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还有因为挫折的经历而造成的害羞心理。据统计,约有四分之一害羞的成人在儿时并不害羞,但是在长大后却变得害羞了,这可能与遭受过挫折有关。这种人以前开朗大方,交往积极主动,但由于复杂的主客观原因,屡屡受挫而变得胆怯畏缩、消极被动。
害羞虽是一个人的弱点,但这弱点并非有害无益,恰恰相反,它可变成许多优点。
由于害羞的人通常少说话,多动作,所以他们勤于思考,比较机警;许多人都比较信任害羞人士,因为他们不会说人长、道人短或搬弄是非。所有害羞的人比较可靠;因为害羞者在群体中往往不爱出头,而替他人设想,所以害羞的人是较好的搭档;害羞的人更能体谅别人,了解别人;在交谈时,他们会细心听你倾诉,而不会打断你的话。害羞的人通常可以成为知心朋友,当对方可靠并待人心诚时,他会忠心耿耿,很努力去维护这种友谊。只要能充分的认识它,并尽量发挥这些优势,那么害羞的人也会在交际上取得很大的成功。
一般的人比较喜欢热情、直率的人,却会避开甚至瞧不起那些害羞的人。害羞似乎会将上述优良的特质隐藏起来,结果造成别人对他感到厌恶。有很多人把害羞看成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并且认为害羞的人是乏味和令人讨厌的,如果害羞的人不说话,别人就不会去理会他们。事实上,害羞的人甚至会使那些“个性外向的人”在面对他们时,变得笨拙而不知所措。他们不喜欢那种感觉,因此他们会尽可能避开那些让他们有那种感觉的人。所以对害羞的人来说,结交朋友、寻觅情人和找份好工作都相当困难。
社会大众常常以很不公平的眼光认为害羞的人是有缺陷、很懦弱、也很诡异的。我们无法改变社会大众歧视的眼光,只有靠那些害羞的人自己改变他们。
首先要丢下包袱,就是要抛弃一切顾虑,大胆前行,不要过多计较别人的评论。许多害羞者在行动前过于追求完美,担心失败,害怕别人的否定性评价,这样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暗示肯定会影响能力的发挥。结果越担心、害怕,失败的可能性越大。
其次是树立自信,要看到自己的力量,不要只看自己的短处。否定自己是对潜力的扼杀,是能力发挥的障碍。虽然我们不能盲目乐观,但起码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在以后的交往中就可以扬长避短。要鼓起勇气,敢于迈出第一步。万事开头难,当害羞者迈出可喜的第一步后,伴随着从未有过的成功体验和对自己的重新评价,便会开始相信自己的能力。如果有第二次、第三次的成功,害羞者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自我肯定模式,害羞心理就会悄无声息地消失。
再次学会交往,交往可以帮助一个人慢慢地摆脱害羞。害羞者可以一边与人交往,一边观察别人是怎么交往的,在实践中学会交往的技巧。
还要有意念控制力,每当到一个陌生场合,感到有可能紧张、羞怯的时候,就暗示自己镇静下来,什么都不去想,把面前的陌生人当做自己的熟人一样。研究表明,一个非常怕羞的人,当他在陌生场合勇敢地讲出第一句话以后,随之而来的将不再是新的羞怯,而很可能会滔滔不绝起来。用自我暗示的意念控制方法来突破这开头的阻力,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当然增强体质也是必不可少的,户外锻炼,是增强神经系统的最有效方法。性格内向、气质为黏液质或抑郁质的人,神经系统比较脆弱,容易兴奋,一点小事就会闹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了体质,过度的神经反应会得到缓和,害羞程度就会自然而然地减轻。
不要让私心折磨自己
越南战争中,一个美国士兵打完仗后回到国内,在旧金山旅馆里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午夜,他给家中的父母打了一个电话。
“爸爸,妈妈,我要回家了。但是我要你们帮一个忙,我要带一个朋友一起回来。”
“当然可以。”父母亲回答说,“我们见到他会很高兴的。”
“但是,有件事一定要告诉你们,他在那可恶的战争中踩响了一个地雷,受了重伤,他成了残疾人,少了一条腿和一只手。他已无处可去,我希望他能和我们住在一起。”
“我们为他感到遗憾。孩子,我们帮他另找一个地方住下,好吗?”
“不,他只能和我们住在一起。”
“孩子,你不知道,这样他会给我们造成多大的拖累,我们有我们的生活。孩子,你自己一个人回家来吧。他会有活路的。”话没说完,儿子的电话就断了。
父母在家等了许多天,未见儿子回来。
一个星期后,他们接到警察局打来的电话,被告知他们的儿子坠楼自杀了。
悲痛欲绝的父母飞到旧金山,在停尸房内,他们认出了他们的儿子,然而,他们惊愕地发现:他们的儿子少了一条腿、一只手。
可以说,人性本质上是贪婪、自私的,从来都是以自己的需求为主,然后才会去考虑对别人的影响,而且很难因为别人而放弃自己,自私的代价,就是长久的良心折磨。
私欲是一切生物的共性,所不同的是其他生物的私欲是有限的,人的私欲是无限的。正因为如此,人的不合理的私欲必须要受到社会公理、道义、法律的制约,否则这个社会就不属正常的社会。任何一个人内心存在一种普遍的道德、法律意识和保持自己的私心杂念是不矛盾的。如果人性中全是崇高的道德理念,人就不再是人而是神,如果人心中全是私心杂念,无崇高的道德理念,人就不再是人而和动物没什么区别。
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是一种近似本能的欲望,处于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正因为自私心理潜藏较深,它的存在与表现便常常不为个人所意识到,有的人不顾社会历史条件的要求,一味想满足自己的各种私欲,可是自己却并非意识到他的行为过于自私,相反他在侵占别人利益时往往心安理得,也因为如此,我们才将自私称为人格缺陷。
自私心理并不是洪水猛兽,只要我们在意识到自己的自私行为时及时调适。一个想要改正自私心态的人,不妨多作些利他行为,例如关心和帮助他人,给希望工程捐款,为他人排忧解难等。私心很重的人,可以从让座、借东西给他人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可在行为中纠正过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态,从他人的赞许中得到利他的乐趣,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自私和无私之间仅是一线之隔。越过它,你可以感受到舍己为人,不求任何回报的快乐,这是最大的喜悦,也是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步。
自私的人停留在狭小自我的束缚里,无法想象和体会助人为乐的快乐。无私是所有伟大人物共同的特性之一。没有无私的服务,做什么都不会得到成就。如果行为是自私的,纵然读破万卷经书也是枉然。
从前,有两位很虔诚、很要好的教徒,决定一起到遥远的圣山朝圣。圣者看到这两位如此虔诚的教徒千里迢迢去朝圣,十分感动地告诉他们:“我要送给你们每人一件礼物!不过你们当中一个要先许愿,他的愿望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则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
其中一个教徒心里想:“太好了,我已经想好我要许什么愿了,但我不能先讲,那样的话太吃亏了,应该让他先讲。”而另一个教徒也怀有这样的想法:“我怎么可以先讲,而让他获得两倍的礼物呢!”于是,两个教徒就开始假装客气地推让起来。“你先讲!”“你比我年长,你先许愿吧!”“不,应该你先许愿!”两人彼此推来让去。最后两人都不耐烦起来,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你干嘛呀?”“你先讲啊!”“为什么你不先讲而让我先讲?我才不先讲呢!”
到最后,其中一个气呼呼地大声嚷道:“喂,你再不许愿的话,我就打断你的狗腿,掐死你!”另外一个见他的朋友居然和自己变脸,而且还恐吓自己,干脆把心一横,狠狠地说道:“好,我先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
很快地,这位教徒的一只眼睛瞎掉了,而与此同时,他的朋友双眼也立即瞎掉了!本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因为两人的自私而成了悲剧。
自私狭隘的人,因自私而得不到友谊,失去欢乐和笑声,他们又把这一切归咎于别人,更怨恨别人,认为别人都与自己过不去,对不起自己,而从不反省自身,由此可能导致其更加自私。这种错误的思维方法,使其人生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人生的失败和悲剧。
孔子有云:“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又说“大德必得其寿”。他认为讲道德的人,待人宽厚大度,才能心旷神怡,体貌安详舒泰得以高寿。要克服自私的狭隘心理,就要提高自己的涵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遇事多考虑点别人,少想点自己,不要认为别人活着都是为了自己。要学会宽容别人,谅解别人,不要自以为是,对别人给自己的伤害不要总是寻机报复,而应该宽博仁爱,与人为善。
不要过分的虚荣
18世纪的著名诗人威廉·科贝特在他的《乡间行》中,曾经描述新一代资产阶级追求时髦的心态:“摆上几把招眼的坐椅和一个沙发,挂起六七幅镶有金框的版画,装满小说的旋转书柜……许许多多的酒瓶酒杯和‘一套正餐餐具’、‘一套早餐餐具’以及‘甜食刀具’……最糟的是客厅!还有地毯和拉铃!”这种消费攀比的景象和氛围,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
荀子说:“人生而有欲。”因为人是一种生命,生命自然有欲。有欲无欲是生命与非生命的分界。欲是生命之所以成为生命的本原。所以说,人的欲望是天生的。但凡是生命,都是一种群体。有群体便有差异与不同,便有攀比和嫉妒的欲,于是便产生虚荣心了。所以说,虚荣心总是与攀比、嫉妒、追求等相伴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