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164200000021

第21章 舒新城:“新教育运动”的想象天堂(1)

1922年10月的一天,中国公学中学部。

教室里没有了原先的学生用桌,而是摆上了四张形似大菜柜子的柜子,每张柜子的左右两边各放着两张长方形的椅子,每边约可坐十余人。柜子的前端后端,各放一把椅子,专供教员或学生演讲使用。教室内置两个书橱,摆放着新出版的书籍,以文艺类居多。墙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地图及名人画像。

学生们走进来,满脸的疑惑,不知究竟。这时候,国文教师沈仲九说话了:“这是你们的图书室,是你们的研究室。现在虽然没有把教室这名字取消,但已经不是教员‘教’的地方,是你们自己‘学’的地方了。教员仍就在这里,但他也和你们一样的‘学’,你们学你们的,他们学他们的,所学的虽然不同,还是一样的‘学’。‘教’是人家给你的,‘学’是自己得来的。你们此后要靠自己,不要专希望人家给你们。你们有疑惑,尽可问教员,尽可和教员讨论,但这疑问也必须你自己发生的,必须你自己从研究中发生出来的。”1

就这样,一场酝酿已久的新教育试验在中国大地上悄然萌芽。而这个试验,在美国实施的时间也不过两年多。似乎注定,这将是一次充满新奇与期待、迷惘与挫折的尝试。

最早引进这一教育试验的人,叫舒新城,中国公学中学部主任,时年28岁。

踯躅于新旧教育之间

舒新城,原名玉山,学名维周,字心怡,1893年7月5日出生于湖南省溆浦县东乡的一个叫刘家渡的小村落。舒家世代务农,且是佃农,幸得母亲的操持勤作,物质生活倒也不弱于中产之家。

身为长子,舒新城得到了父母更多的垂爱,未满5岁便被送往私塾,“我母对于我的教育理想是要养成一个读书人的态度,同时要能入泮中举以光大门楣”2。1908年秋,舒新城进入县立高等小学读书,这是他接触新式教育的开始。

或许是一种宿命,在传统教育与新式教育之间,舒新城并未对传说中的新式教育产生太多的好感。相反,对于整齐划一的班级授课制和学校统一管理,他的内心充满了厌恶之情,以至于从进入新式学堂的第一天起,就对学校的铃声又厌又恨。

在舒新城的眼里,这沉闷统一的铃声,代表了新式教育缺乏个性、没有自由的管理模式,这与他之前所接受的书院式传统教育“听凭个人努力自由”的格局大相径庭。这种落差,构成了舒新城日后着意于进行教育改革的潜隐心境。

由于这种心理体验,舒新城在后来的学习中,对于教育模式产生了颇多的兴趣与思考,并经常在内心自我叩问当时的教育格局:“这样的教育是不是中国现在社会所需要?从事这样的教育到底于国家社会有什么益处?”

1919年1月,舒新城进入湖南福湘女学校担任教务主任暨教育课教师,开始尝试着进行适度的教育改革,“以较新的教学方法,灌输较新的国家知识”,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收效甚微。尤其让他感到困惑的是,福湘女学校虽是教会学校,却死守“男女有别”的礼教教条,检查学生书信,监视学生会客,并严禁学生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有一天,一位三年级的女生接到表哥的一封信,被女校长查悉,顿时闹得满城风雨。女校长以该生违反校规为由,坚决令其退学。舒新城据理力争,均告失败,最终该女生负屈而去。见此情形,不久后,舒新城辞职而去。

这时候的中国,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教育新思潮纷至沓来。1919年4月,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访华讲学,为中国教育界注入汩汩新鲜血液。由杜威在中国的弟子蒋梦麟、胡适、陶行知等人掀起的“新教育”运动,提倡“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更是让一直关注教育改革的舒新城耳目一新。

在“新教育”声浪的席卷下,湖南教育界蠢蠢欲动。1920年6月,以“湖南新人物”著称的易培基就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甫一上任,就派遣教务主任熊仁安四处招募名师。就这样,当年9月,舒新城“以长沙教育家之头衔”受聘为教育课专任教员,教授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当时受聘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还包括因在浙江一师实施教育改革而闻名的夏丏尊、沈仲九,在教育界名噪一时的“武汉三杰”中的余家菊、陈启天,以及热心教育改革的孙俍工等人。

英雄聚首,必起风云。在这些教育界新锐的精诚合作下,湖南一师大胆尝试能力分组制、选科制等新教育改革尝试。“所谓选科制,一般意义是指将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两部分,允许学生在完成必修外,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及某种特定的需要,在选修科中选取若干门课程进行学习;学科制是指将学生按能力或作业进行分组分科学习,那时中国主要流行的是能力分组。这种能力分组,是指打破学年制,学生按照各自的能力和程度,进入不同程度的同种学科学习,以学科成绩为单位升级,譬如一个学生可能算术在三年级上课,而语文则在五年级上课。”3这种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育人模式,显然颇合舒新城的胃口。

舒新城是这场新学制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之一。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想到,正是这一小步的迈出,让他很快拥有了一个更大的施展新教育改革的平台,进而在中国的教育改革史上留下了一个历史性的脚印,遗泽深远。

1921年春,舒新城接到了张东荪的快函,邀请他到中国公学担任中学部主任。

舒新城跟张东荪结缘于文字。五四运动后,各种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通过各地的代售书店,向人们传递着“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新声音。舒新城当时月薪只有45元,却拿出90余元订阅了《时事新报》《民国日报》《北京晨报》等五六十种报刊。

订阅报刊,费用不菲,舒新城就尝试着给北京、上海等地的报刊投稿,一来二去,他就成了《时事新报》的重要作者,由此与张东荪相熟。1920年6月,因创办《湖南教育月刊》受到当局压力,舒新城一度打算投奔张东荪。当时,刚好梁启超、张东荪欲延揽一批新人,为新文化努力,于是便复函舒新城,欢迎他到上海。

舒新城在上海待了三个月,与张东荪、俞颂华等人往来密切,经常一起讨论教育、翻译等问题。“这段时间,舒新城应该参与了张东荪负责的《时事新报》的编辑工作,在《时事新报》上发表过多篇文章。1920年10月底,张东荪作为宣传新文化的名流被邀请至长沙演讲,其中,他到湖南一师就做了三次讲演,舒新城至少担任了第一次演讲会的主持人与第三次讲演的邀请者。”4

因而,1920年9月,张东荪决定出任中国公学教务长后,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邀请舒新城到校。此时,舒新城已受邀到湖南一师担任教育专员,正与一帮教育界新锐“用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来办教育”,推行教育改革,如火如荼,“以教课未完,且欲专事学术之研究,又不悉该校历史,不允即去”。

但中国公学方面并未死心。1921年4月,长沙邀请社会名流起草宪法,中国公学校董蒋百里先生应邀参加。在湘期间,蒋百里专程造访舒新城,详述中国公学情形,动员舒新城接受聘请,按照自己的教育主张施展拳脚,大干一番。

舒新城动心了。

“一见钟情”结缘中公

1921年7月5日,舒新城只身抵达上海,与张东荪会面。

第一次谈话,舒新城就感到情况并未如最初所想那么简单:中国公学的历史很特别,当时的行政组织也很特别。校长之下设事务会,由事务长主持;其下分设图书、仪器、监学、会计、庶务、文牍、斋务、校医诸课;设商科教授会、中学主任教员会,其下各设教务长及教授、教员。校长直辖的只有校长办公处中之书记。5当时,中国公学校长王敬芳远在北京,原教务长刘秉麟赴英留学,实际掌握学校管理全局的是事务长李荫秾。

李荫秾,四川人,毕业于中国公学,早年追随王家襄左右。1920年,王家襄担任中国公学董事会副会长,李荫秾随之进入中国公学,担任事务长,实际掌握学校的经济权、管理权。这种局面,因张东荪的到来受到冲击,矛盾几不可避免。

张东荪是政论家,在学问上很有独到之处,但素无办学经验,对于人情世故完全是书生本色,更谈不上什么办事手腕。对于中国公学的具体办学事务,则全部寄望于舒新城。舒新城毕竟有过一定的办学经验,总觉事非所料,心生动摇。

冥冥之中,似乎注定了舒新城与中国公学的缘分。抵达上海后的第二天,张东荪携舒新城一道去吴淞中国公学校舍,准备前去拜访学校事务长李荫秾。刚到炮台湾车站,舒新城就被中国公学雄伟壮观的建筑震住了:

火车将达炮台湾车站,庄严伟大的红色建筑物即映入眼帘,令人起崇敬之感。及下车向对面田野间之麻石路行半里入校,便见广大的操场,苍郁的树木,在那里静静地护卫着校舍。校舍之正面为一字式大楼,楼下为办事室、会客室及教室之一部分,楼上全为教室。进一层与正校舍成丁字形者有平屋三排,两边为理化室、图书馆、膳堂、教员宿舍等;正中隔天井为大礼堂,可容千数人。礼堂及厢房后为与正屋宽度相等的学生寄宿舍两排,再后为厨房、水塔及发电室——自来水及电灯均由校自行设置——再右面数十亩之大坪之边缘,有教员住宅两座,分为四宅。这种雄伟的建筑、宽敞的校基,幽静而便利——每小时有淞沪小火车开行——的环境,除去岳麓书院的高师而外,我曾服务过的学校都不能及,足见创校者之抱负远大、计划周密。6

第一眼印象,让舒新城立即改变了主意。他决定接受挑战,出任中国公学中学部主任,努力在这里实施自己的教育主张。

该来的,终究要来。只不过,出乎舒新城意料的是,他所担心的冲突会来得那么快、那么猛。

那天专程和张东荪一起去学校,不巧事务长李荫秾赴京向王敬芳述职去了,未能见面详谈,只简单与几位留校的教员聊了聊。7月13日,李荫秾自北京归来,与张东荪、舒新城会面,对于他们的主张及办法,均表赞同。第二天一早,又派人接舒新城往吴淞校舍,筹备办学事务。

于是,舒新城便开始按照他和张东荪商量好的办学方案,四处约聘新教员。新思路,自然招来新人物。一时间,风云际会,包括叶圣陶、朱自清、陈兼善、常乃德、刘延陵、刘建阳、吴有训、许敦谷等各地名师纷纷闻讯而至,均是主张进行新教育改革的“新青年”,“决定共同负学校的责任,一律称专任教员,月薪一律百元”。

1930年7月,朱自清写过一篇《我所见的叶圣陶》,重点写到他与刘延陵、叶圣陶在中国公学的往来:

我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那时刘延陵兄介绍我到吴淞炮台湾中国公学教书。到了那边,他就和我说:“叶圣陶也在这儿。”我们都念过圣陶的小说,所以他这样告我。我好奇地问道:“怎样一个人?”出乎我的意外,他回答我:“一位老先生哩。”但是延陵和我去访问圣陶的时候,我觉得他的年纪并不老,只那朴实的服色和沉默的风度与我们平日所想象的苏州少年文人叶圣陶不甚符合罢了。

记得见面的那一天是一个阴天。我见了生人照例说不出话;圣陶似乎也如此。我们只谈了几句关于作品的泛泛的意见,便告辞了。延陵告诉我每星期六圣陶总回甪直去;他很爱他的家。他在校时常邀延陵出去散步;我因与他不熟,只独自坐在屋里。

在朱自清的眼里,叶圣陶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平时大家聚谈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那里,什么都不说,就那么认真地听着。到了与人独处的时候,多少要说些话,但却从不与人辩论。每当辩论声起,他就会微微一笑,照例来一句:“这个弄不大清楚了。”顿时化干戈为玉帛,想要与他争辩的人,也就没了脾气了。

几个人年龄相仿,意趣相投,又在新文学的追求上有着共同的主张,因而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己。教学之余,每天聚在一起,海阔天高,古往今来,侃侃而谈,还经常一道相约到黄浦江边散步,游目骋怀,凭栏听涛:

吴淞位于黄浦江出口处,也靠近扬子江口。我们走出校门,不要十分钟就能到达黄浦江边,可以看见两条江汇合之处的洪流和苍苍茫茫的东海的一角。海与天连成一片,仿佛象征光明无边的远景;波浪前仆后继地拍岸,犹如表示坚持不懈的壮志。这些景色令人心旷神怡,意气飞扬。我们初到此地的一个月里,几乎每天下午都同往海边去游逛一番。有时还一同踏上由巨石杂乱地铺垫而成,像一只手臂般伸进海面的“半岛”,然后一颠一拐地彳亍到它的极端,试寻美丽的贝壳,或者静听着比在岸上听得更清楚的神秘的涛声。7

此情此景,最易激发文人的诗意和才情,“有一种新颖而兴奋的情绪在胸中激荡”。一天下午,几个人散步归来,谈兴不减,不知怎么就从学校的国文课谈到新诗创作,谈到了新诗刊的稀少,于是就商量着要创办一本诗刊,定名为《诗》,32开本,月刊,一拍即合。

这本诗刊于翌年1月15日正式创刊,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刊登新诗的期刊。前后出了七期,除了主创者朱自清、刘延陵、叶圣陶外,还网罗了俞平伯、刘半农、徐玉诺、王统照、汪静之、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胡适、冯雪峰、冯文炳(废名)、康白情等新一代诗人,阵容强大,影响深远。

同类推荐
  •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0(第四辑)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0(第四辑)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的创办旨在为研究中国网络传播的学者提供学术讨论的平台,倡导具有科学性和创新价值的传播研究,彰显网络传播研究对传播学的理论贡献,促进传播学者与其他学科的对话。《中国网络传播研究》鼓励以经验性方法研究中国网络传播的基本问题,倡导多学科、全球化视野的传播学术研究,亦致力于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相关科学认知。本书是2010年第4辑。
  • 王国维讲国学

    王国维讲国学

    本书选取王国维国学思维的经典解读,对历史、美学、哲学、文学、戏曲、古史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以大师的角度关照华夏文化,文中处处显现学术之光,详尽展现国学之深厚底蕴。本书是一部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
  • 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

    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

    全书按体例共分为五部分。“古今”部分剖析国人对男女情事的心理、批判清末民初的腐败统治、悲慨古今民告官的悲惨下场。“公器”部分认为,权力乃天下之公器,不是官员个人的财产,不可私相授受,揭露官场的症结、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之处。“乡村”部分关注乡村的权力结构、乡村的变化、农民工和城市的关系以及工会如何援助农民工。“风气”部分批判社会上的冷漠风气、不正常的师生关系、现在读者的不正常阅读、社会机构的衙门化、文化界的造假。“世相”部分深刻揭示出当今社会的阶层已经出现固定化的趋势,个人机会的公平是社会健康发展的保障;尊重消费者权利、尊重公民的权利是社会的当务之急。
  • 传媒产业法律规制问题研究

    传媒产业法律规制问题研究

    本书对传媒产业的法律规制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构建了一个包括传媒产业主体法、传媒产业行为法、传媒产业权利保护法等在内的完整的传媒产业法律规制体系。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 中国“超级”大学

    中国“超级”大学

    本书作者在十余年大学生与大学教师的生涯中,对当今中国大学的一应信息、数据和知识进行了横向对比、纵向解剖的综合分析和思考。在资料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上,充分体现了全面性、真实性、实用性、时新性,加上作者的简要精彩注评,相信能给高三即将高考的学生、大四即将考研的学生、研三即将考博的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很好的参考。
热门推荐
  • 绝代封妖

    绝代封妖

    在遥远的岁月中崛起的人族和妖族,展开了无休止的争斗。悠悠万古,如今依然本分天下。一位尘世帝国走出的少年,揭开岁月中埋没的秘密。在这纷争的世界,成为一代大封妖,改变了这万古来的格局。
  • 相公,哪里跑

    相公,哪里跑

    莫名其妙的穿越了,这不算什么。但是竟然直接穿越到成亲的公主身上,要说公主也是不错,但是竟然相公给跑了?这真是奇耻大辱,且看她怎么驯服逃跑相公……【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感悟生命的可贵

    感悟生命的可贵

    本书精选了39篇有关身心健康的故事。本套作品是我们为你端上的热喷喷的心灵鸡汤,滋润你的融融情感,浇灌你开满人生道路的朵朵鲜花。它是我们的心灵之源流,智慧之宝典,更是我们无数人士的心灵结晶。品味着故事的甘醇,感悟着心灵的交融,一股涓涓的清泉流淌过心田,在这雨露阳光的滋润中我们顿时感到了心灵成长的力量!
  • 抽烟喝酒防癌书

    抽烟喝酒防癌书

    本书教您最科学的防癌查癌方法,送您长寿金牌,助您长命百岁。声音嘶哑、胸痛、干咳、胸闷、气喘、咳嗽……每个抽烟、喝酒的人都可能遇到过这些问题。遇到这些问题时,大多数人都不会特别在意,只是去药店配点药了事。其实,这种做法是对健康的极度不负责。要知道,癌症危机往往就隐藏在这些漫不经心的生活习惯背后。据研究,长期抽烟者的肺癌发病率比不抽烟者高10~12倍,喉癌高6~8倍,食管癌高4~6倍……本书作者医学博士柳垂亮、教授李万瑶,在几十年的临床工作中,遇到了无数由忽视不良习惯而引发癌症的病例。在本书中,他们从多年临床经验中提炼出71个典型病例,为您讲述最科学、最权威、最有效的防癌、查癌方法。
  • 荣誉之刃

    荣誉之刃

    金钱、美女、荣耀、世间的一切都在诱惑着每一个人。可只是活着,才能享受这一切。一段故事,一个小人物用手中利刃所演绎的荣耀。他是谁,有人叫他阿憨,也有人认为他是王子。可他自己还在追寻着真像,迷一样的故事,尽在荣耀之刃。
  • 雄才伟略的政治家(4)

    雄才伟略的政治家(4)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拳皇之库拉

    拳皇之库拉

    你为什么那么叼!因为我就这么叼!不作死就会死星人参上!爱与正义的战士!库拉·戴尔蒙德表示一切欺负妹子者皆为我敌人!“请问你是哪位?”库拉看这眼前身材娇小身穿着非常帅气的衣服,红色长刘海的少女,头上多了几滴汗。“八神庵!”“纳尼!!!!!”本书为变身百合。就是这样。。17/K以及创世同时更新。想要下载TXT的去17/K下载
  • 小心有暧昧

    小心有暧昧

    朋友妻,不可欺。商凉一比任何人都清楚,他和罗西西曾经暧昧过,但充其量只是间接接吻过的普通朋友而已。而在她变成他好朋友的女朋友后,他们之间仅存的那点暧昧也该销毁得一干二净。他应该和她划开距离,毫无瓜葛,错开视线,就连一个微笑都吝啬给她。可为何她却不断在他眼前脑海纷扰?她是他好朋友的女朋友,而他是她普通朋友的男朋友。暧昧的关系,暧昧的称谓,暧昧得就算指尖相碰也有罪恶感。她却过分地在手机里偷偷存下偷拍他的画面。 她在报复他,用磨人心痒的关系报复他。在他面前假装微笑装不知道,却在心里某块存着他的身影。这样的女人,他要怎样小心翼翼才能放在心底不被发现。朋友妻……能不能不客气?
  • 天阙苍穹

    天阙苍穹

    一页废纸,将萧云推向死亡。冒牌重生,再创人生辉煌。昔日敌人,今朝有仇必报……
  • 中国式秘书3

    中国式秘书3

    试想,全市那么多官员的升降进退,从推荐、考核、测评到最后的公示、任免,哪一样不需要组织部的操办、介入或过问?人事不像政事那样刻板,而是千变万化,其中很多所涉之人或是身份特殊,或是关系敏感,更加需要这个组织部特别知己贴心。阳城目前的情况,同市委书记廖志国期望的恰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