终是死于阴谋之下。重生回来只为弥补遗憾,查出凶手。一颗冷静冰冻的心却渐渐为他的热情而柔软
  • 神宇翔龙

    神宇翔龙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我们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茫茫宇宙有太多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去探索,探索宇宙!探索自己!在这本书里也许你能找到你想要的东西……在这里你能看到修真者的强大,也能看到异能人士大放异彩,同时还能欣赏到魔法的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