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95900000023

第23章 老子的学说

我很感觉困难,因为才讲到正文,讲的便是老子。老子的学说,是最高深玄远的,而且骤然看去很像无用,恐怕把诸君的兴味打断了。所以,我先奉劝诸君几句话:头一件,诸君虽然听得难懂,还须越发留心听下去。因为你的脑有一种神秘力,会贮藏识想,久后慢慢发芽。你现在虽不懂,将来要懂起来,我的讲义总可以给你一个大帮助,像吃橄榄,慢慢的会回甘哩。第二件,诸君别要说这种学问无用。因为我们要做事业要做学问,最要紧是把自己神智弄得清明,正和做生意的人要有本钱一般,像老子、庄子乃至后来的佛学,都是教我们本钱的方法。我第一次讲学问分类的时候,说那第二类精神生活向上的学问,一部分就是指这些。这些操练心境的学问,恰恰和你们学体育来操练身体一般,万不可以说它无用。

如今讲到本题了。研究老子学说就是研究这部“五千言的《老子》”。这部书有人叫它做《道德经》,虽然是后起的名称,但它全部讲的不外一个“道”字,那是无可疑了。这书虽然仅有五千字,但含的义理真多。我替诸君理出个眉目,分三大部门来研究:第一部门是说道的本体,第二部门是说道的名相,第三部门是说道的作用。

第一本体论

什么叫做本体论?人类思想到稍为进步的时代,总想求索宇宙万物从何而来,以何为体?这是东西古今学术界久悬未决的问题。据我想来,怕是到底不能解决。但虽然不能解决,学者还是喜欢研究它。研究的结果,虽或对于解决本问题枉用工夫,然而引起别方面问题的研究,于学术进步,就极有关系了。今为引起诸君兴味起见,要把全世界学术界对于这问题的大势,用最简略的语句稍为说明。

这个问题最初的争辩,就是有神论和无神论。有神论一派,说宇宙万有都是神创造的。然则宇宙无体,神就是它的体,我们不必研究宇宙,只要研究“神”就够了。但“神”这样东西,却是只许信仰,不许研究。所以主张有神论的,归根便到学问范围以外。总要无神论发生,学问才会成立,所谓“本体论”才会成个问题。第二步的争辩,就是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或是唯物论、唯心论、心物并行论。其错综关系略如下:

既已将神造论打破,则万有的本体,自然求诸万有的自身。最初发达的,是从客观上求,于是有一元的唯物论或多元的唯物论。一元的唯物论,当很幼稚的时代,是在万物中拈出一物认它为万物之本。如希腊的德黎士Thales说水为万物之本,波斯教说火为万物之本,印度有地宗、水宗、火宗、风宗、空宗、方宗、时宗等。多元的唯物论,如中国阴阳家言“五行化生万物”,印度顺世外道言“四大(地、水、火、风)生一切有情”等。还有心物混杂的多元论,如印度胜论宗说万有由九种事物和合而生:一地,二水,三火,四风,五空,六时,七方,八我,九意。但多元论总是不能成立,因为凡研究本体的人,原是要求个“一以贯之”的道理,这种又麻烦又有罅漏的学说,自然不能满意。所以主张唯物论的人,结果趋向到一元。印度诸外道所说的“极微”,近世欧美学者说原子的析合、电子的振动,算是极精密之一元的唯物论了。以上所说各派的人都是向客观的物质求宇宙本体。但仔细研究下去,客观的物质是否能独立存在,却成了大问题。譬如这里一张桌子,一块黑板,拿常识看过去,都说是实有其物。但何以说它是有,是由我的眼看见,由我的心想到,然则桌子、黑板,是否能离开了我们意识独立存在?假如我们一群人都像桌子一般没有意识,是否世界上还能说有这块黑板?我们一群人都像黑板一般没有意识,是否世界上还能说有这张桌子?再换一方面说,诸君今日听我说了桌子、黑板之后,明天虽然把这桌子、黑板撤去,诸君闭眼一想,桌子、黑板依然活活现出来,乃至隔了许多年,诸君离开学校到了外国,一想起今日的情事,桌子、黑板还牢牢在诸君心目中。这样说来,桌子、黑板的存在,不是靠它的自身,是靠我们的意识。简单说,就是只有主观的存在,没有客观的存在。这一派的主张,就是唯心的一元论。在欧洲哲学史上,唯物、唯心两派的一元论,直闹了二千多年,始终并未解决,其中还常常有心物对立的二元论来调和折衷,议论越发多了。

再进一步,本体到底是“空”呀还是“有”呢?又成了大问题。主张唯物论的,骤看过去,好像是说“有”了,但由粗的物质推到原子,由原子推到电子,电子的振动,全靠那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力”,到底是“有”还是“空”,就很难说了。主张唯心论的,骤看过去,好像是说“空”了,但唯心论总靠我自己做出发点,“我”到底有没有呢?若是连我都没有,怎么能用思想呢?所以法国大哲笛卡儿有句很有名的话,说:“我思故我在。”我既不“空”,那么,宇宙本体,自然也都不“空”了。所以这“空有”的问题,也打了几千年官司,没有决定。

这是印度人和欧洲人研究本体论的大略形势。

佛说却和这些完全不同。佛说以为什么神咧、非神咧、物咧、心咧、空咧、有咧,都是名相上的话头。一落名相,便非本体。本体是要离开一切名相才能证得的。《大乘起信论》说得最好:

“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

心真如门是说本体,心生灭门是说名相。真如的本体怎么样呢?它说:

“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我们且看老子的本体论怎么说法?他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

又说:

“天法道,道法自然”。

又说: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又说: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又说: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又说: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又说: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又说: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我们要把这几段话细细地研究出个头绪来。他说的“先天地生”,说的“是谓天地根”,说的“象帝之先”,这分明说道的本体,是要超出“天”的观念来求它,把古代的“神造说”极力破除。后来子思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这都是说颠倒了。老子说的是“天法道”,不说“道法天”,是他见解最高处。

他说:“有物混成”。岂不明明说道体是“有”吗?他怕人误会了,所以又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然则道体岂不是“无”吗?他又怕人误会了,赶紧说:“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又说:“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然则道体到底是有还是无呢?老子的意思以为,有咧无咧,都是名相的边话,不应该拿来说本体。正如《起信论》说的:“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然则为什么又说有说无呢?所谓“因言遣言”,既已和我们说这“道”,不能不假定说是有物,你径认它是“有”却不对了,不得已说是“非有”。你径认它是“非有”,又不对了,不得已说是“非非有”。其实有无两个字都说不上,才开口便错,这是老子反复叮咛的意思。

究竟道的本体是怎么样呢?它是“寂兮寥兮”、“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东西,像《起信论》说的“如实空”。它是“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的东西,像《起信论》说的“如实不空”。它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东西,像《起信论》说的“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它是“可以为天下母”、“似万物之宗”、“是谓天地根”的东西,像《起信论》说的“总摄一切法”。《庄子·天下》篇批评老子学说,说它“以虚空不毁万物为实”。这句话最好。若是毁万物的虚空,便成了顽空了,如何能为万物宗、为天地根呢?老子所说,很合着佛教所谓“真空妙有”的道理。

他的名和相,本来是不应该说的,但既已开口说了,只好勉强找些形容词来,所以说:“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试看他怎么强为之容?他说了许多“寂兮寥兮”、“窈兮冥兮”、“惚兮恍兮,恍兮惚兮”。又说:“渊兮似……”、“湛兮似……”,又说:“豫焉若……犹然若……俨兮若……涣兮若……敦兮其若……旷兮其若……混兮其若……”。不直说“万物之宗”,但说“似万物之宗”;不直说“帝之先”,但说“象帝之先”;不直说“不盈”,但说“或不盈”;不直说“存”,但说“绵绵若存”。因为说一种相,怕人跟着所说误会了,所以加上种种不定的形容词,叫你别要认真。

“名”,也是这样。他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又说:“是谓玄牝。”又说:“玄之又玄。”又说:“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因为立一个名,怕人跟着所立误会了,所以左说一个,右说一个,好像是迷离惝恍,其实是表示不应该立名的意思。

然则我们怎么样才能领会这本体呢?佛经上常说“不可思议”,寻常当作“不能够思议”解,是错了。他说的是“不许思议”,因为一涉思议,便非本体。所以《起信论》说:“离念境界,唯证相应。”老子说的,也很有这个意思。他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又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又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因为要知道道的本体,是要参证得来的,不是靠寻常学问智识得来的,所以他又说:“绝学无忧。”

他又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也。”道的本体,既然是要离却寻常学问智识的范围去求,据一般人想来,离却学问智识,还求个什么呢?求起来有什么用处呢?怪不得要大笑了。

第二名相论

本体既是个不许思议的东西,所以为一般人说法,只得从名相上入手。名相剖析得精确,也可以从此悟入真理。佛教所以有法相宗,就是这个缘故。我们且看老子的名相论是怎么样?他的书第一章,就是说明本体和名相的关系。他说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断句有与旧不同处应注意。)

这一章本是全书的总纲,把体、相、用三件都提絜起来。头四句是讲的本体,他说:“道本来是不可说的,说出来的道,已经不是本来常住之道了。名本来不应该立的,立一个名,也不是真常的名了。”但是既已不得已而立些“名”,那“名”应该怎样分析呢?他第五、六两句说道:“姑且拿个‘无’字来名那天地之始,拿个‘有’字来名那万物之母罢。”上句说的就是《起信论》的“心真如门”,下句说的就是那“心生灭门”,然则研究这些名相有什么用处呢?他第七、第八两句说:“我们常要做‘无’的工夫,用来观察本来的妙处。又常要做‘有’的工夫,用来观察事物的边际。”他讲了这三段话,又怕人将有无分为两事,便错了,所以申明几句,说:“这两件本来是同的,不过表现出来名相不同,不同的名叫做有无,同的名叫做什么呢?可以叫做‘玄’。”这几句又归结到本体了。(附言:老子书中许多“无”字,最好作“空”字解。“空”者像一面镜,镜内空无一物,而能照出一切物象。老子说的“无”,正是这个意。)

然则名相从哪里来呢?老子以为从人类“分别心”来。他说道: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他的意思是说:“怎么能知道有‘美’呢?因为拿个‘恶’和它比较出来,所以有‘美’的观念,同时便有‘恶’的观念。怎么能知道有‘善’呢?因为拿个‘不善’和它比较出来,所以有‘善’的观念,同时便有‘不善’的观念。所谓‘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等等名词,都是如此。”他以为,宇宙本体原是绝对的,因这分别心,才生出种种相对的名。所以他又说: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阅”同说,“众甫”谓万物之始)。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意谓:“人类既造出种种的名,名一立了,永远去不掉,就拿名来解说万有。我们怎么样能知道万有呢?就靠这些名。”《楞严经》说的“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即是此意。

既已有名相,那名相的孳生次第怎么样呢?他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段话很有点奇怪,为什么不说“一生万物”呢,为什么不说“一生二,二生万物”呢,又为什么不说“二生四,四生万物”呢?若从表面上文义看来,那演的式是:

一二三万物

这却有什么道理讲得通呢?我想老子的意思,以为一和二是对待的名词,无“二”则并“一”之名亦不可得。既说个“一”,自然有个“二”和它对待,所以说“一生二”。一二对立,成了两个,由两个生出个“第三个”来,所以说“二生三”。生出来的“三”,成了个独立体,还等于“一”,随即有“二”来和它对待,生的“三”不止一个,个个都还等于“一”,无数的一和二对待,便衍成万了,所以说“三生万物”。今试命一为甲,命二为乙,命所生之三为丙丁戊己等,那演的式应该如下:

生物的雌雄递衍,最容易说明此理。其他一切物象事象,都可以说是由正负两面衍生而来,所以老子说: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天地”即是“阴阳”、“正负”的代表符号,亦即是“一二”的代表符号。他拿乐器的空管比这阴阳、正负相摩相荡的形相,说它本身虽空洞无物,但动起来可以出许多声音,越出越多。这个“动”字,算得是万有的来源了。

然则这些动相是从哪里来呢?是否另外有个主宰来叫它动?老子说:

“道法自然。”

又说:

“莫之命而常自然。”

“自然”是“自己如此”,参不得一毫外界的意识。“自然”两个字,是老子哲学的根核,贯通体、相、用三部门。自从老子拈出这两个字,于是崇拜自然的理想,越发深入人心,“自然主义”成了我国思想的中坚了。

老子以为宇宙万物自然而有动相,亦自然而有静相,所以说: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

“复”字是“往”字的对待名词,“万物并作”,即所谓“动而愈出”,所谓“出而异名”,都是从“往”的方面观察的。老子以为无往不复,从“复”的方面观察,都归到它的“根”。根是什么呢?就是“玄牝之门,绵绵若存”的“天地根”,就是“橐籥”,就是“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所以他又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是回复到本体论了。若从纯粹的名相论上说,“无”决不能生“有”。老子的意思,以为万有的根,实在那“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的本体。既已一切俱非,所以姑且从俗,说个“无”字,其实这已经不是名相上的话。

老子既把名相的来历说明,但他以为这名相的观念不是对的。他说:

“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之,知之所以不治。”(从胡适校本)

这是说:“既制出种种的名,人都知有名,知有名便不治了。”这话怎么讲呢?

他说: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又说:

“名与身孰亲,得与亡孰病?”

又说: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人之迷,其日固已久。”

老子以为名相都由人类的分别心现出来,这种分别心靠得住吗?你说这是善,那是恶,其实善恶就没一定的标准,一定的距离。你想的是得,怕的是失,其实得了有什么好处,失了有什么坏处呢?人人都求福畏祸,殊不知祸就是福,福就是祸。《老子》全部书中,像这类的话很多,都含着极精深的道理。我们试将他“善之与恶,相去何若”这两句来研究一下。譬如欧洲这回大战,法国人恨不得杀尽德国人,德国人恨不得杀尽英国人。试问他,你这种行为是善么?他说,是善呀。为什么是善?他说是我爱国,爱国便是善。其实据我们旁观看起来,或者几十年以后的人看起来,这算得是善吗?又如希伯来人,杀了长子祭天叫做善,不肯杀的叫做恶,到底谁善谁恶呢?又如中国人百口同居叫做善,弟兄分家叫做恶,到底谁善谁恶呢?老子说:“善之与恶,相去何若?”就是此意。他以为标了一个善的标准,结果反可以生出种种不善来,还不如把这种标准除去倒好些。他以为这种善恶的名称,都是人所制的,和自然法则不合,却可恨的“自古及今,其名不去”,故说是“人之迷其日已久”。懂得这点意思,才知道他为什么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为什么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为什么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为什么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些都不是诡激之谈,实在含有许多真理哩。

老子以为,这些都是由分别妄见生出来,而种种妄见,皆由“我相”起。所以说: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这是破除“分别心”的第一要著,连自己的身都不肯自私,那么,一切名相都跟着破了。所以他说:

“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所谓“无名之朴”,就是把名相都破除,复归于本体了。

老子这些话对不对,我且不下批评,让诸君自由研究,但我却要提出一个问题,就是“无名之朴”和“自然主义”有无冲突?老子既说:“莫之命而常自然。”那自然的结果,是个“动而愈出”、“万物并作”。老子对于这所出的所作的,都要绝它、弃它、去它,恐怕不是“自然”罢?我觉得老子学说有点矛盾,不能贯彻之处,就在这一点。

第三作用论

五千言的《老子》,最少有四千言是讲道的作用,但内中有一句话可以包括一切,就是:

“常无为而无不为。”

这句话书中凡三见,此外互相发明的话还很多,不必具引。这句话直接的注解,就是卷首那两句:“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就是常无为;常有,就是无不为。

为什么要常无为呢?老子说: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上文说过,《老子》书中的“无”字,许多当作“空”字解,这处正是如此。寻常人都说空是无用的东西,老子引几个譬喻说,车轮若没有中空的圆洞,车便不能转动。器皿若无空处,便不能装东西。房子若没有空的门户窗牖,便不能出入不能流通空气。可见空的用处大着哩。所以说:“无之以为用。”老子主张无为,那根本的原理就在此。

老子喜欢讲无为,是人人知道的,可惜往往把无不为这句话忘却,便弄成一种跛脚的学说,失掉老子的精神了。怎么才能一面无为,一面又无不为呢?老子说: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又说: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又说:

“万物峙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居,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功成而不居。这几句话,除上文所引三条外,书中文句大同小异的还有两三处。老子把这几句话三翻四覆来讲,可见是他的学说最重要之点了。这几句话的精意在哪里呢?诸君知道,现在北京城里请来一位英国大哲罗素先生天天在那里讲学吗。罗素最佩服老子这几句话,拿他自己研究所得的哲理来证明。他说:“人类的本能,有两种冲动,一是占有的冲动,一是创造的冲动。占有的冲动,是要把某种事物据为己有。这些事物的性质,是有限的,是不能相容的。例如经济上的利益,甲多得一部分,乙、丙、丁就减少得一部分。政治上权力,甲多占一部分,乙、丙、丁就丧失了一部分。这种冲动发达起来,人类便日日在争夺相杀中,所以这是不好的冲动,应该裁抑的。创造的冲动正和它相反,是要某种事物创造出来,公之于人。这些事物的性质是无限的,是能相容的。例如哲学、科学、文学、美术、音乐,任凭各人有各人的创造,愈多愈好,绝不相妨。创造的人,并不是为自己打算什么好处,只是将自己所得者传给众人,就觉得是无上快乐。许多人得了他的好处,还是莫名其妙,连他自己也莫名其妙。这种冲动发达起来,人类便日日进化,所以这是好的冲动,应该提倡的。”罗素拿这种哲理做根据,说老子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专提倡创造的冲动,所以老子的哲学,是最高尚而且最有益的哲学。

我想罗素的解释很对。老子还说: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峙,功成而不处。”

损有余而补不足,说的是创造的冲动,是把自己所有的来帮助人。损不足以奉有余,说的是占有的冲动,是抢了别人所有的归自己。老子说:“什么人才能把自己所有的来贡献给天下人?非有道之士不能了。”老子要想奖励这种“为人类贡献”的精神,所以在全书之末用四句话作结。说道: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几句话,极精到又极简明。我们若是专务发展创造的本能,那么,他的结果,自然和占有的截然不同。譬如我拥戴别人做总统做督军,他做了却没有我的分,这是“既以为人己便无”了。我把自己的田产房屋送给人,送多少自己就少去多少,这是“既以与人己便少”了。凡属于“占有冲动”的物事,那性质都是如此。至于创造的冲动却不然,老子、孔子、墨子给我们许多名理学问,他自己却没有损到分毫。诸君若画出一幅好画给公众看,谱出一套好音乐给公众听,许多人得了你的好处,你的学问还因此进步,而且自己也快活得很,这不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吗?老子讲的“无不为”就是指这一类。虽是为实同于无为,所以又说:“为无为则无不治。”

篇末一句的“为而不争”,和前文讲了许多“为而不有”,意思正一贯。凡人要把一种物事据为己有,所以有争,“不有”自然是“不争”了。老子又说:“上仁为之而无以为。”韩非子解释他,说是:“生于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也。”(《解老篇》)无求报之心,正是“无所为而为之”,还有什么争呢?老子看见世间人实在争得可怜,所以说: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然则有什么方法叫人不争呢?最要紧是明白“不有”的道理,老子说: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

老子提倡这无私主义,就是教人将“所有”的观念打破,懂得“后其身外其身”的道理,还有什么好争呢?老子所以教人破名除相,复归于无名之朴,就是为此。

诸君听了老子这些话,总应该联想起近世一派学说来,自从达尔文发明生物进化的原理,全世界思想界起一个大革命,他在学问上的功劳,不消说是应该承认的。但后来把那“生存竞争优胜劣败”的道理,应用在人类社会学上,成了思想的中坚,结果闹出许多流弊。这回欧洲大战,几乎把人类文明都破灭了,虽然原因很多,达尔文学说,不能不说有很大的影响。就是中国近年,全国人争权夺利像发了狂,这些人虽然不懂什么学问,口头还常引严又陵译的《天演论》来当护符呢,可见学说影响于人心的力量最大,怪不得孟子说“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了。欧洲人近来所以好研究老子,怕也是这种学说的反动罢。

老子讲的“无为而无不为”、“为之而无以为”这些学说,是拿他的自然主义做基础产生出来。老子以为,自然的法则,本来是如此,所以常常拿自然界的现象来比方。如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又说:“上善若水。”都讲的是自然状态和“道”的作用很相合,教人学它。在人类里头,老子以为小孩子和自然状态比较的相近,我们也应该学他。所以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又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又说:“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又说:“圣人皆孩之。”然则小孩子的状态怎么样呢?老子说: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小孩子的好处,就是天真烂漫,无所为而为。你看他整天张着嘴在那里哭,像是有多少伤心事,到底有没有呢?没有,这就是“无为”。并没有伤心,却是哭得如此热闹,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老实讲,就是一个“无所为”。这“无所为主义”最好。孔子的席不暇暖,墨子的突不得黔,到底所为何来?孔子、墨子若会打算盘,只怕我们今日便没有这种宝贵的学说来供研究了。所以老子又说:“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说的是“别人都有所为而为之,我却是像顽石一般,什么利害得丧的观念都没有”。老子的得力处就在此。所以他说:“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又说:“成功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以为自然状态应该如此,他既主张“道法自然”,所以要效法它,于是拿这种理想推论到政术,说道: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又说: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绳结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我们试评一评这两段话的价值,“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这两句,很为后人所诟病,因为秦始皇、李斯的“愚黔首”,都从这句话生出来,岂不是老子教人坏心术吗?其实老子何至如此?他是个“为而不有”的人,为什么要愚弄别人呢?须知,他并不是光要愚人,连自己也愚在里头。他不说的“我独顽似鄙”、“我独如婴儿之未孩”吗?他以为,从分别心生出来的智识总是害多利少,不如捐除了它。所以说:“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这分明说,不独被治的人应该愚,连治的人也应该愚了。然则他这话对不对呢?我说,对不对暂且不论,先要问做得到做不到?小孩子可以变成大人,大人却不会再变成小孩子。想人类由愚变智有办法,想人类由智变愚没有办法。人类既已有了智识,只能从智识方面,尽量地浚发,尽量地剖析,叫他智识不谬误,引到正轨上来,这才算顺人性之自然,“法自然”的主义才可以贯彻。老子却要把智识封锁起来,这不是违反自然吗?孟子说:“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须知所谓“泊然如婴儿”这种境界,只有像老子这样伟大人物才能做到,如何能责望于一般人呢?像“小国寡民”那一段,算得老子理想上之“乌托邦”。这种乌托邦好不好,是别问题。但问有什么方法能令它出现,则必以人民皆愚为第一条件。这是办得到的事吗?所以司马迁引了这一段,跟着就驳他,说道:“神农以前吾不知矣,若至《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矜夸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史记·货殖列传》)这是说老子的理想决然办不到,驳得最为中肯。老子的政术论所以失败,根本就在这一点。失败还不算,倒反叫后人盗窃他的文句,做专制的护符,这却是老子意料不到的了。

老子书中许多政术论,犯的都是这病,所以后人得不着它用处,但都是“术”的错误,不是“理”的错误。像“不有”、“不争”这种道理,总是有益社会的,总是应该推行的,但推行的方法,应该拿智识做基础,智识愈扩充,愈精密,真理自然会实践。老子要人灭了智识,冥合真理,结果恐怕适得其反哩。

老子教人用功最要紧的两句话,说是: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他的意思说道:“若是为求智识起见,应该一日一日地添些东西上去。若是为修养身心起见,应该把所有外缘逐渐减少它。”这种理论的根据在哪里呢?他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这段话对不对呢?我说完全是对的。试举一个例,我们的祖宗晚上点个油灯,两根灯草,也过了几千年了,近来渐渐用起煤油灯,渐渐用起电灯,从十几支烛光的电灯加到几十支、几百支,渐渐大街上当招牌上的电灯,装起五颜六色来,渐渐又忽燃忽灭的在那里闪。这些都是我们视觉渐钝的原因,又是我们视觉既钝的结果。初时因为有了亮灯,把目力漫无节制地乱用,渐渐地消耗多了。用惯亮灯之后,非照样的亮,不能看见。再过些日子,照样的亮也不够了,还要加亮,加——加——加——加到无了期。总之,因为视觉钝了之后,非加倍刺激,不能发动他的本能,越刺激越钝,越钝越刺激,原因结果,相为循环。若照样闹下去,经过几代遗传,非“令人目盲”不可。此外五声五味,都同此理。近来欧美人患神经衰弱病的,年加一年,烟酒等类麻醉兴奋之品,日用日广,都是靠它的刺激作用。文学、美术、音乐,都是越带刺激性的越流行,无非神经疲劳的反响。越刺激,疲劳越甚,像吃辣椒、吃鸦片的人,越吃量越大。所以有人说,这是病的社会状态,这是文明破灭的征兆。虽然说得太过,也不能不算含有一面真理。老子是要预防这种病的状态,所以提倡“日损”主义。又说:

“治人事天莫若啬。”

韩非子解这“啬”字最好,他说:

“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众人之用神也躁,躁则多费,多费谓之侈。圣人之用神也静,静则少费,少费谓之啬。……神静而后和多,和多而后计得,计得而后能御万物。”(《解老篇》)

这话很能说明老子的精意,老子说:“去甚去奢去泰。”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说:“致虚极,守静笃。”都是教人要把精神用之于经济的,节一分官体上的嗜欲,得一分心境上的清明。所以又说: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凡官体上的嗜欲,那动机都起于占有的冲动,就是老子所谓“欲得”。既已常常欲得,自然常常不会满足,岂不是自寻烦恼?把精神弄得很昏乱,还能够替世界上做事吗?所以老子“少私寡欲”的教训,不当专从消极方面看它,还要从积极方面看它。他又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自知、自胜两义,可算得老子修养论的入门了。

常人多说老子是厌世哲学,我读了一部《老子》,就没有看见一句厌世的语。他若是厌世,也不必著这五千言了。老子是一位最热心肠的人,说他厌世的,只看见“无为”两个字,把底下“无不为”三个字读漏了。

《老子》书中最通行的话,像那“不敢为天下先”、“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谷”、“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都很像是教人取巧。就老子本身论,像他那种“为而不有,长而不宰”的人,还有什么巧可取?不过,这种话不能说它没有流弊,将人类的机心揭得太破,未免教猱升木了。

老子的大功德,是在替中国创出一种有系统的哲学。他的哲学,虽然草创,但规模很宏大,提出许多问题供后人研究。他的人生观,是极高尚而极适用。庄子批评他,说道:“以本为精,以末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这几句话可当得老子的像赞了!

(节选自《老子哲学》,1920年作。

原刊1921年5月、8月《哲学》第1—2期。)

同类推荐
  • 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上册)

    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上册)

    上世纪80年代,有识之士提出了现当代文学的整体观问题,并力图贯通曾被政治意识形态“阻隔”的现代与当代文学的历史。“整体观”或者“20世纪文学”的构想是带革命性的,它使现当代文学史的写作掀开了新的一页。然而,时至今日,我们却发现,在获得了一种宏观学术视野的同时,或者在被输入了一个新思维框架的同时,我们并没有真正获得如何“贯通”和将整体观“具体化”的途径,整体观也还没有真正渗透进文学史的骨骼和血脉之中。因为我们需要追问:究竟在哪些重大问题上,现、当代文学原本就是贯通着的?对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来说,这就形成了一个有待于不断发现的学术空间。
  • 冷眼看文坛:在学院于媒体之间

    冷眼看文坛:在学院于媒体之间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当代文坛批判的专著,部分章节已经在期刊发表过,涉及到当代热点文化现象探析、当代文学代表作家批评、当代文坛弊端批判、当代文学生产机制探讨、当代期刊观察、作家协会制度研究、网络文学批评等。
  • 放飞的心

    放飞的心

    本书是作者原创性抒情诗歌,分为景之赞、情之咏、心之诵三部分,分别是写景状物、抒情感怀、智慧哲思。
  • 名家讲堂·吴小如讲杜诗

    名家讲堂·吴小如讲杜诗

    很多人喜欢杜诗,杜诗有其独有的风格,本书将为你讲述吴小如对于杜诗的理解。
  • 好时光

    好时光

    自2006年出版第一本个人诗集,已过去六年。光阴荏苒,恍然如梦。这六年是青春岁月最真实的见证。生命中珍贵的善缘被一一遇见,疼痛和锤炼一一经历。也许得到和失去了些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成长过程中心灵和智慧开启——瞬间的灵感,犹如冥冥之中不可言说神灵的指引和护佑、仁慈智慧的光芒顷刻注满,将我从黯淡、琐碎、奔波的尘世生活中提升、擦亮,看见那些“看不见的金黄”,听见“下午的麦田”的心跳……于是有了这本诗集,你所触摸到的呼吸……
热门推荐
  • 恋上冷公主

    恋上冷公主

    她狡诈、冷血、腹黑、机智、美得让人看不透从小被人抛弃而无意中被一位老头捡到谁知那老头竟然是世界首富!老头把她送去杀人不眨眼的地方练习...3年后回归、已不再是柔弱而是离城千金他腹黑、强大、霸道、帅气、骨灰男级。当她遇上他会遇上怎么样的结局呢?拭目以待咯...各种困哪等着他们........
  • 天心苦海录

    天心苦海录

    墨家有名的废物大少在族中受尽欺凌,成人礼前,发现了母亲遗物之中的秘密,从此一飞冲天,天才鬼才尽为垫脚之石,豪门大势成其修道之阶,苦海争渡我必鱼跃九天。书友群247403914
  • 道语

    道语

    华清门下萧遥下山修行游历偶遇祁国南宫月,二人同生共死性情相投而相恋,哪知二人之恋触发天下修仙乱势。各种异兽现世,诡异的鬼宗,神秘的天宗,虚幻的魅宗,正统的华清,飘逸的凤仙,刚烈的雷云,邪恶的巫教等等势力缠绕在一起。种种欲望人心的交锋,情感的碰撞为大家解析何谓之情,何谓之道。
  • 温公续诗话

    温公续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本草饮食良方

    本草饮食良方

    《本草饮食良方》介绍了各类本草的营养结构、营养功效、存贮方法、最佳食法、科学搭配、特色菜肴等。根据《本草饮食良方》提供的正确饮食法则,您能轻轻松松挑到适合自己的本草饮食良方,补充到所需的营养素。《本草饮食良方》内容科学,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各类人士使用。
  • 你住我心,如满月居于夜

    你住我心,如满月居于夜

    五年没见的丈夫突然回家,却是为了……一次意外,她珠胎暗结,对方找上门逼婚,她迫于无奈出嫁。却未曾想,新婚之夜,新郎却飞往美国,扔下她一人成为众人的笑柄。五年间,她独自一人照顾先心病的儿子,而他却与心头爱缠绵。后来,他们携手归来,将离婚协议书送到她面前,任由着心头爱将她一步步逼向绝境。终于,她如他所愿要不吵不闹的转身离开时,他却死死不肯松手。再后来,他在她悲凉的目光中,狠狠的扼住了她的喉咙:“阿瓷,这一切,都是你逼我的!”长日尽处,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将看到我的疤痕,知道我曾经受伤,也曾经痊愈。
  • 魅之患

    魅之患

    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现有任小玲披挂上阵,利用自己的智谋和手段,游离在各大势力当中,身为一个女孩的她,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 儿童育养热点问题解答

    儿童育养热点问题解答

    这是一本专门为广大家长编写的大众科普读物。《儿童育养热点问题解答》针对当今社会广大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最为常见并令家长最为困惑不安的一些热点问题,就问题的成因、危害及应对办法,作了深入浅出的科学解答,以指导帮助家长采用正确的育养方法使孩子健康成长。《儿童育养热点问题解答》科学实用,通俗易懂,是广大家长的良师益友。
  • 宝刀妹子乃别跑

    宝刀妹子乃别跑

    女主白宝刀是山寨大王之女,忽遇灭寨之灾,宝刀流落小镇,遇神秘少年兼思,一同被纸业老板简竹收留,研究生意技巧,以便在镇上立足,恰逢原来富商子慕飞家破人亡,也加入他们一行,纸店刚有起色,宝刀与兼思被关进秘室,出来后发现遍地已卷入本城城君儿子争位的战争中。原来兼思就是二少君,有人借他的名义掀起大战。宝刀偕兼思一起慢慢推求真相,发现简竹来头不小、野心甚伟,宝刀父亲之死别有隐情,大少君则非置兼思于死地不可。群雄逐鹿,宝刀卷在其中,保得住性命,却保不住爱情。
  • 顾你倾城:绝色七小姐

    顾你倾城:绝色七小姐

    世人皆知她痴傻、丑陋不堪,还是顾家的废柴七小姐,不能习武。她笑世人都愚钝,不分是非,却不知她丑陋的面具下,是绝世倾城的容颜,天资般的聪明。一朝穿越,她成了顾家人人喊打的废柴七小姐,顾小七很愤怒,非常愤怒,不能习武,那她的灵宠从何而来。庶女个个欺压,连老家的狗奴才都欺负到她头上来了,真是老虎不发威,还真当她是病猫啊。于是,她扭转乾坤,却在其中不小心惹到了风华绝代的七王爷,从此纠缠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