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江南民居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以苏州民居为代表的江南民居很有特色。苏州是一座水城,被称为“东方威尼斯”,这里水多、桥多,其民居景观往往总是与水景、桥梁建筑结合在一起,从而体现其独特的文化与自然氛围。人们利用城内纵横交叉数百条河道之便,将住宅建造在陡峭的河岸之上,室内有石阶通向河里。这样的建筑不仅可使居民以船代步,直达家中,还为家庭用水洗漱提供方便。两岸居民还可临窗观闹,其乐融融。
封闭式大宅是江南民居的又一大特点,旧时大户人家造园林成为时尚,一进接一进幽深严整的建筑群,花窗、回廊,曲径通幽、厅亭相对、池石相映的小花园表现着与世无争、恬静淡泊、注重自身修养的人生观。
沿街店铺,墙基几乎整齐划一,一户户却又别出心裁,或左单檐砌墙,或右重檐开窗,或左楼室外伸,或右房内缩,毗连的一幢幢房屋深浅高低错落有致,重檐、单檐、软脊、硬山既呼应又有别,分明在平衡中求律动,整齐中求变化。
7.西藏碉房
碉房为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一带的建筑形式。因这些地区石材丰富,于是以石为材;又因这些地区雨水稀少,于是以密梁构成楼层屋顶,屋顶几乎是平的。其墙面下大上小,略作倾斜;窗棂也不大,远看很像碉堡,于是有碉房之称。布达拉宫、大昭寺、甘丹寺基本上采用碉房形式,尤其是布达拉宫,依山而建寺,似乎以山为核,以碉房为衣,使山寺成为一体,气势十分雄伟。
西藏的江孜县城建于山麓,这里有大量的碉房,沿路的碉房严整,顺路成一直线。山脚下碉房则顺山势,由于碉房自身的大小高低不一,于是鳞次栉比,随势造形,高低错落,富于变化,显得十分坚实,保持着原始质朴的风貌。
8.蒙古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它是圆形的,由条木椽子、网状编壁(哈那)、圆形天窗和门构成,外面盖上毡子,再用鬃毛绳或皮绳子加固。蒙古包编壁底部还有一层围毡,夏天掀开通风,冬天放下来保暖。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那”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那”叠合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两三个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9.口袋房
口袋房是满族传统的住宅形式。乡间宅屋多为草顶土墙,房顶茅厚尺许,居室多为敞间,颇似口袋,故俗称“口袋房”。室内北、西、南三面环炕,俗称“万字炕”,橱箱被褥之类全靠西北墙安放。窗户多为南、西向,用高丽纸外糊,借以御风雨。住房多为三间,中室开门,并设有厨灶,门皆外闭,以防野兽撞入。山墙两侧外一米处设有满洲烟囱。多无院墙及东西厢房,仅以木栅或秫秸围之,并饲以猪羊牛狗。
现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还保留着不少这种旧舍。呼和浩特市满族传统住宅都是官房(营房),房顶均为马鞍型,一般每一户八旗兵丁的宅院面积为220平方米,房为两间半,皆南窗,中开门,两侧里屋均为南炕,西墙上设有祖宗板,屋外有院墙,院门都有门楼,门口3米处有影壁,壁背后设有佛龛,院内立有索伦杆(神杆)。房屋一侧为箭道,连通房后厕所与马厩。这种营房现在还有保留。
第三节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欣赏
中国古典建筑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早已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而独特的建筑风格使中国古典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古典建筑文化,其中主要包括楼文化、书院文化、亭文化、建筑小品及建筑装饰等方面。
一、楼文化
在我国建筑史上,楼是一种多功能的建筑物。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三大楼建筑为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这三处楼阁景观皆有特色,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作诗的理想之地。
1.岳阳楼
岳阳楼坐落在湖南岳阳市西门城楼上,濒临800里洞庭湖,相传其前身是三国东吴都督鲁肃训练水兵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716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此修楼,名“岳阳楼”,宋以后进行过多次重新修建。现在的主楼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楼阁采用三重檐盔顶式,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盔顶建筑,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辉煌闪烁。楼阁整体为三层木结构,楼高20米,楼内现有6幅木屏,上面刻有宋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所写的《岳阳楼记》。也许因为有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文章而使岳阳楼更加有名,也许只是它本身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所独有的风格情调引人入胜。总之,不管是今日还是往昔,岳阳楼都以其特有的魅力闻名遐迩。
2.黄鹤楼
黄鹤楼雄踞于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最早建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当时用做军事瞭望哨,唐朝以后,才逐渐成为观赏楼。自古以来,关于黄鹤楼有着种种神奇的传说,一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又有人说费文伟成仙驾鹤于此。仙人乘鹤而去始终是传说的主题,黄鹤楼的楼名因此而得之,并由此蒙上了一层神秘的仙境色彩。
黄鹤楼屡建屡毁,现在我们看到的黄鹤楼是1985年才建好的,因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占用了旧址,重建的黄鹤楼便从原来的黄鹄矶移到了蛇山的高观山上。新建黄鹤楼以清楼为蓝本,兼蓄宋楼雄浑、元楼堂皇、明楼隽永的神韵,比历史上最大的清楼高出26米。楼阁为五层,每层都有回廊,分别表现出不同的主题:第一层主题为“神话”,第二层主题为“历史”,第三层主题为“人文”,第四层主题为“传统”,第五层主题为“永存”。全楼黄色琉璃瓦覆盖,飞翘的檐角和稳定的楼身相得益彰。
3.滕王阁
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市西,赣江之滨,为江南胜迹,尤以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而闻名中外。被称为“瑰丽绝特”的滕王阁,为唐高祖的儿子滕王李元婴自唐永徽四年(653年)所建,历代重修约28次。如今我们所见到的滕王阁是在1989年重阳节重新建好的。
重修的滕王阁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所绘草图而建,整个建筑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飞檐翘角、丹栋雕梁,保存了唐阁“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雄伟气势。今天的滕王阁,连地下室共四层,顶覆绿色琉璃瓦,阁四周有平座,回廊围绕,廊柱为红色,与顶部的绿色相映衬。内设序厅、人杰厅、古宴厅、地美厅、远眺厅、丹青厅、翰墨厅、古乐厅。厅内宫灯高悬,名联饰柱,字画增辉,玉雕镶壁,登阁遥望,山川风貌、江渚舟楫、风云变幻尽收眼底。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文因楼作,楼以文传。王勃的《滕王阁序》流传千古,使得滕王阁声名大振。“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虽然建阁的滕王已经不在,但他昔日的形象依然别具风采。
二、书院文化
中国传统的书院建筑始建于晚唐,延续到清末,共建立了千余所。世事沧桑,时过境迁,留存到现在的书院不是很多,但这些留存下来的书院却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历史价值,足以彰显我国传统书院的真实面貌。
1.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东麓,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天禧二年(1018年)真宗赐以“岳麓书院”门额。南宋理学家张栻、朱熹曾在此讲学。该书院屡建屡毁,但始终是湖南的最高学府。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
岳麓书院古朴、清幽,流露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培养了一代代经世济民的人才。走进书院,迎面是为纪念朱熹而建的赫曦台,进门有一广庭,庭北有坐西朝东的孝廉节堂,后面为文昌阁,这些建筑均位于中轴线上,左面是岳麓文庙,整体建筑为前讲学、后藏书、左供祀的格局。
岳麓书院的教育传统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深厚,“以人文化成天下”的思想理念源远流长。岳麓书院很注重“义利之辨”的儒学伦理,它是书院教育原则和人文传统直接的体现,当然其中也不乏对爱国情操的培养。书院绵延千年,人才辈出,讲学的、求学的人都为书院作出了贡献,虽然每个人都受到历史的局限和主观的影响,但他们的思想精华却影响着后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岳麓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院,后又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历史已逾千年,被当世学者誉为罕见的“千年学府”。
2.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下,始建于南唐,宋初扩为书院。屡经兴废,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年间所修。这里有着许多古碑刻、名人书法嵌于殿宇、林泉幽壑间,环境静谧优美,令游客流连忘返。
据白鹿洞书院《洞志》记载:“白鹿洞者,唐李渤读书处也。唐贞元年间(785—804年)渤与其兄涉俱隐庐山,渤养一鹿甚驯,行常以之自随,人因称白鹿先生。”后人称其所居为白鹿洞。825—826年,李渤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在此广筑台榭、植树种花,从此,白鹿洞声名大振。后晋天福年间(936—943年),这里建为“庐山国学”。后又有宋代著名教育家和哲学家朱熹在此创办白鹿洞书院,聘请名师、广集生徒,亲任洞主,亲自讲学。至此,白鹿洞书院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它与睢阳、石鼓、岳麓书院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成为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3.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位于湖南衡阳的石鼓山。唐朝时李宽筑庐读书于此。宋至道三年(997年)建立书院。明清时仍存在,抗日战争期间园囿建筑物均毁于战火,今故址内尚有明、清碑刻多方及一人多高的石鼓一面。
4.应天府书院
应天府书院原址在今天的河南商丘,商丘旧名睢阳,故书院又称睢阳书院。最初为戚同文讲学之地。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曹诚就其地筑学舍150间,藏书1500余卷,广招学生。应天府知事晏殊请范仲淹来此任教。其后,因战乱院址荒废。
5.晋溪书院
历史上,国家举办的学府书院很多,但一些较小地方的书院或祠堂里的书院也兴办得红红火火。山西太原悬瓮山下有一座将儒、释、道文化结合在一起的奉祀祠庙,名为晋祠,现已成为一处优美的园林。在这座园林里有一座晋溪书院,原为明朝大臣王琼的私人住宅,王琼被贬后,就在这里读书、吟诗,排遣苦闷,他去世后这里被改为书院。来这里攻读的书生很多,本县和邻县的学子都前来读书,知县考试的时候,还借用书院作为考场。
如今我们看到的晋溪书院是1992年重新修建而成的,在院内还建有王氏祠堂——子乔祠。院内建筑朴素典雅,周围的风景清幽,将祠堂和学府的功能结合起来,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三、亭文化
亭是一种富有魅力的建筑艺术形式,在中国古典建筑中显得意蕴隽永。它的用途广泛,建址也较灵活,在城镇乡村或园林风景之地都可见到亭的踪迹。亭是对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提炼,“亭借景扬名,景借亭增色”。中国的亭造型优美,顶式多种多样,几乎囊括了所有建筑屋顶的形式,亭以虚拟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相联系,是一种整体环境美的体现。亭将历史文化内涵和意境美相结合,让人百看不厌。
1.兰亭
兰亭位于浙江绍兴西南兰渚山下。兰亭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被世人所了解。《兰亭集序》记叙了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好友在此集会的盛况。现建筑和园林皆为依据明嘉靖时兰亭的旧址重修的。有小溪流经此处称曲水,临溪有流觞亭。亭西有王右军祠,祠中正殿有王羲之像。殿前有墨华池,池中建墨华亭,两廊墙上嵌古代碑刻。兰亭有三绝: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合璧的“鹅池”碑,重达18000千克;二皇(康熙、乾隆)所书的书法巨碑;王右军祠的古建筑结构巧妙,风貌古朴高雅。
兰亭八景即兰亭、鹅池、流觞曲水、流觞亭、御碑亭、王右军祠、墨池、墨华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现在的兰亭八景,处处诱人。鹅池碑亭,传为佳话,曲水流觞,赋诗赏景,何乐不为。兰亭的美景无须争论,王羲之深怀哲理的诗文也让人叫绝。《兰亭集序》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文章,文采斐然,妙语连珠,不仅内容丰富生动,书法艺术也无人能及,每一个字都神采飞扬,一波三折,具有极大的欣赏意义和观赏价值。
2.醉翁亭
醉翁亭位于安徽滁县琅琊山中。北宋年间,欧阳修被贬任滁县太守时,常与宾客饮酒亭中,他自称“醉翁”,遂命此亭为醉翁亭,并撰写了脍炙人口的《醉翁亭记》。琅琊山风光秀丽,又有醉翁亭点缀其间,吸引了不少中外游人。
3.陶然亭
陶然亭位于北京宣武区西南,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所建,初名“江亭”。后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句“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而改名为陶然亭。
4.爱晚亭
爱晚亭位于湖南长沙的岳麓山上,修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后人取唐朝诗人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称爱晚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