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一杯菊花茶吗?”刚在左岸的上岛咖啡坐定,就听到服务员亲切的询问。我会心地笑了:“对!菊花茶。”——想想我在这里已算是常客了。耳边有音乐,窗外是安静的小巷、午后的阳光和书店,趁着如此美好的氛围,还是先写写刚刚被我读完的俞晓群先生的《前辈》吧。
买俞先生的书几乎是没有犹豫的(同时买来的还有他的《这一代的书香》),这缘于几年前读过他的《人书情未了》,我曾被他的激情和理想打动。编辑只是一个普通的职业,是众多职业中的一种,而俞先生却是怀着发自内心的感情投入其中,超越了编辑的职业本身,用一种理想主义的文化情怀去践行和诠释,他的表述里便多了一层感人的东西。
从张元济到陈原,俞先生在这本《前辈》里介绍了十一位出版家。当然,有些是众所周知的出版大家,有些是对于出版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作家、学者,在作为资深出版人的俞先生看来,每一位前辈都有值得后人学习的可贵的精神。他本人,就是怀着这样的精神,执着耕耘,倾心编写《新世纪万有文库》《幼童文库》《小学生文库》……致力于文化的传承。我感动于他微博上的“书之爱,出版之爱,文化之爱”。
这些精神同样激励和感染着我。
我不想将我受到的教育、启发和收获一一列出了,书籍对一个人的熏染是潜移默化的,并非任何时候都能立竿见影地被一一道出,但我想谈谈这些前辈当中尚能与我发生一点看得见的联系的一两位、两三位。
先说说邹韬奋吧,我不能忘记韬奋先生不是因为他的《生活》周刊,不是因为他的流亡生涯,而是在我读大学的时候,曾经获得过“韬奋新苗奖”的奖学金。从此我便对他多了一份关注,多了一份接近,多了一份好感,多了一份感激,忽然之间感觉他是那么地近在眼前。它的意义完全不在于那几百块钱的奖励,而是使我切身地感觉到一种精神和理念的传承,一种激励和鼓舞,仿佛看到他依然活着,微笑着从新闻教科书里走出来,走向了现实的生活,走到我们身边。那同样是一份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基于“韬奋精神”,倡导“生活、读书、新知”的三联书店也正是我非常喜爱的书店,“三联”的品牌是我一直信任的品牌。它的出版物有文化、有内涵、有品位、有品质,像是一面文化的旗帜,常常使人眼前一亮并心生温暖。它并不惊艳,但持久、有力,如涓涓细流,给心灵以润泽。
关于韬奋,俞晓群先生在文章最后的描述是感人的,“我点击韬奋先生的名字,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夜,在天光微露的时候,猝然躺倒在他深爱的土地上。他仰卧在那里,清澈的目光,凝视着灿烂的星空。一个小姑娘依偎在他的身边,晃着他的臂膀呼唤着:怎么办?怎么办?此时,他已经没有了说话的力气,但他还是顽强地抬起手,奋力写下三个字:‘不要怕’。此时,我慢慢地清醒过来,眼中含满了泪。”读到这,我的眼睛也有些湿润了……
再说说王云五,被他触动是因为他发明的五角号码字典。听俞先生说五角号码是王云五先生的发明,顷刻让我联想起我老爸使用的就是这种字典,我不知道爸爸是在什么时候、在哪里学的这种检字法,也许是在部队,但我想它一定给老爸带来了不少便利。虽然所谓的“五角号码”对我来说是全然陌生的、过时的,但我相信在那个时代它一定也惠及了很多人,按照俞晓群先生的说法,“此法流传极广,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图书馆等,都据此为中文图书检索”。
据说王云五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但我想,一个人的功与过,是与非,为后人评判的时候依然应该一分为二吧(当然俞先生做到了这点),比如就其发明检字法这一点,竟让与那个年代颇有隔阂的我顿时倍感亲切。除了亲切,似乎还有一点点的感激。
还有吕叔湘,在读这本书之前,这个名字不知道在我的记忆里已经出现过多少次了,具体曾经在哪见过却已经记不清楚了,但他老是出现,以至于在头脑中形成定势的印象——他是一位严谨的语言大师,在文字学上应该有极高的造诣,除了这些,俞先生在书中还突出了他对出版的贡献。总之,收获颇多。
关于他们的出版思想,我想大家还是亲自去读这本《前辈》吧。俞先生在结尾处的感慨发人深省:“我却在想,在一个最讲究文化传承的行业里,从张元济、王云五,直到陈原,他们在百余年的出版实践中,接续着一个偌大民族的文化薪火。现在他们人生的绝唱都已经落幕。我们讴歌那旷世才子的华章,我们赞叹那落日飞霞的瑰丽。然后呢?望着他们绝尘而去的背影,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前辈:从张元济到陈原》,俞晓群,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第1次)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