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164200000018

第18章 梁启超:大学的梦想与实践(1)

梁启超与中国公学的缘分,是从反对留日学生弃学归国开始的。

留日学生反对“取缔规则”风潮发生时,梁启超正因维新变法失败避居于日本。风潮兴起后,他特意找来刊登此文的日本官报,发现中国留学生界的“公愤”其实不过“由误解而生耳”,《规程》本意是为了加强对留学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其精神并非欲拘束清国留学生之自由,不过监督此种类之学校,而以图留学生之利益耳”1。但很多中国留学生并未亲见《规程》全文,仅凭各种风传就认定是一种“阴谋政略”,并因此纷纷弃学返国,显然是不妥当的。

为此,梁启超写下了洋洋数千言的《记东京学界公愤事并述余之意见》,连续十天刊登在《申报》上,劝告中国留学生珍惜留学机会,不要轻易放弃学业,更不赞成归国派“将挟此社会,超东海而更建设之于上海” 之说。由此可见,一开始,梁启超其实并不看好中国公学的前途。

直到十年之后,1916年,广西、广东先后宣布独立,袁世凯势力大为受挫,局面略定。梁启超由香港赴上海,渐生隐退政治之心,决心倾力于社会教育事业,才开始将中国公学纳入视野之中。

缘续中国公学

早在1916年10月厌倦政治、心生退意之际,梁启超在给女儿梁思顺的信里就曾流露过投身社会教育事业的想法:“作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吾顷方谋一二教育事业,希哲终须向此方面助我耳。”只可惜,写完此信后不久,梁启超即奉召进入段祺瑞内阁,以致这一刚处于萌芽阶段的梦想成了泡影。

1919年,欧游即将结束,确实需要对未来做一番长远的规划了。根据梁启超与张君劢等人在欧洲期间的洽商,决定回国后重点办三件事:创办一所大学,组织学社出版杂志,办一个实业机构。

关于办大学这一点,当时似乎并未确定明晰的目标。1920年1月20日,即将回国的张君劢致信黄溯初,专门谈到“与先生等在欧洲所商归国后各事方针”,其中第四点即办大学一事:“弟意与其自办大学,不如运动各省筹办而自居于教授,只求灌输精神,何必负办学之责任乎。任公于编纂杂志之外,在北方学校中居一教习地位,亦计之得者也。”2

这与留守国内的研究系成员的意见是一致的。1919年夏秋期间,张东荪致信尚在欧洲游历的张君劢、蒋百里等人,就明确建议“学校计画,尤望进行”。这其实也是对于梁启超等人归国转向的一种呼应。

如此境况下,中国公学开始进入梁启超的视野。尽管梁启超最初并不主张留日学生回国办学,但在更多政治同道逐渐介入中国公学的管理后,梁启超与这所学校的接触已是不可避免。

1914年,中国公学在遭遇“二次革命”的重创后几乎停办,早期创办人王敬芳不忍撒手不管,决定重建中国公学董事会,推举汤化龙为董事长。王敬芳、汤化龙便是梁启超领导的进步党的党人。

1916年5月,反袁进入尾声,梁启超由香港转赴上海。当时,中国公学校长王敬芳兼理河南福中煤矿公司事务,无暇分身,日常校务主要交给事务长李荫秾、教务长刘秉麟分掌,遂有意邀请梁启超接掌公学。这让梁启超一度怦然心动。

当时正值内外交困之际,进步党内也在不断探讨着梁启超与同人的出路问题,最后达成的一致意见是:“同人方面不必拘定,先生方面则绝对不可出山。”正如进步党人袁思亮后来所说,“今天下谁可与计事者,不如以著书明道自任,毋更以身为武人之牺牲”。

这种声音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梁启超决定尽快华丽转身,“谋一二教育事业”。考虑再三,由进步党内同人执掌的中国公学无疑是最佳选择之一。经过商议,他计划将校内中学生转往上海其他各中学,然后将中国公学改造升格为大学。不过,这一梦想未及付诸实施,便因梁启超北上游说中国政府参与一战而作罢。

再度回身,已是欧游归来之后。1920年3月5日,经过一个多月的海上航行,梁启超由法国马赛返抵上海。他选择发表关于欧游感想演讲的第一站便是中国公学。

梁启超前往中国公学演讲,更多是一种试探。3月15日,《申报》刊登了梁启超此次演讲的大体内容,读之可见其文化救国的思想嬗变和急迫心情:“鄙人自作此游,对于中国甚为乐观,兴会亦浓,且觉由消极变积极之动机,现已发端。诸君当知中国前途绝对无悲观,中国固有之基础亦最合世界新潮,但求各人高尚其人格,励进前往可也。”

面对台下一张张年轻的脸庞,梁启超思绪起伏,语重心长,接着说道:“学生诸君当人人有自任心,极力从培植能力方面着想,总须将自己发展到圆满,方可对于中国不必悲观,对于自己则设法养成高尚人格,则前途诚未可量也。”3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是饱读诗书的文化人。这次演讲近十天后,3月24日,梁启超写信给随丈夫出使在国外的大女儿梁思顺,告知归国以来经历,透露将选择在上海居住,并“欲在上海办一大学”。

或许也是天意, 就在梁启超寄出此信后不久,4月3日,中国公学创始人之一梁乔山病殁,常务董事出缺,董事会遂公推梁启超递补。自此,梁启超正式接掌中国公学。

酝酿升格大学

接掌中国公学,第一要务仍是筹款。对于这一点,梁启超似乎充满了信心。

几经酝酿,梁启超计划撰写一篇募捐文,广为散发,吸引社会名流加入捐款行列。5月14日,王敬芳给他寄来了《中国公学第一次报告书》《吴淞中国公学十年纪念册》等纪念印刷品,并抱以厚望:“中国公学者,诸友人精神之所寄者也,倘公学前途得借先生之力扩而大之,诸友在天之灵,其欢欣感佩可想也。”

梁启超当然也不只是说说而已,很快就付诸实施之中。7月20日,他给身在国外的大女儿梁思顺写信,请她帮助联络热心教育事业的缅甸侨商林振宗,希望其能大手笔捐赠,“若彼能捐五十万,则我向别方面筹捐更易,吾将以此为终身事业,必能大有造于中国”。梁启超甚至细心地想到,若是林振宗能够捐赠巨款,除了邀请他加盟中国公学董事会之外,还将另想一些途径为之表彰名誉,让学生和社会永远感念这种慈善义举。

从女儿那里听说林振宗有回国开矿的打算,梁启超便托为转告:好友丁文江担任地质调查所所长多年,对中国何处有好矿,应如何办理,都非常熟悉;另一好友刘厚生注意矿业十余年,拟大投资本开办铁厂。若林振宗有意,这些资源都可以介绍给他。

良苦用心,跃然纸上。不过,梁启超最终似乎没有说服林振宗捐出巨款。一直困扰中国公学的经费难题,再度重演,无疑成为梁启超提升中国公学格局的最大“绊脚石”。

从创办之初,中国公学就瞄准“办成一流大学”的目标。当年在郑孝胥、熊希龄等人的协助下,王敬芳、黄兆祥、张邦杰等人四方奔走,终于在吴淞争取到一块百余亩的官地,一开建就是高规格,宿舍能容800人,讲堂能容3000人,国内同等学校中无有出其右者。只可惜一直备受经费困窘的影响,所办只限于中学,直到1919年夏秋之际,汤化龙、王敬芳等人重组董事会,才增设了商业专科。创设大学的初衷,迟迟未能实现。

梁启超早有将中国公学升格为大学的愿望,1916年准备接手时,就曾做出谋划,后因其匆匆北上而作罢。如今终得机会,梁启超决定将这一想法再度提上议事日程,并一度动了亲自出任校长的念头:

欧战以后,文化日新,我国民顺应环境之趋势,国民自觉心之发达,一日千里,乃共憬然于学问。基础不植,在个人无以自立,在国家无以图存,莘莘学子,欲求高尚完备之学科,若饥渴之于食饮也。而环顾国中学校状况,欲求一焉能与各国最高学府程度相颉颃者,竟不可得。即有一二较完善者,则大抵在北方,而南方几于阙如。又多属官办,常为政治势力所牵制,不能遂其自由发展。查欧美各国大学,何一非由社会热心大力之人提倡维护而成,或为之前,或为之后,增高继长,发扬茂实,心力所造,百世其利赖之。本校既有可宝之历史,有相当之设备,同人等承乏校务,不敢不自勉,决拟于明年为始,改办大学,学科讲座,不求泛备,惟务精纯,视力所届,岁月增廓,图书仪器,广为购储,藉供学生自由研究。凡所规画,别具专章,虽将来成效大小未敢豫期,然竭力以赴之,庶于学界前途当有壤流之助。4

或许令梁启超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些想法遭到了同道蒋百里的坚决反对。蒋百里是梁启超欧游时的考察团庶务,对于其归国办学的打算也是坚决支持的。可是,蒋百里觉得大学不应是随随便便就能办的,“我辈谈教育亦须有一种特别精神,就是唤起人的研究心,不是仅仅贩卖货物,授人以学,如其一挂大学招牌,则内容无论如何,精神即为此二字掩住”,因此,“万不可用‘大学’二字”。

在一封致好友张东荪的信里,蒋百里进一步解释自己的观点说:办学,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精,一种是普。精,就是以研究学问为主,“吾以为苟办中国公学十年,而欲造就一个真正学者,目的已经圆满达到,故对于此方面应当用全力以教得少数人”。

或许是欧游时受到英国式教育的影响,他觉得高深的学府一定要采用讲座制来传授学问,因此主张梁启超与其自任中国公学校长,不如在该校设一中国历史讲座,先在报上登一广告,将讲义时间地点先行报告,招收听讲生,只要有一个人报名,就登坛开讲。至于筹措经费、聘请教习、改定大学之事,则不急于一时,而应从容办理。

对于这一观点,蒋百里态度坚决,几近强硬:“开口讲学问是一件事,办教育又是一件事,所以还有一事,任公万不可当校长,难道当了总长后,别处不加一长字,就算辱没了他?任公惟做讲师,才把他的活泼泼的人格精神一发痛快表现出来,况我且希望其至少以半年居上海,则尤不可请其当校长。”5在他看来,中国公学的办学参照系不是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而是中国传统的白鹿洞书院、诂经精舍。

这是来自研究系阵营内部的反对声音,梁启超不可能不予以重视。从他后来的选择来看,他最终确实放弃了自任校长的想法。这很大程度上是充分考虑了蒋百里的意见。当然,当时中国公学的经费主要来自王敬芳所在的河南福中煤矿公司,因此让王敬芳继续挂名当校长,也是一种必要的尊重。

与蒋百里的观点稍有不同的是,对于将中国公学升格为大学的梦想,梁启超并没有放弃。经过再三斟酌,他选择了与自己在政治理念、办学理念上颇为相似的张东荪出任中国公学教务长,主持日常校务,并着手升格大学的具体事务。

张东荪,原名万田,字圣心,1886年12月9日出生于其父刚刚上任的直隶内丘县。1904年前后,张东荪获得官派留学的资格,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学习哲学,与蓝公武、冯世德、张君劢等人结识,并联手发起组织了“爱智会”,“专以提倡国人学问为务,并欲会合东西哲人,共研究宇宙究竟、人生究竟二大问题,以增进世运,刬除俗污,俾大地山河,得光明庄严”6。

辛亥革命前夕,张东荪留学回国,对政治一腔热血,主张从“改良政治”入手,后加入孙中山临时政府担任内务部秘书。三个月的参政生活,让张东荪对现实政治感到深重的失望,遂决定投身报业,以“评政治”的方式活跃于民国舞台之上。

自1912年4月起,张东荪先后参与创办《大共和日报》《庸言》《正谊》《中华杂志》等报刊,推广改良与共和的政治立场,抨击袁世凯的专制统治。1915年8月,袁世凯授意其美国顾问古德诺大造帝制复辟舆论后,张东荪立即写出《对于古博士国体论之质疑》,直斥古德诺变共和为帝制之论如饮鸩止渴。

张东荪的卓越表现,引起了梁启超的关注。1915年12月,积极参与倒袁运动的梁启超回到上海。在蓝公武、张君劢等人的引见下,张东荪第一次见到了梁启超。两人志趣相投,相谈甚欢,遂引为同党。

或许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梁启超在选择中国公学的实际执掌人时,想到了与其精神颇相契合的张东荪。

尽管并无太多实际的教育经验,但张东荪在五四运动前后逐渐认识到教育的重要作用。1920年7月,在一封致张君劢的信中,张东荪透露出想摆脱办报事务、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念头:“弟对于政治,厌恶已深,以后誓不为政治性质的运动。将以译书著书报答于族众。即杂志与日报之言论事务亦颇思摆脱。将来如有教育事业可为者,弟愿追逐于当世诸公之后。或兄等为社会活动,弟则以教育为助。兄等对于旧势力为炮兵骑兵以事攻击,弟则愿守辎重,或作农夫,为诸公制造粮食也。”7恰在此时,梁启超向他发出了接掌中国公学教务长的邀请。

当梦想中的选择摆在面前时,张东荪却犹豫了。最大的担忧,还是教育经费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钱,什么教育都办不起来。梁启超显然是看出了张东荪的顾虑。

1920年9月5日,梁启超亲自写信为张东荪打气:“中国公学教务长望公决任勿疑,经费顷方有某方面可以进行,容续报。其办法则与百里所商讲座之说最妙。”梁启超所说的“某方面”,可能就是他曾经寄望甚高的缅甸侨商林振宗,从后来的情况来看,这其实就是一张“空头支票”。

同类推荐
  • “健全人格”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

    “健全人格”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 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 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 做有智慧的校长

    做有智慧的校长

    本书围绕如何成为智慧的校长展开论述,倡导校长应当在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更要用智慧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内容包括:重点,是课堂教学的生命让学生做主人放手学生做环境控制的主人请注意,孩子在场等。
  • 网络传播实务

    网络传播实务

    还清楚的记得,52年前,我第一次用笨重的德国莱卡摄影机,记录下活动黑白影像时大家的兴奋。现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用电脑、手机,把文字、声音、图像传给世界每一个角落。与此相伴,我们也从服装到思想都单调的“灰蚂蚁”,融入文化交融、文明竞长的“地球村”。这些变化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发生,文明的进步,受惠于传播与交流。同样,传播的丰富,交流的深入,也有赖于文化与文明的繁盛。文化与传播的关系,是如此紧密。所以,当李双教授嘱我为“文化传播实验教学系列教材”作序时,我对他们以此为研究主体,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不求大、多、全,唯求精炼、创新、可操作性的编著思路颇为欣赏。
  • 大国与小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范儿

    大国与小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范儿

    《大国与小民》被鲁迅、柏杨等中国顶层知识分子评为“世界上研究中国民族性最早、最详尽、最切实的著作”之一。这是一部湮没百年的社会学经典译著,作者明恩溥在二十多年审慎研究和大量观察的基础上,生动概括、描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现实和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其观点客观犀利。以前的人是怎样的?别人眼中的我们又是怎样的?今天的中国由何而来?几百年时间里中华民族经历了哪些伟大而深刻的变化?了解和思考这些,对个人的自省自觉,甚至对民族的振兴发展,都是非常有必要且有益的。
  • 始有集

    始有集

    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谈钱锺书、向达、冒孝鲁等学者的交往和治学逸事;第二部分是书评,谈赵园、杨念群、史景迁等学者的新著,品鉴得失;第三部分是谈外国文学的翻译,谈乔治·斯坦纳、苏珊·桑塔格、艾柯等作品的翻译问题。作者知识丰富、鉴赏力高,文笔活泼,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与可读性。
热门推荐
  • 我的中二异闻录

    我的中二异闻录

    视角可能有点乱,不喜勿扰。轻喷。由于主角光环的缘故,身边发生了各种无法想象的事情。女吸血鬼的夜访男宿舍?狼人在厕所蹲点埋伏?饭堂买个鸡腿都要飞檐走壁?美女接近我只为泡我舍友?情何以堪。在光环效应下。强者终会...汇聚一堂。当然...也少不了各种美女。可是这就算了,可是为什么汇集而来的美女全部都被身边的基友们抢走了?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宿舍三人的回答陈真杰“你没我幽默有趣”李思毅“...我帅”林浩填“我那么吊,你是要和我讲道理吗”
  • 豪门复仇:不要爱上我

    豪门复仇:不要爱上我

    三年前韩林要和她离婚,她不同意。恼怒后一掌推倒入海水中,生死未卜。三年后她强势回归。且看她如何虐渣男。得到属于她自己得幸福生活。
  • 白之剑

    白之剑

    无边的地域......无尽的异兽......活下去!为了自己,也为了复仇!
  • 壶关录

    壶关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伐尊

    伐尊

    当朝宰相因功高震主被下旨满门抄斩,将军念其忠义留下一子,将之转交给了当年自己救下的一个江湖老收养。孩子在老者的教导下慢慢长大,并学会了天下最顶级的武功——日月星辉。他以强横的实力很快江湖上声名鹊起,并赢得了许多的追随者,就在它意气风发的时候,却遭手下背叛,险些丧命。重新振作了之后,他展开了血腥的复仇,使自己的实力更加壮大。这个早已经长大的孩子知道,自己也必须要做点什么了。他带领自己的跟随者,突破了皇宫的蹭蹭守卫来到皇宫大殿之上,终于见到了那个人,那个杀父仇人!在个人恩仇与国家安危上,他该如何抉择?
  • 天嫁良媛:炮灰天后翻身记

    天嫁良媛:炮灰天后翻身记

    二十八岁的Debby,是华娱国际的当家花旦,也是娱乐圈首屈一指的无冕女王,影视剧票房的保证者。没有人知道,她曾经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庾荼白。更有深爱她入了骨的青梅竹马原清桓,和护佑她一路成长的哥哥庾容止。可惜一朝突变,她被人陷害毁了容,从此消失在所有人的视线里。一年后归来,娱乐界大亨傅靖寒赐予她星光,让她从一个小艺人飞到演艺圈最顶端,成为最璀璨的一颗星。【夜店女王的励志路。】
  • 恶魔的替身玩偶情人

    恶魔的替身玩偶情人

    赵菲菲知道自己的身份只是一个玩偶而已,她需要取悦于她的主人,只有她的主人高兴了,这样他的爸爸妈妈才能好过一点。从五岁那年被那个魔鬼看中了开始,她的生活空间就只限于这桩豪华奢靡的别墅,她甚至不知道外面的阳光是什么样的,自由对于她来说太过珍贵,所以难求。十五年年来她每天的生活千篇一律,每天等着司徒浩民的到来。为了母亲,她忍受着这个恶魔的玩弄,羞辱,赵菲菲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可以脱离那个恶魔的魔掌,过上属于自己的生活,遇到了一个很爱她的阳关大男孩,教会她微笑,可是心为什么会这么痛。
  • 寻味江南:话说杭帮菜

    寻味江南:话说杭帮菜

    本书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飘香的历史画卷、佳肴故事多、经典的滋味、食都盛宴、食淡百味足、钱塘风味等。
  • 麒姝风华

    麒姝风华

    凭借一手高超的厨艺,魏麒姝在京城享负盛名,更被当今圣上封为天下第一厨,因着耿直率真的性格,与身份尊贵的六王爷不打不相识,由此展开了一段刻骨之恋,而六王爷时而温柔时而残忍的性格背后所背负的仇恨,师傅深深隐藏的秘密,宫内宫外的暗潮涌动,都让这段感情如风雨中的浮萍,岌岌可危,而江湖上一场更大的阴谋也在渐渐浮出水面。
  • 悠然农家女的幸福生活

    悠然农家女的幸福生活

    我们都需要背负自己的责任,不去逃避,他们的爱情也将从这里开始。遇见你,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愿这幸福,是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