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长避短是江苏商人的最大特点,与他们合作生意,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避免劣势,同时,他们这一经商之道可以减少风险,尤其是在风险投资中,与他们合作,可以把风险降到最小,稳中求胜。
1.平民的外表,帝王的霸气
江苏之名,是取江宁、苏州两个地方的第一个字得来的。其地处华东,北邻山东、南接沪浙、西背安徽而东面大海,自古是中国渔米之乡、重中之重之地。按传统概念上将其地分“苏南”、“苏北”两部分,苏北之地与山东风俗、语言相近,历史上好些地方曾属于山东范畴;而“苏南”则是一派“吴音”、“小桥流水”,典型的“江南景象”了。她与安徽一起成为中国地理分界线之一的淮河和传统分界线的长江都流经的仅有的两个省份。充足的水资源和肥沃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让这里当仁不让的成为三国后中国一直最富庶的富裕乡。柔情细雨一代代的浸泡着这里的子民,丰衣足食一代代的孕育着这富足而恬然的江淮儿女。
不见了大漠的狂劣和南方的炎热,没有了西部的人烟稀少和北方的严寒,更没有的是穷山恶水,有的只是湿润的气候和充沛的水资源及千里沃野。年年如此、代代如此,如水般淡然的性格刻入了江苏的骨子里。“小家碧玉”也罢,“大家闺秀”也罢,用在这块土地上都是显得那么合适。形容不尽的是这丰腴之地的韵味和绵绵,刻画不出的是这家家“书香”里吴韵水乡的悠扬。一代代文人、一代代墨客对着这灵秀之地发尽了感慨、泼浓了重墨和淡彩却总是道不尽、画不全每个人眼中和心中的江南!留下的只能是“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喟叹。
苏州历史上曾是人才荟萃之地,由于这里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因此,黄道婆式的农业人才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大显身手,造就了闻名遐迩的“渔米之乡”、“人间天堂”。苏州临上海和长江,经济文化、科技区位优势明显;且外资占总资本比重在全国也名列前茅,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都比较高,因此,具有较强的开放竞争力。
南京是江苏的代表城市之一。秦淮河流域哺育出南京最早的文明。南京人是文化的经典,是性情中人,他们宽厚、博大和敦实的特点尤为鲜明。南京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目前已经可以追溯到50万年以前。1993年,在距离南京市区27公里的江宁区汤山镇葫芦洞,发现两具猿人头骨化石,经测定,其中的一具绝对年代为距今50万年左右,已正式命名为“南京人”。南京是六朝古都,也是五代时南唐、明初、太平天国与国民党政府建都之地。
记得有位名作家曾说:南京是个中庸的城市,它不会有北京的雄伟,也不会有上海的繁华,更不会有广州的前卫,它只是南京,一个很平静的城市。江南佳丽地,金陵帝五州,这是人们对南京的赞美。
列举出一千个喜欢南京的理由非常容易:亲切,舒适,安静,空阔的林荫大道,高大的梧桐,隐秘的艺术沙龙,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不远不近的人际关系,不大不小的城区,不咸不淡的饮食,不冷不热的爱情……而在这所有的理由中,最让人着迷的,还是这个城市特有的,垂挂着浓重水分子的温暖和忧郁。
南京这个城,后来成为十朝古都,与一条河的名字有关。1700多年前的某一天,有关这条河的流言突然传得沸沸扬扬,说它叫秦淮河,就因为是秦始皇下令的,开河的目的,是为了一泄南京的王者之气。
科学考察证明,秦淮河其实并不是一条人工河。但穿越其中,有关王者气象的传说,总被重复讲述。据说2300多年前的楚王就怕南京的王气,在地下埋金人镇压,南京才有金陵之称。楚王之后,秦始皇不喜欢金陵,改叫它秣陵,“秣”就是喂马的草料。又过了400多个年头,秣陵改称“建业”,建业就是建功立业的意思。
为秣陵改名的孙权,在公元3世纪首先在南京称帝。他政治上的对手诸葛亮评价“建业”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那个关于秦始皇挖秦淮河是要泄南京王气的流言,就是在那时传开的。孙家的东吴政权在“建业”仅仅只有51年。
在中国城市历史上,没有一个城市像南京这样,做过10个朝代的都城,但最长的不过百年。10个朝代更替、交错,无数生命在南京悲欢、在南京死去。
在南京经历的10个朝代中,公元3世纪到6世纪之间有过的6个朝代,让南京久负盛名。在公元6世纪这段历史结束前,鼎盛的南京,已经是人口超过百万的大都市。
南京人是文化的经典,是性情中人,特点鲜明,宽厚、博大和敦实。我们可以说,现在有些城市有古没有今,有些城市有外没有中,有些城市有东没有西,有些城市有北没有南。而南京自建城2476年以来,融会了古今中外、东西南北的文化气质。
南京还积淀了整个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一系列东西。每一次中国文化的大的变革、大的发展都在南京留下了它的痕迹。从越王勾践开始一直到今天,中国历史的整个过程在这里都留下了它的笔画。南京也是一个开放较早的城市,所以不仅有古今而且还有中外,同西方文化的交流也开展得比较早。
南京人有着典型的大陆文化个性,生活节奏缓慢,街上路边随处可见闲人,而或提笼架鸟,而或抱猫遛狗。一群人可以围着看乌龟翻身,更有从早上开始支起牌桌酣战到深夜。街上出了车祸,导致交通堵塞的可能直接就是行人。可用三句话概括南京人的行为:吃点麻辣烫、打点小麻将、看点歪录像。有说南京人的性格稍微有点浮躁,尤其擅长家里狠,出去就蔫,连江苏的足球都只能是主场龙,到外面就成了客场虫。
但是南京因此也成了最适宜文人居住的地方。用一位作家的话来讲,南京作家为何多,好就好在南京不是太现代化,又不是太落后,一个过分商业化或者过分闭塞的城市,并不适宜做作家的摇篮。
如果以长江把中国划分南北的话,南京骑在江上的位置就很尴尬了。这个南北交通的枢纽从饮食文化上受到了徽派、海派、杭菜、淮扬菜系的攻击,阵地尽失,以致历经数千年没能形成自己的东西。全国的饮食都可以在这里全面发展,南京人的胃口很好,无论是酸菜鱼、麻辣烫、三黄鸡、饺子、拉面,南京人都有信心吃到底。南京有的是板鸭,这东西经济实惠,做好以后,可以放上很多年,即使发生了动乱,也能背着四处逃难。
来南京的外地人,似乎最念念不忘的便是夫子庙的小吃。但是,似乎总形成不了规模经营,总觉得有点散兵游勇的味道,没成气候。当然也有例外,譬如那新街口地下商城的鸭血粉丝汤,干净、料足、味好,几乎总是人头攒动,让你吃了还想吃,大有三碗不过瘾的淋漓痛快。
外地人来南京,很容易引人注意的就是南京女孩的穿。在大街上花枝招展的南京女孩,说丑肯定不对,说多么漂亮也不能算实事求是,但是南京女孩是真的敢穿或者说越穿越少,这是一种很木呆很可爱的勇敢。尤其是20岁上下的年龄,什么让卫道士们大跌眼镜的打扮都会让你碰到。可很奇怪的是眼花缭乱中,却感觉不出有什么特别不和谐的地方,好像她就该穿着这身火爆的衣服,谁叫她们是青春小美眉呢!南京女孩的可爱,还不止这些,商场里,影楼里,吧台里,遇到顾客总是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可你买完东西,一转身,便是几个小姐妹迫不及待地南京味极重地快乐的扎堆,言语切换之快,让你感觉普通话,实在是一件迫不得已穿上的伪装,而南京土话才是真我的风采。
好也罢,赖也罢,无所谓别人的评价,这可能就是我们看到的最真实的南京人。
2.扬长避短,发挥长处
江苏商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扬长避短,与他们合作生意,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避免劣势,同时,他们这一经商之道可以减少很多风险,尤其是在风险中,与他们合作,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做到稳中求胜。
早在明清时期,江苏商人就形成了洞庭商帮,他们活动的领域十分广泛,但主要集中在粮食业、布帛业、染料业、粮食加工等附属行业当中。
当时的洞庭商人为什么不去从事利润颇丰的盐业和典当经营呢?因为,在洞庭商帮刚刚兴起时,徽、晋两帮已对盐业控制甚严。山西地处偏僻,物产不丰,晋商除盐业外,别无所获,所以能一心一意经营盐业;徽商则因为盐业获利甚厚,一心要在盐业上大展宏图。他们在盐业上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哪里还容得下别的商业集团插足。洞庭商人深深地明白这一点,所以并不大力发展盐业。
而另一个典当行业,同样也是徽、晋两帮的拳头产业。他们所经营的地区,典当业一直都是能赚钱的产业,而在太湖流域则不同,当地百姓温饱基本上都有保障,不会因为生活有难而去典当物品,所以洞庭商人要想在典当业上有所发展,几乎是不大可能的。
因此,聪明的江苏商人避重就轻,选择了经营粮业和布帛业等附属行业。粮食是洞庭商人的老家及整个江南地区所紧缺的生活资料,丝绸和布匹则是江南地区生产量最多,并且,它们都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为此洞庭商人,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江南这种特有的经济格局,主要经营衣食这两大类商品。洞庭商人经营这些商品,不但可以利用地区差价和季节差价,牟取较为稳当保险的商业利润,而且与其他商帮相比,在同样的条件下,还可以更便利高效地组织货源,大大降低运输成本及各种中转费用,可以牟取到其他商和所不易获得的商额利润。而且,经营粮食布帛都是洞庭商人的强项,他们对布帛、粮食早有了解,经营的渠道也心中有数,可以稳中取胜。
在经商过程中,江苏人随着市场行情与商品交换的情况变化,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经营方略,并顺时而行,在具体买卖之中,又不拘成见,只要有利就行。
江苏商人大多实行薄利多销的策略,以此来加速资金周转。在经销活动中,经营者一般都是贱时买进,贵时卖出,通过贱买贵卖赚取商业利润,但如何把握时机,适可而止,既赚钱而又稳妥,却不易掌握。
一般人要等到货物价格最高或最有希望时,才肯抛售。然而,很多江苏商人却不是这样,他们采用的通常是薄利多销的办法,以商品全部出手为原则。他们的信念是:“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在商业运作中薄利多销,商品不会造成积压和损耗,资金周转十分迅速,是一条既有利可图又稳妥保险的经营之路。相反,如果为了博取厚利,迟迟不肯出手,一旦错过大好机会,货物积压,资金难以周转,不但无利可图,反而蚀了本金,这种经营方法是江苏商人所不愿采用的。