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充分的准备活动要求你对对对方的情况做全面客观的了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才能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技巧。全盘的计划会使你时刻占有主动性,牵着别人进入你的思路。
巧选话题,拉近距离
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去日本NHK访问时,负责招待她的NHK董事长野村忠夫做了件颇为令人深思的事。在见到女王之前,他曾经考虑了很久,就是如何招待这位贵宾。于是,一些有关女王的生活点滴就映入了他的脑海。他想到了女王的爱犬——杜宾狗,浅浅的微笑马上就浮现在了他多日来愁眉不展的脸上。双方会见的当日,他系的领带的图案上有一个和女王爱犬同种的狗,因此,女王在一见到他时,立即主动而热烈地迎上来和他握手。
在上边的这个例子中,野村忠夫就是事先对对方有了一定的了解,并根据自己所获得的信息做出选择,抓住了对方的心理,判断出对方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查尔斯·西莫说:“罗斯福总统的白宫大门永远欢迎能使总统提起兴趣的人。无论是各领域的专家,还是其他的访客,他总能立即找到一个双方都感兴趣的共同话题。”与人谈话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讲什么话题。在交际场中,一般第一句交谈是最不容易的。因为你不熟悉对方,不知道他的性格、嗜好和品性,又受时间的限制,不容许你多做了解或考虑,而又不宜冒昧地提出特殊话题。两个从未谋面的人初次会面时,如果一个人独自说得口若悬河,而对方却一直是眉头紧蹙,根本就对所说的话题不感兴趣。那么,不管这个人说得多么精彩,到最后,这场交际也许会因一方的匆匆离去而结束。在交际过程中,如果能够稍微用点儿心思,想办法拉近相互的距离,定会引起对方的好感。
威廉·爱尔莫利特·培因是著名的投资银行——培因·韦伯公司的总经理。有好几年,人们都称他是波士顿城中的首富。但是,当最初他与一名银行的会计合伙创业时,他们只有3000美元现款和对成功的渴望。他当过银行的送信员,也做过会计,因此对银行的业务很熟悉。
他说:“由我这种年薪不过千元的银行小职员来创办这种为比我富有不知多少倍的富豪做经济顾问的业务,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可威廉·培因先生在开始与客户接触时,就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他说:“一次,我偶然注意到了一件事情,这让我十分惊讶,它打消了我最后的顾虑。我发现,当地的一些老人很愿意和我说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
所以,培因就觉得他可以像弗罗对待卡尔斯那样,给他的客户留下一个好印象。于是,他就把这个策略应用到了他的事业的开拓上,最终取得了成功。
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假如能聊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对方就会散发出更多的谈话热情。很多成功人士都承认这一策略是十分重要的。尼古拉·朗沃斯是投资银行的代言人,我们可以看看他是如何在办公室中接见客人的。达夫·其尔曾这样记载:“他和每个客人都低声地交谈……但大多时候,是他在倾听客人说话……经常有很多人对他说各种事情,这都是客人不由自主地说出来的,因为在与每个人交谈时,他们之间似乎总有美妙的共同话题。”
日本东京有一家美容院,生意兴隆为当地之冠。有人去打听他们生意兴隆的原因,店主坦率地承认,完全是由于他的美容师在工作时喜欢和顾客交谈的缘故。但怎样使工作人员说的话能够让顾客感兴趣呢?
“简单得很”,店主人说,“我每月都把各种报纸杂志买回来,规定每个职员在每天早上工作前一定要阅读,就当日常功课一样。那样,他们自然会获得最新鲜的谈话材料了,也会大博顾客的欢心”。
因此,在谈话中,只有将话题引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上,让对方主导这场谈话,我们才能够避免在人际交往中经常会遭遇的麻烦,并能使自己快速地赢得对方的信任,进入其交际圈。这是与素不相识的人交谈的唯一策略。当我们巧妙地选择好对方所感兴趣的话题时,他就会不由自主地乐意和我们交谈。
然而,却有很多人因为忽略了这一点而使交际失败。其实,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他们失败的原因,这是因为在交际过程中,他们只喜欢滔滔不绝地谈论自己,别人根本插不上嘴。聪明人是不会这么做的,他们往往会给他人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当聪明人发现他人感兴趣的话题之后,就会把话语权交给对方,以此来满足他人的自尊心。
但是,在交际过程中,并不是每个初见者的资料我们都能掌握到,在此情况下,应尽可能地寻找话题,新闻、日常琐事、书籍,都是很好的话题。著名作家丁·马菲说过:“尽量不说意义深远及新奇的话语,而以身旁的琐事为话题作开端,是促进人际关系成功的钥匙。”
1987年5月18日,意大利《团结报》总编辑基亚罗蒙特一行在克里姆林宫采访了当时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基亚罗蒙特是这样开场的:“您知道,我们意大利这个民族非常好奇。尤其是您,戈尔巴乔夫同志,在意大利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人。顺便问一下,您以前到过意大利吗?”这个开场白,既表示了对戈尔巴乔夫的敬意,又找到了对方感兴趣的话题。作为风云人物、政治家戈氏不会仅仅只谈风景、观感,而会利用这个机会说出他要说的话。戈尔巴乔夫回答说,他曾两次到过意大利,并谈到意共总书记贝林格的逝世,谈到他所认为的处理党与党之间关系的准则:独立与团结。还提出了关于加强两党关系的一些新建议。
选准话题,最好的方法则是要吃透谈话对象的心理,从其易于接受或乐于称道的事物人手觅取话题,攻破对方的心理防线。
有位著名的足球运动员,对保险、投保之类的事从不感兴趣,所以许多保险公司的推销员对他都毫无办法。一天,一位推销高手又上门了。与别的推销员不同的是,进门后,他没唱那些令人生厌的老调,也没有对保险的好处进行宣传,而是以一位相当在行的热心球迷身份来倾听对方大谈足球。他的倾听、他的插话、他的问题以及那些简短的议论,都给这位职业球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被视为一位很有足球运动员素养的同行交谈者。
在一个适当时刻,推销员向球手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你对贵队的另一位队员利夫里的评价如何?”“利夫里,正是有了他,我才能放手踢球的,因为他是我坚强的后盾,万一我的竞技状态不佳,他可以压阵。”“请原谅我打个比喻,你想过没有,如果把你的家庭比为一个球队,您家庭也有个利夫里。”“利夫里,谁?”“就是您。”推销员说道,“您想想,您的太太和两个孩子之所以能‘放手投球’,换句话说,能无忧无虑地生活,就是因为有了您。您是他们坚强的后盾和幸福的保证。所以您好比他们的利夫里。”
至此,足球运动员才想起他的对话者的身份,然而他被感动了,这笔生意当场就拍板了。
如果成功有任何秘诀的话,就是了解对方的观点,并且从他的角度和你的角度来看事情的那种才能。在交际过程中,要善于选择话题,让对方对你的谈话感兴趣,使对方容易接受,从而才能缩短彼此的距离。
进入他人心中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清朝的大臣盛宣怀是一个很聪明的人。盛宣怀是晚清的一位大臣,他刚上任准备去拜见陌生的上级时,就非常注意了解对方的有关情况,一直在准备着和这个上级的对话。有一次,机会终于来了。在李莲英的保荐下,他的陌生的上级醇亲王终于决定接见这个下级,并且还特地在宣武门内太平湖的府邸专门设宴接见他,顺便向他垂询有关电报的事宜。盛宣怀虽然以前从来没有见过醇亲王,但与醇亲王的门客“张师爷”却过从甚密,平常盛宣怀就从他那里了解到关于醇亲王的两个方面的情况:第一就是,醇亲王跟恭亲王不同。当时正是西洋学在中国开始盛行的时候,恭亲王认为中国必须要跟西洋学习才能壮大自己的实力。可是醇亲王则不同,他不认为中国人就比洋人差,因此在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上,醇亲王就是一个十足的保守派;第二就是,醇亲王虽然好武,但自认为书读得不少,也颇具文采,经常在很多场合炫耀他的文采。盛宣怀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就迅速到身为帝师的工部尚书翁同和那里抄了一些醇亲王的诗稿,念熟了其中比较好的几首,以备“不时之需”。
除了这些,为了能让醇亲王第一次接见后就对自己留下好印象,盛宣怀还做了很多准备。比如说,盛宣怀还从醇亲王的诗中悟出了些醇亲王的心思,俗话说“文如其人”,这在和醇亲王的对话中将会有着很大的用处,以防自己说了对方不爱听的话,那前面的所有努力也就白费了。在准备好这些之后,盛宣怀就胸有成竹地前来谒见他那未见过面的上级醇亲王。
一切都很顺利,盛宣怀对醇亲王的话基本上是有问必答,并且句句说到了他的心坎上。当他们谈到“电报”这一名词的时候,醇亲王假装问盛宣怀:“那电报到底是怎么回事?”
盛宣怀对此早有准备,他从容不迫地回答道:“回王爷的话。电报本身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全靠活用,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此而已。”
醇亲王听他竟然还能引用岳武穆的话,立刻就来了兴趣,同时对他这个下级也不免另眼相看,便问道:“你也读过兵书?”盛宣怀并没有因为上级的这种问话而变得骄纵起来,他还是那么谦虚地说:“在王爷面前,怎么敢说读过兵书?英法内犯,文宗显皇帝忧国忧民,竞至于驾崩。那时如果不是王爷神武,力擒三凶,大局也就真的不堪设想了。”盛宣怀在自谦的时候也不忘夸奖上级一番,这种时机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略停了一下他又说:“那时有血气的人,谁不想洗雪国耻,宣怀也就是在那时候,自不量力,看过一两部兵书。”
盛宣怀真是三句话不离醇亲王的“本行”,这也看出他在和醇亲王对话之前确实是下了一点儿功夫的,着实作了一番精心的准备。
醇亲王是盛宣怀的上级,他的接见无疑会直接关系到盛宣怀的前途与命运,因此,盛宣怀能花功夫来打探醇亲王的情况,甚至在还没见面之前就对他的喜好、性格了解得一清二楚,是在无形为自己增添了不少信心。拜谒之时,盛宣怀句句话都说在了醇亲王的心坎儿上,使醇亲王觉得这个人很合自己的胃口,于是醇亲王很快对他委以重任,最终盛宣怀的未雨绸缪帮了自己的忙。
盛宣怀是一个聪明的人,他的聪明不仅仅表现在他会溜须拍马上面,更重要的是他能知道怎么样拍马,既能得到自己的好处,又不至于把马给惊了。要做到这些,就得对这匹马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就是事先要有所准备,在交谈时灵活运用以赢得他人的好感。
美国法学博士贝尔·特尼说:“要想舌底生花、芬芳胜人,在你准备张口时,一定记住中国人的一句话:有备无患。”人们都知道这个道理,那就是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所以,在交际过程中,要想使得交际得以顺利地展开,就应该用不同的方法对待不同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交际过程之前,对对方要尽可能充分地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适合对方的话题,进入到他的心中。
每个人的个人兴趣是人与人之间最明显的区别,所以,如果能够在交际过程中有效地利用这种差别,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想了解一个人,在交谈之前还是要事先有所准备,掌握与之有关的各种资料,比如对方的阅历、对事物的认识能力、他的爱好等,也应该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和背景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开展交谈。虽然这只是一个十分简单的策略,但是在交际的过程中往往能够让你做到游刃有余。
师出有名,给你做的事找个理由
1928年4月,北伐军蒋、桂、冯、阎联合进攻旧军阀张作霖。6月,“张帅”退出北平,在返回沈阳途中的皇姑屯车站被日本人事先埋下的炸弹炸死。少帅张学良继承父业后,宣布东北换旗,接受南京国民党中央政府的领导。至此,北洋军阀在中国统治的历史宣告结束。蒋介石在形式上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1928年7月11日,蒋介石邀集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等人在北平开会,讨论整顿军事方案及军事意见书。
在会上,蒋介石提出,战争基本结束,今后进入建设时期,中国的经济情况,不可能负担这样庞大的军事费用,今后必须精兵简政,以节省国库开支。蒋介石建议中央政府机构改组的同时,举行一个编遣会议,并当面约请冯、阎、李、白等人和他一路到南京,立即举行编遣会议。
随后,蒋介石马上就提出了一个《军事善后意见书》,说:“北伐完成,军事应急结束,裁兵饷,从事建设已成全国之一致要求;唯革命尚未成功,建设大需保障,整军经武亦未可视缓图,职是之故,吾人于疑覆北方军阀之后,乃有两种极大之责任。一面当裁汰兵额,移巨额军饷为建设之用;一面当充实军备,保持国家与社会安定。”又说:“吾人以促进国家统一为职志。而反对军人把持地方,但若有借口整理,今已为国家存亡之关键,进行之始,必以大公无私之心,收集广益之效,非任何人所能阻挠,亦非任何人所能把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