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中国历史文化概述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概况及各阶段特征;
2.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对中国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3.掌握中国历史文化在各方面的优秀成果及对后世的影响。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历史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旅游活动实际上就是在旅游机构的引导下,沐浴自然、感受历史、体验文化的过程。
一、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一)远古时期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那么,中华民族历史的起源究竟开始于何时,是盘古开天地还是女娲造人?古人类学家和古地质学家的研究为我们找到了科学的答案。
人类学家认为,世界上最早的人类出现于距今大约200万~300万年前,其前身是古猿。根据社会发展史的观点,人与古猿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会制造劳动工具。所以考古学家从研究人类最初的劳动工具——石器入手,将人类产生后使用石器的漫长历程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1.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使用的是打制石器,其工艺比较粗糙。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体质上仍保留了不少古猿的特征,人类学家称之为猿人。考古研究证明,目前在中国大地上发现的最早的猿人遗址是距今约170万年前生活在我国云南地区的元谋猿人遗址,这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活动的历史确证。除此之外,这个时期的代表还有约80万年前生活在今陕西蓝田一带的蓝田猿人遗址及约69万年前活动在今北京房山地区周口店一带的北京猿人遗址。
第二阶段是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他们虽然在体质上已脱离了猿人阶段,但仍与现代人有一定区别,人类学家称之为早期智人(或称古人)。目前,国内发现的这一时期的代表主要有约4万~20万年以前活动在广东的马坝人、陕西的大荔人、山西的丁村人、山西许家窑人、湖北长阳人等。
第三阶段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这一时期的人类在体质形态上的原始性已基本消失,与现代人大体相同,并且因所处地域的影响逐渐分化为各色人种。人类学家称之为晚期智人(或称新人)。国内现已发现的新人化石主要代表是距今约1.8万年的北京山顶洞人。
2.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历史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人类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制造更为精细。在旧石器时代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都处于原始群落阶段。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先民逐步进入氏族公社阶段,但氏族公社真正的繁荣则是在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距今五六千年前,居住在黄河中上游和长江流域的中华民族祖先已进入母系氏族公社阶段,他们按母系血缘组成氏族社会,共同生活,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氏族成员亲属关系依照母系血统确定。这一时期,因首先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的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在长江流域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则是江南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而得名。这一时期的河姆渡氏族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并已学会了打井、饲养牲畜、种植水稻,居所固定。
距今四五千年前,我国东部沿海和黄河下游一带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即铜石并用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化发现以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龙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等为代表。此时男性在社会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氏族成员的亲属关系以父系血统确定。
3.五帝时代
父系氏族公社晚期,正是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这一时期的核心人物便是后世认为的华夏族的始祖黄帝和炎帝。据说黄帝是黄河流域的一个部落首领,当时炎帝扰乱各部落,黄帝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后与炎帝大战于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之野,并取得胜利。此后又讨伐蚩尤部落,统一了中原华夏地区。黄帝时代,发明创造繁多,成就辉煌,遂使中国跻身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因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尧、舜、禹是继黄帝之后三位贤能的部落联盟首领,当时部落联盟首领的产生实行民主推选的“禅让制”,直至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开始了家天下的“世袭制”。
(二)宗法社会时期
中国古代社会从夏朝“家天下”开始出现了阶级和私有制度,其社会组织由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向国家政权转化,而早期的国家是以血缘亲族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为基础的。宗法制由原始氏族、部落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经夏、商两代至周代逐渐完备。
1.夏朝(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夏朝是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主阶级政权,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夏朝共历14代,17王,到末代王夏桀时由于其残暴的统治激起奴隶反抗,终被商汤所灭,结束了夏朝近500年的统治。
由于夏朝没有文字直接流传下来,所以,长期以来对其包括夏朝的国王、官吏、军队以及刑狱情况的了解还主要依赖古代文献的记载。直到1959年,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遗址中大型宫殿、墓葬以及许多青铜器的出土,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作为奴隶制的夏朝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2.商朝(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左右,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起兵灭夏,建立商朝,建都于西亳(今河南洛阳)。商朝前期曾多次迁都,直到约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后,其统治方得以安稳,此后史称其为“殷”或“殷商”。商朝社会,从“汤”到“纣”共17代,30王,统治历史近600年。
商代开始有了文字资料的记载,主要有陶文、玉石文、甲骨文和金文,而以晚商的甲骨文为最多。各种资料上留下来的文字都与甲骨文属于同一系统,因而商代的文字可以以甲骨文为代表。甲骨文是我国汉字发展史上的一种文字,是19世纪末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是当时实际使用的文字。
3.周朝(公元前1046—公元前256年)
约公元前1046年,商朝最后一个王商纣统治残暴腐朽,激起民愤,新兴的周部落起兵灭商(即著名的“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西周实行分封制,建立诸侯国,宗法制度基本确立,加强了西周初期的统治。公元前841年,都城的平民暴动,赶走残暴的周厉王,推举武王弟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史称周召共和,共和元年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占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随后,周平王继位,迁都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关于其下限自古就有不同的说法,其中以《史记·六国年表》所定公元前476年最为常见。关于春秋的得名源于一部记述这段历史的鲁国同名史书。据记载,周平王东迁之后,周天子势力大为衰减,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国诸侯则乘机四起,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争取各自的霸主地位。先后称霸的诸侯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这一时期,大国之间的争霸打破了列国的分野,促进了各国的交流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新的生产关系逐步形成,奴隶制度逐渐走向崩溃。
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结束于公元前221年,由这段时期列国混战不休的政治局势而得名。此时,铁器开始广泛使用,牛耕的普遍推广使农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革,开始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各诸侯国为了进一步发展经济,巩固和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内部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变法来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当时称霸一方的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其中,秦国由于商鞅在国内变法成效显著,一跃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者,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帝制社会时期
1.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君主专制国家——秦。嬴政始建“皇帝”称号,是为秦始皇,建都咸阳(今陕西咸阳)。秦始皇在全国设立郡县制,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法律、车轨等,对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为了防御北方匈奴南下袭击,秦始皇又以大量的人力连接以前燕、赵、魏等国的长城,筑成了一条东起辽东(今辽宁辽阳县北),西到临洮(今甘肃岷县),世界上古代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万里长城。但由于秦朝统治时期,沉重的赋税、徭役,严酷的刑法,连年用兵,焚书坑儒等苛政都极大地破坏了生产,阻碍社会进步,最终激化了阶级矛盾,在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第一次全国性农民起义。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占关中,秦王朝灭亡,历2世,15年。
公元前202年,经过4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战胜项羽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史称西汉。西汉前期,几代皇帝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了西汉后期,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皇权衰微。公元9年,外戚王莽乘机夺权称帝,国号新。公元23年,王莽新政在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崩溃,皇族刘秀窃取了农民起义的成果,于公元25年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但到了东汉后期,宦官专权,豪强地主残酷掠夺农民,最终导致了黄巾起义,从此东汉中央政权形同虚设,地方势力日渐强大,进入了地方割据势力混战时期。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也是从分裂到统一的过渡时期。从民族的角度来说,这段历史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交流,为今后隋唐建立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作了良好的铺垫。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赤壁之战后,曹操的势力限于中国北部,刘备则占领了中国湖北、湖南大部及四川,同时孙权则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巩固发展自己的势力,三足鼎立之势形成。公元220年,曹操儿子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建都洛阳,史称曹魏;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建都成都,史称蜀汉;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史称孙吴或东吴。至此,中国三分天下的格局最终形成。公元263年,魏灭蜀。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晋灭吴,南北统一。
西晋统治期间实行占田制,加强门阀制度,大封宗室,允许诸王自选长吏和按等置军,不久便爆发了“八王之乱”。这时,入居塞内的少数民族贵族乘机作乱,公元316年,匈奴人刘曜攻占长安,俘虏了晋愍帝,西晋亡。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朝,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此时,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前赵、北凉、夏、前燕、后燕、西秦、南凉、后赵、成汉、前秦、后凉、后秦、前凉、西凉、北燕、南燕16个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从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到公元589年隋统一的170年间,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史称南北朝。南朝,从公元420年刘裕代晋到公元589年隋灭陈,历经宋、齐、梁、陈四代,这些王朝的君主都是汉族人,均建都于建康。北朝始于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北魏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随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所取代。最终,北齐被北周所灭。
3.隋唐时期(581—907年)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篡位称帝,建立隋朝,定都大兴(今陕西西安)。公元589年,隋灭南朝政权陈,统一了中国。隋文帝杨坚执政期间,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推行了多项措施,如继续实行均田制,减轻徭役,重编户籍来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精简行政机构等,使隋朝初期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但其子杨广篡位后,奢侈腐化、穷兵黩武,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同时他还大兴土木,修建了沟通南北水运的京杭大运河,使得民怨四起,最终隋朝在经历了两代君主后土崩瓦解于农民大起义的风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