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641200000004

第4章 冠冕之制:终结于帝制时代的章服(3)

鱼符

鱼符最初即是盛行于战国、秦汉时期发兵用的铜虎符。及唐初,改为银兔符,后又以鲤鱼为符瑞,遂为鱼符以佩之,刻书其上,剖而分执之,以备符合为凭信,谓之鱼符,亦名鱼契。因为鱼符是进宫上朝的“通行证”,故本人调职、致仕或亡殁,照例都要收缴。武则天称帝时,一度将鱼符改为龟符。乘装鱼符的袋子被称为鱼袋,三品以上穿紫色公服者佩金鱼袋(以金饰袋),四至五品穿绯色公服者配银鱼袋(以银饰袋)。唐代诗人李商隐《为有》诗曰:“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写一贵族女子在冬去春来之时,埋怨身居高官的丈夫因为要赴早朝而辜负了一刻千金的春宵。金龟既可指用金制成的龟符,还可指以金作饰的龟袋。但无论所指为何,均是亲王或三品以上官员,后世遂以金龟婿代指身份高贵的女婿。

宋代的官员服制基本上沿袭唐代,公服朱紫者都可以加佩鱼袋。宋代的鱼袋和唐代的鱼袋制式不同,宋鱼袋是在袋上用金、银饰为鱼形而佩在公服上,系挂在革带间而垂之于后,用以分别贵贱。在宋代,赐金紫或银绯,是获得者引以为荣的一件事。另外,品级低的官员在接受出使、外任等差事者,可借紫、借绯,满二十年后,可改赐服色。秩卑而职高者称“借”,不过无论“借”还是“赐”,都要在鱼袋前标明。

翎子

清代为满族人所建立,与以往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的举措不同,清代统治者更加重视确立新的服饰制度,他们在吸收汉族传统服饰制度长处的同时,更注意对本民族服饰特色的保存。在佩饰方面,除继承延续明代的官员公服佩饰外,还添加了花翎和朝珠等饰物。

花翎即清官服冠上向后下垂的一根孔雀的翎羽,因孔雀翎尾端有像眼睛一样极灿烂的一圈,所以花翎也有单眼花翎、双眼花翎、三眼花翎之别。没有眼的叫蓝翎。翎羽通常插在翎管里。翎管是一根中空的圆柱,长仅三四厘米,用玉、珐琅或花瓷制作。花翎通常以三眼最为尊贵,史籍中也有四眼、五眼花翎的记载,但此种情况少之又少。文武大臣以能赐戴三眼花翎为荣耀。在清朝的汉族官员中只有李鸿章一人独得过此殊荣,曾国藩曾得过双眼花翎。

朝珠

朝珠是清代官服上的装饰,由各种玉石穿缀而成。朝珠由身子、佛头、背云、大坠、纪念、坠角六个部分组成。一百零八颗中型圆珠叫做“身子”;在身子中间每隔二十七颗中型圆珠就有一颗大型圆珠,这样的大型圆珠叫做“佛头”;四个佛头中有一个三眼的,跟三眼佛头连在一起的葫芦叫做“佛头嘴”;与垂于胸前正中的佛头相对的一颗大珠为“佛头塔”,出佛头塔缀黄绦,中穿背云,末端坠一葫芦形佛嘴,背云和佛嘴置于背后;在三眼佛头和两边的佛头之间,一边系有两串小型圆珠,一边系有一串小型圆珠,这三串小型圆珠叫做“纪念”,(或称之为“三台”,当时称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词者即言官为外台。又一说天子有三台,即观天象的灵台、观四时施化的时台、观鸟兽鱼龟的囿台,寓意圣明高贵。)纪念每串十颗圆珠,分两节;纪念头上坠形玉石叫“坠角”。背云多是用金银镶嵌着,坠角总是用金银帽衔着。背云和大坠垂在背后,前后左右各有一佛头,最下垂一佛头。

皇帝朝珠用东珠,祭天以青金石为饰,祀地用蜜珀珠,朝日用珊瑚珠,夕月用绿松石珠,均明黄绦。皇后、皇太后朝服朝珠三盘:东珠一,珊瑚二;有服朝珠一盘,均明黄绦。皇贵妃、贵妃、妃朝服朝珠三盘:蜜珀一、珊瑚二;有服朝珠一盘,明黄绦。皇子、亲王、亲王世子、郡王,朝珠不得用东珠,余随所用,金黄绦。

品官文五品、武四品以上,命妇五品以上,及京堂翰詹、科道、侍卫均可用朝珠。所以,在清代,朝珠是权贵的象征,有资格戴朝珠的人一般不只拥有一盘,因而在当时朝珠成为最畅销的商品。

清中后期,接近内廷的小官也可佩戴朝珠。朝珠的佩戴男女有别,主要区别在“纪念”所挂的左右方向上。两串在左、一串在右为男;两串在右,一串在左为女,两者不能颠倒。朝珠最多可挂三串。

佩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是各个时代风尚的组成部分。总的说来,它的作用也和服装一样,主要是为了美观和标志地位,但其中也有些还依稀保留着人类原始社会生活状况和习俗的痕迹。

佩饰之物,因出自皇家而华贵,因出自官家而雅致,因其繁而富丽,因其简而实用,在历代沿革之间,仿佛都曾出现过“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的胜景,官员们在追求美丽、向往崇高、展示权威的过程中不断提炼着佩饰的美好,完善着佩饰的功能。

在历史的演进中,作为冠冕之服的附属之物,佩饰的命运与皇权一起终结于反封建的浪潮中。承载千年文明的简洁的物化载体在随后的日子里又因古老而被珍藏,因“传统”而被关注,变成了可以被欣赏、被收藏、被品评、被玩味的艺术品。

侯家庄西北岗墓跪坐人物的侧、前侧及复原图。

同类推荐
  • 华夏先声:正说中国古代文明

    华夏先声:正说中国古代文明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秦汉建制、隋唐盛世、宋元之治,一直到明清之际,中华文明在世界上一直居于领先地位。中国文明延续发展至今,不但创造了丰厚富足的物质文明,还创造成了博大精深的精神文明。这一切成就不但泽被了华夏子孙后代,而且也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 粽叶飘香:端午节

    粽叶飘香:端午节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也有众多说法,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然而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赛龙舟等却是沿袭下来的不变习俗。本文探究端午节的历史起源,记录它的习俗演变,有助于炎黄子孙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此刻鼻间仿佛已飘过一丝丝粽叶香气,耳边也响起了龙舟上的鼓声与呐喊声……
  • 老北京民间传说

    老北京民间传说

    “西四附近真有游荡的忠魂吗?夜半故宫真的是鬼乐园吗?正阳门究竟怎么个“正阳”法?连慈禧都害怕的人会是谁?为啥故宫有些宫门没门槛?为何老宅院现多为“凶宅”?本书将为您揭秘这些疑团,为您带来精彩而有趣的民间传说。
  • 中国人的脸谱

    中国人的脸谱

    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亚瑟·亨·史密斯先生的经典著作。
  •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1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1

    本书经由学术明星钱文忠教授在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同名讲座演讲稿整理而成,四字一讲,共21讲。涉及《百家姓》前80个姓的起源和演变、迁徙路线,关于各个姓的文史典故、名人轶事等等。内容信息量大,知识面广,语言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内附三集同名讲座光盘,值得珍藏。
热门推荐
  • 傲然天决

    傲然天决

    天宇大陆,灵气匮乏,修为受阻,一片被封印的世界,少年自天宇大陆横空而出。岂料遭受灭门惨剧,神魂遁入鬼幽界,体内神秘七彩光球奇异转化,起死回生。七彩相助,得绝世传承,九运加持,翱翔苍穹。冲破界面枷锁,勇闯大千,万族林立,踏九霄,破天地,灭修罗,追求武道巅峰,傲视群雄,凌驾九霄……
  • 冬生

    冬生

    本为天真怜儿,奈何现实逼人。小时候的冬生被宠爱着、保护着。不知人间疾苦,不识现实险恶。本以为嫁得如意君,就此了一生。奈何棋盘瞬息变换,沦为棋子,殊不知。醒悟时,为时晚,心灰意冷,只求自保。
  • 重生之异世繁华

    重生之异世繁华

    现代生活的一币十足的米虫家网虫,可能是上帝看不惯她这实在太没成就的一生了,把三十八岁的星弄扔到了另一个空间。从此,三十八岁的大龄剩女摇身一变成为小婴儿一币,不知道她这一世会不会接着当米虫了。
  • 阴魂不散修订版

    阴魂不散修订版

    申明:本书为驻站作品,作品已经由作者本人重新修正,驻站与创世中文网,希望广大读者能够喜欢。一个含冤而死的女人,积压百年的怨气重现人间,凶灵现世,天地昏暗。一个没有结束的无限恐怖蔓延,一切敬在《阴魂不散》……
  • The Vital Message

    The Vital Messag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最强魂体

    最强魂体

    屌丝?高富帅?魔族之王?当这三个极端性格的人物灵魂融合后,成为一体会怎么样?会在狂涛骇浪中沉沦?不!他将在烈火中重生。挣脱命运的枷锁从此开始。
  • 雨落花伤

    雨落花伤

    我南冰若曦愿做你的花只有你可以欺负我只有你可以让我开心;我上官离瑾愿做你的雨在你伤心的时候安慰你在你开心的时候和你一起开心。
  • 虚幕

    虚幕

    西历2024年,旅行者一号回传信号消失;西历2030年,探秘者一号出发,缓慢进发收集太空作息并寻找旅行者一号,后消失;西历2100年,载人远距离太空探测飞船兄弟号出发,于20年后回传一丝微弱的讯息“我们……看到……了……天际………”,随后联合国要求停止一切远距离太空探索;西历2250年,天幕理论在华夏诞生;西历2500年,第四次科技革新开始,天幕理论受到重视,于次年太阳系外太空观测系统虚幕计划实施;西历2987年,江明出生。
  • 跟巴菲特学投资

    跟巴菲特学投资

    本书总结了巴菲特40多年的投资经验,本着实用、全面的原则,从怎样选股,怎样评估股票价值、怎样找到最佳买卖时机、怎样持股等9个方面,结合具体的投资经典案例,教你在投资中怎样实践操作,让你迅速领会予菲特集中投资、长期持股、价值投资等投资策略、方法和思维。
  • 优秀青少年要养成的好习惯、好性格、好心态(大全集)

    优秀青少年要养成的好习惯、好性格、好心态(大全集)

    本书是一本心理励志著作,全书分为三篇,分别从习惯、性格、心态三方面来对青少年进行全方位的心灵指导。该书联系实际,运用生活典型案例来指导青少年塑造更完美的习惯、性格和心态,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知识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