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643200000017

第17章 秦汉失德天谴思想

秦汉灾害思想

导读

灾害思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对灾害成因的认识和救灾方法的认识。这两部分具有因果关系,是有机统一的。灾害思想是人们在长期的灾害经历和救灾实践中形成的,对于救灾行为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汉代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时期的灾害思想,对于灾害的认识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思想体系。按理讲,每一种完善的灾害学说,都由成灾原因解释和救灾主张两部分组成。但是汉代各种灾害思想体系发展不平衡,有的体系相当完善,如失德天谴思想,就由“失德天谴(成灾思想)——修德弭灾(救灾思想)”两部分构成;时令失序思想也包括逆时生灾——顺时行政两个部分。而有些主张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自然积贮思想包括灾害自然思想和积贮救灾思想两部分。灾害自然思想只强调灾害成因出于自然,对于救灾的主张并没有特别突出的特征。而积贮救灾思想则重在救灾,持此论者强调积贮的重要性,对于灾害的成因缺乏成熟、深入的见解。这两部分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在汉代这些灾害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是失德天谴思想,它是汉代占统治地位的灾害思想。其次是鬼神为祟思想,在汉代已不占主要地位,但仍然对汉代救灾产生很大影响。其他还有天文示变思想、时令失序思想、五行八卦思想、自然积贮思想等观点。鬼神为祟思想并入祈禳救灾措施中,其他学说则归入本章介绍。

失德天谴思想认为灾害产生于国家政治之失,是上天对君主政治行为过失的警告或惩罚,只有君主修德改政才能消弭灾害。“失德”一词在先秦文献中使用比较广泛,这里的德不单纯指道德,而是指德政,因此失德也叫失政。汉代君主面对灾异发布的自谴诏书中,“失德”常作“不德”。最早的自谴诏书,出现于汉文帝时期。文帝因前元二年(前178年)十一月发生日食,下诏说:

朕闻之,天生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适见于天,灾孰大焉!朕获保宗庙,以微眇之身托于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乱,在予一人,唯二三执政犹吾股肱也。朕下不能治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

“修德”一词也出现于先秦文献,但“修德弭灾”一词出现较晚,据目前所见最早在《宋史·庞籍传》中:“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景佑三年,为侍御史,……降知汝州。徙同州,就除陕西都转运使。”庞籍曾建言:“频岁灾异,天久不雨。宫中费用奢靡,出纳不严,须索烦多,有司无从钩校虚实。臣窃谓凡乘舆所费,宫中所用,宜务加裁抑,取则先帝,修德弭灾之道也。”后来在明清时期,修德弭灾成为一种流行语。明景帝时,大臣章纶曾上《修德弭灾十四事疏》,同一时期的大臣商辂也有《修德弭灾疏》。

失德天谴思想是汉代占统治地位的灾害思想,对汉代灾害认识和救灾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一、失德天谴思想起源

失德天谴和修德弭灾思想源于先秦时期,是随着民本意识的萌芽而出现的。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早在商代这种思想就已经萌芽。商汤时代就提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观点,西周时提出了“敬德保民”的主张,《左传·僖公五年》载宫之奇的话:“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对灾异产生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左传·宣公十五年》载,晋大夫伯宗说:“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认为人的行为会引起灾异发生,这和传统的灾害自然观或鬼神为祟观是不同的。根据《史记》的记载,修德弭灾的行为可以追溯到商代。《史记·殷本纪》记载了两件修德弭灾之事。先是太戊修德桑榖死,后是武丁修德殷中兴。

帝太戊立,伊陟为相。亳有祥桑榖共生于朝,一暮大拱。帝太戊惧,问伊陟。伊陟曰:“臣闻妖不胜德,帝之政其有阙与?帝其修德。”太戊从之,而祥桑枯死而去。

帝武丁祭成汤,明日,有飞雉登鼎耳而呴,武丁惧。祖己曰:“王勿忧,先修政事。”……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欢,殷道复兴。

这两件事情,现在看来并不是灾害,按照汉人的认识就归入“异”,是人们不能理解的怪异现象。太戊时期庭院里的桑树与榖树(即楮树,叶似桑,皮可制纸)合生在一起,一夜之间长到合抱之粗,确是骇人的奇异现象;武丁祭祀祖先时,有只野鸡飞到鼎耳上大叫,古人也认为是非常不祥之兆。古人认为“异”比水旱之类的灾害更为危险。如果说,商王修德可能是司马迁主观记述的话,周文王修德救灾的记载就增加了更多的可信度。《逸周书·大匡》载:

维周王宅程三年,遭天之大荒,作大匡以诏牧其方。三州之侯咸率,王乃召冢卿三老三吏大夫百执事之人朝于大庭,问罢病之故、政事之失、刑罚之戾、哀乐之尤、宾客之盛、用度之费及关市之征、山林之匮、田宅之荒、沟渠之害、怠惰之过、骄顽之虐、水旱之灾,曰:“不谷不德,政事不时,国家罢病,不能胥匡。二三子尚助不谷,官考厥职,乡问其人,因其耆老及其总害,慎问其故,无隐乃情,及某日以告于庙,有不用命,有常不赦。”

这段文字记载了周文王在饥荒发生后,召集中央地方各级官员,调查、反省国家各个方面可能致灾的原因,文王自承“不德”,要求各级官员如实禀告,并在宗庙里上报给周人祖先,不能有丝毫隐瞒。《风俗通义》载:

昔晋文公出猎,见大蛇高如堤,其长竟路。文公曰:“天子见妖则修德,诸侯修政,大夫修官,士修身。”乃即斋馆,忘食与寝,请庙,曰:“孤牺牲瘯蠡,币帛不厚,罪一也;游逸无度,不恤国政,罪二也;赋役重数,刑罚惨克,罪三也。有三罪矣,敢逃死乎。”其夜守蛇吏梦天杀蛇曰:“何故当圣君道为。”及明视之,则已臭烂。

上文中“天子见妖则修德,诸侯修政,大夫修官,士修身。”《后汉书》引《周书》曰:“天子见怪则修德,诸侯见怪则修政,卿大夫见怪则修职,士庶人见怪则修身。”《周书》是记载周代典制的著作,当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这说明此类观念先秦时期已经流行了。

春秋时期,修德弭灾思想的出现已经成了无可怀疑的事实。《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齐有彗星,齐侯使禳之。晏子曰:‘天道不,不贰其命,若之何禳之?且天之有彗星也,以除秽也。君无秽德,又何禳焉?若德之秽,禳之何损?……君无违德,方国将至,何患于彗?’”《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圣人在上,无雹,虽有,不为灾。”以上记载表明,春秋时期将灾害与人事联系起来,认为君主有德将不会有灾害的发生;即使有,也不会造成大的损失,从而对传统的祈禳之法提出了怀疑。《史记》记载,郑定公六年,“郑火,公欲禳之。”子产曰:“不如修德。”又载,春秋时期,范蠡的小儿子在楚国杀了人,范蠡派长子找庄生相救,许以千金。庄生入见楚王,言“某星宿某,此则害于楚”。楚王素信庄生,曰:“今为奈何?”庄生曰:“独以德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将行之。”楚王实行大赦,也是一种修德弭灾行为。

二、董仲舒对失德天谴思想的理论发挥

修德弭灾思想虽然产生很早,但在汉代以前并未占据主导地位,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思想。失德天谴思想的集大成者是董仲舒,《汉书》记载: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董仲舒在上给汉武帝的对策中,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又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董仲舒还对灾与异进行了区分,进而提出了灾小异大,灾先异后的看法。他说:

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诗》云:“畏天之威”,殆此谓也。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以下凡未注明页码者,出处同此。

灾与异,在汉代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灾是造成社会危害的自然或社会现象,包括水旱蝗螟、地震、战争等。异又称怪异,则是指异于寻常的自然现象。董仲舒所谓“先灾后异”,“异大灾小”之说并不足信,汉代文献也没有对“灾”和“异”作严格的区分,因此,汉代灾害与现代自然灾害的概念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而接近于“灾异”的含义,既包括给人类社会造成危害的自然现象,也包括当时人们并不能正确理解的异常现象。董仲舒将天人格化,认为自然界各种灾异都是上天对君主不德行为的警告和惩罚,他将君主不德导致的行政失误分为五类,并提出五种相应的补救之法,从而完成了“失德天谴——修德弭灾”的完整的灾害思想。董仲舒的理论既是汉代失德天谴思想的代表,具有普遍性。同时,作为一家之论,又有明显的“五行化”的个性色彩,其具体内容可参见本章第四节:秦汉五行八卦思想。

三、汉代对失德天谴思想普遍信仰

基于失德天谴思想,毎当灾异发生,君主总是下诏自谴“为政不德”,认真反省,积极寻求良方,改善政治。这类诏书可以说比比皆是。根据《汉书》、《后汉书》的记载统计,两汉有此类诏书30次之多,其中因为日食、地震而自谴的占了很大比例。前面说过,文帝即位第二年就因日食下诏自谴“不德”,这是汉代君主最早的自谴诏书。后来,文帝又于后元元年(前163年)春,因水旱疾疫之灾下诏自责反省。诏曰:

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乃天道有不顺,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何以致此?将百官之奉养或费,无用之事或多与?何其民食之寡乏也!夫度田非益寡,而计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于古犹有余,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无乃百姓之从事于末以害农者蕃,为酒醪以靡谷者多,六畜之食焉者众与?细大之义,吾未能得其中。其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议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远思,无有所隐。

汉元帝和成帝时发生两次地震,他们也分别下诏自责,承认为德政有失所致。元帝初元二年(前47年)诏书说:“今朕恭承天地,托于公侯之上,明不能烛,德不能绥,灾异并臻,连年不息。乃二月戊午,地震于陇西郡,毁落太上皇庙殿壁木饰,坏败表道县城郭官寺及民室屋,压杀人众。山崩地裂,水泉涌出。天惟降灾,震惊朕师。治有大亏,咎至于斯。”

成帝建始三年(前30年)冬十二月诏书中说:“盖闻天生众民,不能相治,为之立君以统理之。君道得,则草木、昆虫咸得其所;人君不德,谪见天地,灾异娄发,以告不治。朕涉道日寡,举错不中,乃戊申日蚀、地震,朕甚惧焉。”

汉代认为,君主修德行政是防止灾异发生的最好办法,也是日常的工作。正如西汉扬雄所说:“或曰圣人事异乎?曰圣人德之为事,异亚之,故常修德者本也,见异而修德者末也,本末不修而存者未之有也。”北宋吴秘注曰:“失于常德,灾异乃见,修而禳之,事在末后。”而一旦发生,面对灾异最好的办法是修政弭灾,而不是通过人力消灾。天所以有灾变何?所以谴告人君,觉悟其行,欲令悔过修德,湥思虑也。《白虎通义》上卷《灾变》。“凡日所躔而有变,则分野之国失政者受之。人君能修政,共御厥罚,则灾消而福至;不能,则灾息而祸生。”

汉代无论是君主还是大臣都有这样的主张,例如,桓帝永兴二年(154年)二月,京师地震,诏书中就说:“比者星辰谬越,坤灵震动,灾异之降,必不空发。敕己修政,庶望有补。”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臣陈蕃上书桓帝,称“青、徐炎旱,五谷损伤,民物流迁,茹菽不足”,是由于“宫女积于房掖,国用尽于罗纨,外戚私门,贪财受赂”及政治不明所致,认为“天之于汉,悢悢无已,故殷勤示变,以悟陛下。除妖去孽,实在修德。”

《后汉书·郎传》载:“郎,字雅光,北海安丘人也。父宗,字仲绥,学《京氏易》,善风角、星算、六日七分,能望气占候吉凶,常卖卜自奉。”“少传父业,兼明经典,隐居海畔,延致学徒常数百人。昼研精义,夜占象度,勤心锐思,朝夕无倦。州郡辟召,举有道、方正,不就。”

顺帝时,灾异屡见,阳嘉二年正月,公正征,乃诣阙拜章曰:“臣闻天垂妖象,地见灾符,所以谴告人主,责躬修德,使正机平衡,流化兴政也。《易内传》曰:‘凡灾异所生,各以其政。变之则除,消之亦除。’伏惟陛下躬日昊之听,温三省之勤,思过念咎,务消祇悔。”

对于当时发生的旱灾,郎明确提出修德弭灾,反对祈禳之术。他说:

《易传》曰:“阳无德则旱,阴僭阳亦旱。”阳无德者,人君恩泽不施于人也。阴僭阳者,禄去公室,臣下专权也。自冬涉春,讫无嘉泽,数有西风,反逆时节。朝廷劳心,广为祷祈,荐祭山川,暴龙移市。臣闻皇天感物,不为伪动,灾变应人,要在责已。若令雨可请降,水可攘止,则岁无隔并,太平可待。然而灾害不息者,患不在此也。立春以来,未见朝廷赏录有功,表显有德,存问孤寡,赈恤贫弱,而但见洛阳都官奔车东西,收系纤介,牢狱充盈。臣闻恭陵火处,比有光曜,明此天灾,非人之咎。丁丑大风,掩蔽天地。风者号令,天之威怒,皆所以感悟人君忠厚之戒。又连月无雨,将害宿麦。若一谷不登,则饥者十三四矣。陛下诚宜广被恩泽,贷赡元元。昔尧遭九年水,人有十载之蓄者,简税防灾,为其方也。愿陛下早宣德泽,以应天功。

在古代社会,人类对战胜自然没有信心,他们宁愿相信道德的力量,并由此制造出许多修德弭灾的神话。《后汉书》载:刘昆,字桓公,陈留东昏人,梁孝王之胤也。……建武五年(29年),举孝廉,不行,遂逃,教授于江陵。光武闻之,即除为江陵令。时,县连年火灾,昆辄向火叩头,多能降雨止风。征拜议郎,稍迁侍中、弘农太守。先是,崤、黾驿道多虎灾,行旅不通。昆为政三年,仁化大行,虎皆负子度河。帝闻而异之。二十二年(46年),征代杜林为光禄勋。诏问昆曰:“前在江陵,反风灭火,后守弘农,虎北度河,行何德政而致是事?”昆对曰:“偶然耳。”左右皆笑其质讷。又载:(宋均)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到,下记属县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度江。中元元年(56年),山阳、楚、沛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

这两则史料都出自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在位时期,说明东汉初年这种修德弭灾的神话就广为流传了。汉代留下的这类神话甚多,说明修德弭灾思想在东汉被广泛接受,并由地方官修德发展到个人修身养性上去了。《后汉书·周磐传》载:“蔡顺(汝南郡人),字君仲,亦以至孝称。……母年九十,以寿终。未及得葬,里中灾,火将逼其舍,顺抱伏棺柩,号哭叫天,火遂越烧它室,顺独得免。”

通过以上记载,我们可以看出,修灾弭灾并不仅仅是君主一人之行为与信仰,这一观念在汉代是遍及社会的各个层面的。

四、汉代对失德天谴思想的怀疑和批判

修德弭灾将消灾的重点由神事转向人事,虽然在反对祈禳上有积极的一面,但在人事方面仍然有消极的因素。因为它将应灾的重点不是放在通过人力、技术行为遏止灾害的发生上,而是放在与灾害本身无关的道德政治行为方面。用现代的观点来看,修德弭灾行为无异是缘木求鱼,这在一种程度上人为地阻碍了救灾的实际进程。汉代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河决于瓠子,东南注鉅野,通于淮、泗。是时武安侯田蚡为丞相,其奉邑食鄃。鄃居河北,河决而南则鄃无水灾,邑收多。蚡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强塞,塞之未必应天。’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于是天子久之不事复塞也。”

成帝鸿嘉四年(前17年),“勃海、清河、信都河水湓溢,灌县邑三十一,败官亭民舍四万余所。”谷永以为:“河,中国之经渎,圣王兴则出图书,王道废则竭绝。今溃溢横流,漂没陵阜,异之大者也。修政以应之,灾变自除。”认为水灾是上天对君主过失的谴告,主张改政消灾。当时,大臣李寻、解光亦言:“阴气盛则水为之长,故一日之间。昼减夜增,江河满溢,所谓水不润下,虽常于卑下之地,犹日月变见于朔望,明天道有因而作也。”也认为是天意所为,国家因此竟然不去阻塞决口。

失德天谴思想在两汉时期是占统治地位的灾害思想,具有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化的特点,这是上古鬼神为祟思想进一步演化的结果。虽然包含着部分唯物主义的因素,但总体上是唯心主义的神学观念。董仲舒的观点最初并未为世人普遍接受,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

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先是辽东高庙、长陵高园殿灾(建元六年,前135年),仲舒居家推说其意,草稿未上,主父偃候仲舒,私见,嫉之,窃其书而奏焉。上召视诸儒,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大愚。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

《盐铁论·水旱》记载了大夫与贤良的论战,大夫说:“禹、汤圣主,后稷、伊尹贤相也,而有水旱之灾。水旱,天之所为;饥穰,阴阳之运也,非人力;故太岁之数在阳为旱,在阴为水,六岁一饥,十二岁一荒,天道固然,殆非独有司之罪也。”大夫认为水旱之灾“天道固然”,是自然界自身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发生自然灾害并不是政府部门的责任。而贤良则相信天人感应,认为水旱之灾是政府政教缺失所致,只有修德改政才能消除灾害。贤良说:“古者政有德则阴阳调,星辰理,风雨时,故循行于内,声闻于外。为善于下,福应于天。……方今之务,在除饥寒之患,罢盐铁、退权利、分土地、趣本业、养桑麻、尽地力也。寡功节用则民自富,如是则水旱不能忧,凶年不能累也。”《盐铁论·论灾》中记载了“文学”的言论,同样反映了失德天谴的观点。文学说:天灾之证,祯祥之应,犹施与之望报,各以其类及。故好行善者,天助以福,符瑞是也。《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好行恶者,天报以祸,妖灾是也。《春秋》曰:“应是而有天灾。”……日者阳,阳道明;月者阴,阴道冥,君尊臣卑之义。故阳先盛于上,众阴之类消于下,月望于天,蚌蛤盛于渊。故臣不臣则阴阳不调,日月有变。政教不均,则水旱不时,螟螣生,此灾异之应也。四时代序而人则其功,星列于天而人象其行。常星犹公卿也,众星犹万民也,列星正则众星齐,常星乱则众星坠矣。

后来也有个别有识之士对失德天谴、修德弭灾的观念表示怀疑。东汉末年的应劭对“宋均令虎渡江”一事打趣说:如果真有神明报应的话,那尧舜时代就不应有老虎了,如果让宋均位列三公,让其德被四海,老虎岂止渡江,而是要逃往鬼方绝域的边远地带去了。《风俗通义·正失》载:“尧舜钦明在上,稷契允懿于下,当此时也,宁复有虎耶?若均登据三事,德被四海,虎岂可抱负相随,乃至鬼方绝域之地乎?”失德天谴思想也遭到了进步思想的批判。东汉的王充就是批判这种观念最有力的人物。他在《论衡》中阐述了许多自然灾害产生的物质原理,明确提出“天道自然,自然无为”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不可能感应上天。不过,王充的著作并未产生大的影响,而且就他本人而言,由于整个社会观念的影响,再加上个人认识的局限,反对失德天谴思想的立场并不彻底。例如,他说:“夫灾变大抵有二:有政治之灾,有无妄之变。政治之灾须耐求之,求之虽不耐得而惠愍恻隐之恩不得已之意也。……无妄之灾,百民不知,必归于主,为政治者慰民之望,故亦必雩。问:政治之灾,无妄之变,何以别之?曰:德丰政得,灾犹至者,无妄也。德衰政失,变应来者,政治也。夫政治则外雩而内改,以复其亏。无妄则内守旧政,外修雩礼以慰民心。故夫无妄之气,历世时至,当固自一,不宜改政。”王充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一方面反对天人感应说,一方面仍然主张用祈禳、修德的方法消弭灾害。在论及水灾时,他说:“天道难知,大水久湛,假令政治有失,犹先告急,乃斯政行。”意思是说:“天道难以弄清,大水长久不退,如果是因为政治的原因引起的,还是先要告急,然后才修改政治,改变行为。”这里的“告急”是指水灾发生时,击鼓于社,向土地神告急的祈禳救灾仪式。王充虽然怀疑天人感应,但为了迎合当时天人相感的观念,最终依然陷入了祈禳、修德的泥潭。

总之,失德天谴与修德弭灾思想,在汉代经董仲舒的加工整理,已经理论化和系统化了,并逐渐被社会广泛接受,上至君主、三公九卿,下至地方官员及普通百姓大都相信天灾与人事之间的因果报应关系,虽然有个别人对此表示怀疑,但在社会上的影响不大。修德弭灾行为是与祝祷禳灾行为的斗争中出现的应对灾异的表现。修德弭灾是人类由巫术迷信阶段向人文阶段过渡期间出现的,表现了救灾思想由神本主义向人本主义的转变。将灾异出现的原因和救灾措施的重点转向了人类自身,强调是人类自身的过失招致灾异,只有通过反省改政才能消弭灾异。修德弭灾思想带有明显的伦理色彩和政治色彩,在汉代占有核心地位,而祝祷禳灾行为和人力抗灾行为都占有次要地位。修德弭灾行为在汉代得到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强化,形成了一种系统的传统救灾体制,并一直影响到清末民初。

同类推荐
  • 贵知行

    贵知行

    本书关于贵州历史、地理、民俗、文化的人文散记。全书分三编,第一编“自在之道/在边缘上演绎中心”,主要围绕贵州的历史展开,以历史遗迹、名人、事件串起了贵州从史前时期到21世纪的历史;第二编“知行聚合在智慧里穿越历史”,主要围绕红军长征和八年抗战展开,通过战役遗址、会议遗址展现贵州的现当代历史,突出贵州在新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第三编“锦绣黔程/在坚守中绽放价值”,主要介绍了贵州与全国各省的人文、地理联系,并对贵州的自然风情、民族人情进行了简述。
  • 英贼

    英贼

    吐一口秀气,便是半个锦绣山河。八百乾坤,三千世界,英雄美人,浮生若梦。谁人与我一同醉,请君共饮三千杯!林某人说了: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大俗,即是他奶奶的大雅!(醒世格言:做无耻的君子,写风骚的故事)。
  • 绝品大闲人

    绝品大闲人

    身为现代人的林夕水穿越了,穿越到一个未知的大云朝。他不想改变世界,二世为人的他只想赚点小钱,成为乡下土财主,领着一群狗奴才,上街调戏良家妇女。可人太出色也是种罪过,大云朝正因为他的到来,而悄然改变着。本书主角很有节(wu)操(chi),道(bei)德(bi)高(xia)尚(liu)。大家可以放心阅读。
  • 无名传说

    无名传说

    我叫无名,原本是二十一世纪的一个普通人,或者说是孤儿,因为从下在孤儿院长大,性格也不合群,所以也没有名字,本来一生都会在这种平凡里度过,只因为偶然在孤儿院后山的山洞里发现一件宝物,宝物却是个美的不似凡人的女孩子,接着我就被她带到了这个不知名的时空...
  • 大明虎贲

    大明虎贲

    穿越到了崇祯十一年,这一年满洲铁骑磨刀霍霍,起义军遍地狼烟,朝堂上勾心斗角,大明朝已经烂到了根里。特种兵袁啸在执行任务时机缘巧合来到了乱世,依靠着机智与聪明,游走于各方势力的中间,左右逢源,在险象丛生之中,一步步迈向了人生的巅峰。慑服贵族豪强与关内,逐杀满洲于关外,收服李闯与河洛,动兵戈于美洲。看我袁啸,挥挥衣袖,就让整个世界都变成汉人的牧场!李自成不服,那就七擒七纵!满洲人不服,那就将你们全部都赶紧寒冷的西伯利亚,让你们一辈子去牧羊!欧洲人不服,什么,你们也不服,老子专治各种不服!崇祯帝不服,那就算了,谁叫他是皇上呢,给他点面子吧!不过,要把公主美眉嫁给我做小老婆哦!
热门推荐
  • 青少年植物常识必读(青少年必读常识)

    青少年植物常识必读(青少年必读常识)

    每一朵花,都是一个春天,盛开馥郁芬芳;每一粒沙,都是一个世界,搭建小小天堂;每一颗心,都是一盏灯光,把地球村点亮!借助图书为你的生活添一丝色彩。这是一套包罗生活万象的、有趣的书,向读者介绍了不可不知的中的常识。包括文学常识、地理常识、历史常识、安全常识、文化常识、动物常识、植物常识、科技常识、天文常识、生活常识等。这些都是一些生活常识性的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因为零散,平时想了解又难以查找,我们将这些你们可能感兴趣的、富有趣味的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的宝贵经验搜集并编辑成册,以便您在遇到问题时随时查询,轻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 逆天求魔

    逆天求魔

    【顺天修仙,逆天求魔!】结婴失败的林风,重生回到刚入门派之时。带着百年苦修的记忆,带着生死战斗的经验,带着各种各样的功法秘籍,带着无数宝藏的地图,林风再一次屹立在这片大陆上。丹药、阵法、制符、炼器、驭兽、驱鬼……一个众人眼中的废柴,化身无所不能的天才!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人物,必将逆转天地苍生的命运!而这一切的一切,都仅仅只是为了梦中的她!……哦,是她们!本书热血、幽默、暧昧、YY!有点萌,有点小猥琐!————余香rose————【逆天求魔】起点读者1群:216133912,欢迎读者,作者绕行。
  • 女嫁

    女嫁

    阿宝穿越了,穿进妹妹推荐的一本穿越文里女配身上,哎,真是可惜,没能够把妹妹也拉进来。但这都不是事,要命的事,文中的女配她也突然奇迹的重生了。所以阿宝必须和重生的女配共用一具身体,这共用一具身体,会不会是传说中的精神病的前奏?阿宝:“我说走这边!”重生女配:“那边!”路人:“......”
  • 死神公主VS恶魔王子

    死神公主VS恶魔王子

    事情发生在英国,一位公主因恨意离家,隐姓埋名,被一家很普通的夫妇收养,阴差阳错考入了洛樱皇室大学的附中,又无意间认识了英国公爵的儿子......
  • 精英心理学

    精英心理学

    精英是一个群体,也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标志。精英的影响力、掌控力能够伸展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每一个选择。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成功的道路也千差万别,但所有的精英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点:强大的心理。心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成败。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人懂你,而是你不懂自己,不懂他人。
  • 午夜强婚:冷血冥夫赖上我

    午夜强婚:冷血冥夫赖上我

    我叫姬雏儿,出生就是阴阳人。我爹想要儿子,逼着我祭拜阴雪山里的雪仙早日圆他的好梦,却不想我变成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今年我爹又催我祭拜仙爷。却遇到一年轻男鬼,闹着要和我洞房。我一黄花大闺女岂能甘心被强?男鬼说把我从阴阳人变成娘子就是他的庇护,还说我得嫁给他。
  • 最强猎魔人

    最强猎魔人

    中原大陆,太古元年,妖魔横行。神刑司为了聚集民间力量除魔卫道,特设猎魔令,作为民间猎魔人的身份象征。猎魔一事不但可以为民除害,更能够获得丰厚的奖金。一时间猎魔人便成了人们向往的职业。少年唐一立志要成为出色的猎魔人,除魔卫道,维护人间正义。然而猎魔人之路并非他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那么单纯。是人是魔谁能分,手持利剑斩妖魔。少年成王曲折路,天才绝非池中物。
  • 孤岛丽影

    孤岛丽影

    “纪实风格”为主基调,详细描写她仅通过就地取材和信念处理生存危机以及精神压力的“求生”过程,并真实突出少女“心路”历程。海伦,是一位厌恶淑女艺术却衷于探险的17岁地中海少女,正是该进入教会大学研究神学和医学,将来接替母亲教士医生工作的年龄。但十字军的战争车轮碾平了村庄。胜利者一手拿着圣经和十字架,一手拿着淌血的钢剑将幸存者逼上了贩奴的黑船。航海途中贩奴船又被海盗掳掠,海伦和他的未婚夫在船战中失散,孤身抱着浮木漂落到了一座未知的荒岛。牢困期间,她经历了女性初潮,咬伤处理,生食,自杀幻觉,失火,毒气危机等等生死边缘的屡次徘徊;而她在工具制作,技能熟识,心理暗示,驯化与农耕等等生存细节也将不断展现。
  • 烽火岛(少年成长必读名著)

    烽火岛(少年成长必读名著)

    语文新课标指定了中小学生的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中、小学生是未来的主人,必须适应现代竞争激烈和交际广泛的世界生活,在心理、性格、思维、修养等内在素质铸造方面必须积极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在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等才能方面也必须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才能顺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潮流。
  • 佛说圣宝藏神仪轨经

    佛说圣宝藏神仪轨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