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641200000013

第13章 足衣罗袜:渐行渐远的步履足屐(1)

鞋子和袜子是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鞋袜被泛称为“足衣”。由于记载人类社会生活情况的符号——文字出现较晚,这使得人类在有文字记载之前的大约100多万年间包括服饰形象在内的一切社会生活都很难找到准确的记载,而且史书中有关鞋袜的记载相对较少,因之我们只能通过考古的手段和一些零星的史书记载,甚至历史传说去约略推测鞋袜的发展情况。

远古时期无履制规定,人们赤足裸身。但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必须彼此依靠才能生存。为了抵御来自自然界的侵袭和野兽的伤害,原始人不仅群居而生,而且还共同从事狩猎、采集等生产劳动,以获取食物,然后平均分配。在采集狩猎的过程中跋山涉水,脚很容易为碎石和针刺等所伤,苦不堪言,因此他们便尝试将树叶、兽皮等绑缚在脚底,保护脚掌。大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袜。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对所着之足衣进行分工,出现了专践于地的鞋和衬于鞋内的袜子。

足衣足袋系千年——袜子的产生与发展足衣或足袋,一般是古人对袜子的称呼。《说文》中说:“……足衣也。”作为一种穿在脚上的服饰用品,袜子起着保护脚和美化脚的作用。“袜子”一词最早见于《中华古今注》,曰:“三代及周著角……以带系于踝。”“三代”是指我国最早有记载的夏、商、周时期,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角”应该是用兽皮制作的原始袜子,所以写作。后来,随着纺织品的出现,袜子又由兽皮发展到用布、麻、丝绸制作,也相应地改为,最后步步简化而成为今天我们所说的“袜”。“袜”字的嬗变过程,其实蕴含了中华文明历史的发展进程。

古时袜子的形制大约可以分为有筒袜、系带袜、裤袜、分趾袜、光头袜和无底袜等六种。其中有筒袜的袜筒长短不一,有的长至腹部,有的仅至踝间。系带袜为的是穿着时不易脱落。分趾袜是将拇趾与另外四趾分开,形如丫形,俗称丫头袜。光头袜和无底袜多用于古代缠足的妇女,俗称半袜。

夏商周时期的袜子呈三角形,属于系带袜,只能套在脚上,然后再用绳子系在踝关节上。这种袜子一直延续到汉代。《韩非子》中曾记述:“文王伐崇,至凤黄(凰)墟,手解,因自结。”意即周文王征讨崇国,在凤凰墟自己手扎袜带。直到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三角袜才开始被一种新型的袜子代替。

自纺织品出现后,人们的袜子虽开始用纺织品制作,不过皮袜仍然存在,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皮袜往往比布帛之袜更加保暖实用。

周时人们着袜有着极为严格的礼仪规范。臣下见君主时,必须先将履袜脱掉才能登堂,不然就是失礼。《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就记载了这样的故事:一次卫国君主与诸大夫饮酒,褚师声子未脱袜子就登上席子,卫侯见了大怒,褚师声子惧怕惩罚,赶快逃走了。脱袜上堂这是当时的一般常识,对于平辈和身份相称之人来说,脱履之后,在室内是否脱袜子,悉听尊便。但如果是长辈或身份比自己高的人和自己在一起,则不能穿着袜子,只能光脚。清人赵翼《陔余丛考》曰:“古人席地而坐,故登席必先脱其履……然臣见君,则不惟脱履,兼脱其袜。”这种情况在民间也有反映,比如当时的妇女在服侍翁姑时也不能穿袜子,以跣足为敬。《淮南子》中就有“子妇跣足上堂,跪而斟羹”的记载。既然是跣足,就是不履不袜。可见古代妇女在长辈面前也和男子一样,以脱袜跣足为礼为尚。

当然贫困的老百姓并不能经常穿着布帛制成的袜子,袜子当时多被上层人士穿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是当时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如《史记·滑稽传》记载:“东郭先生贫困,衣敞,履不完。行雪中,履有上无下,足尽践地。道中人笑之,东郭先生应之曰:‘谁能履行雪中?’令人视之,其上履也,其履下处乃似人足者乎。”东郭先生的鞋子没有底,也没有穿袜子,只能双脚踏在雪地上,一个个脚趾印历历在目。

秦汉时期的袜子是用熟皮和布帛做成的,富贵人家可穿丝质的袜子。袜高一般一尺余,上端有带,穿时用带束紧上口,其色多白,但祭祀时着用红色。袜最精者用绢纱,并绣有花纹。袜子形制多为袜头齐,后开口,开口处并附袜带,用绢、纱制成。袜为双层,袜面用较细的绢,袜里用稍粗的绢。整个袜子可用一块布制成。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女袜是用素绢做成,里外两层,袜面用绢较细,袜里用绢较粗。袜筒后开口,开口处附有袜带,袜带是素纱的。袜的号码为23厘米和23.4厘米,袜筒高21厘米和22.5厘米,头宽10厘米和8厘米,口宽12.7厘米和12厘米。以现在的眼光看来,这种袜子的制作技术较高。如果由此为始,我国缝制袜子的工艺也已有2000年多年的历史了,这比欧洲国家要早很多。

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出土的另一双女袜以麻制成,素而无绣,底长约22厘米,质地和做工要比马王堆出土的袜子稍差。这一时期见于史载的还有锦袜、绫袜、袜、绒袜、毡袜等。

东汉时织袜技术较为高超,如1959年新疆民丰大沙漠1号墓出土的东汉的足衣珍品,基本上呈长筒状,足趾部分略收小,左长45.5厘米、宽17.5厘米;右长43.5厘米、宽17.3厘米。左右稍有差异。质地为平纹经锦,底色为绛色,上用白、宝蓝、浅驼、浅橙色织成鸟兽云纹和“延年益寿大宜子孙”八字铭文。夏鼐先生在《新疆新发现的古代丝织品——绮、锦和刺绣》(《考古学报》1963年1期)一文中研究指出,这种锦需要75片提花综才能织成,是当时制作最复杂的一种织物。足见当时织袜技术之高超。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袜子多用麻布、帛、熟皮制作。传说魏文帝曹丕有个美丽聪明的妃子,她觉得角袜粗拙,样子难看,穿着不便,就试着用稀疏而轻软的丝编织成袜子,并把袜样由三角型改成了类似现代的袜型。于是,袜子由过去的“附加式”换成了贴脚的“依附式”。当然这样的故事未必可信,但此时确实出现了丝织的袜子,叫做罗袜。曹植作《洛神赋》中就有关于这种袜子的描述:“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唐代贵族的袜子多用锦线织成,唐冯贽《记事珠》中曾记述杨贵妃死后在冯嵬遗落锦袜一只:“杨贵妃死之日,冯嵬媪得锦袜一只。”

宋代出现了裤袜,从江西德安出土的南宋绸女裤袜来看,这种袜子一般呈圆头状,后开口,并钉有两根丝带,袜脚下缘缝有一周环绕的丝线,中间用丝线织成袜底。

元代棉花广泛种植后,袜子多用棉布制作。

嘉靖年间,流行镇江毡袜。万历以后,男子开始服油墩布袜。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又出现了供贵族使用的白色羊绒袜,平民则穿旱羊绒袜。

清代民间的袜子一般也用棉布制成,贵族则用绸缎制袜。故宫所藏皇帝的袜子多以金缎为边,通绣纹彩。1879年,欧洲国家将针织品输入中国,洋袜、手套以及其他针织品通过上海、天津、广州等口岸传入内地。受其影响,商人们在沿海主要进口商埠相继办起了针织企业,袜子自此后也多是针织产品。

跣足着履屐负载

数十万年以前,人类为了保护脚部不受伤害,己学会了用动植物的皮或茎裹脚。特别是狩猎后剩下的皮革,质地坚韧耐磨,防寒保暖,被用来当作服饰和“鞋袜”穿。这应该是人类最初的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纺织业的进步,布料、丝绸等物亦用来制作鞋子,并与皮革、麻草组合应用,形成了样式各异、质地有别的鞋制品。《世本》中就记载:“于则作履。”宋衷注曰:“于则,黄帝臣,草屦曰……麻皮曰履。”

殷商时期,鞋的式样、做工和装饰已十分考究,用材、施色、图案也根据服饰制度被严格规定,成为冠冕之服中的主要内容,并且每个朝代鞋的造型、色彩都随着制服形式的变化而变化。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鞋履,不论以何种材料制成,都统称为“屦”。周代的足衣(鞋类)统称为“屦”或“履”。“屦”和“履”字义相通,是不同时期对足衣的不同称谓。周代设有“屦人”一职,隶属于天官之下,专掌王及王后所用的各种鞋履。如《周礼·天官》所记:“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屦,为赤舄、黑舄、赤……黄……青句、素屦、葛屦。”文中提到的“舄”和“屦”是指周代的鞋子。舄,是加厚底的鞋子;

是指牙底相接的缝处,在其间有缀条;句,是指屦顶头上翘起的部分。

和着袜一样,西周时期穿着鞋子也有很多礼仪上的规定。如《礼记·曲礼》记称:“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侍坐于长者,屦不上于堂,解屦不敢当阶,就屦,跪而举之。”就是说看到门口已放着两双屦时,表明屋里已有两人,为了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只能在听到里面的人高声说话时才可进去;进去前先将屦脱下,放在门口石阶之下;出来再穿时,必须采取蹲跪之势。这里涉及到古代穿着鞋履的一些礼俗,此时桌椅等家具尚未出现,人们多席地而坐,这种席子既是地席,也是坐席,到了晚上,又成了卧席,为保持席子的干净整洁,所以登堂入室必须将屦脱下,放在门外。

周代的屦根据质料的不同,分为草屦、丝屦、木屦和革屦。布帛屦是以丝、麻、绫、绸等织物制成的屦。草葛屦则是以蒲草为原料,经碾搓编织而成的鞋子。这种屦的制作工艺简单、价格低,所以广大劳动者穿者居多。皮革屦有生皮和熟皮之分,以生皮制成的称“革”,以熟皮制成的称“革”。丝屦是用各种丝织品制成的屦,这种屦做工讲究华贵,多为奴隶主贵族所穿。此时出现了木屦,就是在丝屦的下面再加一层木底的鞋。

战国以后,“履”字替代了“屦”,成了鞋子的通称。《韩非子·外储说》:“郑人有欲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汉书·郑崇传》记曰:郑崇被哀帝擢为尚书仆射,每当郑崇“曳革履”进见,“上笑曰:‘我识郑尚书履声。’”这里的“履”就是鞋履的通称。所以扬雄在他的《方言》一书中说:“……屦、粗,履也。徐衮之郊谓之……自关而西谓之屦,中有木者谓之复舄……‘履’,其通语也。”

履也是秦汉时期的主要足衣,这一时期主要用方口履。西安出土的兵马俑就穿着一种方头方口的履。汉代的履型基本上承袭了秦代的旧制,履式变化不大,只是有的履前端的两个方头上翘,时称“翘头履”。这种履的形制一直影响到后世,后人认为古人之所以采用“翘头履”的原因有三:第一,古人都是穿深衣裙袍的,穿裙袍最大的缺点是容易摔跤,因此鞋子前面有一块鞋翘,整个裙袍就可以放在鞋翘里面,这样走起路比较安全。走路的时候,不至于踩到裙袍。第二,穿着鞋子走路,偶尔会碰到硬物,而鞋子上翘,就可以避免伤脚。第三,鞋子最容易破的地方就是鞋头,因此在鞋头的前面加个鞋翘,再让这个鞋翘跟鞋底连在一起的,就增加了鞋的耐用性。

秦汉时期妇女的履与男子的履相差不多,所不同的是男子的履多用革或麻线制成,而妇女则用各种丝织品为材料做履。湖南马王堆出土的四双翘头履都是丝质履。汉代妇女与男子的履的另一个区别是方头和圆头之分,即男子履多做成方头式,而妇女履则多做成小巧的圆头状。不过,这一区别是在汉代稍晚时才出现的,汉初妇女履亦是方头式。到了东汉中晚期,男子的履式有不少也是圆头式。从整体上看,这时妇女的履除了在装饰上复杂于男子的履之外,其他的基本样式上已没有很大的区别了。

除此之外,此时还流行一种靴子。靴是一种高度在踝骨以上的长筒鞋,原为北方游牧民族穿用,多为皮革制成。我国在3800多年前已有皮靴出现。自战国赵武灵王提倡“胡服骑射”时靴子就传入了中原。“胡服骑射”是我国鞋文化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改革实践。战国时,各国战争频繁。赵武灵王首先引进北方民族和西域少数民族所着的胡服,战士们穿短衣、着裤、着马靴,作战十分灵活。于是赵国逐步放弃车战,改用骑兵战术,终于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靴的出现是我国鞋史上的一个伟大里程碑,从此,皮靴不仅成为我国各朝代的军事用鞋,同时成为皇帝官员朝服用鞋,甚至传入民间,演变为生活用鞋,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鞋饰。

秦汉时沿用靴鞋,除胡人及汉人士兵外,北方普通人也多穿用。靴多是用生革制成的,经久耐磨,逐渐成为较普及的日用品,上层社会人物穿皮鞋倒成为生活俭朴的表现。一些富人们多在皮鞋上包上绸缎的鞋面,在鞋口沿上丝带,制成极为美观精致的革履。

魏晋南北朝时流行穿着木屐。木屐是一种用木或竹为主要材料制成的凉鞋。木屐虽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但其发展与流行却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木屐的产生,历史上流传着多个版本。其中之一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相传晋国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曾因国内之乱出外流浪十九年,回国即王位后便对曾与其同甘苦者进行封赏。但介之推却拒不受禄,隐于山中,屡次敦请,终不出山。文公无法,乃以火烧山,以为这样可以逼他出任。但介之推却仍然避而不出,并最终抱树焚死。事后,文公甚是哀惜,便以该树制成木屐,以作纪念。另一则传说与孔子有关。据说孔子乐于穿着木屐,他在周游列国时,就是足着木屐,不幸的是其在蔡国时住宿时,木屐被人偷去。当然木屐的流行主要因其实用性,古人曾总结出穿着木屐的五种原因:“南方地卑,屐高远湿,一也;炎缴虐暑,赤脚纳凉,二也;所费无几,贫子省履,三也;澡身濡足,顷刻遂燥,四也;夜行有声,不便为奸,五也。”

正因为如此,木屐在民间被广为穿着。据《后汉书·五行志一》中记载:“延熹中,京都长者皆着木屐;妇女始嫁,至作漆画五采为系。”到六朝时,士族显贵穿木屐成为风尚,有的木屐还有高跟。据载:东晋与前秦淝水大战时,东晋显贵、权臣谢安正在下棋,忽报晋已取胜,谢安轻轻地说:“小儿辈打了胜仗!”不过,棋一下完,他匆忙穿上木屐,由于过于高兴,连木屐跟都给拐掉了。当时木屐多上漆,男子多穿黑色木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便鞋。姑娘出嫁也要漆画彩屐作为妆奁。

木屐的种类很多,大多以所用的材料和形状定名,如平底的木屐叫“平底屐”,用竹料制成的屐叫“竹屐”,屐上用了棕丝的叫“棕屐”。有的还在木屐的底部装上屐齿,如《宋书·武帝本纪》载:武帝“性尤简易,常着连齿木屐”。据说这种可以随意拆装屐齿的木屐是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发明的。据《宋书·谢灵运传》载,为排解心中对政治的不满情绪,谢灵运终日游历山水之间,他发明了这种可以装卸屐齿的登山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很是方便省力。唐朝大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下了“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著名诗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脚着谢公屐”登临高耸入云的天姥山,尽情享受“神仙世界”绮丽的乐趣。

木屐不但流行于民间,还经常用于军中。司马懿入蜀作战,道路上多长有蒺藜,士卒穿着履鞋行走,脚经常被扎,影响了行军速度,于是,司马懿传令让军士穿上木质平底屐,从而有效地防止了蒺藜的扎刺,加快了行军的速度。

虽然木屐没有什么穿着上的严格规定,但男女木屐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晋书·五行志》记载:“初作屐者,妇人头圆,男子头方。圆者顺之义,所以别男女也。”这一区别直到太康年间才慢慢消失,男女都可以穿方头屐。木屐在南朝时穿着的人很多,被视为一种时髦的足衣,但它始终未被用在正式的礼仪场合上,凡遇较为重要的典礼或活动时,从帝王到朝臣都必须按传统礼规穿履参加。即使是一般的士庶之人,在平时的访问、会友等场合也都要穿着履鞋,否则将被视为失礼。

在这一时期,除了木屐很流行之外,各种靴鞋也有穿着,而且在东汉履制的基础上又有一些新的式样出现。这些式样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增加了纹彩,即或在鞋面上绣上彩色花纹,或是将金箔剪成花样,粘贴或缝制在鞋帮上。如南朝诗人在《河中之水歌》中所吟咏的:“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其光鲜亮丽可以想见。另一个特点则是履头形式多样,或圆头或方头,或制成歧头,或制成笏头。《中华古今注》记载:南朝改朝换代较为频繁,不同的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履制,如“宋有重台履,梁有分梢履、立凤履、笏头履,又有五色云霞履”。同时流行的还有伏鸠头履、紫皮履、解脱履等。有些人更是别出心裁,将新履故意弄破,使之露出脚趾,谓之“穿角履”。《魏书·王慧龙传》载:“遵业从客恬素,若处丘圆,尝着穿角履,好事者多毁新履学之。”还有用各种宝物制成的“宝履”。据《南史》记载,东昏侯不务朝政,生活极端奢侈,他曾为宠妃(潘妃)特制了一双值千万钱的宝履,奢侈到了极点。这一时期履的质料也是比较丰富的,有丝履、草履、革履和绣履。

除履的样式变化较多外,由于古人对服装着色特别讲究,因此在履的着色问题上也有一定规定:一般士卒、百工用绿、青、白色;奴婢侍从用红、青色。

靴子在这一时期的使用更为广泛,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北齐时穿靴之风尤为盛行,官民俱可以穿用。南北朝时期的靴子多数是长度至膝的高筒靴,《北齐校书图卷》中所绘人物穿的靴子就多是这种。这时的靴子多为深色的革靴,选用的革料有羊、马、牛之皮。据说还有用虎皮制成的靴子,如《南史》载:“萧琛年少着虎皮靴。”可见在南北朝时,靴子的种类也很多。

隋唐是服饰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本来专指“生革之鞋”的“鞋”字代替了“履”字成为各种鞋子的通称。这种称法一直延续到现在。

从唐代开始,百官朝服开始弃舄用靴,靴子进入了封建冠服体系之中,地位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但如此,靴子的穿着礼仪还使整个封建政治礼仪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在秦代以前,所有的官员进入宫殿的时候都要脱鞋,甚至于连袜子都要脱掉,但是到了唐代以后,由于政治开明,官员都可以穿着靴子进入,甚至妇女都可以把丈夫的靴子穿在脚上,骑着马到处跑。据《旧唐书·韦斌传》记载:“(韦)斌天性质厚,每朝会,不敢离立笑言。尝大雪,在廷者皆振裾更立,斌不徙足,雪甚,几至靴,亦不失恭。”这是当时官吏着靴上朝的实例。从制式上看,一般常用彩皮或织锦制成尖头短靴,靴上镶嵌珠宝。此时还出现了一种新的靴子——六合靴(用六块皮革拼合缝制而成)。另外还有长靴、短靴、圆头、平头、尖头等多种款式。

不过在祭祀时仍然要穿舄而不能用靴。从唐人杜佑所编《通典》等书中还可以看到,唐代帝王侍臣在最隆重的祭祀场合仍穿“赤舄”,后妃陪祭用“青舄”。

靴子从一种少数民族服饰,通过战争方式流入中原,最早在军队中穿着,之后在民间广为流传,再被上层人物认可,最终变为中原礼服。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其造型日益完美,并且有了新的变革。

唐宫廷女仍穿鞋。此时鞋大约有三种形式,一种是“高墙履”,前头高出一个长方形鞋头,系南北朝笏头履衍化而来,贵夫人的履大多具有各种各样装饰精美的高耸履头,最高达30厘米;第二种是软底透空锦靴,与翻领小袖齐膝袄及小口裤配套,是男性化的胡服式样;第三种是尖头而且略微向上弯的鞋,从汉代之勾履发展而来。此鞋多以罗帛、纹锦、草藤、麻葛等面料为履面,其履底薄,履帮浅,较轻巧便利,翘头做成凤头、虎头等,生动逼真。《舆服志》中说妇女多穿平头小花履,麻线编成,简称线鞋。线鞋在唐开元初始出现,后较为流行。此时民间民众仍然穿着手工制做的布鞋和蒲草编织的履。

宋代沿袭唐制,祭服用舄,朝服用靴。北宋末年曾一度改制:祭服用舄,朝服用履,但不久又恢复靴制。如《宋史·舆服志》记载:“靴,宋初沿旧制,朝履用靴。政和更定礼制,改靴用履。中兴仍之。乾道七年,复改用靴。”祭祀之鞋坚持用舄,不曾有过更改。《东京梦华录》记皇帝“驾诣郊坛行礼”颇详,其中记道,皇帝到了祭地,则“更换祭服:平天冠二十四旒、青衮龙服、中单、朱舄”。“朱舄”就是赤舄。宋后期,靴的质地是革,一般用黑革为其面加以靴统,里面衬毡子,靴高八寸,文武官员按其品级服色来饰其靴边缝滚条。

值得注意的是,因宋朝缠足之风愈演愈烈,缠足履(三寸金莲)也因之演变出不同的形制,把唐朝崇尚的“小头鞋履”推到了三寸为美的程度。文人推波助澜进一步创造出了“金莲文化”。当时的女鞋小而尖翘,以红帮作为鞋面,鞋尖往往作成凤头的样子。南方妇女因多下地耕作,缠足十分不便,下层妇女中缠足并不普遍,她们与男子一样,多穿平头鞋、圆口鞋或者蒲草鞋。宫中的歌舞女子则可以穿大足靴进行表演。

辽、金、元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与汉人的交流与学习中,服饰鞋履逐渐汉化,但鞋仍以靴为主,且式样繁多,有鹅头靴、云头靴、花靴、颉嘴靴、旱靴、革翁靴、高丽式靴等,造型简单,靴的颜色随衣搭配。

明代的服制对鞋式的规定很严格,无论官职大小,都必须遵守服制,在不同的场合须穿着不同的鞋式。祭祀时与衮服相配套的是舄,皇帝的舄有白、黑、赤三种颜色,赤舄为上;皇后的舄有赤、青、元三种,元为上。着朝服时穿鞋底装有木底的复底靴。

明代开始禁止庶民百姓穿靴,这使得靴成为等级的标志。一般庶民、商贾等不许穿靴,官员们以朝鞋(又名云头履)和靴子为规矩,儒生们则以双梁趿鞋为体面,校尉力士只准在上值时穿靴,外出时不许穿。穿靴的儒生和官员贵族所穿的靴子在用料和质地上也有所差别,以区别身份。

明代女子的鞋主要是丝履和宋代因裹脚而延传下来的弓鞋,并且还出现了一种新形式的鞋——高跟鞋。这种鞋是在后跟部装上4厘米到5厘米高的圆底跟,然后以丝绸裱裹。定陵出土的明代高跟鞋,跟高约4.5厘米。

到了清代,男子着便服以鞋为主,穿公服则需穿着靴子。在穿靴方面,沿袭明代制式,文武各官及士庶可着靴,而平民、伶人、仆从等不能穿靴。清代的靴初期为方头,后改为尖头式,面料多为黑缎,靴底均厚。为了减轻鞋底的重量,一般采用通草做底,后改为薄底。朝服一直用方头靴,但民间士庶多着尖头靴,贫富式样相同,只是用料有严格区别。富者在春秋时可着青素缎靴,冬季可着青绒靴。贫者只能着青布靴。高级官员所穿为牙缝靴,武弁、公差则着一种叫“爬山虎”的轻便短薄底靴。一般人士的鞋由缎、绒、布料制作,鞋面浅而窄,有作鹰嘴式尖头状鞋,也有如意挖云式。百姓有草鞋、棕鞋、芦花鞋等。拖鞋也在各等人士中流行开来。南方雨天穿着钉鞋,北方冬天穿冰鞋。

清代满族旗人妇女穿的鞋是一种高底鞋,被称为“旗鞋”,俗称“花盆底鞋”。鞋子为木底和木跟。木跟镶装在鞋底中间,三寸多高,整个木跟用白细布包裹,也有外裱白绫或涂白粉,俗称“粉底”。旗鞋多为绸缎面,上绣五彩图案。随着年龄的增长,鞋底高度也逐渐降低,一般老年或劳动妇女多穿稍矮的或平底鞋,如“船形高底鞋”等。

据说满族妇女穿着这样鞋的原因有三:一是满族妇女喜欢穿长袍,行走不便,便在鞋底上加上高底。鞋底上宽下圆,形似花盆,因此而得名,又因鞋底制成马蹄状,所以又叫马蹄底鞋;二是穿着这种鞋走路时会发出有节奏的响声,可以驱蛇虫,蛇虫听到走路的声音就会远远地避开;三是花盆底鞋可使身体增高,使身体更加修长,同时,因为鞋的特殊造型,女子走路时双臂前后摆动幅度较大,更显婀娜多姿。

清朝末期,国外的皮鞋传入中国,并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在中国的大城市流行起来,当时许多达官显贵、时髦男女都把穿西式皮鞋、高跟鞋出入舞场看作时尚新生活的标志之一。民国时期还流行一种皮底、绸缎面、手工制作的绣花鞋,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精细的手工工艺备受广大妇女的青睐。

近代鞋式的变化根据服装款式的变化形成了新的格局。造型简洁、精美,尤其是由手工操作慢慢过渡到机器加工,制作愈加精致。各种材料都被合理地应用于鞋靴的设计与制作,各种高新技术使材料的质地、质量更加完美。如果说历史上鞋靴的产生主要以实用为目的,并逐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过渡到使用与审美相结合的形式,那么当今鞋靴的发展变化则被赋予了更多因素。人们不但追求鞋靴的实用与审美,还不断研究鞋靴的各种功能,如透气性、保暖性、舒适性,并从卫生科学的角度加以追求。

鞋子的产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必然,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而且独特的作用,并且已经被人们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载体。可以说,鞋子不但是日常生活用品,而且还可以是艺术品、礼品和收藏品,在它身上,承载了中国人诸多有关礼仪、风俗甚至情感的内容。

中国人的一生中,出生、寿诞、婚嫁、丧葬,不同时期、不同时刻要穿不同的鞋子,比如小孩子一出生长辈便给他准备好了一双动物造型的童鞋,最常见的是虎头鞋,寄托着家长乃至整个家族希望孩子生龙活虎、健康成长的愿望,此外还有猪头、兔头等小动物造型的鞋子,伴随孩子们度过人生最初的一段时光。

新娘必须要穿红鞋,这是和我们整个中华文化的内涵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传统文化中把红色视为一种吉祥色,所以新娘出嫁的时候要亲自做一双红鞋子,并绣上龙、凤,寓意幸福与吉祥。

此外每逢寿诞要穿寿鞋,上边绣有“寿”字或“万”字图案,寓意万寿无疆。有些地方每逢丧葬有穿麻鞋、草鞋的风俗,意为穿着者以最朴素的感情告别亡者,寄托哀思。

我国民族众多,区域之间民风民俗差别较大。不同区域、不同的民族不但衣裳的制式会有不同,鞋子也各具特色,并且在一些地方的民间风俗之中,鞋子还被赋予一定的“互惠”和“传递情感”的功能,成为男女相爱的信物和爱情的见证。

花屐是京族民间婚姻风俗中的信物。男女相爱后,男方便托媒人将自编的一首情歌和一只插有花卉的彩色木屐送往女家。女家也从姑娘房中拿出一只花屐。如果双方花屐左右配对,这对情人便是天作之合;如果不配对,便意味着无缘相许,结不成情侣。花屐配对后,即选期送礼盒联亲,俗叫“送花屐”。

丝麻鞋多见于北方一些地区。结亲时,男家必须要给女家送丝麻鞋,取吉祥和谐、双双对对、永不分离之意。同时,丝麻鞋亦包涵新妇穿丝麻鞋上轿,以丝麻之绵韧,谐“思妈”之意,喻新妇于归,不忘生母。所以作为婚姻礼物,鞋子也含吉祥和谐的意思。

榄子鞋是毛南族的一种鞋子。男女青年互有好感,就在月明之夜邀约去花场互叙衷肠,倾吐爱慕之情,称之为“坐夜”。只要双方愿结百年之好,“坐夜”时就互赠信物。姑娘一般赠送男青年一双榄子鞋,即用打鞋底的白线结成一组组方形花格的布鞋。小伙子一般要送姑娘一顶花竹帽,互赠信物代表两人已将终身幸福托付给对方。

年鞋是仫佬族最常穿着的鞋子。在仫佬族中,它还充当着连接男女青年感情的作用,是一种信物。通常情况下,仫佬族姑娘在“走坡”活动中暗测情人脚的大小,按尺寸细针密线缝制,鞋做成后放蒸笼蒸十几分钟取出晾干,在与情人会面时作为定情物送给他。因赠予的是年龄相仿的后生,故这种鞋俗称“同年鞋”。

偕鞋是安徽芜湖人家在给女儿预备嫁奁时的必需品。当地人还将新娘之鞋纳入新郎的鞋中。新娘出嫁时,将鞋带到夫家。在合肥,婚礼正日新娘步入洞房时要和新郎交换鞋子,新郎新娘各自穿着对方的鞋子,“同鞋”与“同偕”谐音,包含夫妻同偕到老的祈求。

蹈婿鞋是江南地区汉族新娘下轿时必须穿着的鞋子。女子首次进入夫家门的仪式上下轿必须换上新郎的鞋子走进去,故又称“踏夫鞋”。“鞋”谐“偕”音,象征白头到老之意。

丽江纳西族办喜事时,男家把新娘迎进屋后,新娘要先各送给公婆一双鞋。在入洞房时,女方送亲的人要故意将新娘送给新郎的一双鞋丢到新床底深处,迫使新郎弯腰到床底将鞋取出,而后拉着穿起。此鞋称为“换脚鞋”,也取夫妻同偕之意。

在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穿新娘鞋拜天地会给婆家带来吉利,到后来逐渐演化成闹新房中的一项活动。如在安徽徽州等地区,姑娘出嫁,娘家要特做一双“新娘鞋”,让新婚夫妇拜天地时穿。闹房人在新娘未拜天地前,总是想方设法把“新娘鞋”抢到手,迫使新郎来换鞋,博得大家欢笑。

在江苏沿海地区,还有解怀脱靴的婚俗。当夫妇进入洞房,送房人退出后,新郎替新娘解开一个衣扣,俗称“解怀”(亦称“开怀”,当地俗称妇女开始生孩子为开怀),寓意早开怀、早生子。解怀后,新郎坐在床沿,新娘替新郎脱鞋脱袜,俗称“脱靴”,以示对丈夫的尊敬,自甘终身照料丈夫起居。

更有趣的是崇明岛新娘穿虎头鞋的风俗。在岛上,女子出嫁时一定要穿一双虎头鞋,俗言借老虎的威势,过门可制服丈夫。

在以上所有的鞋子之中,有一种鞋子超越了民族和地域的界限,被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被各朝女子所穿着。它就是鞋文化与刺绣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绣花鞋。绣花鞋是华夏民族独创的手工艺品,这种根植于民族文化中的生活实用品被世人誉称“中国鞋”。自从由母系社会转成父系社会后,便形成了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历代妇女一代一代传承着古老的绣花鞋技艺,在不盈方尺的鞋上一针一线地述说着各个朝代的审美观念、文化传统、伦理道德与时尚价值。

古代文人笔下的仕女走起路来婀娜多姿,尤其莲步挪移间裙摆下不经意露出的鞋尖上头可能是一朵娇艳欲滴的牡丹、一只顾盼生姿的美丽孔雀,千娇百媚尽在足下绽放,既惹人怜爱,也引人遐想,千百年来,女性从不放弃在绣花鞋上争相竞艳,不断增添足下风姿。

绣花鞋的刺绣修饰手法沿袭了东方装饰唯美的审美风尚,注重鞋面的章法和鞋帮的铺陈,并配以鞋口、鞋底的工艺饰条。应用彩色丝线从鞋头到鞋跟甚至鞋底和鞋垫上都绣上繁缛华丽的纹样。绣纹主题来源于生活,主旋律是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基本图案有花鸟草虫、飞禽走兽、爪蒂花果、山川风物、戏剧人物等。吉祥图案有莲生贵子、榴开百子、双蝶恋花、龙飞凤舞等,寓意着生命的赞歌和美满的人生。

绣花鞋最早起源于何时何地,仅从当前所遗留下的传世品来看,无法得出明确的答案。但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传说故事或许能够反映出绣花鞋发展的一些情况。26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当时位于山西的晋国是个小国。公元前660年,晋献公继位,此后他竭力拓疆,一举吞并了十个诸侯小国,开始称王称霸。为了让全国百姓永远记住他的文治武功,他命令宫中所有女子的鞋面上必须绣上石榴花、桃花、佛手、葡萄等钦定的十种花果纹样,同时还下令全国平民女子出嫁时必须以这种绣了纹样的“十果鞋”作为大婚礼鞋。当时称此种图案的绣花女鞋为“晋国鞋”。从此晋国的刺绣工艺便从绣花鞋延伸到绣花衣以及其他用品上。

《荀子》一书记录了当时推广铁针刺绣的情况,并从哲学的角度赞扬了绣花针的“功绩”,认为铁针不仅能在鞋上绣花,还能“下覆百姓、上饰帝王”,为社会经济繁荣与稳定作出贡献。

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关于“十果鞋”的传说。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大河家一带的保安族至今还保留穿绣花鞋的民族传统,这个民族地区流传下来的古老诗歌艺术“花儿”中这样唱道:“青缎与鞋面斜截上,十样锦花草绣上……尕妹是牡丹我接哩,阿哥是绿叶配哩。”

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把绣花鞋作为本民族的穿着特色。在中华民族鞋类大家庭中,绣花鞋已成为全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也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鞋”。

“何以消滞忧,足下双远游。”曹植的《洛神赋》说道:“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文人们在鞋子中寄托了万般情愫,而这种情愫既来源于审美的需求,也暗含着某种价值观的流溢。伴随着裹脚风潮与程朱理学的兴盛,绣花鞋逐渐与弓鞋相结合,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并最终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和代表女性社会地位的文化符号。在这个意义上,关注弓鞋的产生、演变与消亡,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

放足湔除千载苦——妇女缠足在鞋文化里面,中国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殊现象,即三寸金莲。

同类推荐
  • 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人文知识分子的起源与使命

    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人文知识分子的起源与使命

    本书试图从人文哲学角度对知识分子的本质提供一种阐释。本书又不属于教科书式的“知识分子学”原理研究,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视作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潮录。
  • 中华成语典故全读本

    中华成语典故全读本

    中华成语作为历史的缩影、智慧的结晶、语言的精华、文明的积淀,处处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成语以其言近旨远、华美简洁、形象生动的独有特点,传承了中华几千年丰富的历史精华,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民间习俗、道德风尚和理想志趣。 成语中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一般都有其由来、典故和史实,这些精彩的历史片段构成了一个个鲜活有趣的成语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读者可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探寻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华成语典故全读本(超值白金版)》取材广泛,着重选取了实用性强、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并集知识性、准确性、可读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 纳西族风俗志

    纳西族风俗志

    本书读者对象:民俗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专业工作者及有兴趣读者。
  • 中国式谱文化

    中国式谱文化

    摆谱,从表面看是一个泛泛的话题,既不敏感,与社会热点也并无多少交集,但是深挖其内涵不难发现,它是每个人冥冥之中注定不可逃避的行为,是隐藏于人们灵魂深处的一种本能。
  • 中华成语故事(元)

    中华成语故事(元)

    《中华成语故事》一书精心选取了人们常用、常见的成语,设置了“释义”、“同义词”、“例句”等栏目。“释义”不仅对成语进行解释,还点明了它的出处;每篇以平易而生动的语言将每一个成语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来。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基。阅读它最原始的故事,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培养、提高自己阅读的能力,也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热门推荐
  • 轩辕帝心诀

    轩辕帝心诀

    剑与魔法,斗气与法术,美女与野兽,主角在斗气与魔法的世界,用真气法术演绎精彩绝伦的成长历程!有情有义之下结识了众多朋友,也让他收获了数不清的群芳之心。然而无尽的战斗和生死难料的暗袭在等着他,两万年前的上古邪神将要复,黑暗又将笼罩整个世界……
  • 瑶花

    瑶花

    那时,他十五岁。正值盛夏,那天,大片的云朵在不断的积压。很快天地变,话还没说完,兹的一声,停电了。柔和的颜色便被黑暗笼罩,孙凝颤抖着身体,那个夜是个甩不掉的包袱在不经意的时候侵蚀着她的心。很多时候,会在睡觉的时候突然的惊醒,湿透了睡衣。
  • 扎克伯格送给男孩最好的礼物

    扎克伯格送给男孩最好的礼物

    《扎克伯格送给男孩的最好礼物》全面揭示了扎克伯格成功的秘诀,深度剖析了扎克伯格式的智慧精髓和人生哲学。领悟扎克伯格给男孩的忠告,你将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我。就让我们追随扎克伯格的脚步,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条成功之路吧!
  • 当老婆发现了小三

    当老婆发现了小三

    本书讲述的一个人到中年的男人周旋于老婆和情人之间的故事,一边是结发妻子,一边是红颜知己,演绎了一番纠结缠绵的感情故事。
  • 绝版校草限量贩卖

    绝版校草限量贩卖

    她,井殿然,具有吸血鬼基因的皇家之女,为了脱离皇室,完成皇家交给她的三项sss级别任务,女扮男装转校至尊学院,没想到轻松的夺得校草的宝座。邪恶如他,发下重誓:“然,我一定要追到你。”而她却懒洋洋的勾过死党的脖颈,背着他,大方的上演接吻秀。
  • 墨姗恋之陪你穿越时空

    墨姗恋之陪你穿越时空

    因儿时的一次相遇,她碰巧救了他,再次见面,他发誓,要守护她一生一世,不要她受一丁点委屈,当他们双双穿越到古代,手握生杀大权,身边美女如云,他是否还能守住曾经的诺言……
  • 奇谈说神仙

    奇谈说神仙

    传说神仙能呼风唤雨,移山倒海,有那长生路,逆天而为,成为大能者,神仙路渺茫,悠悠岁月,求仙问路,又是只羡鸳鸯不羡仙,是那千年轮回注定的奇缘,让人荡气回肠,是谁缘定三生,至死不渝,还是这幽幽求仙路,历经磨难,枯寂而漫长的岁月需要她(他)陪,爱到地老天荒。
  • 异域之龙帝

    异域之龙帝

    一次意外使龙帆死了,却又复活重生在另一个世界里,寻大道,人挡弑神,佛挡弒佛。
  • 我的第一系统

    我的第一系统

    一个昔日杀手之王遭人背叛,陨落,穿越到魔法师与神满地走走的异界,他是如何成为暴君恺撒的近卫军统领,又是如何取而代之,他后来。。。。。。
  • 红妆醉梦

    红妆醉梦

    一世人,一碗酒,一场梦,人生只不过是醉了一场。可你为谁画了红妆,又为谁颠覆了天下?梦醒之处,浮华一场,我已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