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外有关会展经济与文化创意研究述评
自从人类有了商业经济活动以来,国内外学者就对会展经济及其背后的各种文化内涵进行了研究。李彬(2010)认为【1】,会展活动是外来文化展示的舞台,交流是思想碰撞的催化剂,陌生而富有魅力的异地格调与本土文化思想的磨合,在这一舞台上得以放大并加剧反应。会展活动促进了我国社会对其他地域、不同背景和习俗的文化认知,使传统的儒家文化接受了世界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与东西方思想加深交流,消除沟通障碍,扩大并推进重叠共识,并对旧有文化进行了去糟取精的过滤和优化,建立起多元化的思想氛围。方向东(2010)认为【2】,会展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会展业要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文化是其本质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一)国内对文化创意的研究概况
关于“文化创意”,学者们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赵娅军的《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创意产业中的传播》,主要是从创意产业兴起的时代,讨论中国传统文化是如何进行传播,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傅晓【3】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研究》,从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相融合发展的角度,探讨旅游产品的文化性和创意性。高宏宇【4】的《文化及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一文从政策、经济和空间三个面向,分析创意产业及文化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邓晓辉【5】的《新工艺经济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从技术、组织和消费三个维度来探讨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律。肖雁飞【6】的《创意产业区发展的经济空间动力机制和创新模式研究》,认为作为一种新经济空间,创意产业区源于个人创造力的开发,对文化的生产功能关注使其形成独特的空间和竞争优势,具有无限创新的经济空间,同时成为城市发展中最具活力和魅力的产业空间。
(二)文化创意理论及实践研究概况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近年来,尤其是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创意文化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文化创意经济正成为新的经济发动机,很多城市都大力提倡发展创意产业,甚至把创意城市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了城市发展,像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都将文化创意产业确定为支柱产业,诞生了很多创意园区,一些文化创意的博览会和高峰论坛相继召开。出现了“人”与“城市/社区”相结合的“创意园区”,其核心运作力量就是文化创意。近年,上海对很多老厂房和老建筑进行改造利用,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创意园区,如福佑路旅游纪念品设计中心、泰康路视觉创意设计基地、昌平路新型广告动漫影视图片生产基地、“八号桥”时尚设计产业谷和天山路上海时尚产业园等。2006年,上海市提出了从“效率城市”向“创意城市”转变的发展战略目标,并提出“上海城市创意指数”以推动创意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践在中国发展的势头很快,文化创意理论研究也逐步发展起来。国内学者厉无畏、金元浦、贺寿昌、胡惠林等出版了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的学术专著,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目前文化创意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国如何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等问题都做了详细的探讨。在厉无畏、王如忠主编的《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新引擎》一书中,提出了“大力发展以文化建设为依托的创意产业,以及以创意为核心的整个新型产业群,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国外对文化创意研究的概况
国外学者最早提出了文化创意的概念。早在1912年,创意经济的先驱、著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就明确指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现代英国最先提出了“创意产业”【7】这一概念,英国首相布莱尔推动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以通过“创意英国”、“创意伦敦”来振兴英国经济。“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源于创意产业这一创新理念的发现和发明。创意产业、创意经济(creative industry creative economy)或译‘创造性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发展速度很快,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当今世界,创意产业已不再仅仅是一个概念和理念,而是正在切切实实地产生着巨大的经济效益。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8】一书中明确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为12%”。创意城市的概念和理论也随之出现。文化创意是城市竞争力的动力之源,文化创意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美国理查德·弗罗里达教授在《创意经济》中提到,创意产业对都市经济发展起着带动作用。英、美等国学者提出“创意城市”(creative city)的理论和评估指标,指出城市的创意氛围和创意产业正成为城市经济核心竞争力持续提高的动力,人才、制度、环境、创新等文化创意优势是决定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主导因素。世界国际大都市纷纷把“创意城市”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目标,“创意伦敦”、“创意东京”、“创意纽约”、“创意上海”陆续提出。美国理查德·弗罗里达教授在《创意阶层的崛起》【9】中认为,创意城市的关键要素“欧洲创意指数”关注三个“T”的指标,即人才(talent)、技术(technology)、包容性(tolerance)。
(四)国外会展的研究现状
早在1954年,泰姆普莱顿就著有《商人的博览会和展览会》,1961年富兰克撰写了《展览会——有关国际设计的调查》等。1982年美国人翰伦编写了《营销组合下的贸易博览会》,这是一本教材性质的书,书中将贸易博览会作为一种有用的营销工具,讲述了其发展历史、展出原因、展览意义以及展览设计、成本控制、客户关系、效果评估等相关事宜,被广大展览业界认为是一本实用的书籍。1991年美国著名的Prentice-Hall出版公司出版了由克里斯汀·克里斯曼女士所著的《贸易博览会展示大全》一书,该书内容齐全,并附有大量的清单、表格和案例,对展览筹备、运作管理、后续工作等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此外,国外还办有许多与会展有关的刊物,影响力较广的如由国际博览联盟主办的《博览会和展览会》,德国一家专业展览出版社发行的《国际贸易展览会名录》、《会议行业》等,但这些刊物大都是介绍世界各地或本国的展会信息,在深入研究方面做得比较欠缺。
与此同时,有关会展业与关联行业相互促进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著名的旅游专家Robert Christiemill和Alastair.M.Morrison就在《旅游体系》一书中明确指出:“商业旅游市场分为三个部分,即一般商务旅游、同各种会议展示有关的商务旅游【10】和奖励旅游【11】。”随后,以会展业和旅游活动之间的关系为论题的研究越来越多。不仅如此,举办大型会议或展览还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纳入旅游业的管理体制下,这种运作机制为会展经济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Alfred Heller在其2003年的《世博会的发展与思考》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世博会发展的历程,对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美国JeAnna Abbott、Agnes DeFranco和国内王宁于2004年出版了合著《会展管理》一书,专门介绍整个会议和展览会组织、管理并提出全面、具体的建议与指导,以全面和独特的视角阐述了对会议和展览的管理的认识与理解。
尽管发达国家在会展经济研究上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但仍存在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有关会展产业规划的专门研究十分缺乏;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会展业发展的比较研究需要加强;关于落后地区会展经济发展途径的分析比较少。总之,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会展实务而对会展理论的研究较少,因而缺乏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
(五)国内关于会展的研究现状
1990年出版的《展览学概论》是国内最早系统研究会展经济的著作,该书对展览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从而为中国国内之后的展览及会议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1993年潘杰撰写的《中国展览史》,中国展览馆协会编写的《展览知识手册》,1994年陈汉典等编著的《中国展览学》,以及1999年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林宁先生所著的《展览知识与实务》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著作。《展览知识与实务》全书分为展览理论和展览实务两部分,对经贸展览的发展历史、基本原理及具体操作过程做了深入的分析,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和系统性。2000年10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在浙江台州市举办了全国首次“会展经济发展研讨会”,为中国会展经济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并将国内会展经济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起点。此次研讨会成为了中国会展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为这是会展经济第一次在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上被明确提出来。
综上所述,我国会展经济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世界各国和区域会展经济的迅速发展,会展经济研究将面临更多更复杂的课题。根据会展活动的特点以及国际会展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规律,我们可以预测,在未来一段时期,会展业的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会展业与相关行业的对接点及有效途径探讨;会展场馆的合理布局与统筹规划;会展业的管理体制与市场化运作;会展业品牌的建立与推广;有关城市会展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